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新疆风味——钢琴音乐中新疆风格的展现
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杂志社,投稿邮箱bfyy1981yx@163.com
指尖上的新疆风味——钢琴音乐中新疆风格的展现
【摘要】民族文化的建立是在特定的环境、时间、空间等多种元素的配合下完成的,多种不同的元素的作用下造就来不同的民族文 化,这也正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根源所在。中国各色的地形环境和历史传统成就了不同民族下的文化色彩,在此背景的熏陶下成就了 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本文从此视角出发,首先探寻新疆音乐的特点,为钢琴音乐中新疆风格的展现做好铺垫,从而进一步探析由指尖表现出来的新疆文化色彩。
【关键词】钢琴音乐;新疆;民族色彩;表现
自钢琴文化传入中国开始,为了更好地将此文化融入中国的 环境中,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将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来源。 钢琴音乐中最初是将民歌中的旋律作为主题旋律,五声音阶的运 用使音乐带有鲜明的中国民族色彩。广阔的地域环境为中国的钢 琴音乐提供来多种民族文化表现的可能,多种民族、多个地区均 具备独特的地区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建立就是以地区文 化作为源泉,培育了不同于他者的音乐作品。钢琴音乐作为音乐 文化的组成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也是民族音乐丰富的过程。运用 不同的创作技巧将民族音乐和钢琴音乐结合在一起,使两种文化 交融在一起,成功推动整体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新疆民族音乐文化
新疆位于内陆干旱之地,生活环境炎热恶劣,风沙和温差并 存的条件促成来新疆人民坚强的斗志。生活的艰苦成就了音乐在 新疆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人民在苦闷时抒发情感、打发时间均推 动了音乐在新疆地区的发展,使音乐在新疆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 成为重要组成。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内容事实上便是新疆人 民不同姿态的展现,并且富含新疆人民乐观的品质。
新疆民族文化的形成多个民族在新疆地区融合和变迁的结 果,伴随着朝代的变迁新疆地区融合了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 个民族。多个民族融合交融,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多民族文化面 貌,使新疆地区的具备丰富多彩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不同民族的 文化由不同的元素构成,民族音乐作为众多民族文化中的“发 声”代表,是一个民族中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疆的民族音乐文 化中,有着以下特点:
(一)多种多样的种类表现
在音乐的内容方面包含了多种内容,在爱情、生活、劳动等 方面均有所展现,其中以爱情歌曲的创作和应用最为广泛,《送 我一支玫瑰花》以及《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歌曲就是此类歌曲的 代表。除此之外便是劳动歌曲的应用,新疆地区的民族生活方式 便是游牧和打猎为主,这样的生活模式使得牧歌和猎歌成了劳动 歌曲的重要组成。对于新疆的人民而言,歌舞乐融为一身的音乐 形式正是新疆人民所钟爱的。
(二)宗教音乐融入其中对新疆地区的人民而言,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民不在少数。对 于宗教的虔诚使得新疆地区的人民对宗教音乐也十分钟爱,宗教 仪式中的旋律和唱词在新疆民族音乐中均有所展现。
(三)多变的音乐元素
多变的音乐元素的使用使得新疆民族音乐的艺术面貌丰富多 样,在调式调性上单一调性贯穿整首乐曲的情况较少,调式之间 的四、五度移位则时为多见。新疆的人民在使用方言讲话时会将 话语的重音放置在最后字节之上,话语的表达呈现出前紧后松的 效果。这样的话语基础使新疆音乐在节奏上使用切分节奏和弱起来实现抑扬顿挫的效果。在力度上,强弱分明的对比让新疆民族 音乐中具备了鲜活的舞动效果。在节拍上,复合型和混合节拍的 运用使新疆音乐“错综复杂”,形成新疆音乐的特色。
二、钢琴音乐中的新疆民族色彩
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具备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透过钢琴音乐 这个文化载体来传递新疆的民族色彩主要以下的音乐元素来完成:
(一)多种形态的节拍
在创作带有新疆风格的钢琴时,在节拍上的选择要秉持丰 富、多变的风格特点。作曲家常会使用混合节拍来改变常规的节 拍进行中强弱变化,多种节拍的交叉进行正是改变强弱变化的有 效工具。另外散板的节拍在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中也十分常见, 散板的出现可以伴随作品中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自如的在力度、 速度和时值这些方面进行变化。但同时在音乐作品中的使用散板 节拍来展现自由,也还是在音乐作品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例如在 庄曜创作的《新疆舞曲》的开始部分正是使用了散板的节拍。
