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岑斯贝格——海涅的传人(附《泰坦尼克的沉没》(节译))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dou出ban)和(dou出ban))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1929.11.11-),生于德国南部的考夫博伊伦。他曾在埃朗根、汉堡、弗赖堡和法国巴黎等大学学习文学理论、语言和哲学,1955年获博士学位,担任过广播电台和出版社的编辑,并在大学讲学。恩岑斯贝格著有诗集《保卫群狼》(1957)、《国语》(1960)和《盲人文字》(1964)等,他的诗锋利泼辣、诙谐幽默,风格与海涅和布莱希特近似。诗集之外,他还著有政论集《政治与犯罪》(1964)等。恩岑斯贝格曾获毕希纳文学奖,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在世德语作家之一。
【编按:此文是本•哈钦森对恩岑斯贝格《新编诗选》(New Selected Poems, Translated by David COntantine,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Michael Hamburger & Esther Kinsky, Bloodaxe Books 400pp, f15)的书评。】
海涅的传人
本•哈钦森 / 文
王立秋 / 译
现代德语诗可以大概分为两系。一系以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为首,后者在十九世纪之交开创了一种主观内向、形而上学意味浓烈、句法紧缩的诗歌,在二十世纪,这一脉诗歌莱纳•马利亚•里尔克和保罗•策兰那里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另一系则以海因里希•海涅为首,后者在他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巴黎的流亡期间开创了一种讽刺、反讽和进行刻薄的文化评论的政治诗歌。后一个传统的后人包括贝尔托•布莱希特、佩特•吕姆克尔夫和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
恩岑斯贝格生于1929年,在还是一个愤怒的年轻人——典型的战后那代人——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诗歌生涯,但他批判的洞察力从一开始就是他引人注目的特色。他在1957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保卫群狼》(In Defence of the Wolves)坚持——这里借用了柏克的说法——纳粹那一代的“群狼”只有在那一群群足够好的“羊羔”无所作为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间,恩岑斯贝格逐渐冒出来,成为西德文坛那个高度政治化的世界的中心人物:他是苏尔坎普出版社的顾问,加入了影响力很大的47社,并且还是《时刻表》杂志的编辑。他这个时期的诗——本书收录的最早的诗写于1960年,故这些诗也收录其中——就是他承担观察资产阶级的生活及其“中产忧郁”的、“介入的”作家这一角色的别具一格的方式的说明。特别是,他早年的诗歌,有时还会过分沾染上布莱希特的色彩——从情感和句法上说皆然。本书开篇收录的那首诗,《国语》(Language of the country)——“我在这里做什么,/在这个/我的长辈无恶意地/带我来的国家?”——这读起来就像是布莱希特写的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而像《给那些知道的人的歌》(Song for Those Who Know)和《诗人为什么不说真话的进一步的原因》(Further Reasons Why Poets Do Not Tell)这样的诗则展示了(布莱希特这个)老师不仅在标题上、也在语法构造上影响到了他。
