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安纳布尔纳 | 翻山
“山不是满足我野心的运动场,而是践行我信仰的圣堂。”
’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
——Anatoli Boukreev
从Manang向上,沿着峡谷的一侧朝向环线最高的山口而去。渐渐在路边上可以看到零落的积雪,山谷中只有我一人的身影。时值四月,天气还有点冷,所以有些游客到了Manang就往回了。走了一会儿,看到两个撑着长长的手杖的欧洲徒步者。我远远认出他们的背包是一个挪威牌子,这么一来搭讪果然有奇效,但没说几句,停下来休息的小伙子便急着去追赶同伴去了。只见前面那个小哥背着巨大的包,走得是奇快无比,马上要走出视野了,应该是我一路上见过走的最快的人了。
下到峡谷的低处,过了座悬桥,到了河对面,又开始急剧地上升。只是走了这么多天了,渐渐也有些疲乏于这类景色。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几辆山地自行车停在,居然是从山的另一边骑上来,要从这边一路骑下去的。走路都有些地方显得太窄的路,他们就这样一路骑上骑下。户外运动就是这样,总有人比你更快、更强大、更极限。只是我挺好奇,山顶那么深的积雪,走起来都有些困难,他们是怎么把车子弄过来的。正欲搭讪一番,无奈人家头盔都戴好了,绝尘而去。
快到Thorong Phedi(Phedi即“山脚”,海拔4500m)的小营地时,积雪渐渐深了起来。小地方只有两个住宿的旅馆,其中一个因为不是旺季,没有开。其实时间还早,我也不怎么累,但是考虑到海拔今天已经提升1000m了,再爬升有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虽然我以前在6000m也没什么特别严重的高原反应,但是一个人的徒步在适应海拔上还是稳妥为主,于是还是就这里住下了。结果唯一那家开着的旅馆人山人海,整个大厅里坐着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徒步者,有一百多号人。老板戴着个黑框眼镜,梳着一头脏辫,时时刻刻有种Hip-Hop呼之欲出的感觉,非常出戏。
许多人在此适应海拔,住了多日;还有的会从这里走到更高的一处简单的营地去适应然后再回来,休整后再去翻过山口,因而这里一铺难求。固然如前面所说的,在户外总能见到更强大的高手,但有大多数爱好者体能是很弱的。认识到自己能力的界限,正确地接受并且制定合理的计划,实则更难。因为哪怕是顶尖的探险者,在遇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时候,能力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怎么样在这种环境中保持士气,不绝望,不盲目,直接决定了生死。
我把包往地上一扔,坐在上面等了二十分钟,本以为老板已经忘记了我,结果帮我在另外个我已经想不起来是哪国的哥们铁皮屋子里找到个最后一个空余的铺位。我在简陋的铺位上卸下背包,脱掉冲锋衣,换上保暖的衣服,然后参观了一下冰冻的茅坑,就去大厅里了。
海拔越高,人们通常越友好。这会儿大家正喝着茶各显神通。我同屋的欧洲小哥问我会不会玩一种棋类游戏,我说不会,然后他就教我。第二盘就开始被我血虐。几盘之后,我觉得高原脑缺氧,有点头痛,一看旁座的日本情侣跃跃欲试,便让给他们玩了。环游世界的日本人挺多的,但是英语说的好的还挺少的,抓住这个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这种无聊的山里社交通常需要先有一两个话友做引子,渐渐地附近人就会闻声而动,凑过来听。
