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要有自己的根
“艺术要有自己的根。”说这话时,吴雯的神态依旧平淡恬静,看不出丝毫的强调,但眼神里却明显充盈着一种决绝的力量。当年两次报考清华美院的研究生,却一次因英语差了1分,一次因政治差了1分,吴雯都是以1分之差而和清华美院的研究生失之交臂。而导师陈丹青的一篇《吴雯同学》也成了陈丹青辞职清华美院教授的一个现实中最直接的例证。也正是这篇文章,吴雯铁心投入油画创作的故事也开始了抒写……十多年过去了,已经在英国扎下了根的吴雯,以平静的口吻叙说着自己的艺术追求:20岁到30岁那十年是最痛苦的时期,当时就是投入的画,但看不到明天,有说不出来的感觉,精神上是痛苦的,一直在摸索,尽管也是在画自己喜欢的,但却没有找到一种力量,一种支持自己的创作的力量。到了30岁之后,这种力量出现了,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自己涌上了这种力量,“我的画有了根了,一种源自生命的根。”
关于吴雯,简单介绍如下:1978年出生于青岛,自幼喜欢绘画,1997年毕业于青岛第六中学,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04年至2005年就读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定居英国伦敦,职业艺术家。
见到吴雯是在北京新保利大厦十层的展馆里,吴雯的八幅油画作品参展吕澎策划的《绘画•贰拾×20》。吴雯的油画画幅不大,四幅半身像,依然是吴雯从中学时期就喜欢的主题:美人像。但却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美人肖像,而是有了“根”。这些半身像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头上都顶着一本打开的书,吴雯说,这样一本打开的书,在形式上也就如同汉字里的家的宝盖头,在这里,女人是被束缚的,这个束缚就是“家”。这也是吴雯创作这种头顶“宝盖”的美女的最初的“根”。从“家”出发,用直觉和诗意来接近艺术的“母语”。
在绿衣美女画前,吴雯说,当然,这不是要限定这副画的内涵,每个读者看到这幅画,未必就会想到“家”的束缚,他(她)可以任意地想,只要能够带给他(她)美的感受和思索的空间就好……吴雯在自己参展的画作里,最喜欢这幅裸体躺在草地上的从头到脚“覆盖”着打开的一本本书的人体画,就像诗人荷尔德林的话: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谈话间提到母校青岛六中,吴雯明显的激动起来,她说当年在中学学画时的景象都想起来了,她说,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我喜欢画画,我不是班上画的最好的,但也属于画的好的前列的,我就是喜欢画,我喜欢画美女,我觉得美女不仅仅是好看的,也是反映生活的美好,画美女也是我的一种想象,对美的想象。说到当年的中学生活,吴雯对观象山下的校园,充满了怀恋之情,说到当年的校园生活,说到当年的老师和同学,吴雯说,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对自己的绘画,吴雯说,她一直在画自己喜欢的,从中学开始,她始终没有放下自己对绘画的追求。当年清华美院毕业之后,两次考研都因英语和政治差一分而落榜的吴雯,去了英国求学。在伦敦,她考上了研究生,说来也是人生的讽刺,她投考清华美院,却因英语差了一分没能录取,可是,英语差了一分的她却到了英国读上了研究生。在伦敦,她的绘画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尽管20多岁时是她痛苦的摸索期,但她挺过来了,绘画让她的青春绽开了生命的花朵,用她自己的话说,艺术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好像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把生命的元素释放出来,又从地里长出,结出许多果实,就是许多籽粒。当然,她也知道,既然选择了艺术这条路,就必须一直向前走,就像一粒落到地里死了的麦子,没有赴死的决绝,是不可能结出许多籽粒……正因了对艺术的这种痴迷和决绝,才有了吴雯一直画下去的激情和信念。
站在自己的创作面前,吴雯的表情是沉静和温馨的,有一种满足,也有一种蕴育未来的欣喜和满足。吴雯说,今年她完成的这些作品,让她有了某种感触,觉得更加接近自己艺术的“母语”。多年来对艺术的“信”让她不断地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如此下去,日后还会画得更好。
关于吴雯,简单介绍如下:1978年出生于青岛,自幼喜欢绘画,1997年毕业于青岛第六中学,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04年至2005年就读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定居英国伦敦,职业艺术家。
见到吴雯是在北京新保利大厦十层的展馆里,吴雯的八幅油画作品参展吕澎策划的《绘画•贰拾×20》。吴雯的油画画幅不大,四幅半身像,依然是吴雯从中学时期就喜欢的主题:美人像。但却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美人肖像,而是有了“根”。这些半身像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头上都顶着一本打开的书,吴雯说,这样一本打开的书,在形式上也就如同汉字里的家的宝盖头,在这里,女人是被束缚的,这个束缚就是“家”。这也是吴雯创作这种头顶“宝盖”的美女的最初的“根”。从“家”出发,用直觉和诗意来接近艺术的“母语”。
在绿衣美女画前,吴雯说,当然,这不是要限定这副画的内涵,每个读者看到这幅画,未必就会想到“家”的束缚,他(她)可以任意地想,只要能够带给他(她)美的感受和思索的空间就好……吴雯在自己参展的画作里,最喜欢这幅裸体躺在草地上的从头到脚“覆盖”着打开的一本本书的人体画,就像诗人荷尔德林的话: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谈话间提到母校青岛六中,吴雯明显的激动起来,她说当年在中学学画时的景象都想起来了,她说,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我喜欢画画,我不是班上画的最好的,但也属于画的好的前列的,我就是喜欢画,我喜欢画美女,我觉得美女不仅仅是好看的,也是反映生活的美好,画美女也是我的一种想象,对美的想象。说到当年的中学生活,吴雯对观象山下的校园,充满了怀恋之情,说到当年的校园生活,说到当年的老师和同学,吴雯说,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对自己的绘画,吴雯说,她一直在画自己喜欢的,从中学开始,她始终没有放下自己对绘画的追求。当年清华美院毕业之后,两次考研都因英语和政治差一分而落榜的吴雯,去了英国求学。在伦敦,她考上了研究生,说来也是人生的讽刺,她投考清华美院,却因英语差了一分没能录取,可是,英语差了一分的她却到了英国读上了研究生。在伦敦,她的绘画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尽管20多岁时是她痛苦的摸索期,但她挺过来了,绘画让她的青春绽开了生命的花朵,用她自己的话说,艺术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好像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把生命的元素释放出来,又从地里长出,结出许多果实,就是许多籽粒。当然,她也知道,既然选择了艺术这条路,就必须一直向前走,就像一粒落到地里死了的麦子,没有赴死的决绝,是不可能结出许多籽粒……正因了对艺术的这种痴迷和决绝,才有了吴雯一直画下去的激情和信念。
站在自己的创作面前,吴雯的表情是沉静和温馨的,有一种满足,也有一种蕴育未来的欣喜和满足。吴雯说,今年她完成的这些作品,让她有了某种感触,觉得更加接近自己艺术的“母语”。多年来对艺术的“信”让她不断地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也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如此下去,日后还会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