《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实践》 读书笔记
心理咨询师对自我的运用
严格的训练
使自己准备好了进入关系深度,敢于投入来访者的内心
每位来访者的内心智慧和潜能都深信不疑
心理咨询师对自我的态度
接纳与肯定自我
咨询师与其自身的关系决定了她对来访者的心理咨询质量
倾听自我
自我觉察小组
冥想、散步(聚焦)
自我接纳
自爱促成人格的蓬勃发展
使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时能够在情感上无所畏惧
共感的发展
自信、谦逊、想象力
学会真诚
真诚不仅仅在咨询室里,而应贯穿在咨询师生活中
自我觉知越深,在生活中做真实自我时越有可能面临新的挑战
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健康关系”
咨询师明确或含蓄地指出自己不打算替来访者负责
咨询师并不自称知道什么对来访者是“好的”
无意于超控来访者向“好的”方向发展
咨询师准备好了被一位显然有所计划的来访者操控或驾驭
去相信那些显然不值得信任的人,让他们发现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不试图揭穿来访者,在来访者的欺骗中与他共处,让他不再需要谎言和操纵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认同
咨询师小心谨慎,不将来访者囚禁于同情心的“监狱”
让来访者自由地找到自己前进得道路
心理咨询师的独特自我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
对独特自我展开冒险
心理咨询师正在改变的自我
关系深度经验
一种两个人之间的深度接触与承诺状态,两人彼此完全真诚相待,并且在较高水平上理解和重视对方
一种与来访者深层接触和承诺的感觉,咨询师同时体验到了来访者的水平较高并始终如一的共感与接纳,并以一种高度透明的方式与其相联系
来访者对关系感到足够安全,就能探索自我,进入对他而言的新领域
对来访者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变量是来访者的能动性,即来访者作为一个自主的人而能够进行思考、感受和行动的程度,而自主的人在并不忽视其社会情境限制的同时,又有信心相信自己的经验
共感
共感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把自己的经验和觉察现实的方式放到一边(放下自恋),而让位于对来访者的经验和觉知进行感受并对其作出反应。随着心理咨询师切身体验到了来访者的想法和情感,就如同它们源自于自身,这一感觉会强烈而持久。
咨询师把自己的参考架构置之一旁,并从那时起采用来访者的参考架构,他甚至可以体会到他如何感受事件,就好像这些感受是他自己的。
咨询师可以以这种强烈而富有感情的方式对待来访者,同时又使自己不受控与那些感受。这能给来访者提供一种安全感,使来访者知道虽然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绝望和迷茫,但咨询师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始终不变的、能理解自己的人。
共感不是咨询师对来访者作出的单个反应,也不是一系列反应,而是一种与来访者建立关系的方法,一个与来访者同甘共苦的过程,共感的感觉常常像与来访者同乘一辆过山车。
共感量表
水平0:未能理解来访者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可能是评价、判断、建议等
水平1:减损性共感,丢失了来访者经验中的某些东西
水平2:准确共感,理解了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感受和想法
水平3:深度反映,表现出对来访者的潜在感受的理解
有时咨询师试图做出水平3的共感反应却碰壁,原因可能是:1、咨询师正确感受到了隐藏与表面情绪之下的某种东西,而来访者还无法意识到它或将其表达出来;2、咨询师搞错了
非言语行为是咨询师感受与表达深度反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低头、声音颤抖、紧握的拳头。
在咨询中,水平1和水平2的共情更为普遍,并未水平3提供营养和水分
共感与评价源
外化评价源的来访者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甚至绝望地抓住他人对其评价的可能性。对于这种来访者,咨询师应对自己添加的共感所具有的潜在侵入性保持小心谨慎,不该说出自己在来访者身上感受到的任何潜在情感,因为这种来访者无法对咨询师的话进行审视和校正,而不得不把这些标签当作事实而接受。咨询师只提供一个过程指导,使来访者关注此刻并把感觉集中到当前。
共感产生的作用
通过关注来访者表面和潜在的感受,使他提高对这些感受的认识
当咨询师表现出自己理解来访者当前的感受和想法时,来访者自然向着打开更深层次的觉知迈进一步
让来访者找到能动性并引发他们自己开始改变
关注“觉知边缘”
