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刺客聂隐娘》,你需要了解的几件事情
我是9月1号和朋友去电影院看的《刺客聂隐娘》,两个月以后写测评也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记得电影刚上映时,虽然顶着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光环,国内的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喜欢的人奉之为珍宝,讨厌的人弃之如敝屣。黑它的主要理由是看不懂。这些都很正常,因为这部电影并不属于大众娱乐的范畴,而是属于细水长流式的艺术片市场。要透过简略的情节读懂各种权力和感情的博弈,穿越华丽的画面领会背后的历史内涵,的确存在一个知识储备的门槛。那么问题来了,需要做好哪些功课才能真正读懂侯孝贤的意图?不妨列一个清单做参考。
电影比电视剧更具有精英文化的气质
娱乐圈里一直有一种说法:一线拍电影,二线拍电视。在电视剧圈闯出名堂的演员都以进入电影圈为荣。电影咖才会受到高级广告客户的青睐。凭借《甄嬛传》俘获超高人气的孙俪不过代言一些超能洗衣粉、优衣库之类的家居用品或者高街品牌,而周迅、范冰冰、李冰冰等从小荧屏转战大银幕的明星却能拿下LV、Gucci、香奈儿这些高端洋气的国际大牌代言。影星和剧星的商业价值立判高下。拍电影图名,拍电视剧图利,这是演艺圈非常流行的玩法。
诚然,中国电影市场盛产脑残片,百分之八九十的影片看完以后都让人有种钱包和智商受到双重欺骗的感觉,还有很多明显冲着圈钱而来的综艺电影、粉丝电影、IP电影(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这是因为电影并不是艺术发展的结果,而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消音摄影机、伊斯特曼三原色彩色胶片、立体环幕、三D摄像机……等设备的发明使得在大荧幕上再现五光十色的生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电影学院派一直提倡电影应当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所以不管多么差的影片,只要获得了市场认可总归还是有它的价值。但是既然我们走出了舒适的客厅,自掏腰包为一部电影买单,那么作为观众对电影理应有更高的要求。
更高的要求既包括对技术水平也包括对艺术水准的要求。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视技术兴起后好莱坞一直依托大银幕的优势,靠着层出不穷的技术花样和电视打差异化竞争,这就是为什么随便一部短短几个小时的电影拍摄周期和耗费资金远超几百个小时的电视剧,大银幕总能提供更清晰精美的画质和震撼的视听效果。据说在美国电影的主要消费人群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知识分子把看电影当作艺术欣赏,青少年通过看电影满足猎奇心和社交需要。以上判断同样适用于亚洲地区。捋清了这个逻辑,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和韩国的电视剧里各种婆婆妈妈家常里短,价值观也非常保守,而到了电影里各种小清新和叛逆。
电影价值高于电视,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
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分野
文艺片和商业片的概念绝对是中国特色,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也没有得到电影学界的承认。在国内,文艺片一般指的是参加国外电影节,比较高冷,普二青年不明觉厉,碰巧又被文艺青年追捧的作品。
按照我的理解,商业片就是要含有大量商业元素,例如强对抗性的冲突、刺激紧张的情节、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高颜值大明星阵容、紧跟热点话题、英雄拯救世界,坏人死得惨,好人大团圆……一句话概括,就是要观众看得懂而且爱看。《碟中谍5》、《明日边缘》这类电影是典型的商业片,各种热卖的元素全部集齐一个不落。但是它们的硬伤也很明显,主旨非常肤浅而且情节很俗套。英雄也有末路,美人终会迟暮,鲍鱼海参吃多了也会吐,单调的题材和风格是好莱坞为商业成功付出的代价。
以商业元素的标准衡量,《刺客聂隐娘》确实不好看。它不是快餐式的娱乐,不靠刺激感官取胜,也不去刻意迎合观众,而是深深地植根于盛唐文化,探讨忠诚与背叛、个人选择与家国命运、理智与情感,生与死,罪与罚,还触及了人生的终极困境——孤独,把一个短小精悍的唐传奇拍得耐人寻味。
看腻了美国大片,又被所谓的中国大片忽悠了那么多次,心生厌倦的时候,何不来尝试一下这种不温不火却值得反复咀嚼与品味的作品呢?
