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美
![]() |
龙泉窑冰裂斗笠碗 (当代) |
名字里带了“青”字,所以对青色格外偏爱,抑或是因为喜欢青色,才取了带“青”字的笔名,我已经记不得了,可是若有人认真起来问,青到底是什么颜色,一时还真难答上来。可不是叶公好龙,别看“青”这么寥寥几笔,却是山川岁月的沉重,落在天地茁长之初,又凭添了轻润的生气,不需要诠释也处处呼之欲出。
青,是年轻的颜色,东方的颜色,古书说“象物生时色也”。虽然甚至从蓝到绿再到黑,都可以称为青,但最多见的还是半浅半浓的蓝绿之间。如果你也曾在春天走进山林,入眼是木叶初发,千峰染翠。或是在梅雨初晴之后,抬头望见碧落如洗,纤云无踪。那时的心头欢喜,大约就像是先人们第一次偶然烧出了染青的瓷器,虽然不知道是因为铁元素的普遍存在,却因了这与天地浑然一体的颜色,而雀跃不已吧。
![]() |
上林湖 |
![]() |
越窑荷花芯遗址 |
其实最早的青瓷远不如今日所见的这些悦目,青中泛着黄褐,一如那些与大地呼吸同在的古老生活,开垦过农田的双手,捧的器皿也带着泥土气息。帝国的雄起给青瓷命运带来了转变,大抵是两晋之后,这些青葱瑞色从田间陇上走进了厅堂案头。自隋唐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的类冰类玉,总让那群嗜茶的雅士们痴迷不已。至晚唐五代,秘色釉成了长安宫殿里够得到的明月薄冰,摸的着的绿云春水,一口茶饮尽半个江南。那年我去了上林湖畔,在荷花芯越窑遗址附近的湖滩上拾起过一片碎瓷,这抹静卧在我掌中的淡青有着直透掌背的凉意,却让我坚信它有过炙热如火的诞生和温煦如玉的一世。上林湖知道它的故事吗,窑工们的挥汗,火焰明灭,水流声,一双手的温度,又换另一双手,终于被安放在某个圆似月魂,轻如云魄的梦境里,只是不知从何时起,月慢慢碎成了光,云渐渐凝成了水,而光和水,又淌出了这片盈盈的湖,只有那满腹心事,却一字半句也不愿意给人知道,埋葬,是比死亡更难解开的迷。
![]() |
越窑青瓷碎片 |
柴窑远在雨过天青云破处,飘渺千年也没能落到实地,倒是汝窑的青灰,与烟雨初霁的天色或有些许相似,却因为那几分灰,生生又把人从云端生拉到了凡间。去过两次台北故宫,每回总要在那几件汝瓷前徘徊不已,前月在北京故宫看到的汝窑瓷器展以“清淡含蓄”命名,也是深得汝瓷的真意。可能两宋的皇帝都不大好当,心里终究要多几分忍耐与克制,浪漫的青里也要加上理性的灰,才敢放得上案头。其实北宋官釉最初是垂青定窑白瓷的,然而南渡之后,却因“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早先说定窑有芒指的是芒口,故有镶金银口以弥补之,然而芒口为覆烧所致,一般用在为了提高产量的中低档产品,不可能以高代价弥补低成本。所以也有人认为芒或可理解为光芒,徽宗这么个有品位的皇帝,比起醒目夺人的白瓷,低调温润的青瓷显然更应该为他所爱才对。再者南宋皇帝信道教,道教尚青,也难怪此时的青瓷盛烧,如谷雨时分的一场甘霖,几乎把整个南方都染上薄薄的一层淡青,而这雨水汇成的溪流,出官家,入山林,最终奔向瓯江上游一个叫做龙泉的地方。
![]() |
汝窑天青釉盏托(大英博物馆藏) |
“瓯”即盂,小盆,指陶器也。流过处州大地的瓯江水,大约融着善于制陶的古老瓯人血脉,才浇灌出龙泉窑的一枝独秀。暮春骤雨过后,枝头结出第一个梅子,青嫩碧小,想来是酸的,却酸得懵懂而恰好,用现在的广告语说,大概就是“初恋的味道”,其实龙泉窑的梅子青比起青梅来还是偏蓝了,青蓝之间,却是丰盈未满,一切都刚刚开始,最美不是喜悦,而是喜悦将至未至。至于粉青,色似湖水,柔和明净,总让人想起云和湖那一低眉的秋波,浩荡的温柔,能包容游子们的所有疲惫。可是当我不远千里来到大窑村,这里的龙泉溪水是如此谦卑,在高山的俯视之下,时隐时现于树林下、石缝间,甚至是野花蔓草中。龙泉窑就是以这样的姿态,不急不徐汇聚力量,不急不躁地沉淀岁月,终于在南宋绽露出青嫩而不怯的头角。去龙泉的那个初夏,早过了青梅满枝的时节,一场龙舟水淋透了山野村庄,等我冒雨爬上山,才发现枫洞坑遗址并不对外开放,不甘心之下与守门的老伯央求再三,再致电博物馆,几番折腾终于进入。枫洞坑除了龙窑遗址外,还有保存下来的作坊建筑、卵石道路和排水系统,南宋之后的龙泉窑火仍旧没有停歇,元代的愈加旺盛,直到晚明的延绵不息,这里一石一砖就是最好的见证。
![]() |
龙泉大窑村 |
![]() |
龙泉窑枫洞坑遗址 |
![]() |
龙泉窑梅子青葫芦瓶(上海博物馆藏) |
“塞拉同”的华美外衣,终究会落满历史的尘埃,明代以后青瓷日渐式微。“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其后宋瓷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窑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爱日堂抄》中的这段话似乎做了盖棺定论,然而从来都是浴火而生,青瓷想必不死。家中小区的隔壁,是新开的朵云轩艺术馆,前段时间在集结各大窑口的“青风徐来”青瓷大展上,创意与传承,实用与艺术,转眼就撞个满怀。相比起各家大师名作,我更喜欢清华大学美院一件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木雕鸟巢里俏立着几只青瓷小鸟,盼顾间似有轻风流转,这不是一件向传统致敬的作品,甚至不是一件可以用的器具,鸟的形状还略显呆萌,可这些泥土幻化的青鸟们,到底是为传递什么消息,带着人间的敬意,在树梢,在天边,在一切青色所及的地方。
![]() |
自由在高处(当代) |
炼泥、制坯、上釉、烧造……将美好沉静倾注于匣钵,所有的炙烤与伤痕都是生命的弦纹,一双普通的手捧出一件青瓷,而得以触及天地最初的生意,这就是青鸟从昆仑之巅衔回的所有秘密吗,在艺术馆花五千块就能把它们搬回家,而我却宁愿花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慢慢去懂的,是最单纯也是最执着的颜色。
青风自年年,吹遍天涯绿。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30 01:42:46
-
橘生淮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0 00:09:22
-
乌有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6 21:43:15
-
顺其孜然羊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15 13:28:25
-
何不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31 08:48:33
-
par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2-13 16:02:28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1-11 18:08:49
-
上官金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09 10:23:18
-
未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08 14:56:51
-
戴拾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04 10:43:47
-
不要问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01 23:17:07
-
漠漠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01 18:46:19
-
Basati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26 23:02:49
-
上官金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26 14:40:37
-
瀞颜无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24 16:27:05
-
失眠联盟会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24 14:05:44
-
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24 11:43:10
-
湿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1-24 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