重要的不是来访者对某一事件的当前感受,而是来访者尚未完全觉知的潜在情感和反应(觉察感受)
咨询师聆听来访者时,试图对来访者的觉察感受进行回应,以使他能听清它
找到正确的关键词后,它们与觉察感受的共鸣通常会让来访者从紧张中释放出来
咨询师鹦鹉学舌,如果伴有共感感受性,就能帮助来访者在觉知边缘而接触到其内心的真正想法
无需理解
在培训早期,咨询师会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解而打断来访者的思考,来访者一般会彬彬有礼地肯定或更正咨询师的理解,然后回到自己的思绪。(我就是这样)
与来访者感到咨询师理解自己的话相比,让来访者感到咨询师此刻真正地贴近自己、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他的感受,会对来访者产生更大的帮助
预先疗法体系
咨询师运用自身的感受性来试图寻找与来访者进行共感交流的新天地,共感就是我们在与他人的联系中释放自己的感受性
共感障碍
用心理理论或个人理论预测来访者的想法与行为
咨询师的个人相似经历,有可能造成错误共感
对人性的认识: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团体等
咨询师的需要,希望自己能有所帮助(完全没有重视过痛苦,共感的旅途只是安全却逐渐无效)
咨询师的待成长部分
对来访者不同自我的组成部分的共感
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所持的基本态度——非常重视来访者的人性,并且不会因为来访者的任何特殊行为而影响这种重视,对来访者始终如一的接纳和持久的温暖。
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非占有性热情、尊重、珍视(不是喜欢)
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作用
来访者的过往模式:只有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的期望,自己才会被重视。咨询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打破价值条件与被重视之间的条件连接。
来访者被咨询师的接纳态度所感染,并渐渐地对自己也持有这一相同态度。
来访者的个人语言
在最初假设阶段,每位新来访者都有自己的个人语言来表达自我,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共感,揭示并了解这种语言。
当无法接纳来访者时
实际上咨询师厌恶的是自己身上的问题,需要在督导中关注自我
来访者能相信我的接纳吗?
如果来访者长期以来未被接纳,他会对咨询师的接纳持保留态度,甚至会对咨询师的接纳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如果咨询师跨越了这些障碍,来访者就会相信他。
更棘手的情况是,把咨询师的热情误解为有可能发展成咨询关系外的亲密关系,这种情况下,咨询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说出自己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继续表现出自己对来访者的接纳。
关注热情
仅仅感觉到接纳来访者是不够的,这种接纳必须表达出来
咨询师要不断丰富表达热情的方式
咨询师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论,而不是故作权威
由衷发起的身体接触对咨询有重要作用
关注条件性
咨询师提高自己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自我接纳性,这样他就不必以一种会导致条件性形成的自我防御形式而迎合他人
咨询师对自己有觉知,这种认识本身就有助于咨询师进行自我控制
无条件积极关注并非做到“友善”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不对来访者提出附加要求的同时,深深地尊重他
友善更多是与肤浅关系而非深度关系有关,可能掩盖了真实情感
对于评价点相当外化的来访者,咨询师要特别注意避免可能产生知道作用的行为
一致性/真诚
我相信,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的真实性是首要的因素。能够坦诚地面对自我、竭尽所能做到最深层自我的个体才是有效的心理治疗师,也许其他任何东西都不重要。——罗杰斯
不一致关系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如此彻底地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已经把它当做正常得、甚至司空见惯的现实。作为人类,我们运用了大量技巧以发展自己的不一致性(不一致性集体病理学)。
一致性是一种存在状态,这时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外在反应与他对来访者的内部经验始终保持相同。
