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窝
早上出去过早,一路上总要盘算吃什么,热干面,油条,烧麦,豆皮,等等,想好一样,奔它而去。可是走到餐馆门口,看到一锅金黄的面窝在油锅中炸得正好,不免馋涎欲滴,大半要改主意。
对面窝的喜爱,数十年不变,真胜过那个发誓赌咒一辈子忠诚不二的爱情。
如果油锅前取面窝的人不多,无须等候,此前的盘算通通作废,一定用面窝过早。
面窝就是用来过早的,从来没人将它当正餐。
近年有些餐馆推出一种小面窝,作为本地名特产,在大餐之后上来当作饭后小点,颇受欢迎。庶几也成为正餐的成员之一,却终是一种点缀。
人的口味,是被习惯培养起来的。
是无边岁月让我们对有些食物情有独钟。
我喜欢面窝,我觉得它是最好吃的油炸食品,这是我的偏好。换一个人一定不会觉得它有多么好吃。当然,一个外乡人咬一口陌生的它也不会觉得很难吃,毕竟它本身还是有特色的。很多年前,在六渡桥的一家小餐馆,有个河南人指着油锅中的面窝,说要吃这个油炸的馍,河南人大抵将一切米面做的干粮都叫作馍,我告诉他这不是馍,是面窝。他买来咬一口,边嚼边告诉我说,嗯,是比馍好吃。可见面窝还算不错。
小时候整个国家都穷。国家最穷的时候,我的早点是食堂蒸的一个黑馍馍。国家穷得好点,则是一个白馍馍。有时候馍馍掰开夹一点雪里蕻,有时候蘸几粒白砂糖。多数是干啃,啃在嗓子眼中咽不下去,就用搪瓷缸子接一点水喝。用油炸的东西,油条,油香,酥饺,油饼,油糍,糯米鸡,鸡冠饺,面窝,欢喜砣……听上去丰富多彩,我一年难得吃上一回。那时候油条面窝都便宜,一个不过两分钱,后来涨到四分钱。我吃不起。直到涨到两毛钱时,我才可以敞开肚皮去吃。
现在觉得面窝好吃,就是因为那些年想吃吃不起,馋的。
现在的面窝,亦不过一元一个,三个吃饱,五个吃撑,吃撑了一天都不饿,仍是穷人的佳食,既好吃又便宜。
很多曾经穷过的富人,大概也会想念这一口,偶尔吃几个怀旧。
面窝其实不是面做的,它和面粉没有一点关系。它的主要原料是米,将米磨成米浆,勾兑约十之一强的黄豆浆,加上相关佐料炸制而成。要想面窝好吃,米浆和豆浆的比例非常讲究,米浆多了,炸出来是死面的效果,太瓷实,口感不好。豆浆多了呢,虽然可以炸起泡来,像发面了,松软可口,却又略嫌粗砺,味道不佳。究竟怎样才合适呢,十分之一强不过是个大概,面窝炸得好的师傅,配浆凭的是多年的经验。所以弄口锅子炸面窝做生意赚钱养家不难,我们这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面窝摊子,真正将小小面窝炸出名堂炸出口碑不容易。这么些年,从来没有炸面窝的名店,却有很多口口相传的小摊,哪个街头,哪条巷尾,哪个旮旯空里,有一家面窝炸得好,虽是冷僻之地,面窝小摊却排着长队。吃货们听得风声,常要约好朋友过江过河拐弯抹角专门去吃一回。
面窝浆子里面要搁适量的盐,姜末,葱花。姜末葱花至头重要,关系到面窝的口味是否正宗,绝非可有可无。我意略加一点胡椒面儿可能更香,不知有没有人这样加过。炸面窝用一口专用的浅口圆形铁勺,勺子做成面窝状,周边凹下,中间凸起,舀一勺调好的米浆入内,米浆会自动流淌到周边的凹处堆积起来,中部只留着薄薄的一层,用舀米浆的勺子顺手在正中间划一下,划出一个小窟窿。如此下油锅用大火炸制,即可炸出一只外缘肥厚松软中部酥脆焦香的面窝。不过一元一只的食物,由软而脆都有了,口感端的丰富,怪不得讨人喜欢。
划了窟窿将下油锅之前,记得在米浆上撒几粒有黑芝麻。很多人图省事贪便宜敷衍不撒,味道便差了很多。
从前取面窝,不用纸,更没有塑料袋,就用一根竹签子穿在面窝窟窿中挑起来。
这个世上众口难调,是以又有薄面窝,让积在凹处的米浆尽可能少一点,口感以焦脆为主,甚至全焦脆。又有框框,或称筐筐,即让米浆全都积在凹处,不要焦脆,只留松软。老人多爱框框。框框是方言,北方人叫圈圈,你要让炸面窝的人给你炸个圈圈,他也听得懂。毕竟我们这儿的孩子都说普通话,过不几年,方言可能就会失传。
另有豌豆面窝,红薯面窝,虾面窝,花样繁多,皆为变种,不赘。
记忆中最好吃的面窝,自然在从前。我想并不是从前的面窝一定比现在炸得好,而是从前穷,饿,一年难得吃一回,偶尔攒两分钱甚至是捡两分钱买了一个面窝,真拿它当宝贝,一边细细咬着,一边还要去馋身边的同学,要好的便让他咬一口,还不能咬多……如此金贵的食物,能不胜过今天的山珍海味?
