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 评论】三联最新文史七书读者评议
【书 · 评论】三联最新文史七书读者评议
★ 以下评议皆选自亚马逊卓越网、豆瓣相应书目下评论。集为一束,以便参考。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
(文史新论)
王铭铭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
●短评
姚姬旦 2015-10-21
如安德森指出的,古代文明社会借助三个“古老的、根本的文化概念”维持着某种“非民族”或“超民族”的共同意识,其中包括:(1)书写文化与宗教—经典神秘主义;(2)等级主义世界观及其中心边缘秩序体;(3)宿命主义的历史时间观。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认为,在古代中国,这三个“古老的、根本的文化概念”具体表现为汉字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五服式内外上下区分的帝国宇宙论,及物我不分、古今贯通的时空观念形态。
●短评
妙楠 2015-11-07
铭铭王老师念兹在兹,为了避免强国民族学而倡导的超社会体系/文明概念,现在已经泛化为强调王道天下的大陆新儒家的陈词滥调。如此情势下,坚守中道恐怕不合时宜。矫枉必须过正,天下文明等语汇还是丢入垃圾堆好。其实最后一篇文章可以放在第一篇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94191/comments/
---------------------------------------------------------------------------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姜鸣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诸君莫作等闲看
评论者 佐治 (五百佳评论者) 于 2015年10月26日
版本: 平装 已确认购买
三联出了一系列的历史丛书,包括《诗圣杜甫》,《明末四大奇书》,《神游》等等。姜鸣的这本,于10年前的《天公不语对枯棋》成为姊妹篇,继续讲述晚清中国的政局人物。20篇历史散文,配了百多幅照片,本书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奏折、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再同奏折、朱批等巧妙结合,使得每篇文章皆有丰富内涵。作者多以小见大,从侧面牵扯出影响晚清政局的重要事件。
严格的说,这是政坛八卦,虽史料价值有限,但闲来读读非常有益,姜先生文笔流畅,读起来很有穿越感,与枯燥的历史学术著作相比,很有乐趣。
●令人忘倦,略有疏误
评论者 钓鱼舟 (五百佳评论者) 于 2015年10月2日
版本: 平装 已确认购买
姜鸣先生研究晚晴政局和人物,追寻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历程,前有《天公不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是其续篇。姜先生将往日岁月比喻为洒落海滩沙石混杂的镜子碎片,历史学家若想复原那面镜子,需要尽量全面地掌握史料。《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史料多取诸新近公布的档案、奏折、禀报、批牍,结合书信、日记、诗歌、报章、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勾玄索隐,娓娓道来,“用论文的规范写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读之令人忘倦。
书中略有疏误,试举如下
1、第86页:
赫德呈递的建言《局外旁观论》:“矮人立于长人肩上,所见必远于长人。庐山真面,唯在山外者得见其全”。中国通赫德劈头就用了李白诗句的典故
按:所用诗句典故显然是《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不是李白,而是苏轼。引文结束部分引号与句号似应互换位置。
2、第170页:定为监斩侯,秋后处决
按:“监斩侯”应为“斩监候”。
3、第174页:起居反复无常,脾胃太亏,恐非药饵所能起,可忧孰甚。
按:“孰”疑应为“殊”。
4、第220页:跬步不出,外亲罕睹,而惟薄不修者……催其能略乃所以成其严耳……宜呼骇怪也
按:“惟”应为“帷”,“催”疑应为“惟”。
5、第220页:徒使议酒食工针黹可以匿迹屏影,遂沿为女子之常态耳……若言语高响,谈吐蕴藉不避。男子雅好周旋,则亲串中方且讥诮
按:标点似应为
徒使议酒食,工针黹,可以匿迹屏影,遂沿为女子之常态耳……若言语高响,谈吐蕴藉,不避男子,雅好周旋,则亲串中方且讥诮
另,“串”疑有误,同页“夫人情催罕见之物,最注重念”,“催”疑应为“惟”。
6、第221页:内眷往来,必屏挡衣饰,务极华丽……然试问北人,暧昧之情曾多于男人否?也而亦并不多也。
按:标点似应为
内眷往来必屏挡,衣饰务极华丽……然试问北人,暧昧之情曾多于男人否也?而亦并不多也。
7、第271页:遂于工部局相龃龉
按:“于”疑应为“与”。
