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体与知乎体的对比
前段时间在收QQ邮箱的邮件的时候,无意看到这个
然后我点开了阅读空间,发现它向我推送了六十多篇好友的最新日志。
这么多的日志,形形色色,什么都有:有高考失利者在独白,有毕业的人在怀念青春时光,有旅游归来的脑洞故事,有大学生活,有失恋者的呢喃,有人生哲理,有单纯的瞎贾斯汀比伯写。这就像是邮箱送了我一本杂文集,一本由我所认识的人们共同编写的杂文集。这件事本身很是有趣,但是这本书却似乎不是那么有趣。
因为很明显的问题是是,这本杂文集里的故事,写的都不够好看,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看。大多数人只是想啊想,想到什么就在键盘上敲什么,写完之后,觉得自己的思想统统变成了打印字体,就很满足。当然,会有人看得认真,会有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然后留言评论,但这些都只因为他们是相关人,他们曾经见过这个人,了解一些这个人,于是勉强从文章中得到些信息,并无限放大,以此作为情感的共鸣。而与这个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呢?他们看到这篇文章,想必只是一头雾水,不知作者所云。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能使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而得以精神上的快感的,如果以空间里最常见的抒情文章为例子的话,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切中读者的情感点,并以此与他们共鸣。既然这样,我们就试着以抒情文章为例子,通过对比空间体和知乎体来看一下,我们写东西的时候,究竟缺了些什么。
一篇文章,大致分为标题——引子——开头——核心内容——结尾——抒情,而比较抒情的文章的话,可以自由的在文章各处穿插大段的抒情部分,但是一定要合情合理,要让人明白你的这个抒情是由何而引起的,这样,读者就看的比较舒畅。
首先援引知乎作者小岩井的一篇专栏——你这么努力,为何还如此焦虑http://zhuanlan.zhihu.com/koiwai1018/20170194
这篇文章写得很棒,说理也很服人,那么,它是以一种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呢?
首先作者举了个自己身边人的例子,然后由此联想到自身类似的经历,再接着,作者通过反思,通过观察例子背后的实质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期间用了些比较易懂的比喻来让人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接下来,作者提出了一个与此相关的自身不太赞同的观点,引势待发,给文章创造方向,作者为什么不赞同呢?作者就抛出自己的观点,正面举例,分析;反面举例,分析,然后强调观点。最后,作者回归到开头,再次通过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表明,他在实践了自己的观点后,获得了生活上的改变。然后再抒抒情,引用很棒很燃的话,用一段一句式抒情大法,全文完。
大致上,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引子,开头,内容什么的都很齐整,文章自然而然的流动开,清晰的条理,加上温润的文笔和真挚的表达,整体就像是一杯加了些糖的清甜的凉白开,让人觉得舒服。
下面再从那本邮箱为我推送的“杂文集”里挑出一篇文章来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又是怎么组成的,存在哪些问题。
这篇文章是我同学写的,是对他大学的军训生活的总结,以及对以前的一些日子的怀念。好的,下面请大家看一下,他是怎么表达的。
恩,所以说,你看,如果思路没有厘理清的话,很容易就写出一篇像是一团浆糊一样的文章的。
什么,你说你并没有看到文章的内容?哦,是这样的。首先,我把人家的文章整篇都贴上来,那肯定不太合适:其次,由于作者的思维太过跳脱,文章的走向像是心电图一样弯弯折折个不停,我要把文章的发展方式像对小岩井的那篇一样呈现出来的话,我就必须得把这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加个注解,要是得这样的话——那我还不如把它贴上来呢。
所以,我相信你们也有很多爱写文章的QQ好友的,请看着他们的空间日志自行想象一下吧。
不过这么写好像没有说服力啊,算了,不要管它,我们来换个话题。
就来讲讲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
作为一个轻度文艺分子,对于拥有可以写出一篇篇雅俗共赏的文章的能力,我想自己还是比较渴望的,然而,事实证明,自己的那些“惊艳”的想法最终都会毁于了自己稚嫩的笔,那些推挤在内心的情感,也往往在写出来之后,就化为一堆语焉不详的奇怪字体,矫情,做作。
