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读书笔记(一)
道德心理学原则:
1 直觉在先;
2 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3 道德凝聚人心。
道德心理学第一原则: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
天生与后天习得?第三种答案:理性主义。
心理理性主义:孩子自己认识到了道德。人在交往交流中发展出理性,学会道德推理。
理性主义者:将论证视为获得道德知识最重要和最可靠方式的人。
# 理性主义的儿童对人类社会的推理发展阶段(劳伦斯•科尔伯格):
1 『前社会惯例』阶段:以肤浅的理由(如是否被惩罚,自己动手得到的经验等)进行推理;
2 『社会惯例』阶段:小学后,敬畏权威(父母师长等),但行动上未必遵从。
3 『反社会惯例』阶段:青春期后,尊重诚实,规则和法律,但是会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如正义和自由)而不诚实或违法。
# 科尔伯格最有影响力的发现:道德发展最完善的孩子正是那些有机会进行换位思考的孩子。平等的关系有利于换位思考,等级关系(比如父母或师长等)则不利。
1 对孩子,把杯子和水给他玩远比空洞地讲体积守恒要有用;
2 与别的孩子玩远比谈『十诫』和遵从师长重要;
3 父母和其他权威是对孩子道德发展的阻碍,强迫遵从会将孩子的道德发展固结在社会惯例的层次。
# 理性主义的道德的政治涵义(埃利奥特•图列尔):道德就是善待个体。它与伤害和公平相关,与忠诚、尊重、责任、虔诚、爱国主义或传统无关(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些应该是社会惯例的范畴)。等级制和权威通常来说是坏东西。
# 超越理性主义的道德
道德经常牵涉到群体内冲突,而群体内冲突又与不同群体间的竞争相关。
# 文化不同,道德的范围也不同
不同的文化中自我观念的差异很大:所有社会都必须解决组织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平衡个体和群体的需求(理查德•施韦德)。解决这些问题的两大路径:社会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20世纪前以前者为主,20世纪后个人主义兴起。
施韦德和图列尔的理论(即心理理性主义)是由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制造的。
# 『恶心』与『不敬』关乎道德吗?
乔纳森•海特(本书作者)对不同的国家(巴西-美国),不同阶层(上-下),不同年龄(幼-长)的调查研究表明:
1 道德-惯例的区分程度在不同文化群体中具有高低之分(自由主义文化中区分度较高);
2 不同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间的道德认知的相似度比同社会中的高低阶层要高;
3 道德疆域远远拓展到伤害和公平的问题之外。
# 道德推理源于情感因素
第二章 道德的两种认知过程
柏拉图:理性应该成为统治者。
休谟:理性应该成为激情的仆人。
杰弗逊:理性与情感是相互独立的共同统治者。
# 道德直觉来源于进化
达尔文是道德先天论者:自然选择赋予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
20世纪的两倍道德主义思潮:
1 社会达尔文主义:最富有、成功的国家、种族和个人就是『最适者』。对弱者的帮助使之生存繁衍干涉了自然进化。
2 激进政治:人性是白纸,上面可以绘就任何乌托邦图景。
爱德华•威尔逊的观点:自然选择也影响了人类的行为;人类天性是存在的,它划定了我们在抚养后代和设计新的社会制度时所能达到的界线。
# 情感是道德的基础
安东尼奥•达玛索注意到,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收存的病人几乎没有善感性,完全凭理性生存,却往往做出错误的决定(对这种病人,能否谋杀父母都是要思索后才能得到答案)。
# 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凭直觉快速做出的
乔纳森•海特的实验证明人们对无害禁忌情境的反应和对海因茨困境的反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人们对做了完全避孕准备的兄妹乱伦的反应就比喝灭了菌的蟑螂果汁的反应剧烈得多)。
人们作出道德判断是迅速且情感化的。道德推理几乎就是时候找理由以证明人们已作出的判断的合理性。
# 『眼中认出』与『脑中推理』
霍华德•马格里斯:判断和论证是两个相互分离的过程。
人类总是先下判断再为自己的判断找理由。
科尔伯格让心理学家相信,应该去研究『脑中推理』而忽略『眼中认出』。
我们进行道德推理不是为了重构自己作出判断的真实理由,而是为了找到最佳理由,以表明别人应该支持我们的判断。
# 象与骑象人
象征两种认知:骑象人(可控过程,包括『脑中推理』)和大象(自发过程,包括情感、直觉和所以形式的『眼中认出』)。大象是主导,骑象人为大象服务。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式:
