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必须来一场马拉松?
在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心存疑惑,希望通过梳理这些年的跑步历程来追问出一个答案。
马拉松初体验
第一次接触马拉松,是在6年以前。那时我还在校园,唯一的运动爱好是羽毛球,并没有把跑步列入我的爱好清单。只是为了保持运动的惯性,在不打羽毛球的间隙,都会去操场夜跑5千米(大概12圈),作为体能训练。奇怪的是,每次最后一圈冲刺下来,就会产生莫名的兴奋,忍不住大声呐喊。这是我对跑步带来的愉悦感的最初感受。第一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长跑是2009年,那时纯粹因为好奇,跟朋友一起报名参加了一个耐克10公里的城市赛事,上万人同时跑步,这样的火热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过程和成绩我已记不清了,似乎这个距离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挑战,倒是那件纪念T恤我穿了好几年。
2009年的深秋时节,我一时冲动,报名了上海国际马拉松,记得那年冠名“东丽杯”,我报的项目是半程。报名的动机并非出于对跑步运动的热爱,只是想再享受一次赛场上那火热的氛围。没经过什么刻意地训练准备,甚至连双跑鞋都没买。最远距离还是之前的那个10公里。事实证明,哪怕是半程马拉松,也是有它的尊严的,它必定要让毫无敬畏之心的人吃些苦头。那时对长跑节奏、体力分配丝毫没有概念,也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大概是关门前完成比赛就可以了的心态吧。前半程,享受着人群的欢呼,仿佛自己是个真正的跑者,想跑多快就能跑多快,想跑多远就能跑多远。10公里以后,脚步变得沉重起来,手臂一阵阵发麻,双腿跟灌了铅似的拉扯着自己的身体,脚上似乎也磨起了水泡,加入了向身体抗议的队伍。路边观众的热情鼓励似乎失去了魔力,再也激不起我的斗志。最后几公里,能量已经被掏空,嗓子冒烟,喝水也没用,只是麻木地做着机械运动,不知道这样的自虐到底有什么意义。终点勉强加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半程马拉松。之后的一周里,步履蹒跚,不扶把手就没法上下楼梯。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半马似乎并没有享受到什么,它带给我的痛苦似乎超过了快乐与成就感之和。
如果分析原因,一是那时对跑步并没有特别的热情,二是参与动机纯粹是出于好奇,因此并没有认真准备。马拉松以痛苦的体验狠狠地回击了我。从那以后,我没有再去尝试一次的念头。
真正爱上跑步
毕业以后,我的兴趣由羽毛球转向了骑行和户外徒步,偶尔也会跑步,作为恢复身体的一种手段。徒步只能在周末或者假期进行,还受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经常很长时间没法踏上征程,我便想着寻找一种简单方便能持之以恒的运动方式。2012年末,我到了宁波,住在一所大学旁边,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跑步环境。然而因为在北仑上班,加之工作十分繁忙,竟也白白错过了两年的好时光。直到2014年下半年,我换了现在的工作,离家稍近,个人时间也比较充裕,总算有机会捡起丢了好几年的跑步习惯。深秋的一个傍晚,我穿上球鞋,戴上耳机,跑在大学校园熟悉的400米跑道上,偶尔看见路边梧桐树叶缓缓飘落,恍惚间有种重返校园的怀旧感。就像从前一样,仍旧是5000米,最后一圈冲刺下来,居然有一种久违的幸福感。
于是每晚都去。下班后,吃一个极其简单的晚餐,休息半小时,下楼,走路去学校。途中经过一座小桥,在桥上做5分钟的拉伸,然后到了校门口,向保安师傅点头打招呼,开始慢跑热身,到运动场刚好一公里。在操场边再次压腿,然后戴上耳机,打开音乐,点开跑步记录APP,开始40分钟的跑步。并不追求速度,调整呼吸和步伐,让二者合乎节拍。开始心率会慢慢增高,稍微适应之后便趋于平缓,呼吸频率并不会提高多少,只是变得更深。呼吸、步伐、心率步调一致之后,身体便自由了。奔跑在自己制造的风中,身体会出汗,内心却越发宁静,有时候会想一些具体的事情,有时候任思绪漫飞,不管哪种状态,都会让人脱离纷扰,进入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音乐并没有刻意挑选,只是随机放着自己常听的那些民谣,简单直白地说着一些故事。如果恰巧音乐的节奏合上了跑步的节拍,便会想要跑得快一点,如同共振波的叠加效应。