一切在晚饭吃dal bhat的时候达到了巅峰。我既然已经连续10天吃这玩意儿了,于是仍然点了个dal bhat。这东西的好处在于配菜丰富,一大盘米饭,一碗炖豆,一块脆饼(有一次看到厨房里,老板居然是放在煤气火上直接烘的),有时候还会附有西红柿土豆,咸到发苦的泡菜。更大的优点在于,它虽然不是无限加饭加菜,但是按照惯例第二次添加你只要说再多来一点总归会让你吃到饱。在山里每天走十个小时,体力消耗很大,需要的正是这玩意儿可以最便宜有效地填饱肚子,每顿我都可以吃下一斤米饭,还有若干碗炖豆。好心的店家有时候还会让我加几块脆饼。
隔壁桌子的白人大叔看到我这么大盘东西,再看看他不到这个三分之一大的炒面盘子,手里的书也看不下去了,凑过来问我这是啥呀?我和日本妹子都非常惊讶,反问他,难道一路上居然没吃过这个吗?当得知这个还能续碗的时候,大叔眼都直了:“我见识少,但尔等休要骗我。”
为了证明我们没有骗他,我和两位日本君纷纷叫来老板过来加饭加菜,老板提着个饭盆和两罐菜就过来了。日本君还好,稍微加了点。我把饭和炖豆子都加得盘子都快装不下了,还要了些卷心菜。于是周围几张桌子的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望向了这几个靠吃米饭长大的东亚怪物。我风卷残云地又吃完了盘中物之后,看到几个效仿的白人,连第一份饭都吃不完,而眼中充满了上当后深深的悔意。
吃饱饭,出去四处走走。转眼间阴云密布,下起大雪来。明天上不了山了,可能又要多待几天。但有这么多人,被困住绝不算太坏。我试图找点水洗漱,无奈所有的水罐都结冰了。草草之下,穿着羽绒服钻到睡袋里,深深的倦意一下子淹没了高海拔带来的迟缓和混沌。
五点起床,雪停了。大厅里又已经人山人海。昨天聊的几个队伍都一起准备就绪,在检查头灯。我一个人懒懒散散地坐在角落里吃煎饼,其实好多人三点多就出发了——包括昨天两位日本君。他们说他们走得慢,怕走不到。一直以来,我心中有个最大的疑团,至今没有解开: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旅行者背着超大的70L登山包,里面却没有帐篷,也没有其他露营装备或者很多补给?他们的包里,到底该装着点什么东西啊。总之,后来我在High Camp看到他们坐在地上休息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么大一个包。然后我想起来他们说,有一大半的东西留在了城里……
虽然刚下过雪,但是顺着前面这么些人和牦牛的脚印走并不难。黑色的山体上,星星点点的头灯闪烁。我一路上超过了不计其数的人,还有驮着人和装备的牦牛。只记得积雪越来越深,不停迈步,调整呼吸。咬着吸管准备喝水,发现水袋的管子冻住了,上次喝完水忘记把管子里的水吹回水袋里去了。这个时候觉得还是拿个保温瓶来的稳定,虽然打开有点烦。在一座悬桥的前面,取下手套,才把管子从水袋上拆下来,把里面的冰捏碎,然后放在衣服里面捂。过了桥,把管子拿出来再装上去,猛的一吸,掺着点碎冰,好在通了。赶忙戴上手套,双手暴露了这么一会儿就变得冰凉有些麻木。
一个以色列哥们,好像也是和我一样,没有向导一个人在走,面色惨白,经过他的时候他问我有多余的食物吗,我说我也不剩很多了,往前走了一会儿,我坐下来休息,这哥们拖着腿缓慢地蠕动了过来。我看他再不补充能量就要扑街了,便把剩下的一根士力架给了他,他问我自己还有把,我虽然没有了但是这么说出来他肯定就不好意思吃了。然后他感恩戴德,嚼下了僵硬的士力架。我挥挥手,继续前行。
从出发不过两个多小时,没有什么征兆,只是隐约前面隐约有一个小房子。几分钟爬上一个陡坡,望到了大片风马旗——这就是Thorong La Pass,大环线上的最高点5406m。太阳刚从山的另一边升起,照在雪地上。小屋是个天价的小茶馆,兜售劣质咖啡和陈年老茶,不去也罢。跋涉多日,到了这里,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帮别人拍了几张照片,也请人拍了几张照片,转了圈没认识的人,便下山去了。此时,远在国内的亲朋好友这个时候正在心急如焚地打着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电话……