电影用镜头来说话
《刺客聂隐娘》在台词运用上非常克制,女主从头到尾的台词一共才十句话。估计这也是很多人看不懂或者觉得不好看的原因之一。这是由电影的本质所决定的。
早期电影史一直是默片一统天下的时代。在大师格里菲斯手下,电影与戏剧成功地分家,成为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之后的第七门独立、崭新并且综合了前六种形式、属于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格里菲斯把情节分割为段落、段落划分为场面、场面切割成镜头,确立了电影语言的语法。除此之外,电影与戏剧的不同还在于可以有效的控制观众视野、频繁地更换场景,根据叙述和表现的需要,通过构图和剪辑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全景、远景会让观众置身戏外,近景、特写迫使观众入戏;缓慢的长镜头带来宁静的氛围,快速的短镜头则制造短兵相接的紧张。有了镜头语言和修辞,台词语言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后来有声片崛起、默片衰落,但是早期的遗产被继承了下来。如果说电视剧是编剧运用语言的艺术,那么电影就是导演运用镜头的艺术。《刺客聂隐娘》不用台词讲故事,但它的镜头里满满地都是故事。举个例子:电影没有一句话交待聂隐娘武功如何高超,但是她去刺杀一位官僚时见其逗弄小儿不忍下手,官僚发现了大惊失色扔过一把利剑,聂隐娘转身匕首轻轻一挡笨重的剑咔嚓断成两截,身手之快力道之准,尽在镜头中。另外一幕里舒淇洗澡,来回三个奴仆倒水、放药,更衣、熏香,反反复复好几个回合,这么长的镜头想说明什么?这同样是值得品味的。女主年少离家受训成为杀手,一直刀光剑影和四处漂泊,现在回到了温暖的家庭,面对繁琐的礼仪和考究的生活,心绪肯定是复杂的,对未来肯定有些迷茫,这种对比和转折需要用这一幕传达出来。
高品位的审美水准
《刺客聂隐娘》故事好不好看可能还有争议,视觉效果惊艳却是公认的事实。大量的片段选择在日本京都取景,为了还原聂府更是聘请了日本工程师根据唐朝史料搭建,据说这是因为大陆和台湾都已经找不到类似的素材,只有京都完整保存了唐朝文化的精髓。从成片来看,导演把泼墨大写意式的雄浑与唐诗小篇章式的精致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再现了唐朝的气象与意趣。
开头那一幕里,道姑栖身的道观与墨色远山相得益彰;聂隐娘与道姑诀别时,白衣道姑立在山头,周围云气变幻莫测,仙气十足;结尾的时候,隐娘、老者和磨镜少年奔赴新罗,天空淡蓝、草丛枯黄,苍茫烟波未尽,意蕴悠远深长。重峦叠嶂、烟雾水汽的空镜头充满了东方禅意。
影片的每一处细节都非常考究。殿堂里大量红黄暖色炽烈地铺陈,宫里的丝绸薄纱绣花垂帘、桌巾地毯,片中人物歌舞升平的生活状态,是侯孝贤去新疆采风,观察少数民族的生活,在电影里复制出这样的感觉。房间、格窗,每一件木制品和最小的道具都达到了惊人的真实。
这才是一本关于审美的小型教科书。那种让人物画着大浓妆,穿着绫罗绸缎,置身于花团锦簇中,每一个镜头的色彩都极度饱满的于正美学无关品位
,只是轻浮艳俗而已。《刺客聂隐娘》的服化道都有在为情节而服务,从一帧帧画面中看得到诚恳的创作态度和过硬的专业知识。
关于聂隐娘的历史背景
就故事情节而言,电影虽然略为考验观众,但是欣赏的大门依然为我们敞开。只要不断地从台词和镜头里推测,不难看到不亚于《纸牌屋》和《甄嬛传》的精彩。如果了解一点晚唐藩镇割据的历史背景,更有助于把握整体故事。
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自此藩镇割据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元和中兴前夕,刚即位的宪宗开始着手削藩,魏博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藩镇,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为了牵制这个心头大患,唐德宗把嘉诚公主下嫁给魏博节度使田绪,嘱咐她以大局为重勿念归家。嘉诚公主的孪生姐妹嘉信公主早年因战乱流落在外,修道练剑,训练杀手刺杀暴虐的藩镇官员。姊妹两人一明一暗,互为表里,共同维护皇家权威,震慑藩镇。聂隐娘与田季安青梅竹马,还订立了婚约。但在乱世之下,爱情与权谋算计相比实在是轻如鸿毛。学成剑术的女主领命刺杀初恋情人,但是现在的她有主见有独立判断,不愿唯师命是从,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影片对所有往事都是侧面描写,通过不同角色零零散散唠家常拼成一条完整的线索,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藏了巨大的阴谋算计和步步惊心的权斗、宫斗,只不过导演选择用极简约的手法来完成叙事。
