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安居巷
午歌在《愿你的选择配得上你受的苦》说道:岁月如刀,此间年少。
每每看到这句话,我总忍不住,想起西安那位南北结合的男孩。
因为,男孩的年少,一律付给颠沛,他说, 流离的秉性难移,习惯了也就罢了。
——文/许一
1
那一天,清晨天色异常。颜桐,不知打哪弄来一辆破旧的单车,锈迹斑斑,铃没了,漆掉了,只见他低着头,费劲的在挂链子,那链子全是锈,根本就像没有润滑的铍铜烂铁。
偌大的一座城市,老旧得这般的单车实在稀奇,我正惊讶想问他,他已经站起来。
他:上来吧,我带你去个地方
我拉着他的衣服,坐上破旧单车的后座。
左拐右绕穿过大街,颜桐载着我钻入僻静的巷弄,这里没有车辆川流,没有高楼的阴影,没有玻璃的光污染,这里有一种来自街巷深处安闲的气氛。
2
颜桐将自行车停在一个庭院门口,庭院里有棵不知名的大树,竹笼里鸣叫清脆的鸟儿,房顶的瓦片破旧却不失亲切。这时屋里走来一位老人,他们交谈了几句之后,他拉着我说,我带你去转转。
我们走过一段幽暗的小巷过道,穿过几家破旧的平房,踏着在阳光下泛着青光的青石板。时光,仿佛回到小安海三里老街,一点一滴地在旧时街巷找寻旧日小事。
漫无目的的到处转悠,他不催我也不赶,我停下来细看残留的木刻砖雕,他便等我,也会指着门上带来夏日生机的一抹新绿给我看。
3
我们走进巷子深处,他拉开一扇普普通通的门,跟着他进去,竟是一处鸟语花香的庭院。他与庭院的主人似乎很熟,一见面便开始攀谈,我一边听他们数落附近的老房子,一边听竹笼内的小鸟清唱。
告别庭院主人以后,我们在巷子尽头拐了个弯,又是另一条胡同。
这时,他指着前面一栋房子,让我跟着他的方向走,这是一条不太长的巷,房子位于巷子深处。阳光透过大树层层叶片照射在坑坑洼洼的墙面,墙上斑斑驳驳的倒影随着风飘动,墙头上有长着不知名的草,细一看,竟有只猫卧在那打盹,房子旁边是蜘蛛网般的陈旧电线,电线边上的一棵树跟另一棵树中间系着一条铁丝,树已伤痕累累,而拴系的铁丝已深深地陷在树皮之内。
我随着他停在房子旁边,手摸着墙,我在他三米远的地方看着他。
4
正犹豫要不要过去时,他说:“这里以前不繁华不喧嚣,也没有书院门那般浓郁的书墨气息,两侧是一个挨一个的平房院子,基本没有商铺。可就是这样看似毫无特色的地方,反倒形成了安宁与舒适的生活味道,安安静静的,非常适合居住,很让人怀念。”
我依然在原地,他早已陷入沉思中不再说话。辗转反侧的观望着这条不太长的巷,一路过来,现代普通民房很多,而深处,留着或多或少的没有拆掉的老式建筑,老房子斑驳破旧,显露出和周围房间不一样的沧桑韵味,古朴而又深幽。
他突然停下来,转过身,指着朝南方向的一个空地说:“以前这里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书摊,有数不清的小人书,周围摆着窄长条凳子,小时候,很喜欢来。以前的路也比现在的要窄,看上去好房子挺多,高墙大户,哈哈”
他:我从小,便住在安居巷,在这里生活,在这里长大。
我:直到15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回到南方的城市念书,在泉州念中学,到杭州念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28岁才回的西安。
他:以前住的房,非常的陈旧。但是我的房间,光线很足,推开窗户,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树,叶子暗绿得发亮,窗台下面放了几盆花,小植物长得很是野性,特别是那一盆茉莉,椭圆形的叶,碧绿碧绿的。
他:父亲老早便离世只留下一座老房子,母亲坚持一个人把我拉扯大。一个没有男人可以依靠的女人,只靠唯一的儿子来维持生活下去的动力。
他:母亲是娘家最受宠的幺女,为了父亲,跟家里闹,十几年未回家。姥姥说,母亲跟姥爷一样,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倔。
他:直到我十五岁,我转到母亲故乡的学校......
5
那一天傍晚,他讲了安居巷与他的故事,我在想,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会有阴影的吧。不知不觉的沿着原路走回去搁放自行车的庭院,去牵那辆被岁月不断眷顾的自行车。
自行车不知为何倒在地上,他又开始摆弄起链子。看着“满身锈迹,毫无血色”的单车,我问他,这不会是你小时候的自行车吧。他轻笑:总归聪明了一次。
“瓜,带你去吃最好吃的肉夹馍”一听到吃便两眼发光的我,立马无视了他对我的鄙视。
我依旧是在后座,单车仍然是行驶在青石板小路上,两排高耸茂密的古树,依旧偶尔追赶来去的小孩,仿佛穿越在现代都市与凝静巷弄里,他特意放慢下骑行速度,我不断在嘴上嘲讽他的慢慢慢速度,却很受益。
我:颜桐
他:嗯
我:颜桐
他:怎呢
我:没,就叫一下
我:颜桐颜桐
他:...
我:下次我们去听秦腔吧?
