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地人眼中的上海
我来自南京,离上海高铁一个半小时,2012年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小的时候每年寒暑假都要来这座城市玩耍一番,对于这个并不陌生的城市,在这三年多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开始慢慢熟悉它,上海,似乎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个外地人,我眼中的上海是这个样子的: 关于上海 上海的常住人口多达2500万,对于一个面积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而言,人口密度是非常高的,其中外来常住人口约占41%,可以说,这是一座充满吸引力的城市。地理位置上,它是华东地区的心脏,这里的人们既享受“江浙沪”包邮的便利,也坐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 老上海人骨子里就透着一种优越感,在他们眼中人群有这样几种区分:乡洼宁(乡下人)、阿地宁(外地人)、外国人(白种人),就算是新上海人在他们眼中也统统都是“阿地宁”,没办法,中国的户籍政策在无形中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虽然大家都是祖国同胞,但是当异乡人去了他乡,总是会受到一些排斥,我常常会在公司里听到一些上海人抱怨诸如“小区里面越来越脏了,那些外地人总将垃圾到处乱丢”的时候也只是莞尔一笑。上海这座城市的繁盛与外地人的辛勤劳作密不可分,没有了外地人,你甚至都无法正常生活,我曾经就遭遇过春节后到公司上班,发现早点没地方买了,外卖没地方叫了,就连小区的水果摊都关闭了,但是,道路倒是比以前更畅通了。所以,你说上海人排不排外,我只能说每个城市都多多少少有点排外,但你试着融入它就好,不要拿自己当外人啊,比如你学个上海话就会好很多啦。 关于公共体系 公共交通 上海的轨道交通,我们俗称“地铁”可谓是四通发达,目前已拥有14条地铁线,还有2条即将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从上海的A处到B处,基本上都可以乘地铁到达,换乘站点也非常密集,不过票价嘛略贵,起步价是3元,封顶是9元,比起北京地铁的低廉票价还是差很多,如果是乘坐早高峰时期的地铁,还是需要一点体力才行的,因为你不是被挤出门外就是被挤到门板上。上海的公交车也是非常便利的,而且在三小时内换乘可以免除一块钱,就是说如果你在三小时内不断的换乘价格为一元的公交车全程只需一块钱哦。“打车难”是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在上海也会遇到这个问题,随着网络叫车软件的普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不过遇上节假日和早高峰,呵呵,打车就得碰运气、拼人品了,至于宰客问题,我碰到的还是蛮少的,有时候司机师傅还会主动询问你走哪条路线,而不是带你走路远的那条,毕竟你手机开着高德导航,人家也不好意思带你绕路嘛。上海有两大机场、四个火车站,N个汽车站,那么你想去全世界都可以把上海当作始发站啦。 公共服务 上海的公共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模范代表了,就算是一个外地人在上海办理各种业务都可以先登录一下官方网站,对要办理业务的流程进行查看、了解要准备的材料、办理此项任务需要几个工作日,如果不想上网那就打一下办事处的电话,如果不是繁忙时期,电话基本都能接通,话务员将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告知办事流程,不会像一些城市的市政电话,打过去不是永远没人接听就是“您拨打的电话是空号”。还有一点我要为上海公共服务点赞,就是上海的公共政策都很透明,不需要办点事就托各种关系,网站说十个工作日能办成的事,就不会拖到第十一个工作日才完成,透明化的同时也非常高效,这也是很多外企愿意将总部迁至上海的原因之一。 公共设施 我生活和工作在上海嘉定区,嘉定区在上海的辖区划分中基本属于外环以外了,但就在这外环以外,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院等等公共设施一样非常完备,值得一提的是,嘉定图书馆可以算是上海最具设计感的图书馆了,周末的时候都是座无虚席,定点的小学及初中的体育馆在放学后都是免费对外开放,提倡全民健身,完备的公共设施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 公共活动举办能力 一个酷爱马拉松的朋友告诉我,他历年参加的城市马拉松比赛里上海马拉松是举办的最好的,主办方的组织能力非常强,赛前去领取比赛用品时现场到处都张贴着指示牌,随处可见训练有素的志愿者,赛中跑步时,食物和水补给充足,应急救援队紧随其后,对于参加比赛的外地人而言,主办方出色的组织能力、贴心的人文关怀无疑为上海的城市形象又增添一份光彩。 公共安全 “夜上海”的流传自上世纪就开始了,上海的夜生活由霓虹灯点亮,经写字楼的灯熄灭,半夜2、3点钟如果你看到马路上还有人形色匆匆,那不一定是刚结束大趴的潮流青年,而有可能是刚刚写完代码的“程序猿”,大半夜的没有公交车、没有地铁也没有顺风车,对于女程序猿,如果你有男朋友赶紧打电话求助吧,没有男朋友的话这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TAXI啦(尽量不要乘黑车),不过在上海,这些基本的公共安全还是比较有保障的,在主干道上很少会碰到抢劫勒索的事,即使在一些偏僻的小道上,也能看到值班的治安亭,夜间的一道光往往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慰藉。 