我并不觉得跑道上绕圈是件枯燥的事情,这种找对了身体节拍的感觉其乐无穷。我习惯跑步过程中有所保留,以便能在最后一圈时奋力加速尽情释放,目标完成之后,并不立刻停下,慢跑回家的路上,汗水才汩汩地从身体里面冒出来。或许是因为多巴胺的作用,无论跑前多么烦躁、沮丧,抑或是愤懑,跑完之后都会感受到只有修行才能获得的平静与正能量。这是某一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的。从那一刻起,我发现可能我再也不会停下来了,我真正地爱上了跑步。我从一个跑步锻炼者变成了一个跑者,于我而言,跑步由一种运动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我不太明白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是此时,为什么是此地,为何在我跑步多年以后才发生?这或许正如禅宗中的顿悟,突然灵光闪现便开窍了。不管怎样,“顿悟日”之后,我觉得应该跑得更远些。第二天,我决定跑20圈试试,也就是8公里。按照以前的节奏跑完,感觉神清气爽,并没有预想中的疲惫。于是按照这个里程跑了几周,最终把里程定在每次10公里(25圈),大约1小时完成。
跑步的回报
一旦你发现了一件事情的乐趣之后,便不再需要用意志力去坚持,我还从来没听说哪个吃货是“意志坚强”地去搜罗各种美食的。我基本上不强迫自己去跑步,下雨天、雾霾天,或者单纯因为身体不乐意,我都不勉强自己。不过有时需要在身体的疲惫(或者说懒惰)与心理的不快之间作出取舍,事实证明,通常的情况是克服了身体的懒惰之后,能获得心理上更大的满足感。所以我跑步中断的时间从来没有超过一周,如果我歇太久,身体就会不乐意,它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传达信息,比如关节会有一种生锈的感觉,动起来就吱吱作响,或者肌肉开始酸软,哭诉着需要活动一下。这时候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哪怕是下雨,也一定要出去了。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半年,到现在仍旧如此。平均下来,大约是隔天跑一次,每次10km左右。出于并非安利跑步的目的,也想说说跑步给我带来的变化。说得功利点,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使不用刻意控制饮食,体重也不会增加,甚至有下降的趋势;道理很简单,摄入的卡路里基本被消耗掉了,便不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腰上、肚子上,就我的情况而言,10km的跑步会带来大约700大卡的消耗,这足以让我享用任何美食而不用担心体重问题。与此同时,当跑步成了习惯之后,身体会自觉抵制一般认为不健康的食物,比如油炸的、辛辣的,各种重口味的东西,因为吃下去之后会很不舒服。我们的身体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系统。
跑步对个人精神状态的影响,除了多巴胺让人愉悦兴奋,以上我说的那些安神、消除负能量的作用,恐怕要各人自己去体验了。如果有人跑步只得到痛苦和烦躁,那我也丝毫不觉得奇怪,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享受生活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非要熬点心灵鸡汤的话,我听过的一个说法可能会激励很多人: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无论你怎么努力坚持,或许都是毫无结果的;然而跑步和健身,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而且这回报是那么高调地显示在你的身体上。
准备再战马拉松
就这么跑了半年,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再去跑个马拉松呢?这是自然而然萌生的想法,跟几年前的猎奇心态已经大不相同。2015年4月,参加了九龙湖半程马拉松,因为很久没跑比赛了,只报上了12km的短程。这基本上是平时夜跑的里程,很轻松就跑下来了,不过切切实实重温了赛场的节日气氛。于是挑战一次全程马拉松的念头开始占据了我的头脑。
计划今年完成半程,明年挑战全程。鉴于上次在上海的半程让我吃了不少苦头,我开始考虑认真准备。首先是物质奖励,买一双跑鞋激励自己,以前都是穿着旧球鞋跑步,10公里的里程似乎也没什么不舒服,既然要跑马拉松,还是对自己的脚和膝盖好一点吧。其次是要加大训练强度,要么加快速度,要么加大里程。我是先提升速度,塑胶跑道上,10km由一小时提高到55分钟,然后提高到50分钟,逐渐地在硬地上也能达到这样的速度。然后开始试着提高里程,由10km到15km,能够轻松跑完时,决定试试半马。这时,离我上一次半程马拉松已经有5年了,那一次给我的身体带来了痛苦的回忆。特意挑了一个周末的漂亮的黄昏,来到公园,开始一次新的尝试,从夕阳西下跑到月亮升起,直到完成21km的半马,用时2小时10分。让人欣喜的是,这次似乎很轻松,全程脚步轻快,呼吸均匀,到最后也没有出现能量不足的问题。累是必然的,汗被风干了好多次,跑完全身覆盖着一层盐的结晶,然而这次没有观众没有喝彩没有补给没有奖牌的半马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我知道,这几个月的努力使我的进步十分明显。
