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因为偶然才会死亡
我喜欢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
每次看完他的电影,都会不自觉地浸入悲伤中难过一阵,虽然,这种情绪不会持续太久,但却异常珍惜这一阵难得的时间的碎片。因为沉浸其中,似乎比寻常时刻更能切身地感受出表征生活下隐喻的“残缺”,才会有身处凛冽的寒冬中,张皇着想要更紧地抱住这偶在的身子,抱慰这偶然的生命……
这是我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
那天早上,去上班,同事们正讨论四川宜宾首富被绑架勒索,又逼其杀死一名按摩女的事。大家议论纷纷,问这种情境下的不得已杀人,会不会受到刑罚,诸如此类。
可意外死去的按摩女却让我异常同情,因为偶然,她才走进了这起事件弥漫的大雾,陷身其中,意外死亡。我想起了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第五诫杀人。
按摩女偶然的死很像是电影中那个也因为偶然闯进设置杀机的圈子中,丢掉生命的司机。我的思考就不再是刑罚追责,而是惨死的按摩女。
电影的开场,是一位脾气暴躁身材臃肿的司机,他正提着桶准备刷洗自己的出租车,这时候场景切换到一位刚从法学院毕业的见习律师,正准备着争取一份当律师的工作,期待又紧张。美妙的背景音乐响起,旋律渐渐高昂,镜头一下对准了一位神情忧郁的青年,他叫雅泽克,正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打量着身边来往的行人。他今天上街的目的是杀人,可是他游走了大半天,也没有目标,因为他不知道该杀什么人,更没有明确的对象。他变得越来焦躁。
这时候,他拿着妹妹的照片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准备冲洗,却故意刁难老板,如果她冲他发脾气,那他就有杀人的理由。可老板没有发火,雅泽克第一次尝试失败,只得悻悻地走出来,继续寻找目标。
这时,他看见一位在街上站岗的警察。出于对警察的厌恶,他将目标锁定在这位警察身上,接着就进了对街一家餐馆,盘算着如何下手,可正当他在准备杀人的绳子时,却来了一辆警车,接走那位值班警察。于是,他的第二次计划又流产了。
从餐馆出来,雅泽克晃荡很久,这时候他感觉尿急,就进了附近的厕所,跟着进来一位小伙,还善意地给了他一个微笑,可他却把这位小伙推倒在地,他希望小伙动怒,那他就有理由将其杀害。但小伙子偏偏没有生气,站起来只是木然的看着雅泽克,这让他无法下手。
后来,他继续闲逛寻找杀人机会,无意间遇到两个醉汉正在打车,而司机拒载,雅泽克觉得终于等来一个正当杀人的理由,就跳上了车,假装说要去两个酒鬼要去的地方。
司机转头答应,正是影片开场的那位司机。
到了郊外,他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勒住司机的脖子,拼命地拽紧,司机也拼命地挣扎,即便无法发出声音。过了一会,司机再没有动静,雅泽克以为他已经死去,便拖着他到了河边,这时,司机却发出微弱的求饶声。雅泽克想都没想,就搬起一块石头,拼命地砸向他的头部。
……
其实,在搭载雅泽克之前,司机已经有一个接载一对情侣的机会,可那时候的他,心情烦躁不想揽活,一溜烟就开车走了,接下来也是在城市街头漫无目的走走停停。
而影片中那位律师,在得到工作的机会后,兴奋地带着女友去餐馆庆祝,而那家餐馆正是雅泽克在盘算怎么杀死对街警察时所在的地方。
如果,司机没有拒载情侣,警车没有及时来接走下班的警察,那么这几条生命的轨迹将无论如何都不会交织到一起。在审判结束后,律师比约特感慨地说,雅泽克行凶那天,他也在那家餐馆,如果当时,他能够发现并制止的话……
如果真能像他所想的一样,就不会有这一起雅泽克的必然杀人和司机的偶然死亡事件了。
可无常的生命,怎么会有如果可言呢?
电影中死亡的司机,和现实中死亡的按摩女,也许昨天或者前一刻,他们跟我们一样,正过着平常的生活,只是,却因为【偶然】,而滑向那个必死的选择中。
悲观地说,我们每天都会遇上一个可以结束我们生命的选择,只是我们浑然不觉,无从查知。没有谁会知道自己的命运下一步将走向何处,也不知道未来在什么日子会有什么样的机遇(或是危险)在等着我们。
就好像有一位神明或者魔鬼,他伺机一旁,窥测着流动的生活,随机把偶然抛向无何之乡,谁都有可能接住这个到手就让我们死去的炸弹,无从躲避。因为,在个人世界中,我们享有较大的自由,可一旦踏入社会生活,谁都一样受机遇主宰……
基斯洛夫斯基说,“生活是一张偶在的网,道德意识是这张布满灰尘的网上的蜘蛛。日常道德是蓝色的,而不是非黑即白。个体的命运由偶然事件集合而成,没有恒在的依持。偶在是决定性的,即便是爱也在偶然中成为碎片。道德是对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的珍惜,这珍惜是蔚蓝色的。”
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角色让人难忘,那就是跟雅泽克同时出现在餐馆的比约特,他在一年后被指派当雅泽克的辩护律师。可从判决之后,他却深陷一种悲戚的氛围中难以自拔,直到临刑前他听了雅泽克讲述自己为何杀人的故事,他终于忍受不住,一个人驱车到那片葱绿的墓地,绝望而无助地抽泣着。
这个形象不禁让我联系起现实中那位被逼迫杀人的富翁,他根本不想杀按摩女,却不得不杀,即便现在他活了下来,我想,他也应该在痛苦中。经历了这样的一场偶然事件给他造成的生命创伤,他将怎样治愈,他会不会在接下来漫长的生命痛感之中绝望而又愧疚活着呢?
