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2)
对于袭人有不好看法的人,一般都是以这样几件大事为依据,第一,在《红楼梦》的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写到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经警幻仙姑点播,梦里成婚并初历风月,醒来后和袭人共领风月的故事。但是后文中袭人在宝玉被贾政痛打之后伺机劝谏王夫人男女有别,要尽早把宝玉挪出大观园,以免将来有不才之事,从此深得王夫人信任,并被王夫人选定为宝玉之妾。因为有这样千折百转的过程,所以不喜欢袭人的红学家认为袭人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甚至有人骂出花袭人是花贱人这样的狠话。
第二,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发放了好几个人,都是深得宝玉喜欢的灵秀之人,如晴雯,芳官,四儿,发放理由皆是昔日怡红院里的私语笑谈,王夫人声称怡红院里有自己的耳目,所以连宝玉也怀疑是袭人因为妒忌或排除异几对王夫人告密,导致这些人惨遭驱逐,甚至于最终红消香断。
第三,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菡,违背了昔日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出去的誓言,成为世人的笑柄,这件事情虽然发生在八十回之后,但因为前八十回文中就有暗示,如蒋玉菡的酒令,互换的信物汗巾,袭人的簿册预言等,以及脂批多次明确提到。所以可以推断确有其事,但前因后果不宜以八十回后所述为据。
除了这几件大事,也有一些细枝末节为红学家举证,但因为小细节更是可以向不同方向来解释,所以不妨从大处着手,探明方向,再追究细节。
袭人到底是不是告密者?
我们先来看最为众人诟病的第二件事,这件事能看出袭人的品性,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这件事格外厌恶袭人,所以袭人到底是贤德好人还是密探奸细就在此一决,如果是她所为,那袭人就完全不值得一提,不过是个奸狞小人而已。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件事情跟袭人毫无关系,怀疑袭人的人都只不过象宝玉一样,是捕风捉影而已。
曹公在写作的时候,确实很多时候会言外有意,春秋笔法,但曹公笔下是一丝不乱,千里伏线,每一件事都有前后的线索与之对应,以防被误读,我现在就告诉你袭人没有告密的详细证据。
首先,在王善保家的对王夫人告发晴雯的时候,王夫人的第一反应是,她不知道晴雯是谁,只是根据王善保家的描述,回想到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在怡红院责骂小丫头的人,因为长相与林妹妹相仿,且王夫人厌烦其为人轻浮,故留有印象。但到底晴雯是谁?王夫人并不知道,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试想如果袭人曾经在王夫人面前说过任何对晴雯不利的话,她能不提到晴雯的名字么?所以,很明显,袭人从来没告过晴雯的状,而且不仅没告过晴雯,也没告过其它人,为什么呢?你看王夫人在怡红院发放众人时,她都说不出名字,都是根据只言片语,由在场的人指认出来,所以她是在发放之前,刚刚听到告状,并以此为据,并不是专门冲具体的人来的。
其次,从王夫人看重袭人,确定其为宝玉妾的地位起,到雷嗔电怒地发放众人,其间有两年多时间,如果袭人是她的密探,在此其间不知有多少人会被一一发放,绝对不会直到香囊事件生后,随着王善保家的告发晴雯才一触即发地风卷残云,落红满地了。为什么呢?你需要了解王夫人的个性和行事特点。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前八十回里有很详细的描述,你看她发放金钏,金钏是跟了王夫人十年的人,是享受一两银子也就是最高等月例待遇的大丫头,因其聪明机灵深得王夫人喜欢。可是仅仅因为在王夫人睡觉时,金钏在其睡榻前和宝玉有几句亲昵之语,虽然宝玉才是招惹的人,负主要责任,但王夫人立刻把金钏赶了出去,完全不顾念十年的主仆之情,以至于最终金钏因为羞惭投井自尽。可见为了宝玉不被影响带坏,王夫人是丝毫情面不留,并且处理起来刻不容缓,所以绝无可能在听到关于怡红院众女儿的密报之后,始终隐忍不发,最后才一次性总爆发,所以袭人虽然地位确立,但她并不是王夫人的耳朵和眼睛,而仅仅是更精心照顾和规谏宝玉而已。
再次,袭人是时时刻刻陪伴在宝玉身边的,也知道怡红院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如果她是王夫人的眼睛耳朵,那么王夫人知道的情况会多得多,发放的人也更多,你看王夫人发放时依据的罪名,都不是什么大事,且只有只言片语,内容也很有限,很明显,告状的人并不是怡红院里最内层的人物,而是偶尔能听到或听说几句话,又和晴雯,芳官,四儿这种聪明机灵,深得宝玉欢喜,但看不起粗俗的老婆子类型的灵秀女子不睦的下等仆妇。这些人因为平时不能亲近宝玉,又素日妒恨晴雯、芳官、四儿等,加上这些女孩子根本看不起这些老婆子,媳妇,对她们也不恭敬,所以心里早有怨恨,只是没有机会发作而已。现在就开始墙倒众人推。比如告发晴雯的,是王善保家的;告发四儿的人,很明显就是当场给王夫人指认四儿的人;告发芳官的,就是与芳官和厨房的柳嫂子不睦,又看出来芳官和柳嫂子好,要帮柳嫂子家的五儿进入怡红院的人,你看芳官昔日在怡红院有那么多冒失莽撞不妥当的行为,比如在宝玉生日这天和宝玉同榻而卧等等,可是王夫人举出来的例子不过是要把五儿送进怡红院。可见告状的就是夏婆子,小鹊儿,莲花之类跟芳官柳嫂子在厨房有过冲突的人。
第二,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发放了好几个人,都是深得宝玉喜欢的灵秀之人,如晴雯,芳官,四儿,发放理由皆是昔日怡红院里的私语笑谈,王夫人声称怡红院里有自己的耳目,所以连宝玉也怀疑是袭人因为妒忌或排除异几对王夫人告密,导致这些人惨遭驱逐,甚至于最终红消香断。
第三,袭人最终嫁给了蒋玉菡,违背了昔日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出去的誓言,成为世人的笑柄,这件事情虽然发生在八十回之后,但因为前八十回文中就有暗示,如蒋玉菡的酒令,互换的信物汗巾,袭人的簿册预言等,以及脂批多次明确提到。所以可以推断确有其事,但前因后果不宜以八十回后所述为据。
除了这几件大事,也有一些细枝末节为红学家举证,但因为小细节更是可以向不同方向来解释,所以不妨从大处着手,探明方向,再追究细节。
袭人到底是不是告密者?
