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歌
今天下午课上,洪宏老师给我们对比看了1959年苏联的《士兵之歌》,和1957年中国的《柳堡的故事》。
《士兵之歌》的开始,是一位母亲在眺望远方,希图见到自己的儿子。电影的主人公是19岁的阿廖沙。他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中了两辆坦克,受到上级表扬后要求以回家看妈妈作为奖赏,于是他有了共两天时间。
在归家的火车途中,他遇到瘸腿的军人,目睹他想放弃与妻子团聚却被妻子在车站发现,两人相拥;他错过了中转的火车后,只能躺在货车车厢草堆,偶遇了美丽的姑娘舒拉,两人渐生情愫;在车克赫夫街7号,他替战友给其妻送两块肥皂,发现后者另投怀抱后转而去看望战友的父亲;与舒拉分别后,他乘坐的火车在桥上被炸,他帮助人们逃出车厢;为了赶着看母亲,他搭了顺风车。这一番折腾后,他与母亲只有几句话的时间。而他走后,便是永别。
该片拍摄于苏联解冻时期,节奏十分流畅,故事抒情性很强,有悲壮悠扬的音乐和时不时出现的空镜陪衬;人物描写细腻,主人公阿廖沙、舒拉、瘸腿军人、战友妻子等角色刻画得都很好。阿廖沙在战场上的害怕、乐于助人的热忱、萌发的情愫、对母亲的想念、为人的正直都通过少许人物语言和动作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创作班底对电影语言使用成熟。
而《柳堡的故事》,要公允地评价就绕不开历史标准。在短暂的开放时期,这部片子已属难得,与《士兵之歌》一样,有革命,有爱情,很抒情(音乐和景物上)。虽然副班长和二妹子之间的感情还是在革命情感之下,小于后者、会被后者阻断、铺垫不够,但片里的指导员没有一味板脸说教,男女主人公生发感情后各自革命,最后又相遇,也算很大的突破了。只是从审美标准来看,确实比《士兵之歌》差一大截,节奏断断续续,很不流畅,转场突兀;演员演技不佳,表情做作,全程喜气洋洋,念台词像诗朗诵,战争场面太过敷衍,一带而过;革命乐观主义都要不断靠喊口号,表达方式很不高明;主题没有超越性。
课后和洪宏老师交流,除了对上述两部片子的观感之外,还有这几点让我印象深:他说评判中国电影,要兼顾审美标准和历史标准;看电影应从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和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影片开始,经典入手,系统来看,才能建立起比较值得信赖的观影趣味。对于国内电影,可参考金鸡和华表,然后再寻找那些“遗珠”。以及,他说国内现在的导演里,他仍抱有期待的是姜文和贾樟柯。
拉拉杂杂竟然从五点多下课聊到六点四十,老师还夸我听课认真,看来他已经忘了我两次点名没到以及上上节课坐第一排睡着了,耶。
《士兵之歌》的开始,是一位母亲在眺望远方,希图见到自己的儿子。电影的主人公是19岁的阿廖沙。他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中了两辆坦克,受到上级表扬后要求以回家看妈妈作为奖赏,于是他有了共两天时间。
在归家的火车途中,他遇到瘸腿的军人,目睹他想放弃与妻子团聚却被妻子在车站发现,两人相拥;他错过了中转的火车后,只能躺在货车车厢草堆,偶遇了美丽的姑娘舒拉,两人渐生情愫;在车克赫夫街7号,他替战友给其妻送两块肥皂,发现后者另投怀抱后转而去看望战友的父亲;与舒拉分别后,他乘坐的火车在桥上被炸,他帮助人们逃出车厢;为了赶着看母亲,他搭了顺风车。这一番折腾后,他与母亲只有几句话的时间。而他走后,便是永别。
![]() |
该片拍摄于苏联解冻时期,节奏十分流畅,故事抒情性很强,有悲壮悠扬的音乐和时不时出现的空镜陪衬;人物描写细腻,主人公阿廖沙、舒拉、瘸腿军人、战友妻子等角色刻画得都很好。阿廖沙在战场上的害怕、乐于助人的热忱、萌发的情愫、对母亲的想念、为人的正直都通过少许人物语言和动作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创作班底对电影语言使用成熟。
而《柳堡的故事》,要公允地评价就绕不开历史标准。在短暂的开放时期,这部片子已属难得,与《士兵之歌》一样,有革命,有爱情,很抒情(音乐和景物上)。虽然副班长和二妹子之间的感情还是在革命情感之下,小于后者、会被后者阻断、铺垫不够,但片里的指导员没有一味板脸说教,男女主人公生发感情后各自革命,最后又相遇,也算很大的突破了。只是从审美标准来看,确实比《士兵之歌》差一大截,节奏断断续续,很不流畅,转场突兀;演员演技不佳,表情做作,全程喜气洋洋,念台词像诗朗诵,战争场面太过敷衍,一带而过;革命乐观主义都要不断靠喊口号,表达方式很不高明;主题没有超越性。
课后和洪宏老师交流,除了对上述两部片子的观感之外,还有这几点让我印象深:他说评判中国电影,要兼顾审美标准和历史标准;看电影应从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外语片和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影片开始,经典入手,系统来看,才能建立起比较值得信赖的观影趣味。对于国内电影,可参考金鸡和华表,然后再寻找那些“遗珠”。以及,他说国内现在的导演里,他仍抱有期待的是姜文和贾樟柯。
拉拉杂杂竟然从五点多下课聊到六点四十,老师还夸我听课认真,看来他已经忘了我两次点名没到以及上上节课坐第一排睡着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