8、第274页:
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
按:标点应为
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
9、第336页:19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远东游历
按:“1979年”应为“1879年”。
http://www.amazon.cn/product-reviews/B013U36Z4S/ref=cm_cr_dp_see_all_summary?ie=UTF8&showViewpoints=1&sortBy=byRankDescending
---------------------------------------------------------------------------
《诗圣杜甫》
吕正惠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不是传记,也很不错
评论者 佐治 (五百佳评论者) 于 2015年10月29日
已确认购买
这是必须要指出的一点,这不是一本杜甫传记,虽然有一个传记的书名,很容易误导读者,希望大家注意。
如果不是传记,再看这本书还是很好很精彩的。全书主要是作者吕教授的两篇论文,杜甫和六朝诗人以及杜甫和元和诗人,前者论述了杜甫继承发扬了六朝诗人的文学特质和精神,特别是谢灵运和鲍照,后者则阐释后唐文学继承杜甫文学的情况,包括韩愈,白居易等。
这书对于提及的诗人以及从魏晋到唐宋的律诗发展都有很细致的介绍,像鲍照这样相对不太熟悉的诗人也能了解大概了。对于文学专业的读者应该是有收获的,对于普通读者全书首章节“为什么杜甫是诗圣", 各篇论文的绪论和结论篇,全书最后两章论杜甫诗的文学特质都写得通俗易懂,清晰明了。
作者的文笔很干净自然,这些都是此书出色之处,如果可以加个副标题,就可以避免误导读者,这样的书才是最完美的。
http://www.amazon.cn/product-reviews/B014S85DQU/ref=cm_cr_dp_see_all_summary?ie=UTF8&showViewpoints=1&sortBy=byRankDescending
---------------------------------------------------------------------------
《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辛德勇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
●短评
L 2015-11-19
回想一遍,对第四章的部分内容略有异议,但恐怕也是辛偶颇为自得之处罢
●短评
北窓こ 2015-11-06
点过通鉴的整个前汉纪部分,用汉书相校的确差别很大,所以对通鉴剪裁史料以就己意的论断很有同感。本书论及之外,如武帝求贤良诏系年的改动亦可看出司马光的用心。唯王俭那一段有些牵强。
●短评
萧湘 2015-11-06
看过论文版,看完最大的体会是,还是要把《通鉴》等当作“著作”而不是史料集。著作即意味着书包含了作者自身的意图,而不是单纯的史料再现。其他古代史籍也一样,算是一种反拨吧。
●短评
冷眼探花郎 2015-10-31
此书堪称短小精悍,脉络清晰,神完气足。作者自述此文撰写用了五年多,写成后发表又不顺利,看到这里深有感触,以作者的学术地位而言,发文似乎不应成为难事,由此可见学术期刊体制之弊病。本书前四章为核心,已然将问题辨析清楚,五、六章从情理上更深一步探求,使得前面的辨析更令人信服。辛德勇师承黄永年,其文章我愫未接触,不知他算不算是吕思勉先生的嫡系?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476950/comments/
---------------------------------------------------------------------------
《孔庙从祀与乡约》
(朱鸿林明史研究系列)
朱鸿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6
●短评
苦茶 2015-09-25
朱鸿林明代思想史研究的特色,是用清代文献学来研究明代的思想事件和文本。在这本书中,朱鸿林主要处理了从祀孔庙,以王阳明从祀孔庙为中心,讨论了吴澄从祀和罢黜的过程,从中看出思想发展的过程。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乡规民约的研究,显示出朱鸿林受到华南学派的影响,关注民间社会,特别是将相约与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本书写作非常严谨细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03580/comments/
---------------------------------------------------------------------------
《儒者思想与出处》
(朱鸿林明史研究系列)
朱鸿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6
●短评
苦茶 2015-09-26
