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真是在妄议中传新闻,还是戳中了某些人的痛处?
“曹林雪夜妄议中传新闻”,“中传8位领导被纪委一锅端”,“中传学子为维护学校形象争相在朋友圈转发中传相关文章”,这三件事是最近接连发生的,都与中国传媒大学相关。 但因为理性缺位,护校情结泛滥,三件原本豪无内在关联的事情引发了一连串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试问一位新闻评论员说了在某些人看来是他们钟爱对象的坏话真的会直接地败坏学校名声么?再试问8位不称职知法犯法的学校领导被一锅端会立竿见影地让学校发展陷入令人担忧的境地么?答案是什么或将决定着回答者是不是属于“爱思考”的那类人。
最近朋友圈猛刷《中青报》新闻评论员曹林的一篇文章《雪夜妄议新闻系毕业生》,曹林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坦白了自己对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子的个人感觉是“浮躁、功利、不读书。”文章引起了新闻业界的强烈关注,被妄议的7所学校新闻系中,有6所都点评得要么四平八稳,要么多为溢美之词,唯有中传新闻系被批得体无完肤,似乎中传除了少数像白岩松那样爱读书和思考的人以外,其他的都不过是爱吃爱玩追名逐利的泛泛之辈。
不管怎样,曹林的文章可能误伤了不少中传人。在很多人看来,中传是中国新闻教育界的最高殿堂之一,被说成“浮躁,功利,不读书”当然既让学校丢面子又让有中传情节的人觉得憋屈。不幸的是,文章发布不久以后,中传8位领导被教育部一锅端,在高校腐败案中实属罕见,这一消息再次刷爆,无疑这加重中传人那种受害者心态。没办法,曹林比较倒霉,如果校长书记晚一个月被处理,拿曹林当泄愤工具的事情就不会闹得如今这样沸沸扬扬。
情理之中的是,很多中传人跳出来反驳曹林的文章。有的骂他别有用心,为提升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而把中传新闻当炮灰使,毫无羞耻感,甚至有人认为曹林掌握了校长书记要被处分的消息而提前进行议程设置;有的试图以理服人,戏谑地逐条批驳曹林文章中的硬伤,比如说不敢贬损北大是因为他在北大开课不敢得罪金主,不评论母校华科新闻是因为不会骂娘家人,不丑化复旦人大是因为二者树大根深不敢得罪,说是妄议7大新闻系,其实只是妄议中传新闻;还有些人借用曹林提倡的“反标签化写作”原则来反驳曹林明知故犯,不该专门给中传新闻贴标签,以免混淆视听。
意料之外的事,在所有批曹林的文章中有两篇流传很广,部分地反映出中传人在应对外界批评时的消极态度。一篇是熊太行发布在仕图公众号上的题为《“雪夜妄议新闻学子”,就是挑软的捏对吧》,这篇基本以戏谑口吻逐条批驳曹林对中传新闻的评价,以专治各种不服的姿态对曹林的工作单位和从业经历进行调侃,比如说曹林所在的纸媒都要死的时候还担忧电视媒体的前途干什么,还批驳曹林格局不够,多次获得新闻奖也算不得什么。这篇的基调实际上是在承认中传是弱势群体好欺负的基础上宣泄不满情绪的,容易让人产生“你咬我一口我要反咬十口”的感觉。
另一篇是在导弹熊公众号上发布的题为《传媒大学领导专机被土耳其曹林号导弹击落》,作者虽不是中传人,但在文中称身边遇到的优秀同事和同行基本上都是中传人,说曹林不是搞电视媒体的也许对电视人不够了解,情有可原。不过,文章把作者对中传领导被一锅端和学校发展前景的担忧情绪贯穿到如何对待曹林点评中传一事中来,免不了作者并没有搞清楚二者摆明是两码事的嫌疑:曹林不过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说了一句中传人不爱听的话,你们校长被免了关他什么事情?
事实上,校友对母校的感情时很特殊的,当然有时也很敏感。作为媒体人,笔者身边的中传同事好友有很多,以至于单位某领导都感叹怎么周围都是中传的,可见中传人在媒体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每每中传遇到什么喜事,笔者朋友圈里全是转发这类消息,让人觉得中传人对学校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可以说的上荣辱与共。在曹林妄议中传和中传校领导被查以后,笔者朋友圈再次出现了大波关于曹林批判中传新闻是多么荒谬无聊和中传校园有多美的文章转发,并配上“中传一定要好好的”之类的评论,他们的护校心切让人感动。
但是,中传真的到了出现危机的时候了吗?曹林在文章中说是在妄评,其实语气并没有狂妄与高高在上,而是以心平气和的姿态在述说自己对接触到的中传新闻人的大体印象以及所听到的关于中传新闻人的一些说法。他在文章开头就说过了,这是个人的一些主观看法。一些中传人之所以那么介意曹林说他们“不读书,功利,浮躁”,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就是这样,而是他们心里面至少这样怀疑过自己,根源在于内心的不自信。他们要真的自信,那曹林再怎么说他们都可以不理睬,等于听人放了个屁。即使不服曹林的评价,那也得拿出真才实学来辩论,写点文笔漂亮的文章来反驳,而不是像某些公众号一样逻辑不清地泼妇骂街。
对一个学校的爱并不是因为学校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学校曾经给予求学者的独特记忆和成长氛围。在中传人看来是其最爱的中传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另外一番情形,但中传人不能干涉其他人形成对中传的独特看法并将之表达出来的权利。曹林对中传的妄议或许存在偏颇,或者他对中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偏见,勇于表达出来并不违法违规,这和钱理群讲北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及社会普遍认为复旦培养的人才是一群“小资气质浓的文艺青年”并不带有任何歧视色彩一个道理。