(二)充满律动的节奏
正如前文所说的,新疆方言在发音时突出最后的字节,这使 得新疆民歌在演唱时无意识的就会突出节拍中的最后音符。故在 新疆民歌中多以弱起节奏来划分乐句,将这种创作方法延续到钢 琴音乐中,同样需以弱起节奏来突出旋律中的重音,这便是钢琴 音乐中展现新疆民族律动的第一种方式。在丁善德创作的《第二 新疆舞曲》中,主题旋律的发展为了突出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 在强拍的弱音位置上采用级进进行的十六分音符,来强化旋律中 的强弱音。
钢琴音乐中展现新疆民族律动的第二方式便是通过附点节 奏,附点节奏对于热情、活泼的情绪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 展现出音乐中强烈的律动。在储望华创作的《新疆狂想曲》的尾 声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四分和八分音符形态下的附点节奏来丰富 乐曲的动感表现,使这首钢琴曲在结束部分达到乐曲的高潮。
钢琴音乐中展现新疆民族律动的第三方式是通过切分音符完 成的,探究切分音符在新疆民族音乐中运用是来源于器乐曲的旋 律当中。与附点音符的使用相同,切分音对旋律进行中的重音改 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旋律进行按照正常的节拍所呈现出来的强弱 遇到切分节奏便会发生变化,从而拓展了节奏的表现效果。在郭 志鸿的《新疆舞曲》中使用了切分音来完成低音旋律的发展,七 和弦和切分节奏赋予了低音声部强烈的戏剧冲突。
(三)旋律发展的多样
作曲家在创作旋律时会通过多种形态的线条来发展作品, 拱形的线条姿态是创作中的典型手法。孙以强创作的《春舞》在 主题旋律的展现上就是以“低-高-低”的进行完成一个拱形的 旋律线条,将采用维吾尔族民歌创作而来的钢琴音乐传递出来。我个人认为,课上老师所讲授的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音 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将要讲授的印象主义音乐等都应该属于高 雅的古典主义音乐艺术。它的表现形式包括中外交响乐、歌剧、 欧洲传统唱法等。而与此相对应的,民歌风、民通、原生态音乐 等划为民族民间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偶然音乐、噪音音乐 等就应该划归为通俗音乐的范畴中了。某音乐界前辈曾经认为 “民族音乐主要是以‘民族唱法’为特征的民族歌曲演唱以及 与之相匹配的各类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通俗音乐主要是 以‘通俗唱法’为特征的歌曲演唱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各类轻音 乐演奏。”可见民族化的特征和通俗音乐的随意性和大众化特 征。所以现在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欣赏中,应该适当地加入 一些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及通俗音乐的资料。如:《纳西民族打 跳歌》《傈僳族酒歌》,只要是打跳的时候就要播歌,有时候 播的会不一样。但是调子都是很欢快的。跟着音乐尽情地释放。 还有就是过火把节的时候经常会打跳,很热闹。丽江古城里面经 常会拨打跳的歌,很多的纳西族和游客都会参与其中,跟着音乐 一起大跳舞蹈感受那热闹的气氛。民族歌曲有《东巴吉日经》 《纳西三部曲》《拥抱丽江》《走进丽江》《丽江美》《纳西.净 地》《丽江.礼物》等以及因丽江而创作的很多优秀歌曲。这些音 乐都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在如《亡灵序曲》,这首曲子是网游《魔兽》的主题曲,它 的旋律激昂,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有种振奋人心的感觉。让 人不自觉地就想要进入这个游戏,纵使是像我这样不玩游戏的人 也有想玩游戏的冲动。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一种精神上的感染。 有的音乐能让我们宁静,感到心情放松。比如石进的《夜的钢琴 曲五》,每当我听到这首钢琴曲我的心就会变得平静下来,心情 变得放松。有些音乐会让我们感到兴奋,情绪激昂。比如《克罗地亚狂想曲》那流动的旋律牵引着我们的心。音乐确实非常奇 妙,它不仅能陶冶人的气质修养,能抚慰人心灵的伤痛,还能促进 人的身心健康。所谓天籁之音,就包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 量。有些音乐虽然我们没有听到歌词但是它的旋律就足以让我们 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曾有一个哲人这样说:在我们身边, 什么都会背叛,可是音乐不会。“音乐”是地球生灵的空气和 水,音乐不分国界,没有种族,贫富,贵贱,尊卑,任何具有生 命的物种都可尽管地享受吧!