计划赶不上变化。挑战全程马拉松的想法并没有让给跑步增加什么负担,我还是按照之前的习惯在跑着,只是大约每两周跑一次半马。8月份,第一届甬马报名开始,按计划该报半程,结果没报上,最终阴差阳错报名了全程。或许这便是命运,注定了要在这个秋天挑战人生第一个全程马拉松吧。比赛时间是10月24日,留给我的准备时间只有两个多月而已。
但这两个月的准备并不是很充足。一般来讲,跑前三个月应该做几次35公里以上的长距离适应了,而我到目前为止,最远距离还没超过21公里的半程。然而这两个月几乎每个周末都出去徒步了,十一还走了一次重装长线,直到赛前,也没有跑过30公里以上的里程。客观来讲,这样的准备是很不充分的,尤其是在心理上对马拉松的轻视,预示着这场挑战会十分艰难。然而我当时并不明白这一点。
人生第一个全马
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10月24日,甬马如约而至。比赛在杭州湾新区,前一天晚上,我已经跟亲友团抵达了朋友安排的住处,是的,跑马拉松当然要带亲友团啦。这天晚上,提前别好号码牌,鞋带上绑好计时芯片,阅读活动手册,弄清楚检录出发区域和存包点,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清早起床,洗漱,吃两片吐司,一个香蕉;在大腿、腋下容易磨伤的地方抹上凡士林,在胸口贴上两片创可贴(我才不告诉你这个有什么用处呢),穿好跑步衣裤,系紧鞋带,带上太阳镜头巾,捎上保暖衣物,就可以出发了。
到了赛场,人潮涌动,音乐震天,一派狂欢节的气氛。时间还早,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然后压腿、拉伸,做好热身运动,清空肠道,这就可以出发啦。8点,枪响,特邀组(专业高手们)领跑,紧接着是全程组,然后是半程组,最后是迷你组。出发的时候是最兴奋的,千军万马跑过同样兴奋不已的围观群众,很容易被感染。很多人会因此在这个时候展示实力,跑得飞快,然而这却是马拉松的大忌。因为战斗其实还没开始,正是身体适应保存实力的阶段。起跑几分钟,队伍很快就分散了,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奔跑着。马拉松的赛道上是最友好的,除了志在夺冠的那几个顶尖专业选手,极少出现剑拔弩张你追我赶的竞争场面。大家跑在一起,微笑着打个招呼,互相加油鼓劲,如果节奏一致,还能相约伴跑,气氛特别的温馨融洽。究其原因,马拉松本身就是一场与自己的赛跑,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有人希望冲击3小时的好成绩,有人把目标定在4个半小时,有人只是挑战自我,跑完即是胜利,也有人只是想尝试一番,中途退场也并不遗憾。据我所知,马拉松或许是唯一一项业余爱好者有机会与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的运动,同时,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讲,也是最具有娱乐性与挑战性的比赛了,我想这或许是马拉松最大的魅力吧。
前半程很快便按照既定的策略进入状态了。目标定在四个半小时,因此紧跟着4:30的“兔子”(官方的定速员,着兔子装扮,身上绑气球标明完赛时间)。当时我其实对这个目标十分乐观,心里盘算着后半程如果体力充足,就超过这个兔子去追赶4:00。结果原来我还是太天真了。
半程结束,精神突然感觉有些松懈了,而前方的路,对我来讲便是未知领域了。约25公里的时候,渐渐有点跟不上兔子了,在路边喝了口水,一抬头,兔子已经在百米开外,而我已经没有能量用来提速赶超了。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令大家啼笑皆非的一幕:前方居然出现了4:00的兔子,正在以明显慢于其应有配速的速度在艰难前行!细问之下,原来兔子状态不佳,跑崩掉了!于是大家开心一笑,果断超越400的兔子!要知道,这些兔子可都是百里挑一的高手啊。然而,从此我便再也没能赶上跟随了两个小时的430了,并且悲伤地看着其背影渐行渐远。