朱鸿林这部论文集,很好地介绍了他研究明代思想的基本方法以及按照这套方法做出的研究成绩。作为同行,我非常尊敬他将传记与文集并重的研究方法。另外,朱先生还擅长于以文献学研究思想文本的版本流传。我们可以说,朱先生是以清代考据学的方法来研究明代学术史的第一人。不过,本书后半部分的论文是以陈献章为中心,围绕他的弟子朋友展开。如果说学术价值,可能更像是表彰广东学术先贤。严谨如朱先生亦不能免于乡土情缘。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03598/comments/
---------------------------------------------------------------------------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文史新论)
姚念慈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短评
久道 2015-09-14
作者把握住了征服王朝最基本的历史线索,旨在破除所谓“康熙盛世”的普罗迷思。在康熙和满洲军事贵族看来,三藩波及之地乃至所有汉人都是敌人,满兵劫掠烧杀,乃是其叛乱的代价。江南的瘟疫,也是朱三太子案的报应,死不足惜,但康熙极度关心满洲大兵的安全。对汉人隐秘的敌视与警惕,对太子的失败,对明朝可能复兴的焦虑,导致康熙必须大力论证“我朝得天下最正”,为此不惜编造历史,号称晚明皇帝皆不识字之类。所谓“盛世”豁免钱粮,前提是定下变态的征收比例,再稍减少,则自是“我朝德政”了。如何玩死那些怀抱着以文化教化夷狄的所谓士人,康熙也拥有丰富的经验。此外,作者也使用了心理学方法研究康熙极端自卑、猜忌、警惕和缺乏安全感的病态人格。
●短评
天心佑夫一德 2015-10-01
这本书可真是把康熙盛世潜藏的问题黑了个底掉啊,很有参考价值。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593679/comments/
●别开生面
日晷 2015-09-28
捻出满汉心结对于康熙政治史的发展,恐怕是此书最大的功绩。
自乾隆刻意塑造康熙的高大上形象以来,研究者大多认为康熙宽仁。此书勾稽康熙的大量“隐私”,说明其多疑猜忌的性格,行事不乏武断懦弱之处,可谓独到。
只是人无完人,政治家看其大节,不必过苛。就这一点而言,此书的某些议论略嫌过当,但绝不掩其发明之功。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610709/
---------------------------------------------------------------------------
【三联学术最新书】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572822/
★ 以下评议皆选自亚马逊卓越网、豆瓣相应书目下评论。集为一束,以便参考。
![]() |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
(文史新论)
王铭铭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
●短评
姚姬旦 2015-10-21
如安德森指出的,古代文明社会借助三个“古老的、根本的文化概念”维持着某种“非民族”或“超民族”的共同意识,其中包括:(1)书写文化与宗教—经典神秘主义;(2)等级主义世界观及其中心边缘秩序体;(3)宿命主义的历史时间观。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认为,在古代中国,这三个“古老的、根本的文化概念”具体表现为汉字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五服式内外上下区分的帝国宇宙论,及物我不分、古今贯通的时空观念形态。
●短评
妙楠 2015-11-07
铭铭王老师念兹在兹,为了避免强国民族学而倡导的超社会体系/文明概念,现在已经泛化为强调王道天下的大陆新儒家的陈词滥调。如此情势下,坚守中道恐怕不合时宜。矫枉必须过正,天下文明等语汇还是丢入垃圾堆好。其实最后一篇文章可以放在第一篇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94191/comments/
---------------------------------------------------------------------------
![]() |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姜鸣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诸君莫作等闲看
评论者 佐治 (五百佳评论者) 于 2015年10月26日
版本: 平装 已确认购买
三联出了一系列的历史丛书,包括《诗圣杜甫》,《明末四大奇书》,《神游》等等。姜鸣的这本,于10年前的《天公不语对枯棋》成为姊妹篇,继续讲述晚清中国的政局人物。20篇历史散文,配了百多幅照片,本书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奏折、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再同奏折、朱批等巧妙结合,使得每篇文章皆有丰富内涵。作者多以小见大,从侧面牵扯出影响晚清政局的重要事件。