盲目爱是溺爱,理性爱是真爱。希望越来越多的中传人能理性地对待别人怎么评价可爱可敬的中国传媒大学。
试问一位新闻评论员说了在某些人看来是他们钟爱对象的坏话真的会直接地败坏学校名声么?再试问8位不称职知法犯法的学校领导被一锅端会立竿见影地让学校发展陷入令人担忧的境地么?答案是什么或将决定着回答者是不是属于“爱思考”的那类人。
最近朋友圈猛刷《中青报》新闻评论员曹林的一篇文章《雪夜妄议新闻系毕业生》,曹林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坦白了自己对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子的个人感觉是“浮躁、功利、不读书。”文章引起了新闻业界的强烈关注,被妄议的7所学校新闻系中,有6所都点评得要么四平八稳,要么多为溢美之词,唯有中传新闻系被批得体无完肤,似乎中传除了少数像白岩松那样爱读书和思考的人以外,其他的都不过是爱吃爱玩追名逐利的泛泛之辈。
不管怎样,曹林的文章可能误伤了不少中传人。在很多人看来,中传是中国新闻教育界的最高殿堂之一,被说成“浮躁,功利,不读书”当然既让学校丢面子又让有中传情节的人觉得憋屈。不幸的是,文章发布不久以后,中传8位领导被教育部一锅端,在高校腐败案中实属罕见,这一消息再次刷爆,无疑这加重中传人那种受害者心态。没办法,曹林比较倒霉,如果校长书记晚一个月被处理,拿曹林当泄愤工具的事情就不会闹得如今这样沸沸扬扬。
情理之中的是,很多中传人跳出来反驳曹林的文章。有的骂他别有用心,为提升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而把中传新闻当炮灰使,毫无羞耻感,甚至有人认为曹林掌握了校长书记要被处分的消息而提前进行议程设置;有的试图以理服人,戏谑地逐条批驳曹林文章中的硬伤,比如说不敢贬损北大是因为他在北大开课不敢得罪金主,不评论母校华科新闻是因为不会骂娘家人,不丑化复旦人大是因为二者树大根深不敢得罪,说是妄议7大新闻系,其实只是妄议中传新闻;还有些人借用曹林提倡的“反标签化写作”原则来反驳曹林明知故犯,不该专门给中传新闻贴标签,以免混淆视听。
意料之外的事,在所有批曹林的文章中有两篇流传很广,部分地反映出中传人在应对外界批评时的消极态度。一篇是熊太行发布在仕图公众号上的题为《“雪夜妄议新闻学子”,就是挑软的捏对吧》,这篇基本以戏谑口吻逐条批驳曹林对中传新闻的评价,以专治各种不服的姿态对曹林的工作单位和从业经历进行调侃,比如说曹林所在的纸媒都要死的时候还担忧电视媒体的前途干什么,还批驳曹林格局不够,多次获得新闻奖也算不得什么。这篇的基调实际上是在承认中传是弱势群体好欺负的基础上宣泄不满情绪的,容易让人产生“你咬我一口我要反咬十口”的感觉。
另一篇是在导弹熊公众号上发布的题为《传媒大学领导专机被土耳其曹林号导弹击落》,作者虽不是中传人,但在文中称身边遇到的优秀同事和同行基本上都是中传人,说曹林不是搞电视媒体的也许对电视人不够了解,情有可原。不过,文章把作者对中传领导被一锅端和学校发展前景的担忧情绪贯穿到如何对待曹林点评中传一事中来,免不了作者并没有搞清楚二者摆明是两码事的嫌疑:曹林不过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说了一句中传人不爱听的话,你们校长被免了关他什么事情?
事实上,校友对母校的感情时很特殊的,当然有时也很敏感。作为媒体人,笔者身边的中传同事好友有很多,以至于单位某领导都感叹怎么周围都是中传的,可见中传人在媒体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每每中传遇到什么喜事,笔者朋友圈里全是转发这类消息,让人觉得中传人对学校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可以说的上荣辱与共。在曹林妄议中传和中传校领导被查以后,笔者朋友圈再次出现了大波关于曹林批判中传新闻是多么荒谬无聊和中传校园有多美的文章转发,并配上“中传一定要好好的”之类的评论,他们的护校心切让人感动。
但是,中传真的到了出现危机的时候了吗?曹林在文章中说是在妄评,其实语气并没有狂妄与高高在上,而是以心平气和的姿态在述说自己对接触到的中传新闻人的大体印象以及所听到的关于中传新闻人的一些说法。他在文章开头就说过了,这是个人的一些主观看法。一些中传人之所以那么介意曹林说他们“不读书,功利,浮躁”,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就是这样,而是他们心里面至少这样怀疑过自己,根源在于内心的不自信。他们要真的自信,那曹林再怎么说他们都可以不理睬,等于听人放了个屁。即使不服曹林的评价,那也得拿出真才实学来辩论,写点文笔漂亮的文章来反驳,而不是像某些公众号一样逻辑不清地泼妇骂街。
对一个学校的爱并不是因为学校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学校曾经给予求学者的独特记忆和成长氛围。在中传人看来是其最爱的中传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另外一番情形,但中传人不能干涉其他人形成对中传的独特看法并将之表达出来的权利。曹林对中传的妄议或许存在偏颇,或者他对中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偏见,勇于表达出来并不违法违规,这和钱理群讲北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及社会普遍认为复旦培养的人才是一群“小资气质浓的文艺青年”并不带有任何歧视色彩一个道理。
盲目爱是溺爱,理性爱是真爱。希望越来越多的中传人能理性地对待别人怎么评价可爱可敬的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