日复一日,饱受折磨后,还是承认了自己的水平不高这一残忍事实,也正是这样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水平后,才会更加羡慕起那些知乎上的大神们清晰而又自然的吐露。不论是讲自身,还是说别人的故事,或是瞎编扯淡的随便和你讲些什么,他们的文章总是很吸引人阅读,能给你带来一种阅读的快感而不显得散乱。
总的来说,看大神们的文章,即使是抒情文章,你也往往可以看得到他们写的十分有条理,而这就是我们一般人比较欠缺的。
我们总是太珍惜自己的情感,太把自己感性的脑袋当回事了,所以觉得能把自己的情绪写出来了,能展露给大家看了,还加了些优美的煽情句子了就厉害的不要不要的了,要是一拍脑袋还能想出个极文艺范的逼格高的不得了的标题,那更是要美的冒泡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是,只有我们有序的组织我们的语言,只有我们有条理的把我们想说的话清晰无误的传达出来,别人才会要么:“原来,你也曾和我一样,在那灯火下徘徊,我们曾共同拥有一种心情。”要么:“哎呀卧槽大兄弟,你说的太好了,我茅厕都开了!”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作者真正感到自己被认可并开心的时候吧。
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我想和我的同学们共勉,我们大多数人的语文水平在高考时就已经达到巅峰,并从此一路下滑,这些人中自有那些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过得很是愉悦的,他们不需要写什么狗屁文章来缅怀记录自己的人生,但对另外的总有些心情想表达的人来说,对于我们来说,有意识的去训练自己的写作技能,厘清自己的思路再下笔,还是比较有好处的。这样,在未来我们翻阅从前的自己的笔迹时,就至少能看到自己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并微微一笑,而不是“噢噢原来我还写过这种东西啊哈哈哈”的冒傻泡了。
说一件小事吧,记得以前有一次,翻到自己失恋后难过时写的日记,写的时候自以为充满了疼痛与感伤的内容,事后回过来看却变了另一番模样。你知道,就像是看到空间里别人写的分手日记时一样,内心独白只有:
哎呦卧槽,写成这样就别写了吧。。。你的故事很惨,我知道了,谢谢,你放在心里就好,不必告诉我。。。
如果我的文字永远配不上我的感觉的话,那我写它们是为了什么呢。
我希望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
更何况,各位。
即使只是一支秃笔,即使只是一副破旧的键盘,也有它们自己的骄傲。我们可不能辜负它们在你我手下耗去的那些岁月时光呀。
![]() |
然后我点开了阅读空间,发现它向我推送了六十多篇好友的最新日志。
![]() |
这么多的日志,形形色色,什么都有:有高考失利者在独白,有毕业的人在怀念青春时光,有旅游归来的脑洞故事,有大学生活,有失恋者的呢喃,有人生哲理,有单纯的瞎贾斯汀比伯写。这就像是邮箱送了我一本杂文集,一本由我所认识的人们共同编写的杂文集。这件事本身很是有趣,但是这本书却似乎不是那么有趣。
因为很明显的问题是是,这本杂文集里的故事,写的都不够好看,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看。大多数人只是想啊想,想到什么就在键盘上敲什么,写完之后,觉得自己的思想统统变成了打印字体,就很满足。当然,会有人看得认真,会有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然后留言评论,但这些都只因为他们是相关人,他们曾经见过这个人,了解一些这个人,于是勉强从文章中得到些信息,并无限放大,以此作为情感的共鸣。而与这个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呢?他们看到这篇文章,想必只是一头雾水,不知作者所云。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能使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而得以精神上的快感的,如果以空间里最常见的抒情文章为例子的话,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切中读者的情感点,并以此与他们共鸣。既然这样,我们就试着以抒情文章为例子,通过对比空间体和知乎体来看一下,我们写东西的时候,究竟缺了些什么。
一篇文章,大致分为标题——引子——开头——核心内容——结尾——抒情,而比较抒情的文章的话,可以自由的在文章各处穿插大段的抒情部分,但是一定要合情合理,要让人明白你的这个抒情是由何而引起的,这样,读者就看的比较舒畅。
首先援引知乎作者小岩井的一篇专栏——你这么努力,为何还如此焦虑http://zhuanlan.zhihu.com/koiwai1018/20170194
这篇文章写得很棒,说理也很服人,那么,它是以一种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呢?