我无从知道,因为这是个人的性情问题。一个人的在世性情都是随机的,这决定了他的性格和在世的生活态度。富翁会不会带着罪恶感,负疚的生活下去,甚至试图找到救赎的方式让自己从沉重的苛责中走出来,这一切我不能确定的原因就在于我不知道他的性情。
个人的性情不仅随机,而且幽微地浮动在生活的碎片之之中,正如我的性情让我不能不去这样想。
基斯洛夫斯基的另一部电影,《机遇之歌》也是一部讲述关于个体生命偶然选择的故事。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有自己的想象,但这些想象却只能在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中选择某一个实现。于是,每一次生命中的选择都成为了一枚被抛起的硬币,“一面是令人驻足的幸福,一面是令人身心破碎的受伤。”
他的电影中的故事,大多是由他自己来编剧,编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他曾这样说:“我喜欢观察生命的碎片,喜欢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拍下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
在《沉重的肉身》一书中,作者刘小枫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基斯洛夫斯基编构故事的能力:生活的敏感浸透到生活的隐喻中,往往让人失去言语的表达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对生活的隐喻世界有所感的人并不少,而叙事作家却不多。讲故事需要一种运用语言表达生命中微妙音色的感受、突破生活的表征言语织体的能力。基斯洛夫斯基就是这样用感觉思想、或者说用身体思想、而不是用理论或学说思想的叙事家。
好像生活就是这样通过不断的碎片偶然组合而成,基斯洛夫斯基固执地要抱慰,“在爱中挣扎得遍体鳞伤的个体,珍惜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
虽然生活中有太多情绪感受的碎片,但是,爱的碎片却是唯一可以支托个体残身的碎片。
就好像再次看完这部杀人短片,写完这篇文字,我在悲伤的碎片中感受到的其实是真实可感又浸透内心的情绪,关于爱的。
每次看完他的电影,都会不自觉地浸入悲伤中难过一阵,虽然,这种情绪不会持续太久,但却异常珍惜这一阵难得的时间的碎片。因为沉浸其中,似乎比寻常时刻更能切身地感受出表征生活下隐喻的“残缺”,才会有身处凛冽的寒冬中,张皇着想要更紧地抱住这偶在的身子,抱慰这偶然的生命……
这是我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
那天早上,去上班,同事们正讨论四川宜宾首富被绑架勒索,又逼其杀死一名按摩女的事。大家议论纷纷,问这种情境下的不得已杀人,会不会受到刑罚,诸如此类。
可意外死去的按摩女却让我异常同情,因为偶然,她才走进了这起事件弥漫的大雾,陷身其中,意外死亡。我想起了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第五诫杀人。
按摩女偶然的死很像是电影中那个也因为偶然闯进设置杀机的圈子中,丢掉生命的司机。我的思考就不再是刑罚追责,而是惨死的按摩女。
电影的开场,是一位脾气暴躁身材臃肿的司机,他正提着桶准备刷洗自己的出租车,这时候场景切换到一位刚从法学院毕业的见习律师,正准备着争取一份当律师的工作,期待又紧张。美妙的背景音乐响起,旋律渐渐高昂,镜头一下对准了一位神情忧郁的青年,他叫雅泽克,正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打量着身边来往的行人。他今天上街的目的是杀人,可是他游走了大半天,也没有目标,因为他不知道该杀什么人,更没有明确的对象。他变得越来焦躁。
这时候,他拿着妹妹的照片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准备冲洗,却故意刁难老板,如果她冲他发脾气,那他就有杀人的理由。可老板没有发火,雅泽克第一次尝试失败,只得悻悻地走出来,继续寻找目标。
这时,他看见一位在街上站岗的警察。出于对警察的厌恶,他将目标锁定在这位警察身上,接着就进了对街一家餐馆,盘算着如何下手,可正当他在准备杀人的绳子时,却来了一辆警车,接走那位值班警察。于是,他的第二次计划又流产了。
从餐馆出来,雅泽克晃荡很久,这时候他感觉尿急,就进了附近的厕所,跟着进来一位小伙,还善意地给了他一个微笑,可他却把这位小伙推倒在地,他希望小伙动怒,那他就有理由将其杀害。但小伙子偏偏没有生气,站起来只是木然的看着雅泽克,这让他无法下手。
后来,他继续闲逛寻找杀人机会,无意间遇到两个醉汉正在打车,而司机拒载,雅泽克觉得终于等来一个正当杀人的理由,就跳上了车,假装说要去两个酒鬼要去的地方。
司机转头答应,正是影片开场的那位司机。
到了郊外,他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勒住司机的脖子,拼命地拽紧,司机也拼命地挣扎,即便无法发出声音。过了一会,司机再没有动静,雅泽克以为他已经死去,便拖着他到了河边,这时,司机却发出微弱的求饶声。雅泽克想都没想,就搬起一块石头,拼命地砸向他的头部。
……
其实,在搭载雅泽克之前,司机已经有一个接载一对情侣的机会,可那时候的他,心情烦躁不想揽活,一溜烟就开车走了,接下来也是在城市街头漫无目的走走停停。
而影片中那位律师,在得到工作的机会后,兴奋地带着女友去餐馆庆祝,而那家餐馆正是雅泽克在盘算怎么杀死对街警察时所在的地方。
如果,司机没有拒载情侣,警车没有及时来接走下班的警察,那么这几条生命的轨迹将无论如何都不会交织到一起。在审判结束后,律师比约特感慨地说,雅泽克行凶那天,他也在那家餐馆,如果当时,他能够发现并制止的话……
如果真能像他所想的一样,就不会有这一起雅泽克的必然杀人和司机的偶然死亡事件了。
可无常的生命,怎么会有如果可言呢?
