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及期,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俗称“赶集”。
上面的定义是百度来的,如今百度一下关于赶集的第一个条目当然是赶集网,而真正的“赶集”要往下翻“更多义项”的民间风俗一栏。这赶集也是各地有各地的说法,南方湘赣之地谓之“墟”(或“圩”),有首歌叫《赶圩归来阿里里》便是描写广西彝族姑娘赶圩归来的欢快心情,而到了北方的山东河南一带则叫做“赶集”或“赶会”。
赶集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我上大学之前只是一个抽象的描述,老妈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老家赶集和赶庙会的盛况,姥爷又是一个喜欢吃喝的人,挣到的钱不管“衣住行”,单单在“食”上很舍得花,每一次赶集回来便是享受丰盛大餐的时刻。但我一岁就离开河南到新疆,几乎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对赶集没有丝毫印象,大二的寒假才又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在这之前只在三四岁时被老妈带回老家一次,脑海里关于老家的记忆只有被姥爷抱着,在冬日的暖阳下眯着小眼和家里院子中央那口吱呀吱呀的压水井。大二回去的时候姥爷黑亮的头发已经花白,但压水井好像从未经历时间的流逝,还是吱呀吱呀的响着。
说回赶集,我回老家那年倒是去了一次,只记得那天下着挺大的雪,人并不是很多,叫卖声也不热烈,之后就再没去过。那年冬天异常的冷,我作为新疆人其实一直靠的是暖气的加持,如今没了暖气呆在零下十度的河南,只能在穿了羽绒服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件羊毛的军大衣,可是依然冻得哆嗦,还因此得了鼻炎,老家的很多亲戚之前都没见过,称呼叫不上来,聊天谈不进去,我有时候就会显得呆呆傻傻的,所以没过完十五就跑回了学校,对赶集这种小插曲记得就更不真切了。
真正的赶集是最近的事儿,借着我国城镇化的东风,130团的居民小区这几年翻了一倍不止,最近也在规划建市,人口增多了不少,贸易需求自然也有所增加,虽然超市和菜市场里日常所需的东西应有尽有,但老一辈还是更喜欢赶集,我妈就很讨厌每次进超市都要存包取包和排队结账。今年冬天我们家也从连队的老房子搬到了团部,赶集就更方便了。
130团是逢五集会,也就是每个月的5、15、25号三天。每到集会之日,家庭主妇们几乎是“倾巢出动”,集市上也是百货俱陈,大到整猪整羊,小到针线米面,应有尽有。唯一遗憾的是缺了天桥杂耍一类的表演,少了一分热闹。
11月24号我从乌市办完档案转移手续回家,25号正好是月末赶集的日子,今天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吃完早饭出门还不到十点(请注意新疆时差),起了大雾,可见度也就十多米,我之前就想购置个电脑桌,就缠着老妈先去买桌子,走走晃晃,挑了几家,等买完已经12点多了,走到集会的地方老妈已经累得不太想逛了,就买了半斤蘑菇,一袋金针菇,一斤烤麻花回家了。到家已经1点多,不想太麻烦,就简单的下了一把荞麦挂面,掰点新买的蘑菇,切了些白菜的嫩菜叶,一个青椒,一点葱段,出锅前又打了个鸡蛋进去,滴了几滴香油,一锅热气腾腾的蔬菜汤面就做好了。滴两滴醋,就着点咸菜,一口汤下肚,出去转了一上午的寒气从里到外的驱散了。
中午吃完饭老妈窝在沙发上休息了一会儿,才刚过两点,就拉着我开着电动小三轮继续“征战沙场”。雾还是没有散去,人还是一样的多,周围是小贩事先录制好的电动喇叭的叫卖声:“全场两块钱,一律两块钱,两块钱不算贵,不用开个家庭会......”记得侯宝林和郭启儒有段相声叫《卖布头》,开场仿学了很多老北京小贩的叫卖声,卖青菜、糖葫芦、闻香果、牛筋儿豌豆,听起来别有风味。
来回逛了一圈,一公里多的路,两边的小贩都是开着小卡者或者面包车,车前放一块大布,把货物一一摆上,算是支起了摊位,一个团场一天,十天算是一个轮回,一路走来叫卖声不断,卖吃的摊位生意都还算红火,本来都是实价,也没太多好砍价的,摊主一边报着价,一边忙着收钱找钱。卖衣服鞋帽的摊位生意要差一些,价钱虚头很多,需要砍价,而我对这些东西的底价知道的不多,不知道该从哪里砍,这也是我很少逛地摊的原因。这些是名符其实的“地摊货”,一件骆驼牌的加绒登山棉衣才七十块,摸了摸质量也还不错。我倒是很想去逛逛这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书市,却一直未曾遇到过。
这样逛了一圈该买的都差不多了,只差一些煮粥的山药要买,老妈和楼下的邻居打算合买一箱,这样比零买便宜不少,但邻居家阿姨还在别的地方逛,我就没再等,先拎着买好的东西回家了。刚回家没多久就听见敲门的声音,一开门老妈急急慌慌的回来了,刚打算开口问她怎么这么快就回了,她先开口了:“啊呀,我的钱让小偷顺走了!”