总结
昨天金马奖刚颁发就写这个,好像很应景的样子。其实不是这样,好电影和好的小说、诗篇、美酒、名画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即使没有奖项加持也无损价值。好的电影市场需要成熟的观众,如果不想总被烂片忽悠,那么督促中国电影进步,我们也可以选择从给一部好作品机会开始。
![]() |
大九湖平原 |
电影比电视剧更具有精英文化的气质
娱乐圈里一直有一种说法:一线拍电影,二线拍电视。在电视剧圈闯出名堂的演员都以进入电影圈为荣。电影咖才会受到高级广告客户的青睐。凭借《甄嬛传》俘获超高人气的孙俪不过代言一些超能洗衣粉、优衣库之类的家居用品或者高街品牌,而周迅、范冰冰、李冰冰等从小荧屏转战大银幕的明星却能拿下LV、Gucci、香奈儿这些高端洋气的国际大牌代言。影星和剧星的商业价值立判高下。拍电影图名,拍电视剧图利,这是演艺圈非常流行的玩法。
诚然,中国电影市场盛产脑残片,百分之八九十的影片看完以后都让人有种钱包和智商受到双重欺骗的感觉,还有很多明显冲着圈钱而来的综艺电影、粉丝电影、IP电影(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这是因为电影并不是艺术发展的结果,而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消音摄影机、伊斯特曼三原色彩色胶片、立体环幕、三D摄像机……等设备的发明使得在大荧幕上再现五光十色的生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电影学院派一直提倡电影应当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所以不管多么差的影片,只要获得了市场认可总归还是有它的价值。但是既然我们走出了舒适的客厅,自掏腰包为一部电影买单,那么作为观众对电影理应有更高的要求。
更高的要求既包括对技术水平也包括对艺术水准的要求。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视技术兴起后好莱坞一直依托大银幕的优势,靠着层出不穷的技术花样和电视打差异化竞争,这就是为什么随便一部短短几个小时的电影拍摄周期和耗费资金远超几百个小时的电视剧,大银幕总能提供更清晰精美的画质和震撼的视听效果。据说在美国电影的主要消费人群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知识分子把看电影当作艺术欣赏,青少年通过看电影满足猎奇心和社交需要。以上判断同样适用于亚洲地区。捋清了这个逻辑,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和韩国的电视剧里各种婆婆妈妈家常里短,价值观也非常保守,而到了电影里各种小清新和叛逆。
电影价值高于电视,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
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分野
文艺片和商业片的概念绝对是中国特色,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也没有得到电影学界的承认。在国内,文艺片一般指的是参加国外电影节,比较高冷,普二青年不明觉厉,碰巧又被文艺青年追捧的作品。
按照我的理解,商业片就是要含有大量商业元素,例如强对抗性的冲突、刺激紧张的情节、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高颜值大明星阵容、紧跟热点话题、英雄拯救世界,坏人死得惨,好人大团圆……一句话概括,就是要观众看得懂而且爱看。《碟中谍5》、《明日边缘》这类电影是典型的商业片,各种热卖的元素全部集齐一个不落。但是它们的硬伤也很明显,主旨非常肤浅而且情节很俗套。英雄也有末路,美人终会迟暮,鲍鱼海参吃多了也会吐,单调的题材和风格是好莱坞为商业成功付出的代价。
以商业元素的标准衡量,《刺客聂隐娘》确实不好看。它不是快餐式的娱乐,不靠刺激感官取胜,也不去刻意迎合观众,而是深深地植根于盛唐文化,探讨忠诚与背叛、个人选择与家国命运、理智与情感,生与死,罪与罚,还触及了人生的终极困境——孤独,把一个短小精悍的唐传奇拍得耐人寻味。
看腻了美国大片,又被所谓的中国大片忽悠了那么多次,心生厌倦的时候,何不来尝试一下这种不温不火却值得反复咀嚼与品味的作品呢?
