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间:客体关系理论实务》 读书笔记(未完)
目录
译者简介
原作者简介
译序
前言及序
第一部 自体、客体和自我
第一章 客体
第二章 自体
第三章 自体-客体
第四章 自我
第二部 建立客体关系
第五章 分离与个体化
第六章 心理机转
第三部 客体关系系谱学
第七章 自闭
第八章 精神分裂症
第九章 躁症
第十章 边缘型人格违常
第十一章 自恋型人格违常
第十二章 神经官能型及正常的人格
第四部 治疗
第十三章 技巧中的治疗关系
第十四章 在治疗关系中的技巧
第十五章 反转移
第十六章 团体摸系统与平行对应过程
第五部 广泛议题
第十七章 民俗摸神话和自体的转化
第十八章 现实就是关系
第十九章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附注
参考书目
【自体的发育】
我们来自一个未分化的状态, 无法想象自己真实的存在
从照顾者的爱和养育中取得勇气
为了保护这个自体-父母关系,我们开始把遇到的困难全部归罪到这自体-父母关系之外
等到拥有足够的关怀,从能接受自己的软弱,成为自己,并去找过他人
【内化和外化】
我们接受各种关系的各个面向,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内化)
也会把自己的各个面向和过去积累的内在关系归因到外在的人事物(外化)
精神健康时,这个过程会持续下去
有精神疾病时,内化和外化的机制会陷在重复或极端的形式里
【客体】
客体:一个被爱着或被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幻想
内在客体:一个心理表征,一个和他人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外在客体:一个真正的人或真正的东西
【自体】
自体——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征。自体是私密的
孩子认为地上的影子“那是我”——那是他认为自己是的某种东西
简单来说,在一个“好客体”面前,对应着一个“好客体”
【自体-客体】
客体关系:自体与客体(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客体关系单元: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期间以一个驱力或情感来连接(好客体和好自体形成好的客体关系单元,坏客体对应坏自体,边缘型人格明显)
自体-客体:客体关系单元中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状态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
共生是最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
共生被认为和享乐原则有关,关于爱、温暖、满足、狂喜,一种回归状态
共生经验又被称作融合,包含模糊的自体感和客体感
把人与客体隔离的时候(潜水员),会有自体感改变(身体错觉)、自体他体混淆(幻觉),这时一个人感到和另一个人或物那么接近,类似于共生的状态——如果没有内在和外在客体,我们的真正自体将会崩解
【自我】
在许多文献中,ego交替地代表自体、结构或组织者这三种意思,在本书中,ego只代表组织者,不代表人格结构,也不代表自体。
自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意味着一些心理功能,像是在知觉、记忆、认知、情感、行动和道德要求等各个领域的分化、整合、平衡的组织。
马勒《人类婴儿之心理诞生》
自闭
0-2个月
新生儿的心理退缩近似于子宫内的隔绝状态,没有客体
没有客体,将情感投注到自己身上
所有的知觉以一种联觉的形式在运作(潮湿的甜蜜),被分为一块块不相连的光线、声音、触摸等
共生
2-6个月
建立“能满足自己需要之客体”的朦胧觉察
形成双极的自体他体系统
社交性微笑
需要被妈妈满足,带来全能感
孵化
6-10个月
机灵、坚持和目的性的神色
开始寻找过渡性客体
实践
10-16个月
开始迷恋于爬行而最后走起路来
站起来用一种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自恋达到巅峰
