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5)
宝钗保护邢岫烟
宝钗也保护过邢岫烟。邢岫烟家里很穷,之前有十年住在寺庙里租赁的房子里,靠妙玉善心教授她几个字,才有今日的学识。邢岫烟随父母投奔贾府,和宝钗相识。从邢岫烟进入贾府,宝钗看得出她家世贫寒,就常常接济她,薛姨妈后来择定邢岫烟为薛蝌的妻子,两个女孩子也是更加亲近。有一次天气很冷,宝钗看到邢岫烟反而脱了夹衣,就带她到假山之后的僻静处私谈。宝钗最初以为是凤姐忘记发月银了,邢岫烟告诉她月银按照邢夫人要求,给父母送去了一半,剩下的一两,自顾不暇,还要给迎春屋里的丫头婆子打酒,常常不够用,于是就把夹衣服当了。宝钗叹息一番,告诉邢岫烟不卑不亢地对待那些不懂感激的仆众,不用给她们买酒,实在看不惯就各自走开,有什么事情只管去找宝钗商量。
宝钗宽慰王夫人
除了众多的花儿们,宝钗在为人处世时自有其精细之处。她能做到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宽宥别人,同时用智慧的言语化解他人的尴尬和心结。比如王夫人为了金钏之死倍感自责,觉得是自己造的孽。对于王夫人这样好善信佛的人,这件事就是天大的心结。宝钗得知金钏死了,也知道金钏素日是王夫人身边得用的大丫鬟,其实在此之前也间接知道金钏被逐出的事情。因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宝钗天天来王夫人处问安,在王夫人房里少了一个重要的大丫鬟,还能发现不了么?所以宝钗其实早就知道王夫人把金钏赶出去了。因为在彼时彼刻,没有哪个丫鬟能随便辞职或者长时间离开主人身边,除非是主人做主将其卖出或者婚配了,或者就是逐出去了。但一般来说,只有逐出这种方式,主人是避谈的,有眼色的客人也就不会问。以宝钗的才智,还能看不出来这里面大有文章?所以自然也就不问了。只是现在人死了,而且还是比较轰动的跳井而死,谁还能装作不知道呢?所以宝钗自然要来宽慰自己的亲姨妈,这是她为人周到,能替他人考虑的地方。
开始宝钗宽慰王夫人说可能她是在井边玩耍时不小心失足落进井里了,并不是跳井自尽。如果王夫人是聪明人,就该就此打住,何必为难来宽慰的人?可是王夫人并没有释然,而是告诉宝钗,她因为一件小事责罚了金钏,本想把她赶出去一段时间后再叫进来的,谁知她就这样自尽了。于是宝钗只好又劝了王夫人一层,说就算真是跳井,为了小事跳井,也是个糊涂人,不足为惜。结果因为这句话人人都说宝钗无情,可是没有人在意宝钗是在什么情况下劝慰王夫人那样一番话的。你看这里,王夫人自己撒谎,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了个颠倒黑白,然后还假心假意说自己打算过几天再把金钏叫进来的。其实,王夫人赶走金钏的原因没有对宝钗明说,又粉饰自己,说打算晚几天就把金钏叫进来的,她这样一说,是非就颠倒了,她的罪责也轻了很多,那么在此基础上,宝钗还能怎么劝说呢?如果简单依据王夫人所说,确实没有跳井的必要,更显得跳井的人确实糊涂,把自己的生命不当回事,只为了一点小事,一时之气就仓促自尽了。于是宝钗也只能顺着王夫人的话去安慰她了,所以宝钗不是无情人,无奈彼时已无言可对了。接下来,王夫人说需要给金钏妆裹的衣服,可是目前只有林妹妹的新衣服可用,可是林妹妹自己也体弱多病,这是一个忌讳的事情。因为金钏不是正常死亡,再加上把给自己做的新衣服拿来给他人做妆裹本身就是令人忌讳的。宝钗也是年轻女子,还没有出嫁,可是宝钗二话也没说就答应了。有红学家在讨论这一段的时候曾经提出,这段是说明宝钗阴险的,其实林妹妹也未必就不答应,不过宝钗抢了她的机会。这话说得未免勉强。你当然可以说林妹妹未必会不愿意,因为事情没有这样发生,谁也不能下定论。但是可以预测,你看昔日王熙凤因为提出那个讨人喜欢的小戏子长得像林妹妹,湘云说了出来,宝玉意欲从中周旋,结果林妹妹和宝玉怄气,湘云差点就打道回府以示抗议。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更何况以林妹妹彼时的身体状况,确实不能做这种建议。否则,就算是林妹妹表面上欢天喜地答应了,也不知背着人自己会怎么哭呢!以林妹妹的性格,无论如何是不会坦然接受的,这个不是说林妹妹不好,而是实事求是,合理推测。以林妹妹的多心,能不忌讳这样的安排么?所以王夫人的担忧是合理的,也是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王夫人提出自己面临的困难,难道宝钗能坐视不理?宝钗的行为大方合体,绝对不是抢林妹妹的机会,相反,这是在替林妹妹挡灾呢。凭心而论,如果事情发生在你我身上,我们能不能像宝钗那样从容不迫,欣然接受?所以,千万不要说到他人的牺牲就贬低,不以为然,真的要自己去做,又推三阻四。宝钗的好,是大大方方的真实的好。