电影用镜头来说话
《刺客聂隐娘》在台词运用上非常克制,女主从头到尾的台词一共才十句话。估计这也是很多人看不懂或者觉得不好看的原因之一。这是由电影的本质所决定的。
早期电影史一直是默片一统天下的时代。在大师格里菲斯手下,电影与戏剧成功地分家,成为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之后的第七门独立、崭新并且综合了前六种形式、属于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格里菲斯把情节分割为段落、段落划分为场面、场面切割成镜头,确立了电影语言的语法。除此之外,电影与戏剧的不同还在于可以有效的控制观众视野、频繁地更换场景,根据叙述和表现的需要,通过构图和剪辑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全景、远景会让观众置身戏外,近景、特写迫使观众入戏;缓慢的长镜头带来宁静的氛围,快速的短镜头则制造短兵相接的紧张。有了镜头语言和修辞,台词语言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 |
榆树林 |
后来有声片崛起、默片衰落,但是早期的遗产被继承了下来。如果说电视剧是编剧运用语言的艺术,那么电影就是导演运用镜头的艺术。《刺客聂隐娘》不用台词讲故事,但它的镜头里满满地都是故事。举个例子:电影没有一句话交待聂隐娘武功如何高超,但是她去刺杀一位官僚时见其逗弄小儿不忍下手,官僚发现了大惊失色扔过一把利剑,聂隐娘转身匕首轻轻一挡笨重的剑咔嚓断成两截,身手之快力道之准,尽在镜头中。另外一幕里舒淇洗澡,来回三个奴仆倒水、放药,更衣、熏香,反反复复好几个回合,这么长的镜头想说明什么?这同样是值得品味的。女主年少离家受训成为杀手,一直刀光剑影和四处漂泊,现在回到了温暖的家庭,面对繁琐的礼仪和考究的生活,心绪肯定是复杂的,对未来肯定有些迷茫,这种对比和转折需要用这一幕传达出来。
高品位的审美水准
《刺客聂隐娘》故事好不好看可能还有争议,视觉效果惊艳却是公认的事实。大量的片段选择在日本京都取景,为了还原聂府更是聘请了日本工程师根据唐朝史料搭建,据说这是因为大陆和台湾都已经找不到类似的素材,只有京都完整保存了唐朝文化的精髓。从成片来看,导演把泼墨大写意式的雄浑与唐诗小篇章式的精致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再现了唐朝的气象与意趣。
![]() |
武当山 |
开头那一幕里,道姑栖身的道观与墨色远山相得益彰;聂隐娘与道姑诀别时,白衣道姑立在山头,周围云气变幻莫测,仙气十足;结尾的时候,隐娘、老者和磨镜少年奔赴新罗,天空淡蓝、草丛枯黄,苍茫烟波未尽,意蕴悠远深长。重峦叠嶂、烟雾水汽的空镜头充满了东方禅意。
影片的每一处细节都非常考究。殿堂里大量红黄暖色炽烈地铺陈,宫里的丝绸薄纱绣花垂帘、桌巾地毯,片中人物歌舞升平的生活状态,是侯孝贤去新疆采风,观察少数民族的生活,在电影里复制出这样的感觉。房间、格窗,每一件木制品和最小的道具都达到了惊人的真实。
这才是一本关于审美的小型教科书。那种让人物画着大浓妆,穿着绫罗绸缎,置身于花团锦簇中,每一个镜头的色彩都极度饱满的于正美学无关品位
,只是轻浮艳俗而已。《刺客聂隐娘》的服化道都有在为情节而服务,从一帧帧画面中看得到诚恳的创作态度和过硬的专业知识。
![]() |
大觉寺 |
关于聂隐娘的历史背景
就故事情节而言,电影虽然略为考验观众,但是欣赏的大门依然为我们敞开。只要不断地从台词和镜头里推测,不难看到不亚于《纸牌屋》和《甄嬛传》的精彩。如果了解一点晚唐藩镇割据的历史背景,更有助于把握整体故事。
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自此藩镇割据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元和中兴前夕,刚即位的宪宗开始着手削藩,魏博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藩镇,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为了牵制这个心头大患,唐德宗把嘉诚公主下嫁给魏博节度使田绪,嘱咐她以大局为重勿念归家。嘉诚公主的孪生姐妹嘉信公主早年因战乱流落在外,修道练剑,训练杀手刺杀暴虐的藩镇官员。姊妹两人一明一暗,互为表里,共同维护皇家权威,震慑藩镇。聂隐娘与田季安青梅竹马,还订立了婚约。但在乱世之下,爱情与权谋算计相比实在是轻如鸿毛。学成剑术的女主领命刺杀初恋情人,但是现在的她有主见有独立判断,不愿唯师命是从,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影片对所有往事都是侧面描写,通过不同角色零零散散唠家常拼成一条完整的线索,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藏了巨大的阴谋算计和步步惊心的权斗、宫斗,只不过导演选择用极简约的手法来完成叙事。
总结
昨天金马奖刚颁发就写这个,好像很应景的样子。其实不是这样,好电影和好的小说、诗篇、美酒、名画一样经得起时间考验,即使没有奖项加持也无损价值。好的电影市场需要成熟的观众,如果不想总被烂片忽悠,那么督促中国电影进步,我们也可以选择从给一部好作品机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