附:赶集战果如下
蘑菇1.5公斤 10元
金针菇2.5公斤 18元
烤麻花1公斤 13元
咸菜1公斤 20元
蒜薹3把 10元
鱼盘子1个 15元
萝卜7公斤 4元
姜1公斤 6元
冻豆肠半公斤 7.5元
豆腐皮半公斤 5元
山药11公斤 46元(楼下邻居先垫付)
共计154.5元
丢失100余元。
2015年11月25日 草就
上面的定义是百度来的,如今百度一下关于赶集的第一个条目当然是赶集网,而真正的“赶集”要往下翻“更多义项”的民间风俗一栏。这赶集也是各地有各地的说法,南方湘赣之地谓之“墟”(或“圩”),有首歌叫《赶圩归来阿里里》便是描写广西彝族姑娘赶圩归来的欢快心情,而到了北方的山东河南一带则叫做“赶集”或“赶会”。
赶集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我上大学之前只是一个抽象的描述,老妈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老家赶集和赶庙会的盛况,姥爷又是一个喜欢吃喝的人,挣到的钱不管“衣住行”,单单在“食”上很舍得花,每一次赶集回来便是享受丰盛大餐的时刻。但我一岁就离开河南到新疆,几乎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对赶集没有丝毫印象,大二的寒假才又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在这之前只在三四岁时被老妈带回老家一次,脑海里关于老家的记忆只有被姥爷抱着,在冬日的暖阳下眯着小眼和家里院子中央那口吱呀吱呀的压水井。大二回去的时候姥爷黑亮的头发已经花白,但压水井好像从未经历时间的流逝,还是吱呀吱呀的响着。
![]() |
几十年如一日吱呀吱呀的压水井 |
![]() |
年轻的姥爷和冬日的暖阳下眯着小眼的我 |
说回赶集,我回老家那年倒是去了一次,只记得那天下着挺大的雪,人并不是很多,叫卖声也不热烈,之后就再没去过。那年冬天异常的冷,我作为新疆人其实一直靠的是暖气的加持,如今没了暖气呆在零下十度的河南,只能在穿了羽绒服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件羊毛的军大衣,可是依然冻得哆嗦,还因此得了鼻炎,老家的很多亲戚之前都没见过,称呼叫不上来,聊天谈不进去,我有时候就会显得呆呆傻傻的,所以没过完十五就跑回了学校,对赶集这种小插曲记得就更不真切了。
真正的赶集是最近的事儿,借着我国城镇化的东风,130团的居民小区这几年翻了一倍不止,最近也在规划建市,人口增多了不少,贸易需求自然也有所增加,虽然超市和菜市场里日常所需的东西应有尽有,但老一辈还是更喜欢赶集,我妈就很讨厌每次进超市都要存包取包和排队结账。今年冬天我们家也从连队的老房子搬到了团部,赶集就更方便了。
130团是逢五集会,也就是每个月的5、15、25号三天。每到集会之日,家庭主妇们几乎是“倾巢出动”,集市上也是百货俱陈,大到整猪整羊,小到针线米面,应有尽有。唯一遗憾的是缺了天桥杂耍一类的表演,少了一分热闹。
11月24号我从乌市办完档案转移手续回家,25号正好是月末赶集的日子,今天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吃完早饭出门还不到十点(请注意新疆时差),起了大雾,可见度也就十多米,我之前就想购置个电脑桌,就缠着老妈先去买桌子,走走晃晃,挑了几家,等买完已经12点多了,走到集会的地方老妈已经累得不太想逛了,就买了半斤蘑菇,一袋金针菇,一斤烤麻花回家了。到家已经1点多,不想太麻烦,就简单的下了一把荞麦挂面,掰点新买的蘑菇,切了些白菜的嫩菜叶,一个青椒,一点葱段,出锅前又打了个鸡蛋进去,滴了几滴香油,一锅热气腾腾的蔬菜汤面就做好了。滴两滴醋,就着点咸菜,一口汤下肚,出去转了一上午的寒气从里到外的驱散了。
中午吃完饭老妈窝在沙发上休息了一会儿,才刚过两点,就拉着我开着电动小三轮继续“征战沙场”。雾还是没有散去,人还是一样的多,周围是小贩事先录制好的电动喇叭的叫卖声:“全场两块钱,一律两块钱,两块钱不算贵,不用开个家庭会......”记得侯宝林和郭启儒有段相声叫《卖布头》,开场仿学了很多老北京小贩的叫卖声,卖青菜、糖葫芦、闻香果、牛筋儿豌豆,听起来别有风味。
![]() |
大雾快要散去,人流也快要散去的集市 |
来回逛了一圈,一公里多的路,两边的小贩都是开着小卡者或者面包车,车前放一块大布,把货物一一摆上,算是支起了摊位,一个团场一天,十天算是一个轮回,一路走来叫卖声不断,卖吃的摊位生意都还算红火,本来都是实价,也没太多好砍价的,摊主一边报着价,一边忙着收钱找钱。卖衣服鞋帽的摊位生意要差一些,价钱虚头很多,需要砍价,而我对这些东西的底价知道的不多,不知道该从哪里砍,这也是我很少逛地摊的原因。这些是名符其实的“地摊货”,一件骆驼牌的加绒登山棉衣才七十块,摸了摸质量也还不错。我倒是很想去逛逛这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书市,却一直未曾遇到过。
这样逛了一圈该买的都差不多了,只差一些煮粥的山药要买,老妈和楼下的邻居打算合买一箱,这样比零买便宜不少,但邻居家阿姨还在别的地方逛,我就没再等,先拎着买好的东西回家了。刚回家没多久就听见敲门的声音,一开门老妈急急慌慌的回来了,刚打算开口问她怎么这么快就回了,她先开口了:“啊呀,我的钱让小偷顺走了!”
附:赶集战果如下
蘑菇1.5公斤 10元
金针菇2.5公斤 18元
烤麻花1公斤 13元
咸菜1公斤 20元
蒜薹3把 10元
鱼盘子1个 15元
萝卜7公斤 4元
姜1公斤 6元
冻豆肠半公斤 7.5元
豆腐皮半公斤 5元
山药11公斤 46元(楼下邻居先垫付)
共计154.5元
丢失100余元。
2015年11月25日 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