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因此,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程里,由其是在当地民族地区的高 校了,应当多引入民族音乐,及通俗音乐的欣赏,提高学生对民 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应用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此,建议把音乐教学课程中的《器乐演奏》《声乐》《乐理》 和《民族音乐欣赏》等几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是他们相 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教师一专 多能,既要懂音乐,又要能表现音乐,也就是教师要会吹、拉、 弹、唱。比如说,在上纳西民族音乐欣赏课的时候,边放纳西民 族音乐,边介绍纳西民族的特点及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在介绍一 点音乐理论知识,之后教师现场在哼唱一点民歌,及弄点民族乐 器,现场演奏音乐中的一个片段,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民 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就促进音乐的教学,同时也推进民族音乐 的传承和发展,也在此呼应更多的音乐人来关注丽江的民族音 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贡献。
第二,作曲家在创作带有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时将“首尾相连” 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发展,丁善德的《第二新疆舞曲》在表现主题 时,其中的乐句将核心动机作为发展的素材,不同乐句的衔接将 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作为后一乐句的开始音,不断地将情绪引向高 潮。第三,基于调性之间转换的缘由,旋律的在发展时也会采用 调性过渡的音程,孙以强在创作《春舞》时,在下方的旋律声部中安排了连续的 五度上行,并且以切分音的形态完成,赋予旋律生动的跳跃感。
(四)和声进行的色彩
新疆民族音乐作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在展现民族 音乐时除了使用中国的五声调式外,七声调式也十分常见。在和 声方面,使用五声性的和声时,不同于西方的大小和弦,同时还 强化了新疆的音乐风格。在五声和弦的基础之上,为了在和声功 能上有所丰富,作曲家在创作时还会使用高叠处理的手法来安排 和声进行,这种和声的发展方式,在音响效果上大大丰富了旋律 的民族色彩。另外在众多和声进行中,平行和声的安排也是展现 新疆民族色彩的手法之一,由两个及以上的相同和弦音作为平行 和声进行的过渡,在统一中变化和声色彩。
三、钢琴音乐所反映的新疆文化
工具。这样的习俗也使得作曲家在创作时将舞蹈音乐中常用的节 拍、节奏作为钢琴音乐表达的手段之一,这也是能够透过钢琴的 旋律感受到新疆民族个性和生活习俗的原因。
第二,多种文化兼容并存的文化氛围。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变 迁,在新疆地区集结了多个民族。而探寻新疆地区音乐文化的建 立,不仅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建立,同时也受到了欧洲音乐文化 和波斯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新疆民间音乐中就是使用中国民 族调式、西方大小调式、波斯音阶色彩来创作旋律。新疆民间音 乐的旋律为多种文化兼容并存提供来载体,同时也正是如此透过 钢琴旋律也能够感受到新疆文化中的多元色彩。
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中蕴含了不同的生 活习惯和历史积淀。不同的地区会培育出不同面貌的音乐文化, 这便是由不同的文化成长环境、文化发展契机、文化传播形态共 同决定的。环境的培育造就了人们对文化选择和创作的角度,长 此以往人们在审美上的习惯促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建立。所以带 有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之所以展现出来是由新疆地域环境及文 化、中国民族音乐和新疆民族音乐这几环环相扣,共同作用下方 才培育出来这种独特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透过钢琴音乐中多种形态的节拍、充满律动的节奏、旋律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和声进行中的色彩变化感受到了在新疆地区音 乐文化影响下所形成了的特色钢琴音乐风格,虽然带有新疆色彩 的钢琴音乐具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均是新疆文化的产 物,也正是因为这样透过钢琴作品的旋律,也能够让人感受到新 疆地区的文化:第一,热情的民族个性和喜于、善于舞蹈的生活习俗。说 起新疆的民族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他们热情如火的性格和能个 善舞的表达,在重要的节庆和活动中舞蹈是表达情绪的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2]滕丽名.《新疆民族音乐音乐风格钢琴作品的分析与研究》
[J].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0年. [3]孙丹.《中国钢琴音乐写作的地域音乐特色》[J].长春师范学院.