还有一次,宝钗也恰到好处地宽慰了王夫人,你看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的一开头,就说到王夫人为了给王熙凤治病,需要用二两人参配药,可是自己这里没有,问邢夫人也没有,最后找到贾母那边,虽然有上好的,但是年深月久,已经失去效力,只能再买。于是王夫人心生感概,书上说,
王夫人听了,低头不语,半日才说:"这可没法了,只好去买二两来罢。"也无心看那些,只命:"都收了罢。"因向周瑞家的说:"你就去说给外头人们,拣好的换二两来。倘或一时老太太问,你们只说用的是老太太的,不必多说。"
周瑞家的方才要去时,宝钗因在坐,乃笑道:"姨娘且住。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王夫人笑道:"倒是你明白。就难为你亲自走一趟。"于是宝钗去了,半日回来说:"已遣人去,赶晚就有回信的。明日一早去配也不迟。"王夫人自是喜悦,因说道:"'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自来家里有好的,好坏不知给了人多少。这会子轮到自己用,反倒各处求人去了。"说毕长叹。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王夫人点头道:"这话极是。"
你看宝钗的应对,她眼看着王夫人四处找寻,问了贾府上下,要不是没有,要不是虽然有也是无用的了,可见贾府的寥落已见骨架,王夫人黯然伤神的低头不语也落在宝钗的眼里。更不用说后文的长叹。可是宝钗说得很有水平,既不点破贾府的寥落衰败,也不扭曲眼见的事实,反而说出一番大义,令王夫人心结顿解,也不至于在亲戚面前丢脸,这就是宝钗的得体聪慧之处,一般人哪有这份聪明来化解他人的尴尬?更多的人根本也想不到要化解尴尬,只是由他人去了。所以,人和人之为人处世,确实是有高下之分的。
宝钗保护香菱
不仅对王夫人如此,宝钗对很多人都能从心体谅。你看她解救香菱,书中第八十回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中,夏金桂把薛家闹了个天翻地覆,为了除去香菱,她自己设了梦魇法,推赖给香菱,必欲除之而后快。薛姨妈盛怒之下,就要卖掉香菱,以绝后患。这个时候多亏了宝钗解救。因为宝钗深知香菱身体怯弱,心地善良呆萌,容易被人欺负,现在已经无法生育,加上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现在再流落外间,必至命运坎坷多舛。于是宝钗劝了薛姨妈一番,宝钗笑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胡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她不好,留着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薛姨妈道:"留着她还是淘气,不如打发了她倒干净。"宝钗笑道:"她跟着我也是一样,横竖不叫她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如卖了一般。"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姑娘,薛姨妈也只得罢了。
宝钗对香菱的解救是非常大胆的,因为她明明知道嫂子夏金桂根本就是要除掉香菱,她拦在里面,难免会招致夏金桂的嫉恨,得罪君子没什么,得罪小人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可是宝钗是个善良大度的人,她不愿意看到香菱一生凄苦流落,举目无亲,于是冒着被夏金桂嫉恨报复的风险,还是解救了香菱。不仅如此,其实后来宝钗出嫁,她带着香菱,而不是莺儿。这里面有两重原因,第一层,因为彼时贾府和薛家都已经败落,她不愿意莺儿跟着她去做妾,她更希望莺儿能有自己的体面生活和完整家庭,一如袭人,获得属于莺儿自己的幸福。于是她给了莺儿自由。另一层原因是,香菱积年累月身体怯弱,病入膏肓,失去生育能力,之前也曾经给薛蟠做妾,所以想要嫁个好人家很难。留在家中难免成为夏金桂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得善终,所以宝钗把香菱带着一起嫁给了宝玉。这也是在各种谶语中关于香菱的结局。详情会另文分析,这里是为了说明,宝钗这个人,确实是一个从心底里为他人着想的好人。