28公里的时候,正好在一个折返点,我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了,身体没有多余的能量输送到双腿,手臂也摆动不起来了,看着马路对面同样疲惫不堪的折返人群,感觉距离是那么遥不可及。此时,时间大约是上午10:30,艳阳高照,宽阔的马路上没有一点遮荫的地方,脸上的汗水已经被风干过好多次,来自身体深部的疲惫一阵阵袭来,机械地迈开脚步,左膝传来的隐隐疼痛更是增添了我的忧虑。路边不时出现平躺着抬高腿做拉伸的跑友,因为天气炎热出汗太多,很多人此时都开始抽筋了。我明白马拉松开始展示它的威严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有一个说法,真正的马拉松是从32公里开始的。因为到了这个点,人的能量储备基本消耗殆尽,肌肉的疲惫也达到了极限,而前方路途仍然遥远,意志力很容易土崩瓦解。这便是所谓的“撞墙”。这时候,训练中的所有技巧,什么脚步、呼吸、节奏调整,都派不上用场了,唯一支撑你前行的便是意志力。对我来讲,最大的考验是左膝越来越严重的伤痛。艰难地跑过33公里左右的喷淋点(在“撞墙处”为激励斗志而设吧),我期待的状态回归并没有出现,反倒是左膝的隐痛开始升级,每迈出一步,便传来钻心的疼痛,而430的兔子,也早已消失在我的视野。前方还有9公里,抬头望去,只有断断续续疲惫的人群,有人已经停止奔跑开始步行了。我知道,这个时间,专业队员早已到达终点,央视直播也早已停止,路边观众热情开始减退,沿途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也在烈日下显出疲态。在这个马拉松赛道上,我们似乎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人,继续冲击也好,中途退场也罢,没有人会关心。而我们还在迈着艰难的步履奔跑着,丝毫没有平日里跑步的乐趣,这一切磨难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那么一刻,我的心里闪现出这样沮丧的念头。
因为这是马拉松,我突然想到。马拉松永远不会是一场让你轻易拿下的比赛,尤其,不会让弱者战胜的比赛。这场比赛其实不需要你战胜他人,也不仅仅是战胜这42.195公里,而是在此刻,在这炎炎烈日下,在这荒凉的被所有人抛弃的马路上,你要战胜自己,战胜来自身体各处的伤痛,战胜内心深处莫名地涌起的软弱。屈服很容易,也很诱惑,只需要走到路边的医疗站,舒服地坐下,等待着收容车经过,便可以结束这磨难,为自己留下一个“重在参与”的难忘回忆。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经过一个医疗点时,我问自己。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按照目前膝盖的状况,430的目标已经不可能达成了,然而第一次征战马拉松以“未完成”的结果收场,是我不能接受的耻辱。
于是选择艰难前行。我记得前辈跑者村上春树讲过一个故事,一位长跑运动员在最艰难的时候会念着一句话,类似于咒语: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痛楚难以避免,磨难可以选择)。而我并没有那么玄奥的咒语,只能不断地告诉我的双腿:这是你必然经历的痛苦,你会适应它并享受它!我还暗示自己,前方也就八九公里的路程,在平时,这不过是你轻松跑的里程,算得了什么呢?有那么一阵,这样的心理暗示起了些作用,我似乎能够将疼痛置之度外,假装不是自己的腿在经历痛苦,从而能以较为舒适的节奏重新启动了。然而好景不长,大约1公里以后,我重新步履蹒跚,左膝已经无法承受跑步带来的冲击,每次抬起再落下时,疼痛传遍全身。我意识到这是我应得的,这是平时训练强度不够带来的必然结果。我的左膝相对较弱,之前训练半马时就曾出现过类似的症状,然而我却没有以更远的里程让它去适应。
我明白此时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了,坚持跑下去除了带来难以修复的伤病之外,没有任何好处。于是换成快步走,并且在每一个补水站都稍作停留,喝一口水,做一组腿部拉伸。这时会有跑友超过去,关切地说声“加油”。我很坦然第面对着这一切,因为我了解,在平日的训练中,他们必然付出了更多。准备一次马拉松,其实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里程的累积,身体极限的不断试水,平时付出越多,赛场上就越轻松。而我,显然准备得并不充分,一直到赛前,都没进行过35公里以上的尝试。现在,是我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最后的5公里路程,我在“快步走”与“龟速跑”之间不停地切换着,即使这样,还超越了前方的不少人,当然,同时被赶上来的跑友超越着。我坚持不使用医疗站提供的喷雾剂,因为担心掩盖了身体的疼痛,换来的前进动力会带来难以复原的伤病。再者,切实地咀嚼着这样的痛苦,或许正好诠释了那句‘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的咒语?