指尖上的新疆风味——钢琴音乐中新疆风格的展现
【摘要】民族文化的建立是在特定的环境、时间、空间等多种元素的配合下完成的,多种不同的元素的作用下造就来不同的民族文 化,这也正是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根源所在。中国各色的地形环境和历史传统成就了不同民族下的文化色彩,在此背景的熏陶下成就了 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本文从此视角出发,首先探寻新疆音乐的特点,为钢琴音乐中新疆风格的展现做好铺垫,从而进一步探析由指尖表现出来的新疆文化色彩。
【关键词】钢琴音乐;新疆;民族色彩;表现
自钢琴文化传入中国开始,为了更好地将此文化融入中国的 环境中,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将民族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来源。 钢琴音乐中最初是将民歌中的旋律作为主题旋律,五声音阶的运 用使音乐带有鲜明的中国民族色彩。广阔的地域环境为中国的钢 琴音乐提供来多种民族文化表现的可能,多种民族、多个地区均 具备独特的地区文化,不同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建立就是以地区文 化作为源泉,培育了不同于他者的音乐作品。钢琴音乐作为音乐 文化的组成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也是民族音乐丰富的过程。运用 不同的创作技巧将民族音乐和钢琴音乐结合在一起,使两种文化 交融在一起,成功推动整体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新疆民族音乐文化
新疆位于内陆干旱之地,生活环境炎热恶劣,风沙和温差并 存的条件促成来新疆人民坚强的斗志。生活的艰苦成就了音乐在 新疆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人民在苦闷时抒发情感、打发时间均推 动了音乐在新疆地区的发展,使音乐在新疆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 成为重要组成。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内容事实上便是新疆人 民不同姿态的展现,并且富含新疆人民乐观的品质。
新疆民族文化的形成多个民族在新疆地区融合和变迁的结 果,伴随着朝代的变迁新疆地区融合了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 个民族。多个民族融合交融,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多民族文化面 貌,使新疆地区的具备丰富多彩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不同民族的 文化由不同的元素构成,民族音乐作为众多民族文化中的“发 声”代表,是一个民族中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疆的民族音乐文 化中,有着以下特点:
(一)多种多样的种类表现
在音乐的内容方面包含了多种内容,在爱情、生活、劳动等 方面均有所展现,其中以爱情歌曲的创作和应用最为广泛,《送 我一支玫瑰花》以及《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歌曲就是此类歌曲的 代表。除此之外便是劳动歌曲的应用,新疆地区的民族生活方式 便是游牧和打猎为主,这样的生活模式使得牧歌和猎歌成了劳动 歌曲的重要组成。对于新疆的人民而言,歌舞乐融为一身的音乐 形式正是新疆人民所钟爱的。
(二)宗教音乐融入其中对新疆地区的人民而言,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民不在少数。对 于宗教的虔诚使得新疆地区的人民对宗教音乐也十分钟爱,宗教 仪式中的旋律和唱词在新疆民族音乐中均有所展现。
(三)多变的音乐元素
多变的音乐元素的使用使得新疆民族音乐的艺术面貌丰富多 样,在调式调性上单一调性贯穿整首乐曲的情况较少,调式之间 的四、五度移位则时为多见。新疆的人民在使用方言讲话时会将 话语的重音放置在最后字节之上,话语的表达呈现出前紧后松的 效果。这样的话语基础使新疆音乐在节奏上使用切分节奏和弱起来实现抑扬顿挫的效果。在力度上,强弱分明的对比让新疆民族 音乐中具备了鲜活的舞动效果。在节拍上,复合型和混合节拍的 运用使新疆音乐“错综复杂”,形成新疆音乐的特色。
二、钢琴音乐中的新疆民族色彩
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具备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透过钢琴音乐 这个文化载体来传递新疆的民族色彩主要以下的音乐元素来完成:
(一)多种形态的节拍
在创作带有新疆风格的钢琴时,在节拍上的选择要秉持丰 富、多变的风格特点。作曲家常会使用混合节拍来改变常规的节 拍进行中强弱变化,多种节拍的交叉进行正是改变强弱变化的有 效工具。另外散板的节拍在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中也十分常见, 散板的出现可以伴随作品中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自如的在力度、 速度和时值这些方面进行变化。但同时在音乐作品中的使用散板 节拍来展现自由,也还是在音乐作品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例如在 庄曜创作的《新疆舞曲》的开始部分正是使用了散板的节拍。