我们先来看最为众人诟病的第二件事,这件事能看出袭人的品性,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这件事格外厌恶袭人,所以袭人到底是贤德好人还是密探奸细就在此一决,如果是她所为,那袭人就完全不值得一提,不过是个奸狞小人而已。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件事情跟袭人毫无关系,怀疑袭人的人都只不过象宝玉一样,是捕风捉影而已。
曹公在写作的时候,确实很多时候会言外有意,春秋笔法,但曹公笔下是一丝不乱,千里伏线,每一件事都有前后的线索与之对应,以防被误读,我现在就告诉你袭人没有告密的详细证据。
首先,在王善保家的对王夫人告发晴雯的时候,王夫人的第一反应是,她不知道晴雯是谁,只是根据王善保家的描述,回想到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在怡红院责骂小丫头的人,因为长相与林妹妹相仿,且王夫人厌烦其为人轻浮,故留有印象。但到底晴雯是谁?王夫人并不知道,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试想如果袭人曾经在王夫人面前说过任何对晴雯不利的话,她能不提到晴雯的名字么?所以,很明显,袭人从来没告过晴雯的状,而且不仅没告过晴雯,也没告过其它人,为什么呢?你看王夫人在怡红院发放众人时,她都说不出名字,都是根据只言片语,由在场的人指认出来,所以她是在发放之前,刚刚听到告状,并以此为据,并不是专门冲具体的人来的。
其次,从王夫人看重袭人,确定其为宝玉妾的地位起,到雷嗔电怒地发放众人,其间有两年多时间,如果袭人是她的密探,在此其间不知有多少人会被一一发放,绝对不会直到香囊事件生后,随着王善保家的告发晴雯才一触即发地风卷残云,落红满地了。为什么呢?你需要了解王夫人的个性和行事特点。王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前八十回里有很详细的描述,你看她发放金钏,金钏是跟了王夫人十年的人,是享受一两银子也就是最高等月例待遇的大丫头,因其聪明机灵深得王夫人喜欢。可是仅仅因为在王夫人睡觉时,金钏在其睡榻前和宝玉有几句亲昵之语,虽然宝玉才是招惹的人,负主要责任,但王夫人立刻把金钏赶了出去,完全不顾念十年的主仆之情,以至于最终金钏因为羞惭投井自尽。可见为了宝玉不被影响带坏,王夫人是丝毫情面不留,并且处理起来刻不容缓,所以绝无可能在听到关于怡红院众女儿的密报之后,始终隐忍不发,最后才一次性总爆发,所以袭人虽然地位确立,但她并不是王夫人的耳朵和眼睛,而仅仅是更精心照顾和规谏宝玉而已。
再次,袭人是时时刻刻陪伴在宝玉身边的,也知道怡红院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如果她是王夫人的眼睛耳朵,那么王夫人知道的情况会多得多,发放的人也更多,你看王夫人发放时依据的罪名,都不是什么大事,且只有只言片语,内容也很有限,很明显,告状的人并不是怡红院里最内层的人物,而是偶尔能听到或听说几句话,又和晴雯,芳官,四儿这种聪明机灵,深得宝玉欢喜,但看不起粗俗的老婆子类型的灵秀女子不睦的下等仆妇。这些人因为平时不能亲近宝玉,又素日妒恨晴雯、芳官、四儿等,加上这些女孩子根本看不起这些老婆子,媳妇,对她们也不恭敬,所以心里早有怨恨,只是没有机会发作而已。现在就开始墙倒众人推。比如告发晴雯的,是王善保家的;告发四儿的人,很明显就是当场给王夫人指认四儿的人;告发芳官的,就是与芳官和厨房的柳嫂子不睦,又看出来芳官和柳嫂子好,要帮柳嫂子家的五儿进入怡红院的人,你看芳官昔日在怡红院有那么多冒失莽撞不妥当的行为,比如在宝玉生日这天和宝玉同榻而卧等等,可是王夫人举出来的例子不过是要把五儿送进怡红院。可见告状的就是夏婆子,小鹊儿,莲花之类跟芳官柳嫂子在厨房有过冲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