自大与全能感是这个时期的无上法则
复合
16-24个月
亲密与疏离强烈冲突,孩子显得依赖的同时又需要独立
全能感幻灭
分裂出好与坏的自体和客体
对过渡性客体的依附
复合后期开始表达失望、同理等
开始形成独特明确的整体自体感
建立客体恒久性
24-36个月
拥有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客体恒久性)
形成自体恒久性
心理机制
主要的心理机制包括:分化、整合、投射、内射、分裂、理想化、贬抑、投射认同、过渡性客体形成、发展客体恒久性欲认同
整合与分化
整合——将知觉、记忆、表象、情绪、意念或运动等元素有意义地结合在一起
分化——将这些元素分开
婴儿整合与分化的习得过程
区分声音、颜色、触觉、气味等元素 ——> 整合一些元素,辨认出这些是属于某个东西的 ——> 形成母亲和自身的整合影像
整合与分化过程是互补的,整合特定事物,同时区分它与其他事物
对早期客体关系深感失望时,婴儿会摧毁自己的整合性思考过程
整合与分化过程中,为防止自体影像灾难性失去安适感,婴儿会动用防御机制——没有这些防卫,我们会成为整合与分化功能相当机械化的编辑成果,只有自我,没有自体
投射
投射——把自体不想要的那一部分归因到另一个人身上(这些部分包括攻击性,也包括自认为过分的需求)
婴儿的投射习得过程
把不好的东西从自体驱除驱除(吐出难吃的菠菜) ——> 惩罚投射出去的坏客体(粗暴地咬乳房和奶瓶) ——> 好的留给自体母亲的双元体,坏的投射出去
吸纳、内射与认同
内化是指把新事物包括进一个人的任何机制,内化的范畴有吸纳、内射和认同,依次逐渐成熟
吸纳——心理上的“吞噬”,客体被纳入而消逝在未分化的自体他体母质,先于明确的自体他体界限发展前
内射——把外在客体形成客体影像,被纳入、接受,但内在自体和客体都有点分化,并不融合
认同——纳入客体中有价值的部分,自体和客体影像维持完整,能被比较与对照
分裂
分裂——个体主动地将自己与重要他体得矛盾经验分开(通常分裂成全好与全坏)
理想化与贬低
分裂的客体关系单元:好的自体-好的客体;坏的自体-坏的客体
理想化-贬低的客体关系单元:好的自体-坏的客体;坏的自体-好的客体
理想化与贬低是轮替变化的
投射认同
译者简介
原作者简介
译序
前言及序
第一部 自体、客体和自我
第一章 客体
第二章 自体
第三章 自体-客体
第四章 自我
第二部 建立客体关系
第五章 分离与个体化
第六章 心理机转
第三部 客体关系系谱学
第七章 自闭
第八章 精神分裂症
第九章 躁症
第十章 边缘型人格违常
第十一章 自恋型人格违常
第十二章 神经官能型及正常的人格
第四部 治疗
第十三章 技巧中的治疗关系
第十四章 在治疗关系中的技巧
第十五章 反转移
第十六章 团体摸系统与平行对应过程
第五部 广泛议题
第十七章 民俗摸神话和自体的转化
第十八章 现实就是关系
第十九章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
附注
参考书目
【自体的发育】
我们来自一个未分化的状态, 无法想象自己真实的存在
从照顾者的爱和养育中取得勇气
为了保护这个自体-父母关系,我们开始把遇到的困难全部归罪到这自体-父母关系之外
等到拥有足够的关怀,从能接受自己的软弱,成为自己,并去找过他人
【内化和外化】
我们接受各种关系的各个面向,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内化)
也会把自己的各个面向和过去积累的内在关系归因到外在的人事物(外化)
精神健康时,这个过程会持续下去
有精神疾病时,内化和外化的机制会陷在重复或极端的形式里
【客体】
客体:一个被爱着或被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幻想
内在客体:一个心理表征,一个和他人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外在客体:一个真正的人或真正的东西
【自体】
自体——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征。自体是私密的
孩子认为地上的影子“那是我”——那是他认为自己是的某种东西
简单来说,在一个“好客体”面前,对应着一个“好客体”
【自体-客体】