这些诗提出的问题——而一部回顾性的诗集是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它能否在一时之后长存下去,它能否在半个世纪后依然引起人们普遍的兴趣。恩岑斯贝格展示了他在借抒情的表达来谈论当代人关注的事情上的精湛技艺,但他对形而上学的感伤力——这是“荷尔德林”那脉德语诗所足具的——的回避,时而又会威胁到他的野心。确实,可以说,在力图挣脱自己施加的束缚的时候,他的作品是最有趣的:时不时地,恩岑斯贝格也会探索“想象的极限”,阐发一种反抗它的牢笼的“认知的理论”——这也是其中两首诗的标题。“你可以在你自己的语言中/描述你自己的语言/但不尽然”,他在《向哥德尔致敬》(Homage to Godel)中如此评论道。对诗人来说,很难想象比这更健康的谦逊了。
恩岑斯贝格的默认立场是怀疑的、随(环境、条件)变的体验的立场,用他附加在他1964年的《夏诗》(Summer Porm)后的一则笔记来说,就是“去怀疑、去反驳、去质疑”。这不是说我们可以把这一个由时间跨度高达五十多年的诗歌组成的机体理解为同质的一块:《新编诗选》所能提供的特权之一,便是使我们能够从中观察到作品随诗人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恩岑斯贝格特擅长表达中年的幻灭,通过许多个案研究和个性小品,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因正在消失而感到的愤怒”(the fury of disappearing,这也是他1980年一部诗集的名称)。他朴素的语调和简明的语气也很适合这种开头就挫,然后越来越令人失望的诗,一种变阻滞为美德的诗:“使你的声音如此单调/如此细小的/是你害怕/说错话。”
尽管恩岑斯贝格的声音相对简单的,但它的技艺却很高。确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也越发地把它自己的“软调”凸显为一个主题,特别是在1999年的诗集《比空气还轻》(Lighter than Air)中。“诗/没那么重”,该诗集中的同名诗是这样开头的;“很可能,在你所有的情感中/最有价值的恰恰是那些小的”,这是另一首诗的结尾。恩岑斯贝格的美学是一种谦逊的美学;对不起叶芝了——他的诗与其说是出于与自己的争吵,不如说更多地是出于与他人的争吵。装点他的作品的许多写画家的诗给人的是一种眼睛往外看的感觉:正如他在一首关于乌契罗的诗中观察到的那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心。/除了画家。”本卷末尾收录的《云的理论》,则赞美了免于人类之虚妄与恐惧的、自由的云:它们是“天空的艺术家”,“送出无私的表演”。恩岑斯贝格在多种意义上把这种无私视为一个美学理想。
在文学方面,无私的基本模式之一就是翻译,而恩岑斯贝格这部双语诗集的译者做的也很好。迈克尔•汉伯格是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诗歌的主要译者;大卫•康斯坦丁和埃斯特•金斯基则把他更为新近的作品也翻成了英文。这些译者,在为恩岑斯贝格经常是非常“德国式”的抑扬顿挫提供一个可资比较的英译上做的都很好——恩岑斯贝格本人也是,可以说,他身为英语诗人的名声比他身为德语诗人的名声都要大,他自己的翻译的成就也极大。的确,这是令人震惊的:身为这些诗的作者,他竟然允许自己对它们进行比任何人胆敢做的更奔放的,自由的翻译。这方面,这倒成了一个遗憾:由于篇幅不够,本书并未收录他最著名的诗,《泰坦尼克的沉没》(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的德文版和英文版。尽管如此,总的来说,英语读者应该为有机会管窥这位最欧洲的战后一代德语诗人之全貌而感谢这本书。
(译自Ben Hutchinson: “Heir to Heine”, in Literary Review, 2015,November issue.)
附录:
泰坦尼克的沉没
(第一诗节)
有人在听。他在等。他在屏住
呼吸。很近。
这里。他说:在那里说话的人,是我。
不会,他说,
不会像这样一样
安静,干燥和温暖了。
他听到自己
在嗡嗡作响的脑袋里说话。
那里没有人,除了他自己
在说:那肯定是我。
我等。我屏住呼吸。
听。远处的噪音
在我耳中,这些柔软
血肉的直觉,什么也不是。
只是血
在我血管中敲打。
我等了很久
屏着气。
我的时间机器的
耳机里的白噪音。
无声的宇宙静电。
没有敲墙的声音。没有求救的尖叫。
没有收音机信号。什么也没有。
要么就到处都是。
我告诉自己,要么
是还没开始。
可现在!现在
响起了一个刮擦声。一个叽嘎声。一个噼啪声。
就是这个了。一个冰冷的指甲
刮擦着门,停顿了。
有东西在撕裂。
一张无限长的画布。
一条雪白的亚麻带
先是慢慢的
然后越来越快。
撕裂成两半。发出嘶嘶的声音。
这是开始。
听。你没听见么?
抓紧点!