首先作者举了个自己身边人的例子,然后由此联想到自身类似的经历,再接着,作者通过反思,通过观察例子背后的实质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期间用了些比较易懂的比喻来让人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接下来,作者提出了一个与此相关的自身不太赞同的观点,引势待发,给文章创造方向,作者为什么不赞同呢?作者就抛出自己的观点,正面举例,分析;反面举例,分析,然后强调观点。最后,作者回归到开头,再次通过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表明,他在实践了自己的观点后,获得了生活上的改变。然后再抒抒情,引用很棒很燃的话,用一段一句式抒情大法,全文完。
大致上,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引子,开头,内容什么的都很齐整,文章自然而然的流动开,清晰的条理,加上温润的文笔和真挚的表达,整体就像是一杯加了些糖的清甜的凉白开,让人觉得舒服。
下面再从那本邮箱为我推送的“杂文集”里挑出一篇文章来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又是怎么组成的,存在哪些问题。
这篇文章是我同学写的,是对他大学的军训生活的总结,以及对以前的一些日子的怀念。好的,下面请大家看一下,他是怎么表达的。
恩,所以说,你看,如果思路没有厘理清的话,很容易就写出一篇像是一团浆糊一样的文章的。
什么,你说你并没有看到文章的内容?哦,是这样的。首先,我把人家的文章整篇都贴上来,那肯定不太合适:其次,由于作者的思维太过跳脱,文章的走向像是心电图一样弯弯折折个不停,我要把文章的发展方式像对小岩井的那篇一样呈现出来的话,我就必须得把这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加个注解,要是得这样的话——那我还不如把它贴上来呢。
所以,我相信你们也有很多爱写文章的QQ好友的,请看着他们的空间日志自行想象一下吧。
不过这么写好像没有说服力啊,算了,不要管它,我们来换个话题。
就来讲讲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
作为一个轻度文艺分子,对于拥有可以写出一篇篇雅俗共赏的文章的能力,我想自己还是比较渴望的,然而,事实证明,自己的那些“惊艳”的想法最终都会毁于了自己稚嫩的笔,那些推挤在内心的情感,也往往在写出来之后,就化为一堆语焉不详的奇怪字体,矫情,做作。
日复一日,饱受折磨后,还是承认了自己的水平不高这一残忍事实,也正是这样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水平后,才会更加羡慕起那些知乎上的大神们清晰而又自然的吐露。不论是讲自身,还是说别人的故事,或是瞎编扯淡的随便和你讲些什么,他们的文章总是很吸引人阅读,能给你带来一种阅读的快感而不显得散乱。
总的来说,看大神们的文章,即使是抒情文章,你也往往可以看得到他们写的十分有条理,而这就是我们一般人比较欠缺的。
我们总是太珍惜自己的情感,太把自己感性的脑袋当回事了,所以觉得能把自己的情绪写出来了,能展露给大家看了,还加了些优美的煽情句子了就厉害的不要不要的了,要是一拍脑袋还能想出个极文艺范的逼格高的不得了的标题,那更是要美的冒泡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事实是,只有我们有序的组织我们的语言,只有我们有条理的把我们想说的话清晰无误的传达出来,别人才会要么:“原来,你也曾和我一样,在那灯火下徘徊,我们曾共同拥有一种心情。”要么:“哎呀卧槽大兄弟,你说的太好了,我茅厕都开了!”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作者真正感到自己被认可并开心的时候吧。
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我想和我的同学们共勉,我们大多数人的语文水平在高考时就已经达到巅峰,并从此一路下滑,这些人中自有那些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过得很是愉悦的,他们不需要写什么狗屁文章来缅怀记录自己的人生,但对另外的总有些心情想表达的人来说,对于我们来说,有意识的去训练自己的写作技能,厘清自己的思路再下笔,还是比较有好处的。这样,在未来我们翻阅从前的自己的笔迹时,就至少能看到自己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并微微一笑,而不是“噢噢原来我还写过这种东西啊哈哈哈”的冒傻泡了。
说一件小事吧,记得以前有一次,翻到自己失恋后难过时写的日记,写的时候自以为充满了疼痛与感伤的内容,事后回过来看却变了另一番模样。你知道,就像是看到空间里别人写的分手日记时一样,内心独白只有:
哎呦卧槽,写成这样就别写了吧。。。你的故事很惨,我知道了,谢谢,你放在心里就好,不必告诉我。。。
如果我的文字永远配不上我的感觉的话,那我写它们是为了什么呢。
我希望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
更何况,各位。
即使只是一支秃笔,即使只是一副破旧的键盘,也有它们自己的骄傲。我们可不能辜负它们在你我手下耗去的那些岁月时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