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莲泯露香
闲话茶与莲
茶,口感醇厚平和,当您静下心来细细品茗时,就好像在与一个慈祥和善的老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就是心性浮躁之人,接受了茶的熏陶,也会变得良善、平和、敦厚;一如古人云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助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茶不仅能益思、消乏,还给人以美的享受,让这颗在尘世间消磨的倦怠浮躁的心,慢下来,细下来,细到能听见茶芽在水中绽放的声响,能感受到手指与茶具间的每一次触碰。
莲,偶尔在幽静的小池塘里,从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莲之为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茶者很少有不爱莲的。茶与莲结缘,因为二者都是清净之物。
闲话茶与印
自明初王冕开始以花乳石自刻印章,使得篆刻艺术提升另一境界,文人雅士正式参与刻印,于是篆刻逐渐脱离工匠之手,而转变成为与书画合一的高度艺术品,而以茶入印则是增添品茗情趣的另一艺术视野。
徜徉明清以茶入印的作品中,黄易①〈茶熟香温且自看〉朱文七字印,刀法气息意境皆上佳,印面布局因字而动,以二三二的排列,上下之间又有挪让,温字的水字偏旁已被省去,其香字似乎合为一体,皿与且又像並成新字。其线条表现又强调浙派切刀之法,波澜壮阔,内敛沉稳。
然,此印最为成功之处,非在技法,胜在意境,此印文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日华的诗句,“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那是几百年前多么生动的一幅画卷,常常于快节奏的生活中质问自己的出路在何方,倒不如静心沉入茶中,慢慢咀嚼,看千叶在水中盛放过的痕迹,沿着那一缕缕幽香,穿越时光流年,淡淡的,浮于凡尘之上, “楚云散尽,燕山飞雪,江湖归梦,从此忘机。”就是这么一方小小的与茶相关的印章,光阴连年,却与当下茶人产生了共鸣,其实忙里偷闲,也是一种茶文化。
闲话茶与禅
山僧活计茶三亩;渔夫生涯竹一竿。山僧只要三亩茶园,就可以维续生命的存在;渔夫只要一根钓竿,就有自足的生涯。物欲太高,反而患得患失,徒添烦恼,于生存本身并无益处;把物欲降低,心灵才有更大的空间飞翔。正所谓欲望少一点,快乐多一点。
古今中外,对茶与禅结合的描述不计其数,无须赘述。饮茶艺术妙在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人在面对生老病死爱别离之时,求不得,放不下之刻,如能感受茶的滋味即禅的滋味,即能坦然面对。而当禅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时,也能将修行整个忘掉,如茶叶一般自由浮沉。
一如娓娓闲话中,仿佛听到:“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疏沦涤心源,枕莲泯露香。”
茶,口感醇厚平和,当您静下心来细细品茗时,就好像在与一个慈祥和善的老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就是心性浮躁之人,接受了茶的熏陶,也会变得良善、平和、敦厚;一如古人云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助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茶不仅能益思、消乏,还给人以美的享受,让这颗在尘世间消磨的倦怠浮躁的心,慢下来,细下来,细到能听见茶芽在水中绽放的声响,能感受到手指与茶具间的每一次触碰。
莲,偶尔在幽静的小池塘里,从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莲之为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茶者很少有不爱莲的。茶与莲结缘,因为二者都是清净之物。
闲话茶与印
自明初王冕开始以花乳石自刻印章,使得篆刻艺术提升另一境界,文人雅士正式参与刻印,于是篆刻逐渐脱离工匠之手,而转变成为与书画合一的高度艺术品,而以茶入印则是增添品茗情趣的另一艺术视野。
徜徉明清以茶入印的作品中,黄易①〈茶熟香温且自看〉朱文七字印,刀法气息意境皆上佳,印面布局因字而动,以二三二的排列,上下之间又有挪让,温字的水字偏旁已被省去,其香字似乎合为一体,皿与且又像並成新字。其线条表现又强调浙派切刀之法,波澜壮阔,内敛沉稳。
然,此印最为成功之处,非在技法,胜在意境,此印文出自明代文学家李日华的诗句,“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那是几百年前多么生动的一幅画卷,常常于快节奏的生活中质问自己的出路在何方,倒不如静心沉入茶中,慢慢咀嚼,看千叶在水中盛放过的痕迹,沿着那一缕缕幽香,穿越时光流年,淡淡的,浮于凡尘之上, “楚云散尽,燕山飞雪,江湖归梦,从此忘机。”就是这么一方小小的与茶相关的印章,光阴连年,却与当下茶人产生了共鸣,其实忙里偷闲,也是一种茶文化。
闲话茶与禅
山僧活计茶三亩;渔夫生涯竹一竿。山僧只要三亩茶园,就可以维续生命的存在;渔夫只要一根钓竿,就有自足的生涯。物欲太高,反而患得患失,徒添烦恼,于生存本身并无益处;把物欲降低,心灵才有更大的空间飞翔。正所谓欲望少一点,快乐多一点。
古今中外,对茶与禅结合的描述不计其数,无须赘述。饮茶艺术妙在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人在面对生老病死爱别离之时,求不得,放不下之刻,如能感受茶的滋味即禅的滋味,即能坦然面对。而当禅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时,也能将修行整个忘掉,如茶叶一般自由浮沉。
一如娓娓闲话中,仿佛听到:“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疏沦涤心源,枕莲泯露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