一致性的内容包括:咨询师对其经验的觉知&咨询师对其经验的交流
一致性在咨询中的作用
增强信任——咨询师展示自己的工作过程,减少来访者心中的神秘感,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关系
承认失败——通过咨询师坦诚自己的脆弱并对其坦然接受,能导致来访者接纳自己
塑造一致性——使来访者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一致
创造交互序列——通过澄清咨询师和来访者各自的现象实在而展开工作(咨询师是镜子)
共鸣
共鸣: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在咨询师身上引发的回音
自我共鸣:来访者对其经验的描述引起咨询师自身的反应
共感共鸣:咨询师接收来访者的感觉并将其反射给他,包括一致性共感共鸣(=准确共情)&补充性共感共鸣(=深度共情)
个人共感:咨询师对两者关系的呈现与反应
元交流
元交流:关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交流的交流,关系中未被说出的感受或想法
在任何人类关系中都有说出的和未说出的东西,后者通常更多并且更具心理意义
对于评价源及其外化的来访者,一致性元交流的原则十分重要
不一致性
A型不一致性:咨询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来访者的某些经验,因此无法将其表达出来
咨询师的急躁或厌烦情绪逐渐增强
可能由于咨询师缺乏自我觉知,可能由于咨询师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B型不一致性:咨询师意识到自己的经验,但是选择不将其表达出来
咨询师有意识地抑制自己
可能同样涉及到咨询师自己未解决得问题
一致性的准则
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经验的反应(非自我共鸣)
必须与来访者所关注的事物有关(非社会现象等)
当咨询师有很强烈的、持久的的自我共鸣,可适当表达,但要注意回来关注来访者的体验
咨询师如何发展出一致性?
受训咨询师的能力发展: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感——>一致性
咨询师难以发展一致性,是因为自我共鸣(自身需要和恐惧)干扰治疗过程
信任自己
辨别哪些是共感,哪些是自我共鸣
丰富对人性的经验(对自我的经验、对社会的经验、阅读)
拓展咨询室中可以运用的自我(存在性试金石)
结合中的三个条件
提供了共感、无条件积极关注、一致性这些核心条件的咨询师促进了关系深度的形成,核心条件的力量在于它们共同出现、彼此紧密结合并相互交织,以创造出比各个部分要巨大得多的某种东西
严格的训练
使自己准备好了进入关系深度,敢于投入来访者的内心
每位来访者的内心智慧和潜能都深信不疑
心理咨询师对自我的态度
接纳与肯定自我
咨询师与其自身的关系决定了她对来访者的心理咨询质量
倾听自我
自我觉察小组
冥想、散步(聚焦)
自我接纳
自爱促成人格的蓬勃发展
使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时能够在情感上无所畏惧
共感的发展
自信、谦逊、想象力
学会真诚
真诚不仅仅在咨询室里,而应贯穿在咨询师生活中
自我觉知越深,在生活中做真实自我时越有可能面临新的挑战
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健康关系”
咨询师明确或含蓄地指出自己不打算替来访者负责
咨询师并不自称知道什么对来访者是“好的”
无意于超控来访者向“好的”方向发展
咨询师准备好了被一位显然有所计划的来访者操控或驾驭
去相信那些显然不值得信任的人,让他们发现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不试图揭穿来访者,在来访者的欺骗中与他共处,让他不再需要谎言和操纵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认同
咨询师小心谨慎,不将来访者囚禁于同情心的“监狱”
让来访者自由地找到自己前进得道路
心理咨询师的独特自我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
对独特自我展开冒险
心理咨询师正在改变的自我
关系深度经验
一种两个人之间的深度接触与承诺状态,两人彼此完全真诚相待,并且在较高水平上理解和重视对方
一种与来访者深层接触和承诺的感觉,咨询师同时体验到了来访者的水平较高并始终如一的共感与接纳,并以一种高度透明的方式与其相联系
来访者对关系感到足够安全,就能探索自我,进入对他而言的新领域
对来访者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变量是来访者的能动性,即来访者作为一个自主的人而能够进行思考、感受和行动的程度,而自主的人在并不忽视其社会情境限制的同时,又有信心相信自己的经验
共感