当看到42公里的路标时,我心里反而平静了,这是死囚面临最后一刻的那种看淡一切的平静,是那种经历了大喜大悲并最终释然的平静。哦。原来马拉松是这样的,也只是一段路而已,不管你经历了多少,越过前方两百多米的终点之后,仍然是新的起点,我们都不会有任何的不同。
我想重新启动,以飞奔的姿势去迎接这个新起点,去拥抱终点处等候的爱人和朋友,然而双腿已经不再听候我的命令,于是我坦然地快步走过终点的拱门,向周围兴奋的人群挥挥手,向人群中等候的爱人投去一个灿烂的微笑。此时,终点拱门的时间定格在4小时59分25秒。
这是新的起点
那么,我为什么必须来一场马拉松?回顾完自我与跑步结缘至完成第一场全程马拉松的历程,似乎我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如果非要我说,我想引用一个故事: 1924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问乔治•马洛里,后者是当时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英国登山家,“你们为什么要去登珠穆朗玛?” “Because it is there.” (因为珠峰就在那里)他说。是的,因为马拉松就在那里,它为跑者存在,那么,为什么不跑一次呢?珠峰的故事结局比较悲壮,几天之后,马洛里和同伴欧文将生命留在了珠峰。而对于我,这次不算成功的马拉松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它将激励我不停地跑下去。
马拉松初体验
第一次接触马拉松,是在6年以前。那时我还在校园,唯一的运动爱好是羽毛球,并没有把跑步列入我的爱好清单。只是为了保持运动的惯性,在不打羽毛球的间隙,都会去操场夜跑5千米(大概12圈),作为体能训练。奇怪的是,每次最后一圈冲刺下来,就会产生莫名的兴奋,忍不住大声呐喊。这是我对跑步带来的愉悦感的最初感受。第一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长跑是2009年,那时纯粹因为好奇,跟朋友一起报名参加了一个耐克10公里的城市赛事,上万人同时跑步,这样的火热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过程和成绩我已记不清了,似乎这个距离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挑战,倒是那件纪念T恤我穿了好几年。
2009年的深秋时节,我一时冲动,报名了上海国际马拉松,记得那年冠名“东丽杯”,我报的项目是半程。报名的动机并非出于对跑步运动的热爱,只是想再享受一次赛场上那火热的氛围。没经过什么刻意地训练准备,甚至连双跑鞋都没买。最远距离还是之前的那个10公里。事实证明,哪怕是半程马拉松,也是有它的尊严的,它必定要让毫无敬畏之心的人吃些苦头。那时对长跑节奏、体力分配丝毫没有概念,也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大概是关门前完成比赛就可以了的心态吧。前半程,享受着人群的欢呼,仿佛自己是个真正的跑者,想跑多快就能跑多快,想跑多远就能跑多远。10公里以后,脚步变得沉重起来,手臂一阵阵发麻,双腿跟灌了铅似的拉扯着自己的身体,脚上似乎也磨起了水泡,加入了向身体抗议的队伍。路边观众的热情鼓励似乎失去了魔力,再也激不起我的斗志。最后几公里,能量已经被掏空,嗓子冒烟,喝水也没用,只是麻木地做着机械运动,不知道这样的自虐到底有什么意义。终点勉强加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半程马拉松。之后的一周里,步履蹒跚,不扶把手就没法上下楼梯。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半马似乎并没有享受到什么,它带给我的痛苦似乎超过了快乐与成就感之和。
如果分析原因,一是那时对跑步并没有特别的热情,二是参与动机纯粹是出于好奇,因此并没有认真准备。马拉松以痛苦的体验狠狠地回击了我。从那以后,我没有再去尝试一次的念头。
真正爱上跑步
毕业以后,我的兴趣由羽毛球转向了骑行和户外徒步,偶尔也会跑步,作为恢复身体的一种手段。徒步只能在周末或者假期进行,还受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经常很长时间没法踏上征程,我便想着寻找一种简单方便能持之以恒的运动方式。2012年末,我到了宁波,住在一所大学旁边,附近还有一个很大的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跑步环境。然而因为在北仑上班,加之工作十分繁忙,竟也白白错过了两年的好时光。直到2014年下半年,我换了现在的工作,离家稍近,个人时间也比较充裕,总算有机会捡起丢了好几年的跑步习惯。深秋的一个傍晚,我穿上球鞋,戴上耳机,跑在大学校园熟悉的400米跑道上,偶尔看见路边梧桐树叶缓缓飘落,恍惚间有种重返校园的怀旧感。就像从前一样,仍旧是5000米,最后一圈冲刺下来,居然有一种久违的幸福感。
于是每晚都去。下班后,吃一个极其简单的晚餐,休息半小时,下楼,走路去学校。途中经过一座小桥,在桥上做5分钟的拉伸,然后到了校门口,向保安师傅点头打招呼,开始慢跑热身,到运动场刚好一公里。在操场边再次压腿,然后戴上耳机,打开音乐,点开跑步记录APP,开始40分钟的跑步。并不追求速度,调整呼吸和步伐,让二者合乎节拍。开始心率会慢慢增高,稍微适应之后便趋于平缓,呼吸频率并不会提高多少,只是变得更深。呼吸、步伐、心率步调一致之后,身体便自由了。奔跑在自己制造的风中,身体会出汗,内心却越发宁静,有时候会想一些具体的事情,有时候任思绪漫飞,不管哪种状态,都会让人脱离纷扰,进入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音乐并没有刻意挑选,只是随机放着自己常听的那些民谣,简单直白地说着一些故事。如果恰巧音乐的节奏合上了跑步的节拍,便会想要跑得快一点,如同共振波的叠加效应。
