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书名:《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作者: [俄] 契诃夫
译者:耿济之/廖美琳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5-1-1
———————————
上海文艺的这本《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注明的是耿济之原译,廖美琳重译,其实应该说转译比较恰当,毕竟廖是不懂俄语的。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廖根据耿济之的原本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使之更符合现代语境。
从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虽然没有读过耿济之的原译,了解一下耿的生平年代就会发现,廖的转译也相当谨慎,甚至可以说成是有点“畏首畏尾”,导致整部译作既失去了耿译的原滋原味,又没有完全契合当下的时代语境,读起来有一种“夹生”的感觉,有点类似在电影院看贾秀琰翻译的《银河护卫队》。
举个例子:
很多地方出现了助词词性的“将”,比如《侯爵夫人》(P9)的“跑将出去”,《邻居》(P67)的“闪将起来了”,这种用法在现代小说行文中用得相对较少。此外,还有《在故乡》出现的“古冢一抔”(其他版本译成“一座古墓”),“逡巡”,等;《无名氏的故事》中“孰知来日之事兮,我将何如?”(P96),《邻居》中的“青春过兮生命尽,心头冷兮爱情绝。”(P67);另外,频繁使用儿化音,“帽儿”,“脸儿”,等。
对《邻居》中出现的歌词,之前读到的译本是:
“要是没有爱情,青春虚度,就等于断送年轻的生命。……”无聊的歌!
上海文艺的译本:
“青春过兮生命尽,心头冷兮爱情绝。”好一段悲怆的歌啊!
手头没有耿济之的原译,个人感觉廖美琳在歌词的翻译和以上提到了几点方面没有对耿译作出改动。如果真是如此,我觉得还不如直接采纳耿济之的原译。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整体质量。
封面、纸张、装帧设计这些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值得一赞的。我想说的是里面的校对错误。
P18:“修遭院”应该是“修道院”;
P122:“因此而恨我可波丽雅常常带着一种讥嘲的笑容”,“可”貌似应该是“的”;
P148:“最后我战住了”,“战”应该为“站”;
P164:“我问你,我在这儿应该做什么事情?不仅是在这儿,在尼斯,而是在任何地方?”,“而是”的前后不应该是转折关系,应该是递进或者承接,“而”应该换成“还”比较恰当吧。
共计七篇小说,个人最喜欢的是《无名氏的故事》。
作者: [俄] 契诃夫
译者:耿济之/廖美琳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5-1-1
———————————
![]() |
上海文艺的这本《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注明的是耿济之原译,廖美琳重译,其实应该说转译比较恰当,毕竟廖是不懂俄语的。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廖根据耿济之的原本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使之更符合现代语境。
从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虽然没有读过耿济之的原译,了解一下耿的生平年代就会发现,廖的转译也相当谨慎,甚至可以说成是有点“畏首畏尾”,导致整部译作既失去了耿译的原滋原味,又没有完全契合当下的时代语境,读起来有一种“夹生”的感觉,有点类似在电影院看贾秀琰翻译的《银河护卫队》。
举个例子:
很多地方出现了助词词性的“将”,比如《侯爵夫人》(P9)的“跑将出去”,《邻居》(P67)的“闪将起来了”,这种用法在现代小说行文中用得相对较少。此外,还有《在故乡》出现的“古冢一抔”(其他版本译成“一座古墓”),“逡巡”,等;《无名氏的故事》中“孰知来日之事兮,我将何如?”(P96),《邻居》中的“青春过兮生命尽,心头冷兮爱情绝。”(P67);另外,频繁使用儿化音,“帽儿”,“脸儿”,等。
对《邻居》中出现的歌词,之前读到的译本是:
“要是没有爱情,青春虚度,就等于断送年轻的生命。……”无聊的歌!
上海文艺的译本:
“青春过兮生命尽,心头冷兮爱情绝。”好一段悲怆的歌啊!
手头没有耿济之的原译,个人感觉廖美琳在歌词的翻译和以上提到了几点方面没有对耿译作出改动。如果真是如此,我觉得还不如直接采纳耿济之的原译。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整体质量。
封面、纸张、装帧设计这些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值得一赞的。我想说的是里面的校对错误。
P18:“修遭院”应该是“修道院”;
P122:“因此而恨我可波丽雅常常带着一种讥嘲的笑容”,“可”貌似应该是“的”;
P148:“最后我战住了”,“战”应该为“站”;
P164:“我问你,我在这儿应该做什么事情?不仅是在这儿,在尼斯,而是在任何地方?”,“而是”的前后不应该是转折关系,应该是递进或者承接,“而”应该换成“还”比较恰当吧。
共计七篇小说,个人最喜欢的是《无名氏的故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