共感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把自己的经验和觉察现实的方式放到一边(放下自恋),而让位于对来访者的经验和觉知进行感受并对其作出反应。随着心理咨询师切身体验到了来访者的想法和情感,就如同它们源自于自身,这一感觉会强烈而持久。
咨询师把自己的参考架构置之一旁,并从那时起采用来访者的参考架构,他甚至可以体会到他如何感受事件,就好像这些感受是他自己的。
咨询师可以以这种强烈而富有感情的方式对待来访者,同时又使自己不受控与那些感受。这能给来访者提供一种安全感,使来访者知道虽然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绝望和迷茫,但咨询师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始终不变的、能理解自己的人。
共感不是咨询师对来访者作出的单个反应,也不是一系列反应,而是一种与来访者建立关系的方法,一个与来访者同甘共苦的过程,共感的感觉常常像与来访者同乘一辆过山车。
共感量表
水平0:未能理解来访者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可能是评价、判断、建议等
水平1:减损性共感,丢失了来访者经验中的某些东西
水平2:准确共感,理解了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感受和想法
水平3:深度反映,表现出对来访者的潜在感受的理解
有时咨询师试图做出水平3的共感反应却碰壁,原因可能是:1、咨询师正确感受到了隐藏与表面情绪之下的某种东西,而来访者还无法意识到它或将其表达出来;2、咨询师搞错了
非言语行为是咨询师感受与表达深度反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低头、声音颤抖、紧握的拳头。
在咨询中,水平1和水平2的共情更为普遍,并未水平3提供营养和水分
共感与评价源
外化评价源的来访者无法相信自己的判断,甚至绝望地抓住他人对其评价的可能性。对于这种来访者,咨询师应对自己添加的共感所具有的潜在侵入性保持小心谨慎,不该说出自己在来访者身上感受到的任何潜在情感,因为这种来访者无法对咨询师的话进行审视和校正,而不得不把这些标签当作事实而接受。咨询师只提供一个过程指导,使来访者关注此刻并把感觉集中到当前。
共感产生的作用
通过关注来访者表面和潜在的感受,使他提高对这些感受的认识
当咨询师表现出自己理解来访者当前的感受和想法时,来访者自然向着打开更深层次的觉知迈进一步
让来访者找到能动性并引发他们自己开始改变
关注“觉知边缘”
重要的不是来访者对某一事件的当前感受,而是来访者尚未完全觉知的潜在情感和反应(觉察感受)
咨询师聆听来访者时,试图对来访者的觉察感受进行回应,以使他能听清它
找到正确的关键词后,它们与觉察感受的共鸣通常会让来访者从紧张中释放出来
咨询师鹦鹉学舌,如果伴有共感感受性,就能帮助来访者在觉知边缘而接触到其内心的真正想法
无需理解
在培训早期,咨询师会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解而打断来访者的思考,来访者一般会彬彬有礼地肯定或更正咨询师的理解,然后回到自己的思绪。(我就是这样)
与来访者感到咨询师理解自己的话相比,让来访者感到咨询师此刻真正地贴近自己、设身处地地感受着他的感受,会对来访者产生更大的帮助
预先疗法体系
咨询师运用自身的感受性来试图寻找与来访者进行共感交流的新天地,共感就是我们在与他人的联系中释放自己的感受性
共感障碍
用心理理论或个人理论预测来访者的想法与行为
咨询师的个人相似经历,有可能造成错误共感
对人性的认识: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团体等
咨询师的需要,希望自己能有所帮助(完全没有重视过痛苦,共感的旅途只是安全却逐渐无效)
咨询师的待成长部分
对来访者不同自我的组成部分的共感
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所持的基本态度——非常重视来访者的人性,并且不会因为来访者的任何特殊行为而影响这种重视,对来访者始终如一的接纳和持久的温暖。
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非占有性热情、尊重、珍视(不是喜欢)
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作用
来访者的过往模式:只有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的期望,自己才会被重视。咨询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打破价值条件与被重视之间的条件连接。
来访者被咨询师的接纳态度所感染,并渐渐地对自己也持有这一相同态度。
来访者的个人语言
在最初假设阶段,每位新来访者都有自己的个人语言来表达自我,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共感,揭示并了解这种语言。
当无法接纳来访者时
实际上咨询师厌恶的是自己身上的问题,需要在督导中关注自我
来访者能相信我的接纳吗?