接着又安静了。
只在橱柜里
一阵微小的当啷响
一阵水晶的哆嗦
变弱。
死去。
是那个吧
是那个吗?是,
一定一直就是那个。
那是开始。
结束的开始
永远慎重。
十一点四十了
在船上。钢皮
在水线下裂开
两百米长的
口子
怪一把想象的刀。
水射进舱壁。
滑过闪光的
船体。三十米,
水平线上。黑暗
而沉默。冰山。
被抛下,留在黑暗中。
(据Peter Lach-Newinsky英译转译)
![]() |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1929.11.11-),生于德国南部的考夫博伊伦。他曾在埃朗根、汉堡、弗赖堡和法国巴黎等大学学习文学理论、语言和哲学,1955年获博士学位,担任过广播电台和出版社的编辑,并在大学讲学。恩岑斯贝格著有诗集《保卫群狼》(1957)、《国语》(1960)和《盲人文字》(1964)等,他的诗锋利泼辣、诙谐幽默,风格与海涅和布莱希特近似。诗集之外,他还著有政论集《政治与犯罪》(1964)等。恩岑斯贝格曾获毕希纳文学奖,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在世德语作家之一。
【编按:此文是本•哈钦森对恩岑斯贝格《新编诗选》(New Selected Poems, Translated by David COntantine,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Michael Hamburger & Esther Kinsky, Bloodaxe Books 400pp, f15)的书评。】
海涅的传人
本•哈钦森 / 文
王立秋 / 译
现代德语诗可以大概分为两系。一系以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为首,后者在十九世纪之交开创了一种主观内向、形而上学意味浓烈、句法紧缩的诗歌,在二十世纪,这一脉诗歌莱纳•马利亚•里尔克和保罗•策兰那里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另一系则以海因里希•海涅为首,后者在他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巴黎的流亡期间开创了一种讽刺、反讽和进行刻薄的文化评论的政治诗歌。后一个传统的后人包括贝尔托•布莱希特、佩特•吕姆克尔夫和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
恩岑斯贝格生于1929年,在还是一个愤怒的年轻人——典型的战后那代人——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诗歌生涯,但他批判的洞察力从一开始就是他引人注目的特色。他在1957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保卫群狼》(In Defence of the Wolves)坚持——这里借用了柏克的说法——纳粹那一代的“群狼”只有在那一群群足够好的“羊羔”无所作为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间,恩岑斯贝格逐渐冒出来,成为西德文坛那个高度政治化的世界的中心人物:他是苏尔坎普出版社的顾问,加入了影响力很大的47社,并且还是《时刻表》杂志的编辑。他这个时期的诗——本书收录的最早的诗写于1960年,故这些诗也收录其中——就是他承担观察资产阶级的生活及其“中产忧郁”的、“介入的”作家这一角色的别具一格的方式的说明。特别是,他早年的诗歌,有时还会过分沾染上布莱希特的色彩——从情感和句法上说皆然。本书开篇收录的那首诗,《国语》(Language of the country)——“我在这里做什么,/在这个/我的长辈无恶意地/带我来的国家?”——这读起来就像是布莱希特写的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而像《给那些知道的人的歌》(Song for Those Who Know)和《诗人为什么不说真话的进一步的原因》(Further Reasons Why Poets Do Not Tell)这样的诗则展示了(布莱希特这个)老师不仅在标题上、也在语法构造上影响到了他。
这些诗提出的问题——而一部回顾性的诗集是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它能否在一时之后长存下去,它能否在半个世纪后依然引起人们普遍的兴趣。恩岑斯贝格展示了他在借抒情的表达来谈论当代人关注的事情上的精湛技艺,但他对形而上学的感伤力——这是“荷尔德林”那脉德语诗所足具的——的回避,时而又会威胁到他的野心。确实,可以说,在力图挣脱自己施加的束缚的时候,他的作品是最有趣的:时不时地,恩岑斯贝格也会探索“想象的极限”,阐发一种反抗它的牢笼的“认知的理论”——这也是其中两首诗的标题。“你可以在你自己的语言中/描述你自己的语言/但不尽然”,他在《向哥德尔致敬》(Homage to Godel)中如此评论道。对诗人来说,很难想象比这更健康的谦逊了。