严格的说,这是政坛八卦,虽史料价值有限,但闲来读读非常有益,姜先生文笔流畅,读起来很有穿越感,与枯燥的历史学术著作相比,很有乐趣。
●令人忘倦,略有疏误
评论者 钓鱼舟 (五百佳评论者) 于 2015年10月2日
版本: 平装 已确认购买
姜鸣先生研究晚晴政局和人物,追寻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历程,前有《天公不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是其续篇。姜先生将往日岁月比喻为洒落海滩沙石混杂的镜子碎片,历史学家若想复原那面镜子,需要尽量全面地掌握史料。《秋风宝剑孤臣泪》的史料多取诸新近公布的档案、奏折、禀报、批牍,结合书信、日记、诗歌、报章、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勾玄索隐,娓娓道来,“用论文的规范写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读之令人忘倦。
书中略有疏误,试举如下
1、第86页:
赫德呈递的建言《局外旁观论》:“矮人立于长人肩上,所见必远于长人。庐山真面,唯在山外者得见其全”。中国通赫德劈头就用了李白诗句的典故
按:所用诗句典故显然是《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不是李白,而是苏轼。引文结束部分引号与句号似应互换位置。
2、第170页:定为监斩侯,秋后处决
按:“监斩侯”应为“斩监候”。
3、第174页:起居反复无常,脾胃太亏,恐非药饵所能起,可忧孰甚。
按:“孰”疑应为“殊”。
4、第220页:跬步不出,外亲罕睹,而惟薄不修者……催其能略乃所以成其严耳……宜呼骇怪也
按:“惟”应为“帷”,“催”疑应为“惟”。
5、第220页:徒使议酒食工针黹可以匿迹屏影,遂沿为女子之常态耳……若言语高响,谈吐蕴藉不避。男子雅好周旋,则亲串中方且讥诮
按:标点似应为
徒使议酒食,工针黹,可以匿迹屏影,遂沿为女子之常态耳……若言语高响,谈吐蕴藉,不避男子,雅好周旋,则亲串中方且讥诮
另,“串”疑有误,同页“夫人情催罕见之物,最注重念”,“催”疑应为“惟”。
6、第221页:内眷往来,必屏挡衣饰,务极华丽……然试问北人,暧昧之情曾多于男人否?也而亦并不多也。
按:标点似应为
内眷往来必屏挡,衣饰务极华丽……然试问北人,暧昧之情曾多于男人否也?而亦并不多也。
7、第271页:遂于工部局相龃龉
按:“于”疑应为“与”。
8、第274页:
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
按:标点应为
蒙委卑职在总公司充当翻译等因,感恩植之逾恒,倍奋惭之交集
9、第336页:19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远东游历
按:“1979年”应为“1879年”。
http://www.amazon.cn/product-reviews/B013U36Z4S/ref=cm_cr_dp_see_all_summary?ie=UTF8&showViewpoints=1&sortBy=byRankDescending
---------------------------------------------------------------------------
![]() |
《诗圣杜甫》
吕正惠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不是传记,也很不错
评论者 佐治 (五百佳评论者) 于 2015年10月29日
已确认购买
这是必须要指出的一点,这不是一本杜甫传记,虽然有一个传记的书名,很容易误导读者,希望大家注意。
如果不是传记,再看这本书还是很好很精彩的。全书主要是作者吕教授的两篇论文,杜甫和六朝诗人以及杜甫和元和诗人,前者论述了杜甫继承发扬了六朝诗人的文学特质和精神,特别是谢灵运和鲍照,后者则阐释后唐文学继承杜甫文学的情况,包括韩愈,白居易等。
这书对于提及的诗人以及从魏晋到唐宋的律诗发展都有很细致的介绍,像鲍照这样相对不太熟悉的诗人也能了解大概了。对于文学专业的读者应该是有收获的,对于普通读者全书首章节“为什么杜甫是诗圣", 各篇论文的绪论和结论篇,全书最后两章论杜甫诗的文学特质都写得通俗易懂,清晰明了。
作者的文笔很干净自然,这些都是此书出色之处,如果可以加个副标题,就可以避免误导读者,这样的书才是最完美的。
http://www.amazon.cn/product-reviews/B014S85DQU/ref=cm_cr_dp_see_all_summary?ie=UTF8&showViewpoints=1&sortBy=byRankDescending
---------------------------------------------------------------------------
![]() |
《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辛德勇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0
●短评
L 2015-11-19
回想一遍,对第四章的部分内容略有异议,但恐怕也是辛偶颇为自得之处罢
●短评
北窓こ 2015-11-06