关于上海人 中国东西南北,因地域的划分就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地方色彩的人物特点,比如沈阳人很豪爽,四川人很朴实,广东人很聪明,那么说到上海人,我将上海人划为两类:上海男人和上海女人。有调查说,上海男人是全国女人最想嫁的男人,因为上海男人勤劳、贤惠、胆子小,上海男人“买搭烧”(上海话:会买东西、会做家务、会做饭)样样精通,上海男人疼老婆,比较顾家,简直就是模范丈夫嘛,我身边的上海女人就常常说自己在家啥活都不用做,老公都统统承包了,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呢。可能是张爱玲的小说看多了的缘故,在我的印象中上海女人应该是穿着一身绸缎旗袍,梳着最时新的推波纹发髻,面容精致,身材姣好,手挎一个墨绿色羊皮小包,指尖夹持一根燃了半截的香烟,烟雾缭绕,眼神迷离得看着远方,端庄而不失妖娆。但拉回现实,现代的上海女人,被冠以“作”的评价,我认识的部分上海女人甚至自己都会承认自己很“作”,在上海女人眼中,“作”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只要不过分,还是可以被原谅和忍耐的。但是“作”的权利主要归属于年轻的上海女性,年纪大一点的上海阿姨们,就更加在意生活的本身了,炒炒股票,晚饭后去跳跳广场舞,周末闲聚在一起拉拉家常,扯扯八卦才是她们生活的重心。 关于上海教育 上海的学生,英语总不会太差,毕竟要和国际化大都市接轨,这里的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了,大街小巷中被大大小小的英文培训班包围,“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成了很多家长的信条。素质教育在上海的学校中应用得还算比较深入的,学校的各类社团在初中甚至小学中就已经开辟,各类社会公共活动定期举办,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于综合素质的提升也相当有帮助。然而,占 上海常住人口41%的外来人口中仅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进入设施完备、教学质量高、学费低廉的公立学校,就是想上公立的幼儿园都是要托人找关系才能进的,很多孩子跟着父母来到上海上学,如果父母的居住证积分达不到积分标准,外地学生是无法参加上海中考的,只能再会原籍参加中考,但很多父母宁意将孩子带在身边,也比让孩子做留守儿童的好。 关于上海旅游 外地游客来上海旅游,必去的就是东方明珠、外滩、豫园、上海科技馆等等地标性的旅游景点,2016年即将开放的迪士尼想必也是日后的一大热门。来上海旅游的人应该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人太多,如果再恰逢节假日,那么游客的步伐将不由自己控制,而是人潮的推进,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停下来系鞋带,去年跨年夜外滩的踩踏事件值得反思,有组织的管理才能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上海是一个没什么山的城市,唯一的佘山在山东人眼中就是一个小山坡吧,上海的旅游景点多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在上海这个大平原上寸土寸金,黄金地段都拿来盖写字楼和商场了,缺少自然风光也是上海的一大缺憾,所以如果你想“静静”,劝君莫来上海,去苏杭走走。 关于上海消费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高消费的城市,但是再高的收入也抵不过不计其数的shopping mall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上海就是东方巴黎,这里有最潮的尖货,也有顶级的文化演出,在上海,诱惑实在太多,所以抵得住诱惑才能免于“剁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高收入人群才能在上海活下去,在这里,你既可以花上两三百块在七浦路的小店购置一套华服,也可以在静安的嘉里中心、久光百货挑一个奢侈品奖赏自己。关于上海的房价,说起来都是泪,均价三万多一平的房价让很多上海人都望洋兴叹,想要在上海买房要么啃老,要么拼命工作,努力挣钱,当然认个干爹啥的,也是一个捷径啦! 关于上海饮食 在上海,无论你是想吃一碗正宗的陕西臊子面还是一顿浪漫的法国大餐,无论是5元一碗的小馄饨还是千元一位的高级日料,统统都能得到满足。虽然地道的上海菜是清淡偏甜,但是现在的上海人可是有很多能吃辣的高手,有些个能吃辣的甚至让四川、湖南的辣妹子都拍手称赞,因为上海随处可见各种川菜、湘菜馆,这也使得本地人的口味越来越受到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和融合,当然,上海的地道美食也让人垂涎三尺,皮薄馅美的小笼包、香脆多汁的生煎包、滋滋有味的白斩鸡(咽一下口水)……都值得一试。 上海---我的第二故乡,我常常也会对它感到厌烦,厌烦它的喧闹,厌烦它的拥挤,厌烦它的浮华,每每厌烦了,就回到故乡古都南京看一看梧桐,到明城墙下走一走,寻找历史的静谧与沉淀。再回上海时,又会被那灯红酒绿的繁华所撩拨,不自觉地爱上这座城,不是因为贪恋它的碧瓦朱甍,而是因为它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