(二)充满律动的节奏
正如前文所说的,新疆方言在发音时突出最后的字节,这使 得新疆民歌在演唱时无意识的就会突出节拍中的最后音符。故在 新疆民歌中多以弱起节奏来划分乐句,将这种创作方法延续到钢 琴音乐中,同样需以弱起节奏来突出旋律中的重音,这便是钢琴 音乐中展现新疆民族律动的第一种方式。在丁善德创作的《第二 新疆舞曲》中,主题旋律的发展为了突出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 在强拍的弱音位置上采用级进进行的十六分音符,来强化旋律中 的强弱音。
钢琴音乐中展现新疆民族律动的第二方式便是通过附点节 奏,附点节奏对于热情、活泼的情绪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能够 展现出音乐中强烈的律动。在储望华创作的《新疆狂想曲》的尾 声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四分和八分音符形态下的附点节奏来丰富 乐曲的动感表现,使这首钢琴曲在结束部分达到乐曲的高潮。
钢琴音乐中展现新疆民族律动的第三方式是通过切分音符完 成的,探究切分音符在新疆民族音乐中运用是来源于器乐曲的旋 律当中。与附点音符的使用相同,切分音对旋律进行中的重音改 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旋律进行按照正常的节拍所呈现出来的强弱 遇到切分节奏便会发生变化,从而拓展了节奏的表现效果。在郭 志鸿的《新疆舞曲》中使用了切分音来完成低音旋律的发展,七 和弦和切分节奏赋予了低音声部强烈的戏剧冲突。
(三)旋律发展的多样
作曲家在创作旋律时会通过多种形态的线条来发展作品, 拱形的线条姿态是创作中的典型手法。孙以强创作的《春舞》在 主题旋律的展现上就是以“低-高-低”的进行完成一个拱形的 旋律线条,将采用维吾尔族民歌创作而来的钢琴音乐传递出来。我个人认为,课上老师所讲授的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音 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将要讲授的印象主义音乐等都应该属于高 雅的古典主义音乐艺术。它的表现形式包括中外交响乐、歌剧、 欧洲传统唱法等。而与此相对应的,民歌风、民通、原生态音乐 等划为民族民间音乐,爵士乐、摇滚乐、偶然音乐、噪音音乐 等就应该划归为通俗音乐的范畴中了。某音乐界前辈曾经认为 “民族音乐主要是以‘民族唱法’为特征的民族歌曲演唱以及 与之相匹配的各类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通俗音乐主要是 以‘通俗唱法’为特征的歌曲演唱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各类轻音 乐演奏。”可见民族化的特征和通俗音乐的随意性和大众化特 征。所以现在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欣赏中,应该适当地加入 一些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及通俗音乐的资料。如:《纳西民族打 跳歌》《傈僳族酒歌》,只要是打跳的时候就要播歌,有时候 播的会不一样。但是调子都是很欢快的。跟着音乐尽情地释放。 还有就是过火把节的时候经常会打跳,很热闹。丽江古城里面经 常会拨打跳的歌,很多的纳西族和游客都会参与其中,跟着音乐 一起大跳舞蹈感受那热闹的气氛。民族歌曲有《东巴吉日经》 《纳西三部曲》《拥抱丽江》《走进丽江》《丽江美》《纳西.净 地》《丽江.礼物》等以及因丽江而创作的很多优秀歌曲。这些音 乐都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在如《亡灵序曲》,这首曲子是网游《魔兽》的主题曲,它 的旋律激昂,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有种振奋人心的感觉。让 人不自觉地就想要进入这个游戏,纵使是像我这样不玩游戏的人 也有想玩游戏的冲动。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一种精神上的感染。 有的音乐能让我们宁静,感到心情放松。比如石进的《夜的钢琴 曲五》,每当我听到这首钢琴曲我的心就会变得平静下来,心情 变得放松。有些音乐会让我们感到兴奋,情绪激昂。比如《克罗地亚狂想曲》那流动的旋律牵引着我们的心。音乐确实非常奇 妙,它不仅能陶冶人的气质修养,能抚慰人心灵的伤痛,还能促进 人的身心健康。所谓天籁之音,就包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 量。有些音乐虽然我们没有听到歌词但是它的旋律就足以让我们 感受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曾有一个哲人这样说:在我们身边, 什么都会背叛,可是音乐不会。“音乐”是地球生灵的空气和 水,音乐不分国界,没有种族,贫富,贵贱,尊卑,任何具有生 命的物种都可尽管地享受吧!这是大自然的恩赐。