电影中死亡的司机,和现实中死亡的按摩女,也许昨天或者前一刻,他们跟我们一样,正过着平常的生活,只是,却因为【偶然】,而滑向那个必死的选择中。
悲观地说,我们每天都会遇上一个可以结束我们生命的选择,只是我们浑然不觉,无从查知。没有谁会知道自己的命运下一步将走向何处,也不知道未来在什么日子会有什么样的机遇(或是危险)在等着我们。
就好像有一位神明或者魔鬼,他伺机一旁,窥测着流动的生活,随机把偶然抛向无何之乡,谁都有可能接住这个到手就让我们死去的炸弹,无从躲避。因为,在个人世界中,我们享有较大的自由,可一旦踏入社会生活,谁都一样受机遇主宰……
基斯洛夫斯基说,“生活是一张偶在的网,道德意识是这张布满灰尘的网上的蜘蛛。日常道德是蓝色的,而不是非黑即白。个体的命运由偶然事件集合而成,没有恒在的依持。偶在是决定性的,即便是爱也在偶然中成为碎片。道德是对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的珍惜,这珍惜是蔚蓝色的。”
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角色让人难忘,那就是跟雅泽克同时出现在餐馆的比约特,他在一年后被指派当雅泽克的辩护律师。可从判决之后,他却深陷一种悲戚的氛围中难以自拔,直到临刑前他听了雅泽克讲述自己为何杀人的故事,他终于忍受不住,一个人驱车到那片葱绿的墓地,绝望而无助地抽泣着。
这个形象不禁让我联系起现实中那位被逼迫杀人的富翁,他根本不想杀按摩女,却不得不杀,即便现在他活了下来,我想,他也应该在痛苦中。经历了这样的一场偶然事件给他造成的生命创伤,他将怎样治愈,他会不会在接下来漫长的生命痛感之中绝望而又愧疚活着呢?
我无从知道,因为这是个人的性情问题。一个人的在世性情都是随机的,这决定了他的性格和在世的生活态度。富翁会不会带着罪恶感,负疚的生活下去,甚至试图找到救赎的方式让自己从沉重的苛责中走出来,这一切我不能确定的原因就在于我不知道他的性情。
个人的性情不仅随机,而且幽微地浮动在生活的碎片之之中,正如我的性情让我不能不去这样想。
基斯洛夫斯基的另一部电影,《机遇之歌》也是一部讲述关于个体生命偶然选择的故事。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有自己的想象,但这些想象却只能在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中选择某一个实现。于是,每一次生命中的选择都成为了一枚被抛起的硬币,“一面是令人驻足的幸福,一面是令人身心破碎的受伤。”
他的电影中的故事,大多是由他自己来编剧,编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他曾这样说:“我喜欢观察生命的碎片,喜欢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拍下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
在《沉重的肉身》一书中,作者刘小枫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基斯洛夫斯基编构故事的能力:生活的敏感浸透到生活的隐喻中,往往让人失去言语的表达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对生活的隐喻世界有所感的人并不少,而叙事作家却不多。讲故事需要一种运用语言表达生命中微妙音色的感受、突破生活的表征言语织体的能力。基斯洛夫斯基就是这样用感觉思想、或者说用身体思想、而不是用理论或学说思想的叙事家。
好像生活就是这样通过不断的碎片偶然组合而成,基斯洛夫斯基固执地要抱慰,“在爱中挣扎得遍体鳞伤的个体,珍惜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
虽然生活中有太多情绪感受的碎片,但是,爱的碎片却是唯一可以支托个体残身的碎片。
就好像再次看完这部杀人短片,写完这篇文字,我在悲伤的碎片中感受到的其实是真实可感又浸透内心的情绪,关于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