我并不觉得跑道上绕圈是件枯燥的事情,这种找对了身体节拍的感觉其乐无穷。我习惯跑步过程中有所保留,以便能在最后一圈时奋力加速尽情释放,目标完成之后,并不立刻停下,慢跑回家的路上,汗水才汩汩地从身体里面冒出来。或许是因为多巴胺的作用,无论跑前多么烦躁、沮丧,抑或是愤懑,跑完之后都会感受到只有修行才能获得的平静与正能量。这是某一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的。从那一刻起,我发现可能我再也不会停下来了,我真正地爱上了跑步。我从一个跑步锻炼者变成了一个跑者,于我而言,跑步由一种运动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我不太明白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是此时,为什么是此地,为何在我跑步多年以后才发生?这或许正如禅宗中的顿悟,突然灵光闪现便开窍了。不管怎样,“顿悟日”之后,我觉得应该跑得更远些。第二天,我决定跑20圈试试,也就是8公里。按照以前的节奏跑完,感觉神清气爽,并没有预想中的疲惫。于是按照这个里程跑了几周,最终把里程定在每次10公里(25圈),大约1小时完成。
跑步的回报
一旦你发现了一件事情的乐趣之后,便不再需要用意志力去坚持,我还从来没听说哪个吃货是“意志坚强”地去搜罗各种美食的。我基本上不强迫自己去跑步,下雨天、雾霾天,或者单纯因为身体不乐意,我都不勉强自己。不过有时需要在身体的疲惫(或者说懒惰)与心理的不快之间作出取舍,事实证明,通常的情况是克服了身体的懒惰之后,能获得心理上更大的满足感。所以我跑步中断的时间从来没有超过一周,如果我歇太久,身体就会不乐意,它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传达信息,比如关节会有一种生锈的感觉,动起来就吱吱作响,或者肌肉开始酸软,哭诉着需要活动一下。这时候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哪怕是下雨,也一定要出去了。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大半年,到现在仍旧如此。平均下来,大约是隔天跑一次,每次10km左右。出于并非安利跑步的目的,也想说说跑步给我带来的变化。说得功利点,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使不用刻意控制饮食,体重也不会增加,甚至有下降的趋势;道理很简单,摄入的卡路里基本被消耗掉了,便不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腰上、肚子上,就我的情况而言,10km的跑步会带来大约700大卡的消耗,这足以让我享用任何美食而不用担心体重问题。与此同时,当跑步成了习惯之后,身体会自觉抵制一般认为不健康的食物,比如油炸的、辛辣的,各种重口味的东西,因为吃下去之后会很不舒服。我们的身体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系统。
跑步对个人精神状态的影响,除了多巴胺让人愉悦兴奋,以上我说的那些安神、消除负能量的作用,恐怕要各人自己去体验了。如果有人跑步只得到痛苦和烦躁,那我也丝毫不觉得奇怪,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享受生活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非要熬点心灵鸡汤的话,我听过的一个说法可能会激励很多人: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无论你怎么努力坚持,或许都是毫无结果的;然而跑步和健身,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而且这回报是那么高调地显示在你的身体上。
准备再战马拉松
就这么跑了半年,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再去跑个马拉松呢?这是自然而然萌生的想法,跟几年前的猎奇心态已经大不相同。2015年4月,参加了九龙湖半程马拉松,因为很久没跑比赛了,只报上了12km的短程。这基本上是平时夜跑的里程,很轻松就跑下来了,不过切切实实重温了赛场的节日气氛。于是挑战一次全程马拉松的念头开始占据了我的头脑。
计划今年完成半程,明年挑战全程。鉴于上次在上海的半程让我吃了不少苦头,我开始考虑认真准备。首先是物质奖励,买一双跑鞋激励自己,以前都是穿着旧球鞋跑步,10公里的里程似乎也没什么不舒服,既然要跑马拉松,还是对自己的脚和膝盖好一点吧。其次是要加大训练强度,要么加快速度,要么加大里程。我是先提升速度,塑胶跑道上,10km由一小时提高到55分钟,然后提高到50分钟,逐渐地在硬地上也能达到这样的速度。然后开始试着提高里程,由10km到15km,能够轻松跑完时,决定试试半马。这时,离我上一次半程马拉松已经有5年了,那一次给我的身体带来了痛苦的回忆。特意挑了一个周末的漂亮的黄昏,来到公园,开始一次新的尝试,从夕阳西下跑到月亮升起,直到完成21km的半马,用时2小时10分。让人欣喜的是,这次似乎很轻松,全程脚步轻快,呼吸均匀,到最后也没有出现能量不足的问题。累是必然的,汗被风干了好多次,跑完全身覆盖着一层盐的结晶,然而这次没有观众没有喝彩没有补给没有奖牌的半马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我知道,这几个月的努力使我的进步十分明显。
