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書店 | 读者
![]() |
最近入冬,天气严寒加剧,但却迟迟不见落雪。因为在北方,雪才是冬季降临的标志,没有雪的冬天就是一种遗憾。
到今天,書店两个月了。时间过得说快也快,说慢也慢,感觉装修都是好久之前的事了,可回头一想,好像才两三个月,那么短。所以,接下来还会有很多的新鲜事,谁知道呢?
自从書店开业,自己的阅读也慢慢跟起来了。希望能够保持这种好的状态,初步规划三十年,如果能活那么久的话。简单的書,两三天一本,厚重点的,一周一本,再厚的,估计需要一个月一本,暂时还没有看那种書。大多都是在書店的短暂时间或者晚上睡前的零散时间阅读,而且没有计划性,比如上本看了周云蓬的《绿皮火车》,而现在在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有意思的是,有很多书籍,被标榜为禁书,其实更能唤起人们去阅读的渴望,所以说,禁止就是一种诱惑。
可是现在,大家连这种诱惑都很少了,就是拿一本黄书放眼前,也没有耐心能把它看完,甚至都不愿去翻看那性爱动作的片段是在哪里。所以说,世事变迁,不能说人心不古。
有人说書店依然缺少个性,其实现在在经营的,基本属于文学艺术这两个种类,而且暂时也没有再发展更多门类的打算。只是相对而言,对于读者年龄的界定不是特别明确,所以每个阶层的都会有所涉及,你说你就爱好名著古典,可是每天卖的最多的却依然是小王子么么哒。
经过这两个月的感受发现,对于读者大致区分三类:
第一类年龄最小的中学生阶段,爱买书,都是青少年系列,偶尔会买一点二十世纪作家的書,也是源自教科书上的片段想进行延伸。他们爱在独立書店买书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年龄小,基本还处于不让玩手机上网的阶段,第二买书都是家长买单。
第二类就是最大的群体,周围的几大高校的大学生,其实从概率上来说,大学生到書店的几率已经算是低的了,相信有些人大学四年都有可能一次書店没有去过,甚至图书馆都不超过十次。所以也就导致了在这个最应该阅读的年龄却丧失了最佳时机,而且这个年龄来書店买书的概率也是很低的,基本处于如果看到喜欢的书,会用手机拍照,然后回去自己上网买,因为网上便宜。所以这最大的一个群体对于書店来说,看客居多而买主太少。
第三类就是三十岁以后的读者群,他们买书的概率相对比较高,而且一般来说都知道自己想买什么,自选自买,比较干脆。也是整个書店买书群体里最大的一个。
好像漏掉了一个群体,那就是大学毕业到三十岁左右的这个年龄。说实话,在書店很少会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因为要工作要奋斗,处于人生最焦躁的年龄,根本看不进去书,一年也去不了两次書店,所以买书就更少之又少了。那么当工作顺心,生活也基本稳定的时候,就想到要再次充实自己。所以说,到了三十岁后的人,喜欢在書店买书,首先是有阅读的欲望,想要二次充电,其次,独立書店能够给他一种更小资的环境,选择亲手触摸书籍的那种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价格来说,已经不是最关键的了。
当然有所片面,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是从概率上来说,大致是这样的。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发邮件,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