第二章未完待续
1 直觉在先;
2 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3 道德凝聚人心。
道德心理学第一原则: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
天生与后天习得?第三种答案:理性主义。
心理理性主义:孩子自己认识到了道德。人在交往交流中发展出理性,学会道德推理。
理性主义者:将论证视为获得道德知识最重要和最可靠方式的人。
# 理性主义的儿童对人类社会的推理发展阶段(劳伦斯•科尔伯格):
1 『前社会惯例』阶段:以肤浅的理由(如是否被惩罚,自己动手得到的经验等)进行推理;
2 『社会惯例』阶段:小学后,敬畏权威(父母师长等),但行动上未必遵从。
3 『反社会惯例』阶段:青春期后,尊重诚实,规则和法律,但是会开始追求更高的价值(如正义和自由)而不诚实或违法。
# 科尔伯格最有影响力的发现:道德发展最完善的孩子正是那些有机会进行换位思考的孩子。平等的关系有利于换位思考,等级关系(比如父母或师长等)则不利。
1 对孩子,把杯子和水给他玩远比空洞地讲体积守恒要有用;
2 与别的孩子玩远比谈『十诫』和遵从师长重要;
3 父母和其他权威是对孩子道德发展的阻碍,强迫遵从会将孩子的道德发展固结在社会惯例的层次。
# 理性主义的道德的政治涵义(埃利奥特•图列尔):道德就是善待个体。它与伤害和公平相关,与忠诚、尊重、责任、虔诚、爱国主义或传统无关(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些应该是社会惯例的范畴)。等级制和权威通常来说是坏东西。
# 超越理性主义的道德
道德经常牵涉到群体内冲突,而群体内冲突又与不同群体间的竞争相关。
# 文化不同,道德的范围也不同
不同的文化中自我观念的差异很大:所有社会都必须解决组织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平衡个体和群体的需求(理查德•施韦德)。解决这些问题的两大路径:社会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20世纪前以前者为主,20世纪后个人主义兴起。
施韦德和图列尔的理论(即心理理性主义)是由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制造的。
# 『恶心』与『不敬』关乎道德吗?
乔纳森•海特(本书作者)对不同的国家(巴西-美国),不同阶层(上-下),不同年龄(幼-长)的调查研究表明:
1 道德-惯例的区分程度在不同文化群体中具有高低之分(自由主义文化中区分度较高);
2 不同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间的道德认知的相似度比同社会中的高低阶层要高;
3 道德疆域远远拓展到伤害和公平的问题之外。
# 道德推理源于情感因素
第二章 道德的两种认知过程
柏拉图:理性应该成为统治者。
休谟:理性应该成为激情的仆人。
杰弗逊:理性与情感是相互独立的共同统治者。
# 道德直觉来源于进化
达尔文是道德先天论者:自然选择赋予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
20世纪的两倍道德主义思潮:
1 社会达尔文主义:最富有、成功的国家、种族和个人就是『最适者』。对弱者的帮助使之生存繁衍干涉了自然进化。
2 激进政治:人性是白纸,上面可以绘就任何乌托邦图景。
爱德华•威尔逊的观点:自然选择也影响了人类的行为;人类天性是存在的,它划定了我们在抚养后代和设计新的社会制度时所能达到的界线。
# 情感是道德的基础
安东尼奥•达玛索注意到,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收存的病人几乎没有善感性,完全凭理性生存,却往往做出错误的决定(对这种病人,能否谋杀父母都是要思索后才能得到答案)。
# 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凭直觉快速做出的
乔纳森•海特的实验证明人们对无害禁忌情境的反应和对海因茨困境的反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人们对做了完全避孕准备的兄妹乱伦的反应就比喝灭了菌的蟑螂果汁的反应剧烈得多)。
人们作出道德判断是迅速且情感化的。道德推理几乎就是时候找理由以证明人们已作出的判断的合理性。
# 『眼中认出』与『脑中推理』
霍华德•马格里斯:判断和论证是两个相互分离的过程。
人类总是先下判断再为自己的判断找理由。
科尔伯格让心理学家相信,应该去研究『脑中推理』而忽略『眼中认出』。
我们进行道德推理不是为了重构自己作出判断的真实理由,而是为了找到最佳理由,以表明别人应该支持我们的判断。
# 象与骑象人
象征两种认知:骑象人(可控过程,包括『脑中推理』)和大象(自发过程,包括情感、直觉和所以形式的『眼中认出』)。大象是主导,骑象人为大象服务。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式:
![]() |
第二章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