如果来访者长期以来未被接纳,他会对咨询师的接纳持保留态度,甚至会对咨询师的接纳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如果咨询师跨越了这些障碍,来访者就会相信他。
更棘手的情况是,把咨询师的热情误解为有可能发展成咨询关系外的亲密关系,这种情况下,咨询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说出自己的局限性,与此同时继续表现出自己对来访者的接纳。
关注热情
仅仅感觉到接纳来访者是不够的,这种接纳必须表达出来
咨询师要不断丰富表达热情的方式
咨询师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论,而不是故作权威
由衷发起的身体接触对咨询有重要作用
关注条件性
咨询师提高自己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自我接纳性,这样他就不必以一种会导致条件性形成的自我防御形式而迎合他人
咨询师对自己有觉知,这种认识本身就有助于咨询师进行自我控制
无条件积极关注并非做到“友善”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不对来访者提出附加要求的同时,深深地尊重他
友善更多是与肤浅关系而非深度关系有关,可能掩盖了真实情感
对于评价点相当外化的来访者,咨询师要特别注意避免可能产生知道作用的行为
一致性/真诚
我相信,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的真实性是首要的因素。能够坦诚地面对自我、竭尽所能做到最深层自我的个体才是有效的心理治疗师,也许其他任何东西都不重要。——罗杰斯
不一致关系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如此彻底地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已经把它当做正常得、甚至司空见惯的现实。作为人类,我们运用了大量技巧以发展自己的不一致性(不一致性集体病理学)。
一致性是一种存在状态,这时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外在反应与他对来访者的内部经验始终保持相同。
一致性的内容包括:咨询师对其经验的觉知&咨询师对其经验的交流
一致性在咨询中的作用
增强信任——咨询师展示自己的工作过程,减少来访者心中的神秘感,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关系
承认失败——通过咨询师坦诚自己的脆弱并对其坦然接受,能导致来访者接纳自己
塑造一致性——使来访者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一致
创造交互序列——通过澄清咨询师和来访者各自的现象实在而展开工作(咨询师是镜子)
共鸣
共鸣: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在咨询师身上引发的回音
自我共鸣:来访者对其经验的描述引起咨询师自身的反应
共感共鸣:咨询师接收来访者的感觉并将其反射给他,包括一致性共感共鸣(=准确共情)&补充性共感共鸣(=深度共情)
个人共感:咨询师对两者关系的呈现与反应
元交流
元交流:关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交流的交流,关系中未被说出的感受或想法
在任何人类关系中都有说出的和未说出的东西,后者通常更多并且更具心理意义
对于评价源及其外化的来访者,一致性元交流的原则十分重要
不一致性
A型不一致性:咨询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来访者的某些经验,因此无法将其表达出来
咨询师的急躁或厌烦情绪逐渐增强
可能由于咨询师缺乏自我觉知,可能由于咨询师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B型不一致性:咨询师意识到自己的经验,但是选择不将其表达出来
咨询师有意识地抑制自己
可能同样涉及到咨询师自己未解决得问题
一致性的准则
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经验的反应(非自我共鸣)
必须与来访者所关注的事物有关(非社会现象等)
当咨询师有很强烈的、持久的的自我共鸣,可适当表达,但要注意回来关注来访者的体验
咨询师如何发展出一致性?
受训咨询师的能力发展: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感——>一致性
咨询师难以发展一致性,是因为自我共鸣(自身需要和恐惧)干扰治疗过程
信任自己
辨别哪些是共感,哪些是自我共鸣
丰富对人性的经验(对自我的经验、对社会的经验、阅读)
拓展咨询室中可以运用的自我(存在性试金石)
结合中的三个条件
提供了共感、无条件积极关注、一致性这些核心条件的咨询师促进了关系深度的形成,核心条件的力量在于它们共同出现、彼此紧密结合并相互交织,以创造出比各个部分要巨大得多的某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