宝钗也保护过邢岫烟。邢岫烟家里很穷,之前有十年住在寺庙里租赁的房子里,靠妙玉善心教授她几个字,才有今日的学识。邢岫烟随父母投奔贾府,和宝钗相识。从邢岫烟进入贾府,宝钗看得出她家世贫寒,就常常接济她,薛姨妈后来择定邢岫烟为薛蝌的妻子,两个女孩子也是更加亲近。有一次天气很冷,宝钗看到邢岫烟反而脱了夹衣,就带她到假山之后的僻静处私谈。宝钗最初以为是凤姐忘记发月银了,邢岫烟告诉她月银按照邢夫人要求,给父母送去了一半,剩下的一两,自顾不暇,还要给迎春屋里的丫头婆子打酒,常常不够用,于是就把夹衣服当了。宝钗叹息一番,告诉邢岫烟不卑不亢地对待那些不懂感激的仆众,不用给她们买酒,实在看不惯就各自走开,有什么事情只管去找宝钗商量。
宝钗宽慰王夫人
除了众多的花儿们,宝钗在为人处世时自有其精细之处。她能做到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宽宥别人,同时用智慧的言语化解他人的尴尬和心结。比如王夫人为了金钏之死倍感自责,觉得是自己造的孽。对于王夫人这样好善信佛的人,这件事就是天大的心结。宝钗得知金钏死了,也知道金钏素日是王夫人身边得用的大丫鬟,其实在此之前也间接知道金钏被逐出的事情。因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宝钗天天来王夫人处问安,在王夫人房里少了一个重要的大丫鬟,还能发现不了么?所以宝钗其实早就知道王夫人把金钏赶出去了。因为在彼时彼刻,没有哪个丫鬟能随便辞职或者长时间离开主人身边,除非是主人做主将其卖出或者婚配了,或者就是逐出去了。但一般来说,只有逐出这种方式,主人是避谈的,有眼色的客人也就不会问。以宝钗的才智,还能看不出来这里面大有文章?所以自然也就不问了。只是现在人死了,而且还是比较轰动的跳井而死,谁还能装作不知道呢?所以宝钗自然要来宽慰自己的亲姨妈,这是她为人周到,能替他人考虑的地方。
开始宝钗宽慰王夫人说可能她是在井边玩耍时不小心失足落进井里了,并不是跳井自尽。如果王夫人是聪明人,就该就此打住,何必为难来宽慰的人?可是王夫人并没有释然,而是告诉宝钗,她因为一件小事责罚了金钏,本想把她赶出去一段时间后再叫进来的,谁知她就这样自尽了。于是宝钗只好又劝了王夫人一层,说就算真是跳井,为了小事跳井,也是个糊涂人,不足为惜。结果因为这句话人人都说宝钗无情,可是没有人在意宝钗是在什么情况下劝慰王夫人那样一番话的。你看这里,王夫人自己撒谎,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了个颠倒黑白,然后还假心假意说自己打算过几天再把金钏叫进来的。其实,王夫人赶走金钏的原因没有对宝钗明说,又粉饰自己,说打算晚几天就把金钏叫进来的,她这样一说,是非就颠倒了,她的罪责也轻了很多,那么在此基础上,宝钗还能怎么劝说呢?如果简单依据王夫人所说,确实没有跳井的必要,更显得跳井的人确实糊涂,把自己的生命不当回事,只为了一点小事,一时之气就仓促自尽了。于是宝钗也只能顺着王夫人的话去安慰她了,所以宝钗不是无情人,无奈彼时已无言可对了。接下来,王夫人说需要给金钏妆裹的衣服,可是目前只有林妹妹的新衣服可用,可是林妹妹自己也体弱多病,这是一个忌讳的事情。因为金钏不是正常死亡,再加上把给自己做的新衣服拿来给他人做妆裹本身就是令人忌讳的。宝钗也是年轻女子,还没有出嫁,可是宝钗二话也没说就答应了。有红学家在讨论这一段的时候曾经提出,这段是说明宝钗阴险的,其实林妹妹也未必就不答应,不过宝钗抢了她的机会。这话说得未免勉强。你当然可以说林妹妹未必会不愿意,因为事情没有这样发生,谁也不能下定论。但是可以预测,你看昔日王熙凤因为提出那个讨人喜欢的小戏子长得像林妹妹,湘云说了出来,宝玉意欲从中周旋,结果林妹妹和宝玉怄气,湘云差点就打道回府以示抗议。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更何况以林妹妹彼时的身体状况,确实不能做这种建议。否则,就算是林妹妹表面上欢天喜地答应了,也不知背着人自己会怎么哭呢!以林妹妹的性格,无论如何是不会坦然接受的,这个不是说林妹妹不好,而是实事求是,合理推测。以林妹妹的多心,能不忌讳这样的安排么?所以王夫人的担忧是合理的,也是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王夫人提出自己面临的困难,难道宝钗能坐视不理?宝钗的行为大方合体,绝对不是抢林妹妹的机会,相反,这是在替林妹妹挡灾呢。凭心而论,如果事情发生在你我身上,我们能不能像宝钗那样从容不迫,欣然接受?所以,千万不要说到他人的牺牲就贬低,不以为然,真的要自己去做,又推三阻四。宝钗的好,是大大方方的真实的好。