点过通鉴的整个前汉纪部分,用汉书相校的确差别很大,所以对通鉴剪裁史料以就己意的论断很有同感。本书论及之外,如武帝求贤良诏系年的改动亦可看出司马光的用心。唯王俭那一段有些牵强。
●短评
萧湘 2015-11-06
看过论文版,看完最大的体会是,还是要把《通鉴》等当作“著作”而不是史料集。著作即意味着书包含了作者自身的意图,而不是单纯的史料再现。其他古代史籍也一样,算是一种反拨吧。
●短评
冷眼探花郎 2015-10-31
此书堪称短小精悍,脉络清晰,神完气足。作者自述此文撰写用了五年多,写成后发表又不顺利,看到这里深有感触,以作者的学术地位而言,发文似乎不应成为难事,由此可见学术期刊体制之弊病。本书前四章为核心,已然将问题辨析清楚,五、六章从情理上更深一步探求,使得前面的辨析更令人信服。辛德勇师承黄永年,其文章我愫未接触,不知他算不算是吕思勉先生的嫡系?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476950/comments/
---------------------------------------------------------------------------
![]() |
《孔庙从祀与乡约》
(朱鸿林明史研究系列)
朱鸿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6
●短评
苦茶 2015-09-25
朱鸿林明代思想史研究的特色,是用清代文献学来研究明代的思想事件和文本。在这本书中,朱鸿林主要处理了从祀孔庙,以王阳明从祀孔庙为中心,讨论了吴澄从祀和罢黜的过程,从中看出思想发展的过程。后半部分主要是关于乡规民约的研究,显示出朱鸿林受到华南学派的影响,关注民间社会,特别是将相约与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本书写作非常严谨细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03580/comments/
---------------------------------------------------------------------------
![]() |
《儒者思想与出处》
(朱鸿林明史研究系列)
朱鸿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6
●短评
苦茶 2015-09-26
朱鸿林这部论文集,很好地介绍了他研究明代思想的基本方法以及按照这套方法做出的研究成绩。作为同行,我非常尊敬他将传记与文集并重的研究方法。另外,朱先生还擅长于以文献学研究思想文本的版本流传。我们可以说,朱先生是以清代考据学的方法来研究明代学术史的第一人。不过,本书后半部分的论文是以陈献章为中心,围绕他的弟子朋友展开。如果说学术价值,可能更像是表彰广东学术先贤。严谨如朱先生亦不能免于乡土情缘。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303598/comments/
---------------------------------------------------------------------------
![]() |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文史新论)
姚念慈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短评
久道 2015-09-14
作者把握住了征服王朝最基本的历史线索,旨在破除所谓“康熙盛世”的普罗迷思。在康熙和满洲军事贵族看来,三藩波及之地乃至所有汉人都是敌人,满兵劫掠烧杀,乃是其叛乱的代价。江南的瘟疫,也是朱三太子案的报应,死不足惜,但康熙极度关心满洲大兵的安全。对汉人隐秘的敌视与警惕,对太子的失败,对明朝可能复兴的焦虑,导致康熙必须大力论证“我朝得天下最正”,为此不惜编造历史,号称晚明皇帝皆不识字之类。所谓“盛世”豁免钱粮,前提是定下变态的征收比例,再稍减少,则自是“我朝德政”了。如何玩死那些怀抱着以文化教化夷狄的所谓士人,康熙也拥有丰富的经验。此外,作者也使用了心理学方法研究康熙极端自卑、猜忌、警惕和缺乏安全感的病态人格。
●短评
天心佑夫一德 2015-10-01
这本书可真是把康熙盛世潜藏的问题黑了个底掉啊,很有参考价值。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593679/comments/
●别开生面
日晷 2015-09-28
捻出满汉心结对于康熙政治史的发展,恐怕是此书最大的功绩。
自乾隆刻意塑造康熙的高大上形象以来,研究者大多认为康熙宽仁。此书勾稽康熙的大量“隐私”,说明其多疑猜忌的性格,行事不乏武断懦弱之处,可谓独到。
只是人无完人,政治家看其大节,不必过苛。就这一点而言,此书的某些议论略嫌过当,但绝不掩其发明之功。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610709/
---------------------------------------------------------------------------
【三联学术最新书】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57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