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钊谈旭日集团的四次转型
![]() |
![]() |
文/华商名人堂
从赤膊游泳偷渡至香港的难民,到香港著名企业家,旭日集团的董事长杨钊用40年的时间,带领旭日四次转型,将一个小小的代工工厂发展为横跨零售、地产等领域,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真维斯(JEANSWEST)等知名品牌的大集团。
其所用的企业发展秘诀,便是被集团上下奉为圭臬的12字箴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2015年11月15日,杨钊以主讲嘉宾身份出席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主办的第六期“PKU Speech|华商名人堂”公开演讲活动,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发表了题为《创新与创业》的主题演讲。期间,针对现在年轻人创业这一话题,他以旭日的四次转型为例,详尽的解释了发展企业的“12字箴言”。
“我们集团走过40年,靠的就是这12个字。第一步是人无我有,做人家做不了的,填补市场空白。第二步是人有我优,你做起来了,别人也跟上来了,就必须提高质量,占领市场。第三步,别人的质量也跟上来了,怎么办?人优我转,转到市场的空白点去,找新的机会。围绕这12个字,不断经营、不断转型、不断创新,才能成功。”
他说,旭日集团4次转型,都是被环境变化‘逼’出来的。第一次是纺织业从香港转向海外。
1974年,香港经济正值蓬勃发展之期,其制衣行业拥有欧美国家纷至沓来的配额订单,市场空间巨大。彼时,在香港制衣行业深潜7年之久的杨钊,决定把握产业的黄金期,自己创业。他拿出自己的5万元积蓄,又找朋友借来5万元,创立了旭日制衣厂。
通过模具创新,杨钊承接了其他厂商不敢接手的格子牛仔裤订单。随着该类牛仔裤风行世界,旭日集团的规模迅速成长。2年间,工厂由600平方米扩大至超过1万平方米,工人从100人扩充到超过1000人,期间,格子牛仔裤为杨钊带来了600万港币的利润,以及“牛仔裤大王”的称号。
旭日规模化后,很快就迎来了一个问题,“纺织在香港有配额,有天花板”,所以,他就马上找没有配额的地方,随即他将眼光投向海外市场。
杨钊开始国际化战略,先后在菲律宾、印尼、孟加拉、柬埔寨等国建立庞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为了摆脱完全“受制于人”的局面。1990年,杨钊收购了澳大利亚服装品牌,拥有18年历史,主打牛仔系列的JEANSWEST(真维斯),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将真维斯品牌影响力迅速蔓延至新西兰,分店数目超过200家,成为当地第二大服装品牌。
那时旭日大代工发展的时代,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张,但是扩充规模需要的太多人力,而香港的人力成本太高。“怎么解决?改革开放,内地的人力成本便宜,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
于是,杨钊作为最早看好内地前景并投资内地的香港企业家之一。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便在广东顺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的工厂,90年代时,该厂的年营收已经高达4亿美元。
之后,杨钊将真维斯的重心迁移至内地。并以内地为支点,开始集团的第三次转折。“不停地找别人要订单很辛苦,所以旭日就扩充产业链,自己创造订单。在美国做开发商,去澳洲收购品牌,自己做品牌商、零售商,用这些方法来给工厂创造订单。”
1993年,真维斯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力求打造中国自己的市场品牌。此后,真维斯又与I.T公司合作,引进日本等国际服装品牌。截至目前,真维斯已经在内地300多个城市开设了超过2600家零售店,拥有最大的休闲服装销售网络,稳居内地休闲服装市场的领导地位。
在力求行业最优的同时,旭日集团也开始了第四次转折——从劳动力密集型向人才、资本密集型转变。
“企业发展快了,劳动力成本上升,赚的钱就变少。从1万人到10万的同质发展,对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模式。要想效率更好、利润更高,必须由劳动力密集向人才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人才结合资本,效率才会高很多。”
杨钊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本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便开始涉及物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如今,金融和地产已经成为集团的支柱产业,在地产领域,旭日已经集自行策划、投地、兴建、销售、租务、管理等于一体,业务范围中国香港、内地,扩展至新加坡、澳洲、加拿大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效益上,这两项业务更是后来居上,远超旭日赖以起家的零售和服装生产。
杨钊说,以后集团可能会更加侧重这两项业务,他本人对这两项业务前景也十分看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