因此,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程里,由其是在当地民族地区的高 校了,应当多引入民族音乐,及通俗音乐的欣赏,提高学生对民 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应用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此,建议把音乐教学课程中的《器乐演奏》《声乐》《乐理》 和《民族音乐欣赏》等几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是他们相 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教师一专 多能,既要懂音乐,又要能表现音乐,也就是教师要会吹、拉、 弹、唱。比如说,在上纳西民族音乐欣赏课的时候,边放纳西民 族音乐,边介绍纳西民族的特点及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在介绍一 点音乐理论知识,之后教师现场在哼唱一点民歌,及弄点民族乐 器,现场演奏音乐中的一个片段,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民 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就促进音乐的教学,同时也推进民族音乐 的传承和发展,也在此呼应更多的音乐人来关注丽江的民族音 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贡献。
第二,作曲家在创作带有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时将“首尾相连” 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发展,丁善德的《第二新疆舞曲》在表现主题 时,其中的乐句将核心动机作为发展的素材,不同乐句的衔接将 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作为后一乐句的开始音,不断地将情绪引向高 潮。第三,基于调性之间转换的缘由,旋律的在发展时也会采用 调性过渡的音程,孙以强在创作《春舞》时,在下方的旋律声部中安排了连续的 五度上行,并且以切分音的形态完成,赋予旋律生动的跳跃感。
(四)和声进行的色彩
新疆民族音乐作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在展现民族 音乐时除了使用中国的五声调式外,七声调式也十分常见。在和 声方面,使用五声性的和声时,不同于西方的大小和弦,同时还 强化了新疆的音乐风格。在五声和弦的基础之上,为了在和声功 能上有所丰富,作曲家在创作时还会使用高叠处理的手法来安排 和声进行,这种和声的发展方式,在音响效果上大大丰富了旋律 的民族色彩。另外在众多和声进行中,平行和声的安排也是展现 新疆民族色彩的手法之一,由两个及以上的相同和弦音作为平行 和声进行的过渡,在统一中变化和声色彩。
三、钢琴音乐所反映的新疆文化
工具。这样的习俗也使得作曲家在创作时将舞蹈音乐中常用的节 拍、节奏作为钢琴音乐表达的手段之一,这也是能够透过钢琴的 旋律感受到新疆民族个性和生活习俗的原因。
第二,多种文化兼容并存的文化氛围。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变 迁,在新疆地区集结了多个民族。而探寻新疆地区音乐文化的建 立,不仅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建立,同时也受到了欧洲音乐文化 和波斯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新疆民间音乐中就是使用中国民 族调式、西方大小调式、波斯音阶色彩来创作旋律。新疆民间音 乐的旋律为多种文化兼容并存提供来载体,同时也正是如此透过 钢琴旋律也能够感受到新疆文化中的多元色彩。
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中蕴含了不同的生 活习惯和历史积淀。不同的地区会培育出不同面貌的音乐文化, 这便是由不同的文化成长环境、文化发展契机、文化传播形态共 同决定的。环境的培育造就了人们对文化选择和创作的角度,长 此以往人们在审美上的习惯促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建立。所以带 有新疆风格的钢琴音乐之所以展现出来是由新疆地域环境及文 化、中国民族音乐和新疆民族音乐这几环环相扣,共同作用下方 才培育出来这种独特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透过钢琴音乐中多种形态的节拍、充满律动的节奏、旋律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和声进行中的色彩变化感受到了在新疆地区音 乐文化影响下所形成了的特色钢琴音乐风格,虽然带有新疆色彩 的钢琴音乐具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均是新疆文化的产 物,也正是因为这样透过钢琴作品的旋律,也能够让人感受到新 疆地区的文化:第一,热情的民族个性和喜于、善于舞蹈的生活习俗。说 起新疆的民族给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他们热情如火的性格和能个 善舞的表达,在重要的节庆和活动中舞蹈是表达情绪的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2]滕丽名.《新疆民族音乐音乐风格钢琴作品的分析与研究》
[J].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0年. [3]孙丹.《中国钢琴音乐写作的地域音乐特色》[J].长春师范学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