他:好。
【本文15年10月8号,许一修改于喜洲。原文14年9月在漳浦所作,收录在毕业设计小书《行走的旧事,不陈年》】
每每看到这句话,我总忍不住,想起西安那位南北结合的男孩。
因为,男孩的年少,一律付给颠沛,他说, 流离的秉性难移,习惯了也就罢了。
——文/许一
1
那一天,清晨天色异常。颜桐,不知打哪弄来一辆破旧的单车,锈迹斑斑,铃没了,漆掉了,只见他低着头,费劲的在挂链子,那链子全是锈,根本就像没有润滑的铍铜烂铁。
偌大的一座城市,老旧得这般的单车实在稀奇,我正惊讶想问他,他已经站起来。
他:上来吧,我带你去个地方
我拉着他的衣服,坐上破旧单车的后座。
左拐右绕穿过大街,颜桐载着我钻入僻静的巷弄,这里没有车辆川流,没有高楼的阴影,没有玻璃的光污染,这里有一种来自街巷深处安闲的气氛。
2
颜桐将自行车停在一个庭院门口,庭院里有棵不知名的大树,竹笼里鸣叫清脆的鸟儿,房顶的瓦片破旧却不失亲切。这时屋里走来一位老人,他们交谈了几句之后,他拉着我说,我带你去转转。
我们走过一段幽暗的小巷过道,穿过几家破旧的平房,踏着在阳光下泛着青光的青石板。时光,仿佛回到小安海三里老街,一点一滴地在旧时街巷找寻旧日小事。
漫无目的的到处转悠,他不催我也不赶,我停下来细看残留的木刻砖雕,他便等我,也会指着门上带来夏日生机的一抹新绿给我看。
3
我们走进巷子深处,他拉开一扇普普通通的门,跟着他进去,竟是一处鸟语花香的庭院。他与庭院的主人似乎很熟,一见面便开始攀谈,我一边听他们数落附近的老房子,一边听竹笼内的小鸟清唱。
告别庭院主人以后,我们在巷子尽头拐了个弯,又是另一条胡同。
这时,他指着前面一栋房子,让我跟着他的方向走,这是一条不太长的巷,房子位于巷子深处。阳光透过大树层层叶片照射在坑坑洼洼的墙面,墙上斑斑驳驳的倒影随着风飘动,墙头上有长着不知名的草,细一看,竟有只猫卧在那打盹,房子旁边是蜘蛛网般的陈旧电线,电线边上的一棵树跟另一棵树中间系着一条铁丝,树已伤痕累累,而拴系的铁丝已深深地陷在树皮之内。
我随着他停在房子旁边,手摸着墙,我在他三米远的地方看着他。
4
正犹豫要不要过去时,他说:“这里以前不繁华不喧嚣,也没有书院门那般浓郁的书墨气息,两侧是一个挨一个的平房院子,基本没有商铺。可就是这样看似毫无特色的地方,反倒形成了安宁与舒适的生活味道,安安静静的,非常适合居住,很让人怀念。”
我依然在原地,他早已陷入沉思中不再说话。辗转反侧的观望着这条不太长的巷,一路过来,现代普通民房很多,而深处,留着或多或少的没有拆掉的老式建筑,老房子斑驳破旧,显露出和周围房间不一样的沧桑韵味,古朴而又深幽。
他突然停下来,转过身,指着朝南方向的一个空地说:“以前这里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书摊,有数不清的小人书,周围摆着窄长条凳子,小时候,很喜欢来。以前的路也比现在的要窄,看上去好房子挺多,高墙大户,哈哈”
他:我从小,便住在安居巷,在这里生活,在这里长大。
我:直到15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回到南方的城市念书,在泉州念中学,到杭州念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28岁才回的西安。
他:以前住的房,非常的陈旧。但是我的房间,光线很足,推开窗户,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树,叶子暗绿得发亮,窗台下面放了几盆花,小植物长得很是野性,特别是那一盆茉莉,椭圆形的叶,碧绿碧绿的。
他:父亲老早便离世只留下一座老房子,母亲坚持一个人把我拉扯大。一个没有男人可以依靠的女人,只靠唯一的儿子来维持生活下去的动力。
他:母亲是娘家最受宠的幺女,为了父亲,跟家里闹,十几年未回家。姥姥说,母亲跟姥爷一样,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倔。
他:直到我十五岁,我转到母亲故乡的学校......
5
那一天傍晚,他讲了安居巷与他的故事,我在想,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会有阴影的吧。不知不觉的沿着原路走回去搁放自行车的庭院,去牵那辆被岁月不断眷顾的自行车。
自行车不知为何倒在地上,他又开始摆弄起链子。看着“满身锈迹,毫无血色”的单车,我问他,这不会是你小时候的自行车吧。他轻笑:总归聪明了一次。
“瓜,带你去吃最好吃的肉夹馍”一听到吃便两眼发光的我,立马无视了他对我的鄙视。
我依旧是在后座,单车仍然是行驶在青石板小路上,两排高耸茂密的古树,依旧偶尔追赶来去的小孩,仿佛穿越在现代都市与凝静巷弄里,他特意放慢下骑行速度,我不断在嘴上嘲讽他的慢慢慢速度,却很受益。
我:颜桐
他:嗯
我:颜桐
他:怎呢
我:没,就叫一下
我:颜桐颜桐
他:...
我:下次我们去听秦腔吧?
他:好。
【本文15年10月8号,许一修改于喜洲。原文14年9月在漳浦所作,收录在毕业设计小书《行走的旧事,不陈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