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卷一当中诸多不起眼和不作声的对话者有何存在意义?
卷一当中除了苏格拉底,一共有十个对话人物,从剧情和正义问题讨论来看,其实只有大概一半人物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那么其他的不作声的人物存在到底有没有柏拉图的写作用意,这便是一个问题。
对此,有大概两种回答,一种是认为此问题并无意义,纯属过度解读,知止读书会的老师曾经这么应对过,《理想国》还是注重哲学理论部分的对话,而且并不是每一处都是那么深藏玄机。另外一种是假定柏拉图在写作方面有精深/周全的思考,所以有值得阐述的必要,尤其是考虑到柏拉图的写作是一种哲学戏剧。
在第二种回答当中,Stanley Rosen 和其老师 Leo Strauss等都有一些思考,这些说法至少在国内很多“非施派”者眼中都是过度阐释,不过任何人都可能过度自信。大概说说这里的Rosen的解释,在<Plato's Republic A Study>当中,他基本上是两个观点:
第一,十个对话人物隐隐地指向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后的“三十僭主”(由斯巴达将军蓝山德扶植,其实蓝山德在其他斯巴达城邦扶植的政权多半是 十人僭主),因此Rosen这里十分含蓄地在说明,所谓哲人的苏格拉底在一种被过度的热情追逐之下也可能成为一个城邦的僭主,这样解释所谓的正义之城 其实就是 政治热情激励下的过度追求正义带来的不正义之城,这样的“过度”当中 哲学完全压倒人的自然和政治本性,成为完全僭越和压迫性的力量,其糟糕程度不亚于自然城邦当中 习俗和政治压倒哲学的力量。
这种解读 非Rosen独有,Strauss及其弟子基本都有此看法。
第二,不作声乃至匿名者存在的意义。Rosen对此有一个 比较进一步的思考,而不像某一些人草草忽略。其回答也是目前我所看到比较独特的一种,基于Rosen将柏拉图和尼采的著作联系起来阅读,实际上是依托尼采的洞见帮助回答这个问题。在Rosen看来,这些不作声的人不仅仅是戏剧意义上的舞台演员,也不仅仅是法庭上的陪审员(Allan Bloom可能更多认为其余10个人形成《理想国》中审判苏格拉底的绅士“陪审团”,对比《申辩篇》当中的五百人大会),而是表明《理想国》同样也是“一本不为任何人,但却为所有人的书”(本为尼采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题词)。
Rosen提醒我们说,正如 “查拉图斯特拉不是超人,而是带来超人即将莅临人世的先知……苏格拉底也并非哲人王而是哲人王的‘先知’”。对于很多阅读《理想国》并想当然认为苏格拉底会自诩哲人王的读者,Rosen恐怕都会轻蔑一笑,在这一点上 尼采和罗森恐怕是看到了一块。
对此,有大概两种回答,一种是认为此问题并无意义,纯属过度解读,知止读书会的老师曾经这么应对过,《理想国》还是注重哲学理论部分的对话,而且并不是每一处都是那么深藏玄机。另外一种是假定柏拉图在写作方面有精深/周全的思考,所以有值得阐述的必要,尤其是考虑到柏拉图的写作是一种哲学戏剧。
在第二种回答当中,Stanley Rosen 和其老师 Leo Strauss等都有一些思考,这些说法至少在国内很多“非施派”者眼中都是过度阐释,不过任何人都可能过度自信。大概说说这里的Rosen的解释,在<Plato's Republic A Study>当中,他基本上是两个观点:
第一,十个对话人物隐隐地指向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后的“三十僭主”(由斯巴达将军蓝山德扶植,其实蓝山德在其他斯巴达城邦扶植的政权多半是 十人僭主),因此Rosen这里十分含蓄地在说明,所谓哲人的苏格拉底在一种被过度的热情追逐之下也可能成为一个城邦的僭主,这样解释所谓的正义之城 其实就是 政治热情激励下的过度追求正义带来的不正义之城,这样的“过度”当中 哲学完全压倒人的自然和政治本性,成为完全僭越和压迫性的力量,其糟糕程度不亚于自然城邦当中 习俗和政治压倒哲学的力量。
这种解读 非Rosen独有,Strauss及其弟子基本都有此看法。
第二,不作声乃至匿名者存在的意义。Rosen对此有一个 比较进一步的思考,而不像某一些人草草忽略。其回答也是目前我所看到比较独特的一种,基于Rosen将柏拉图和尼采的著作联系起来阅读,实际上是依托尼采的洞见帮助回答这个问题。在Rosen看来,这些不作声的人不仅仅是戏剧意义上的舞台演员,也不仅仅是法庭上的陪审员(Allan Bloom可能更多认为其余10个人形成《理想国》中审判苏格拉底的绅士“陪审团”,对比《申辩篇》当中的五百人大会),而是表明《理想国》同样也是“一本不为任何人,但却为所有人的书”(本为尼采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题词)。
Rosen提醒我们说,正如 “查拉图斯特拉不是超人,而是带来超人即将莅临人世的先知……苏格拉底也并非哲人王而是哲人王的‘先知’”。对于很多阅读《理想国》并想当然认为苏格拉底会自诩哲人王的读者,Rosen恐怕都会轻蔑一笑,在这一点上 尼采和罗森恐怕是看到了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