计划赶不上变化。挑战全程马拉松的想法并没有让给跑步增加什么负担,我还是按照之前的习惯在跑着,只是大约每两周跑一次半马。8月份,第一届甬马报名开始,按计划该报半程,结果没报上,最终阴差阳错报名了全程。或许这便是命运,注定了要在这个秋天挑战人生第一个全程马拉松吧。比赛时间是10月24日,留给我的准备时间只有两个多月而已。
但这两个月的准备并不是很充足。一般来讲,跑前三个月应该做几次35公里以上的长距离适应了,而我到目前为止,最远距离还没超过21公里的半程。然而这两个月几乎每个周末都出去徒步了,十一还走了一次重装长线,直到赛前,也没有跑过30公里以上的里程。客观来讲,这样的准备是很不充分的,尤其是在心理上对马拉松的轻视,预示着这场挑战会十分艰难。然而我当时并不明白这一点。
人生第一个全马
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10月24日,甬马如约而至。比赛在杭州湾新区,前一天晚上,我已经跟亲友团抵达了朋友安排的住处,是的,跑马拉松当然要带亲友团啦。这天晚上,提前别好号码牌,鞋带上绑好计时芯片,阅读活动手册,弄清楚检录出发区域和存包点,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清早起床,洗漱,吃两片吐司,一个香蕉;在大腿、腋下容易磨伤的地方抹上凡士林,在胸口贴上两片创可贴(我才不告诉你这个有什么用处呢),穿好跑步衣裤,系紧鞋带,带上太阳镜头巾,捎上保暖衣物,就可以出发了。
到了赛场,人潮涌动,音乐震天,一派狂欢节的气氛。时间还早,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然后压腿、拉伸,做好热身运动,清空肠道,这就可以出发啦。8点,枪响,特邀组(专业高手们)领跑,紧接着是全程组,然后是半程组,最后是迷你组。出发的时候是最兴奋的,千军万马跑过同样兴奋不已的围观群众,很容易被感染。很多人会因此在这个时候展示实力,跑得飞快,然而这却是马拉松的大忌。因为战斗其实还没开始,正是身体适应保存实力的阶段。起跑几分钟,队伍很快就分散了,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奔跑着。马拉松的赛道上是最友好的,除了志在夺冠的那几个顶尖专业选手,极少出现剑拔弩张你追我赶的竞争场面。大家跑在一起,微笑着打个招呼,互相加油鼓劲,如果节奏一致,还能相约伴跑,气氛特别的温馨融洽。究其原因,马拉松本身就是一场与自己的赛跑,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有人希望冲击3小时的好成绩,有人把目标定在4个半小时,有人只是挑战自我,跑完即是胜利,也有人只是想尝试一番,中途退场也并不遗憾。据我所知,马拉松或许是唯一一项业余爱好者有机会与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的运动,同时,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讲,也是最具有娱乐性与挑战性的比赛了,我想这或许是马拉松最大的魅力吧。
前半程很快便按照既定的策略进入状态了。目标定在四个半小时,因此紧跟着4:30的“兔子”(官方的定速员,着兔子装扮,身上绑气球标明完赛时间)。当时我其实对这个目标十分乐观,心里盘算着后半程如果体力充足,就超过这个兔子去追赶4:00。结果原来我还是太天真了。
半程结束,精神突然感觉有些松懈了,而前方的路,对我来讲便是未知领域了。约25公里的时候,渐渐有点跟不上兔子了,在路边喝了口水,一抬头,兔子已经在百米开外,而我已经没有能量用来提速赶超了。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现了令大家啼笑皆非的一幕:前方居然出现了4:00的兔子,正在以明显慢于其应有配速的速度在艰难前行!细问之下,原来兔子状态不佳,跑崩掉了!于是大家开心一笑,果断超越400的兔子!要知道,这些兔子可都是百里挑一的高手啊。然而,从此我便再也没能赶上跟随了两个小时的430了,并且悲伤地看着其背影渐行渐远。
28公里的时候,正好在一个折返点,我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了,身体没有多余的能量输送到双腿,手臂也摆动不起来了,看着马路对面同样疲惫不堪的折返人群,感觉距离是那么遥不可及。此时,时间大约是上午10:30,艳阳高照,宽阔的马路上没有一点遮荫的地方,脸上的汗水已经被风干过好多次,来自身体深部的疲惫一阵阵袭来,机械地迈开脚步,左膝传来的隐隐疼痛更是增添了我的忧虑。路边不时出现平躺着抬高腿做拉伸的跑友,因为天气炎热出汗太多,很多人此时都开始抽筋了。我明白马拉松开始展示它的威严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有一个说法,真正的马拉松是从32公里开始的。因为到了这个点,人的能量储备基本消耗殆尽,肌肉的疲惫也达到了极限,而前方路途仍然遥远,意志力很容易土崩瓦解。这便是所谓的“撞墙”。这时候,训练中的所有技巧,什么脚步、呼吸、节奏调整,都派不上用场了,唯一支撑你前行的便是意志力。对我来讲,最大的考验是左膝越来越严重的伤痛。