还有一次,宝钗也恰到好处地宽慰了王夫人,你看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的一开头,就说到王夫人为了给王熙凤治病,需要用二两人参配药,可是自己这里没有,问邢夫人也没有,最后找到贾母那边,虽然有上好的,但是年深月久,已经失去效力,只能再买。于是王夫人心生感概,书上说,
王夫人听了,低头不语,半日才说:"这可没法了,只好去买二两来罢。"也无心看那些,只命:"都收了罢。"因向周瑞家的说:"你就去说给外头人们,拣好的换二两来。倘或一时老太太问,你们只说用的是老太太的,不必多说。"
周瑞家的方才要去时,宝钗因在坐,乃笑道:"姨娘且住。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王夫人笑道:"倒是你明白。就难为你亲自走一趟。"于是宝钗去了,半日回来说:"已遣人去,赶晚就有回信的。明日一早去配也不迟。"王夫人自是喜悦,因说道:"'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自来家里有好的,好坏不知给了人多少。这会子轮到自己用,反倒各处求人去了。"说毕长叹。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王夫人点头道:"这话极是。"
你看宝钗的应对,她眼看着王夫人四处找寻,问了贾府上下,要不是没有,要不是虽然有也是无用的了,可见贾府的寥落已见骨架,王夫人黯然伤神的低头不语也落在宝钗的眼里。更不用说后文的长叹。可是宝钗说得很有水平,既不点破贾府的寥落衰败,也不扭曲眼见的事实,反而说出一番大义,令王夫人心结顿解,也不至于在亲戚面前丢脸,这就是宝钗的得体聪慧之处,一般人哪有这份聪明来化解他人的尴尬?更多的人根本也想不到要化解尴尬,只是由他人去了。所以,人和人之为人处世,确实是有高下之分的。
宝钗保护香菱
不仅对王夫人如此,宝钗对很多人都能从心体谅。你看她解救香菱,书中第八十回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中,夏金桂把薛家闹了个天翻地覆,为了除去香菱,她自己设了梦魇法,推赖给香菱,必欲除之而后快。薛姨妈盛怒之下,就要卖掉香菱,以绝后患。这个时候多亏了宝钗解救。因为宝钗深知香菱身体怯弱,心地善良呆萌,容易被人欺负,现在已经无法生育,加上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现在再流落外间,必至命运坎坷多舛。于是宝钗劝了薛姨妈一番,宝钗笑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胡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她不好,留着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薛姨妈道:"留着她还是淘气,不如打发了她倒干净。"宝钗笑道:"她跟着我也是一样,横竖不叫她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如卖了一般。"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姑娘,薛姨妈也只得罢了。
宝钗对香菱的解救是非常大胆的,因为她明明知道嫂子夏金桂根本就是要除掉香菱,她拦在里面,难免会招致夏金桂的嫉恨,得罪君子没什么,得罪小人可是吃不了兜着走。可是宝钗是个善良大度的人,她不愿意看到香菱一生凄苦流落,举目无亲,于是冒着被夏金桂嫉恨报复的风险,还是解救了香菱。不仅如此,其实后来宝钗出嫁,她带着香菱,而不是莺儿。这里面有两重原因,第一层,因为彼时贾府和薛家都已经败落,她不愿意莺儿跟着她去做妾,她更希望莺儿能有自己的体面生活和完整家庭,一如袭人,获得属于莺儿自己的幸福。于是她给了莺儿自由。另一层原因是,香菱积年累月身体怯弱,病入膏肓,失去生育能力,之前也曾经给薛蟠做妾,所以想要嫁个好人家很难。留在家中难免成为夏金桂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得善终,所以宝钗把香菱带着一起嫁给了宝玉。这也是在各种谶语中关于香菱的结局。详情会另文分析,这里是为了说明,宝钗这个人,确实是一个从心底里为他人着想的好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