客体关系:自体与客体(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客体关系单元: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期间以一个驱力或情感来连接(好客体和好自体形成好的客体关系单元,坏客体对应坏自体,边缘型人格明显)
自体-客体:客体关系单元中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状态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
共生是最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
共生被认为和享乐原则有关,关于爱、温暖、满足、狂喜,一种回归状态
共生经验又被称作融合,包含模糊的自体感和客体感
把人与客体隔离的时候(潜水员),会有自体感改变(身体错觉)、自体他体混淆(幻觉),这时一个人感到和另一个人或物那么接近,类似于共生的状态——如果没有内在和外在客体,我们的真正自体将会崩解
【自我】
在许多文献中,ego交替地代表自体、结构或组织者这三种意思,在本书中,ego只代表组织者,不代表人格结构,也不代表自体。
自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意味着一些心理功能,像是在知觉、记忆、认知、情感、行动和道德要求等各个领域的分化、整合、平衡的组织。
马勒《人类婴儿之心理诞生》
自闭
0-2个月
新生儿的心理退缩近似于子宫内的隔绝状态,没有客体
没有客体,将情感投注到自己身上
所有的知觉以一种联觉的形式在运作(潮湿的甜蜜),被分为一块块不相连的光线、声音、触摸等
共生
2-6个月
建立“能满足自己需要之客体”的朦胧觉察
形成双极的自体他体系统
社交性微笑
需要被妈妈满足,带来全能感
孵化
6-10个月
机灵、坚持和目的性的神色
开始寻找过渡性客体
实践
10-16个月
开始迷恋于爬行而最后走起路来
站起来用一种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自恋达到巅峰
自大与全能感是这个时期的无上法则
复合
16-24个月
亲密与疏离强烈冲突,孩子显得依赖的同时又需要独立
全能感幻灭
分裂出好与坏的自体和客体
对过渡性客体的依附
复合后期开始表达失望、同理等
开始形成独特明确的整体自体感
建立客体恒久性
24-36个月
拥有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客体恒久性)
形成自体恒久性
心理机制
主要的心理机制包括:分化、整合、投射、内射、分裂、理想化、贬抑、投射认同、过渡性客体形成、发展客体恒久性欲认同
整合与分化
整合——将知觉、记忆、表象、情绪、意念或运动等元素有意义地结合在一起
分化——将这些元素分开
婴儿整合与分化的习得过程
区分声音、颜色、触觉、气味等元素 ——> 整合一些元素,辨认出这些是属于某个东西的 ——> 形成母亲和自身的整合影像
整合与分化过程是互补的,整合特定事物,同时区分它与其他事物
对早期客体关系深感失望时,婴儿会摧毁自己的整合性思考过程
整合与分化过程中,为防止自体影像灾难性失去安适感,婴儿会动用防御机制——没有这些防卫,我们会成为整合与分化功能相当机械化的编辑成果,只有自我,没有自体
投射
投射——把自体不想要的那一部分归因到另一个人身上(这些部分包括攻击性,也包括自认为过分的需求)
婴儿的投射习得过程
把不好的东西从自体驱除驱除(吐出难吃的菠菜) ——> 惩罚投射出去的坏客体(粗暴地咬乳房和奶瓶) ——> 好的留给自体母亲的双元体,坏的投射出去
吸纳、内射与认同
内化是指把新事物包括进一个人的任何机制,内化的范畴有吸纳、内射和认同,依次逐渐成熟
吸纳——心理上的“吞噬”,客体被纳入而消逝在未分化的自体他体母质,先于明确的自体他体界限发展前
内射——把外在客体形成客体影像,被纳入、接受,但内在自体和客体都有点分化,并不融合
认同——纳入客体中有价值的部分,自体和客体影像维持完整,能被比较与对照
分裂
分裂——个体主动地将自己与重要他体得矛盾经验分开(通常分裂成全好与全坏)
理想化与贬低
分裂的客体关系单元:好的自体-好的客体;坏的自体-坏的客体
理想化-贬低的客体关系单元:好的自体-坏的客体;坏的自体-好的客体
理想化与贬低是轮替变化的
投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