艰难地跑过33公里左右的喷淋点(在“撞墙处”为激励斗志而设吧),我期待的状态回归并没有出现,反倒是左膝的隐痛开始升级,每迈出一步,便传来钻心的疼痛,而430的兔子,也早已消失在我的视野。前方还有9公里,抬头望去,只有断断续续疲惫的人群,有人已经停止奔跑开始步行了。我知道,这个时间,专业队员早已到达终点,央视直播也早已停止,路边观众热情开始减退,沿途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也在烈日下显出疲态。在这个马拉松赛道上,我们似乎变成了无关紧要的人,继续冲击也好,中途退场也罢,没有人会关心。而我们还在迈着艰难的步履奔跑着,丝毫没有平日里跑步的乐趣,这一切磨难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那么一刻,我的心里闪现出这样沮丧的念头。
因为这是马拉松,我突然想到。马拉松永远不会是一场让你轻易拿下的比赛,尤其,不会让弱者战胜的比赛。这场比赛其实不需要你战胜他人,也不仅仅是战胜这42.195公里,而是在此刻,在这炎炎烈日下,在这荒凉的被所有人抛弃的马路上,你要战胜自己,战胜来自身体各处的伤痛,战胜内心深处莫名地涌起的软弱。屈服很容易,也很诱惑,只需要走到路边的医疗站,舒服地坐下,等待着收容车经过,便可以结束这磨难,为自己留下一个“重在参与”的难忘回忆。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经过一个医疗点时,我问自己。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按照目前膝盖的状况,430的目标已经不可能达成了,然而第一次征战马拉松以“未完成”的结果收场,是我不能接受的耻辱。
于是选择艰难前行。我记得前辈跑者村上春树讲过一个故事,一位长跑运动员在最艰难的时候会念着一句话,类似于咒语: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痛楚难以避免,磨难可以选择)。而我并没有那么玄奥的咒语,只能不断地告诉我的双腿:这是你必然经历的痛苦,你会适应它并享受它!我还暗示自己,前方也就八九公里的路程,在平时,这不过是你轻松跑的里程,算得了什么呢?有那么一阵,这样的心理暗示起了些作用,我似乎能够将疼痛置之度外,假装不是自己的腿在经历痛苦,从而能以较为舒适的节奏重新启动了。然而好景不长,大约1公里以后,我重新步履蹒跚,左膝已经无法承受跑步带来的冲击,每次抬起再落下时,疼痛传遍全身。我意识到这是我应得的,这是平时训练强度不够带来的必然结果。我的左膝相对较弱,之前训练半马时就曾出现过类似的症状,然而我却没有以更远的里程让它去适应。
我明白此时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了,坚持跑下去除了带来难以修复的伤病之外,没有任何好处。于是换成快步走,并且在每一个补水站都稍作停留,喝一口水,做一组腿部拉伸。这时会有跑友超过去,关切地说声“加油”。我很坦然第面对着这一切,因为我了解,在平日的训练中,他们必然付出了更多。准备一次马拉松,其实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里程的累积,身体极限的不断试水,平时付出越多,赛场上就越轻松。而我,显然准备得并不充分,一直到赛前,都没进行过35公里以上的尝试。现在,是我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最后的5公里路程,我在“快步走”与“龟速跑”之间不停地切换着,即使这样,还超越了前方的不少人,当然,同时被赶上来的跑友超越着。我坚持不使用医疗站提供的喷雾剂,因为担心掩盖了身体的疼痛,换来的前进动力会带来难以复原的伤病。再者,切实地咀嚼着这样的痛苦,或许正好诠释了那句‘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的咒语?
当看到42公里的路标时,我心里反而平静了,这是死囚面临最后一刻的那种看淡一切的平静,是那种经历了大喜大悲并最终释然的平静。哦。原来马拉松是这样的,也只是一段路而已,不管你经历了多少,越过前方两百多米的终点之后,仍然是新的起点,我们都不会有任何的不同。
我想重新启动,以飞奔的姿势去迎接这个新起点,去拥抱终点处等候的爱人和朋友,然而双腿已经不再听候我的命令,于是我坦然地快步走过终点的拱门,向周围兴奋的人群挥挥手,向人群中等候的爱人投去一个灿烂的微笑。此时,终点拱门的时间定格在4小时59分25秒。
这是新的起点
那么,我为什么必须来一场马拉松?回顾完自我与跑步结缘至完成第一场全程马拉松的历程,似乎我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如果非要我说,我想引用一个故事: 1924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问乔治•马洛里,后者是当时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英国登山家,“你们为什么要去登珠穆朗玛?” “Because it is there.” (因为珠峰就在那里)他说。是的,因为马拉松就在那里,它为跑者存在,那么,为什么不跑一次呢?珠峰的故事结局比较悲壮,几天之后,马洛里和同伴欧文将生命留在了珠峰。而对于我,这次不算成功的马拉松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它将激励我不停地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