恩岑斯贝格的默认立场是怀疑的、随(环境、条件)变的体验的立场,用他附加在他1964年的《夏诗》(Summer Porm)后的一则笔记来说,就是“去怀疑、去反驳、去质疑”。这不是说我们可以把这一个由时间跨度高达五十多年的诗歌组成的机体理解为同质的一块:《新编诗选》所能提供的特权之一,便是使我们能够从中观察到作品随诗人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恩岑斯贝格特擅长表达中年的幻灭,通过许多个案研究和个性小品,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那种“因正在消失而感到的愤怒”(the fury of disappearing,这也是他1980年一部诗集的名称)。他朴素的语调和简明的语气也很适合这种开头就挫,然后越来越令人失望的诗,一种变阻滞为美德的诗:“使你的声音如此单调/如此细小的/是你害怕/说错话。”
尽管恩岑斯贝格的声音相对简单的,但它的技艺却很高。确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也越发地把它自己的“软调”凸显为一个主题,特别是在1999年的诗集《比空气还轻》(Lighter than Air)中。“诗/没那么重”,该诗集中的同名诗是这样开头的;“很可能,在你所有的情感中/最有价值的恰恰是那些小的”,这是另一首诗的结尾。恩岑斯贝格的美学是一种谦逊的美学;对不起叶芝了——他的诗与其说是出于与自己的争吵,不如说更多地是出于与他人的争吵。装点他的作品的许多写画家的诗给人的是一种眼睛往外看的感觉:正如他在一首关于乌契罗的诗中观察到的那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中心。/除了画家。”本卷末尾收录的《云的理论》,则赞美了免于人类之虚妄与恐惧的、自由的云:它们是“天空的艺术家”,“送出无私的表演”。恩岑斯贝格在多种意义上把这种无私视为一个美学理想。
在文学方面,无私的基本模式之一就是翻译,而恩岑斯贝格这部双语诗集的译者做的也很好。迈克尔•汉伯格是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诗歌的主要译者;大卫•康斯坦丁和埃斯特•金斯基则把他更为新近的作品也翻成了英文。这些译者,在为恩岑斯贝格经常是非常“德国式”的抑扬顿挫提供一个可资比较的英译上做的都很好——恩岑斯贝格本人也是,可以说,他身为英语诗人的名声比他身为德语诗人的名声都要大,他自己的翻译的成就也极大。的确,这是令人震惊的:身为这些诗的作者,他竟然允许自己对它们进行比任何人胆敢做的更奔放的,自由的翻译。这方面,这倒成了一个遗憾:由于篇幅不够,本书并未收录他最著名的诗,《泰坦尼克的沉没》(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的德文版和英文版。尽管如此,总的来说,英语读者应该为有机会管窥这位最欧洲的战后一代德语诗人之全貌而感谢这本书。
(译自Ben Hutchinson: “Heir to Heine”, in Literary Review, 2015,November issue.)
附录:
泰坦尼克的沉没
(第一诗节)
有人在听。他在等。他在屏住
呼吸。很近。
这里。他说:在那里说话的人,是我。
不会,他说,
不会像这样一样
安静,干燥和温暖了。
他听到自己
在嗡嗡作响的脑袋里说话。
那里没有人,除了他自己
在说:那肯定是我。
我等。我屏住呼吸。
听。远处的噪音
在我耳中,这些柔软
血肉的直觉,什么也不是。
只是血
在我血管中敲打。
我等了很久
屏着气。
我的时间机器的
耳机里的白噪音。
无声的宇宙静电。
没有敲墙的声音。没有求救的尖叫。
没有收音机信号。什么也没有。
要么就到处都是。
我告诉自己,要么
是还没开始。
可现在!现在
响起了一个刮擦声。一个叽嘎声。一个噼啪声。
就是这个了。一个冰冷的指甲
刮擦着门,停顿了。
有东西在撕裂。
一张无限长的画布。
一条雪白的亚麻带
先是慢慢的
然后越来越快。
撕裂成两半。发出嘶嘶的声音。
这是开始。
听。你没听见么?
抓紧点!
接着又安静了。
只在橱柜里
一阵微小的当啷响
一阵水晶的哆嗦
变弱。
死去。
是那个吧
是那个吗?是,
一定一直就是那个。
那是开始。
结束的开始
永远慎重。
十一点四十了
在船上。钢皮
在水线下裂开
两百米长的
口子
怪一把想象的刀。
水射进舱壁。
滑过闪光的
船体。三十米,
水平线上。黑暗
而沉默。冰山。
被抛下,留在黑暗中。
(据Peter Lach-Newinsky英译转译)
-
baiy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23 17:14:52
拜德雅Paidei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独立书店,抢先试阅《像女孩那样丢球》 & 试读招募 (10人喜欢)
-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2023年年中报告+新书预告+赠书福利 (79人喜欢)
- 请查收这张广播放不出来的海报 (3人喜欢)
- 胜利?我们没有丨拜德雅2022年度报告 (169人喜欢)
- 时间的马匹 (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