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工厂分享】STOP, 千万别用这样的方式伤害了孩子
![]() |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都很焦虑,20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还很僵化,物质、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现在很多父母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
--------------------------------------------------------------------------------
先说两个事例:
① 求助者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他求助的原因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男生小时候有个特别常见的经历:学围棋、二胡和小提琴乐器、乒乓球等,都是他自己提出来想学,父母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自己不想学了,父母听之任之,不学就不学了。
② 求助者是一个13岁的男孩和他的妈妈,是学校要求他们来做咨询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一直觉得这件事带给了孩子不好的影响,愧对他,所以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几乎每门功课都请家教,在学习上是有要求的,孩子的成绩也还不错。
他母亲是这样叙述的:
“我觉得他们的英语老师教学思想太陈旧,不能因材施教。课堂上那些东西我儿子都会了,就打了个哈欠,老师就小题大做,批评他。”
后来去问英语老师,老师说:
“他打哈欠的声音大到每个同学都听得到,还伸懒腰,然后‘扑通’一声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引得其他同学笑啊,学啊,课都没法儿上了。”
他母亲还说:
“数学老师留的作业都是重复性的。我儿子都会了,就不想写了。中国这种题海战术真压制人的创造力,把孩子全变成呆瓜了。我支持我儿子不写作业。老师没话说了,就指责我儿子没礼貌,跟他讲话没有用‘您’。”
数学老师的说法是:
“我问他为什么没交作业,他的声调比我还高,嗷嗷地说:‘你就会留作业,一点儿都不会开发我们的创造力。你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了。’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我对他说有意见可以提,但是要守纪律,而且跟我说话至少应该用‘您’而不是‘你’吧。小学生都该懂礼貌,家里怎么教的?这孩子回去告诉他妈妈了,他妈妈还来学校找我了。这样的父母太少见了。”
末了,他母亲说:
“我们跟他的班主任沟通过了,班主任说这孩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就两脚蹬着墙半躺在椅子上。他不交作业,不举手参与学习,在班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不管他,就管不了别的学生。现在是义务教育,没法儿让他退学,又不许各种惩罚,也没有评定、处分等等。还说我们父母非但不配合,反而纵容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要他不影响别的同学,就随他去吧。”
这位母亲说孩子的“事迹”,都是当着他的面说的。这孩子在诊室里也是旁若无人地东摸西看,坐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发上。他母亲说了一句:“哎,坐好!”他哼了一声,一动没动。他母亲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
特别常见的两个事例。
回顾一下,什么是散养的理想状态?让孩子发挥天性,随心所欲。
可是为什么许多孩子会对于当时为何喜欢,后来为何不喜欢,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等等,都记不起来了。为什么许多孩子会变得对纪律和规则无视。
其实“散漫”是听到这些描述后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吧。
我们现在做个假设:当孩子们一时兴起,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父母是花钱的那位,所以决定跟孩子立个“约定”:学习的目的、过程和时间,遇到困难时怎么处理,等等。从有兴趣、好奇,到真的潜下心来去学习、钻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战,同时也是训练一个人的过程。借由这个过程,一个人学会耐心,学会勤奋,学会在有瓶颈的时候如何去鞭策、鼓励自己,学会在有所得时如何不自满,继续保持好奇和探索,学会协调、安排自己的时间,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就”的自信和快乐。从两三岁时搭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习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以及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这些都在一点一滴地进行。
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放弃。此时,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质,逐步在10岁以后由他律变为自律。浅尝辄止,轻言放弃,不仅是虚度时间和浪掷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的习惯。
所谓问题少年,他们高度一致的共同点是,他们不会,也许不愿、不想去审视环境、同伴、老师的状态,也辨不清自己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的冲动。跟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他们只顾满足自己随时而起的兴趣和需要,却又没有三四岁孩子那样的天真、单纯。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是不愿当他们的同学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跟我互动,只顾自己,老打扰我;我也不愿当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不能跟着我的教学和给出的建议走,自以为是,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让我的教学工作受到挑战,浪费我的时间和心血。
这些孩子最终要长大,走上社会,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行为习惯,谁会愿意当他们的同事、上司、下属?谁愿意与他们做朋友、谈恋爱?
在社会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头多了,可能他们会变得收敛一些、抑制一些,但与自律不同的是,他们的收敛是被动的,是因为失败和教训而不得不为之的。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不会心甘情愿,会充满抱怨、失望、无奈、愤懑。因此他们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所以,千万不要让所谓的散养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您是出于儿时被束缚管制,于是希望对孩子放手,甚至遇到外界的约束时,您也要挺身而出,替孩子反抗。
对于散养,我没有支持还是不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说法,不同的人对“散养”有不同的定义和做法。我们拥有对孩子的教养责任。需要时刻关注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应该有的一些能力。例如条理、规划、耐心、毅力等行为自律,与人相处的关心、同情、友善、沟通互动等情感力。
这些会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对自我价值的界定,终极影响是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判断,更不要说对他每时每天是否快乐、舒心的影响了。
更多教育相当信息,请关注英语梦工厂官方微信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