小时候学坏,喜欢问老师今天是不是吃了油条穿面窝,然后一群人嘎嘎坏笑,以为讨了口上的便宜。老师当年懂不懂呢,不知道,反正他没有搭理我们。
据称世间的第一只面窝炸于清末,迄今已有一百余年,正是我钟爱的浅绛彩瓷流行之时。想象一下,用一口浅绛瓷锅去装面窝,又该是一种什么滋味?我很神往。
对面窝的喜爱,数十年不变,真胜过那个发誓赌咒一辈子忠诚不二的爱情。
如果油锅前取面窝的人不多,无须等候,此前的盘算通通作废,一定用面窝过早。
面窝就是用来过早的,从来没人将它当正餐。
近年有些餐馆推出一种小面窝,作为本地名特产,在大餐之后上来当作饭后小点,颇受欢迎。庶几也成为正餐的成员之一,却终是一种点缀。
人的口味,是被习惯培养起来的。
是无边岁月让我们对有些食物情有独钟。
我喜欢面窝,我觉得它是最好吃的油炸食品,这是我的偏好。换一个人一定不会觉得它有多么好吃。当然,一个外乡人咬一口陌生的它也不会觉得很难吃,毕竟它本身还是有特色的。很多年前,在六渡桥的一家小餐馆,有个河南人指着油锅中的面窝,说要吃这个油炸的馍,河南人大抵将一切米面做的干粮都叫作馍,我告诉他这不是馍,是面窝。他买来咬一口,边嚼边告诉我说,嗯,是比馍好吃。可见面窝还算不错。
小时候整个国家都穷。国家最穷的时候,我的早点是食堂蒸的一个黑馍馍。国家穷得好点,则是一个白馍馍。有时候馍馍掰开夹一点雪里蕻,有时候蘸几粒白砂糖。多数是干啃,啃在嗓子眼中咽不下去,就用搪瓷缸子接一点水喝。用油炸的东西,油条,油香,酥饺,油饼,油糍,糯米鸡,鸡冠饺,面窝,欢喜砣……听上去丰富多彩,我一年难得吃上一回。那时候油条面窝都便宜,一个不过两分钱,后来涨到四分钱。我吃不起。直到涨到两毛钱时,我才可以敞开肚皮去吃。
现在觉得面窝好吃,就是因为那些年想吃吃不起,馋的。
现在的面窝,亦不过一元一个,三个吃饱,五个吃撑,吃撑了一天都不饿,仍是穷人的佳食,既好吃又便宜。
很多曾经穷过的富人,大概也会想念这一口,偶尔吃几个怀旧。
面窝其实不是面做的,它和面粉没有一点关系。它的主要原料是米,将米磨成米浆,勾兑约十之一强的黄豆浆,加上相关佐料炸制而成。要想面窝好吃,米浆和豆浆的比例非常讲究,米浆多了,炸出来是死面的效果,太瓷实,口感不好。豆浆多了呢,虽然可以炸起泡来,像发面了,松软可口,却又略嫌粗砺,味道不佳。究竟怎样才合适呢,十分之一强不过是个大概,面窝炸得好的师傅,配浆凭的是多年的经验。所以弄口锅子炸面窝做生意赚钱养家不难,我们这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面窝摊子,真正将小小面窝炸出名堂炸出口碑不容易。这么些年,从来没有炸面窝的名店,却有很多口口相传的小摊,哪个街头,哪条巷尾,哪个旮旯空里,有一家面窝炸得好,虽是冷僻之地,面窝小摊却排着长队。吃货们听得风声,常要约好朋友过江过河拐弯抹角专门去吃一回。
面窝浆子里面要搁适量的盐,姜末,葱花。姜末葱花至头重要,关系到面窝的口味是否正宗,绝非可有可无。我意略加一点胡椒面儿可能更香,不知有没有人这样加过。炸面窝用一口专用的浅口圆形铁勺,勺子做成面窝状,周边凹下,中间凸起,舀一勺调好的米浆入内,米浆会自动流淌到周边的凹处堆积起来,中部只留着薄薄的一层,用舀米浆的勺子顺手在正中间划一下,划出一个小窟窿。如此下油锅用大火炸制,即可炸出一只外缘肥厚松软中部酥脆焦香的面窝。不过一元一只的食物,由软而脆都有了,口感端的丰富,怪不得讨人喜欢。
划了窟窿将下油锅之前,记得在米浆上撒几粒有黑芝麻。很多人图省事贪便宜敷衍不撒,味道便差了很多。
从前取面窝,不用纸,更没有塑料袋,就用一根竹签子穿在面窝窟窿中挑起来。
这个世上众口难调,是以又有薄面窝,让积在凹处的米浆尽可能少一点,口感以焦脆为主,甚至全焦脆。又有框框,或称筐筐,即让米浆全都积在凹处,不要焦脆,只留松软。老人多爱框框。框框是方言,北方人叫圈圈,你要让炸面窝的人给你炸个圈圈,他也听得懂。毕竟我们这儿的孩子都说普通话,过不几年,方言可能就会失传。
另有豌豆面窝,红薯面窝,虾面窝,花样繁多,皆为变种,不赘。
记忆中最好吃的面窝,自然在从前。我想并不是从前的面窝一定比现在炸得好,而是从前穷,饿,一年难得吃一回,偶尔攒两分钱甚至是捡两分钱买了一个面窝,真拿它当宝贝,一边细细咬着,一边还要去馋身边的同学,要好的便让他咬一口,还不能咬多……如此金贵的食物,能不胜过今天的山珍海味?
小时候学坏,喜欢问老师今天是不是吃了油条穿面窝,然后一群人嘎嘎坏笑,以为讨了口上的便宜。老师当年懂不懂呢,不知道,反正他没有搭理我们。
据称世间的第一只面窝炸于清末,迄今已有一百余年,正是我钟爱的浅绛彩瓷流行之时。想象一下,用一口浅绛瓷锅去装面窝,又该是一种什么滋味?我很神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