日光照在雪地上,被牦牛和人的脚印踩脏的雪融了,然后又结成冰,非常滑。有些路段变得异常难走起来,每次特别艰险的时候,拍的照片是最少的,因为一点儿不都不想把手机掉到山下去。但这些时刻在叙述中的篇幅却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所以在阅读任何旅行日志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时空转移上的错位感:在好的作品跌宕起伏,在这些情节和地点之间的转换,仿佛不需要时间,而在现实的旅程之中,这其间的漫长转换才是占据每天绝大多数时间的主要活动。
下山路上,屡次脚下打滑,好在又迅速找回了平衡。越往下,消融的雪就越多,结的冰面也越大,有的时候覆盖了整个小径的宽度。一队龟速行进的老年徒步者中,有个老奶奶撑着两根登山杖还是摔倒了。坐在冰水里,一脸无奈。一组韩国年轻女孩子正在被他们的向导教授如何穿雪套和雪爪,一脸茫然。我才发现像我这样的独自一人没有向导的徒步者少之又少,这也是我一路上唯一想要有个向导的半天:给我指点一下落脚的路线。
虽然没有向导,但是机智的我可以跟着别人的背夫走。无奈很多背夫以为我紧跟着是想要超过,就停到路旁,把大大的包袱让到路的外侧,侧身让我过去。这样一来,我就不得不去寻找下一个新的背夫来尾随。
走到一个雪坡,丢失了上一个背夫,还没有找到下一个,正在机械地迈步。两个欧洲年轻女孩子嗖地一下从我旁边走过去了,居然丝毫不担心打滑,我思绪犹豫之间,一脚踩空,就从小径的边缘摔了出去,顺着雪坡向下滑,一开始有点惊慌,拿手杖四处插在雪地里减速,滑了大概十几米觉得还蛮好玩,就放开手往下滑了,然后狂笑了起来,下面的人都停住了脚步往我这边看来。越滑越快,再往下就看到裸露的岩石了,撞上去肯定不太好受,又急忙开始减速。
到了底部一个小平台,重新站起来。刚才这么滑下来,省了好多提心吊胆,也省了好多时间,但是衣服里灌了好多雪进去。脱下衣服和鞋子,抖出里面的雪,躺在一块石头上,晒起了太阳。往下的路上雪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结成冰的烂泥。继续跟随他人的背夫,终于看到了峡谷对面的几幢房子。最后一个陡坡非常难下,倒不是有太多危险,但是摔倒了肯定一身泥滚下去。我小心翼翼地走了下去,过了桥,找了个店家吃中饭,把一路上弄湿的衣服、袜子、鞋子都摊开来晾晒。我指指下来的雪坡,问老板:“这儿真的不会很多人滚下来吗?”老板说:“当然会啦。前几天就有个家伙直接滚到桥头。但是从没出什么真正太大的问题。”暖洋洋的日光照在身上,身上只剩一件短袖,脚翘在桌上,墙上标榜着并不存在的Wi-Fi,但终究到了山的另一边。
然而,真的的大问题终究还是发生了。半年之后,2014年10月15日,正值游客熙熙攘攘的旺季,往年此时的天气都天高云淡,但此时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却多处迎来了始料未及暴风雪。就在我身后的这段路上,普通的、本来以为自己和挑战登山极限没有任何关联的徒步者,大意地以为只是山间天气多变,但却遭遇了极强的暴风雪和尼泊尔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雪崩。至少43人死亡,65人失踪,数百人受伤。留在营地的人可能被认作很胆小,体能很弱,但是他们却做出了正确的决断,被营救了出来。但是如果山上天气继续恶化,或者雪崩袭击了营地,很可能尽快冒险下山才是正确的决定。
或者压根没有什么正确,只有每个人自己的决定。强或弱,快或慢,坚持或者放弃都不是最终的法则。广袤天地之间,只有强大不可抗的不确定性始终笼罩着。
————
Anatoli Boukreev是俄国登山家。曾不借助人工供氧,攀登10座8000米以上高峰,97年在攀登安纳布尔纳主峰遭遇雪崩遇难
本文著作权为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用作任何商业用途
’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
——Anatoli Boukreev
从Manang向上,沿着峡谷的一侧朝向环线最高的山口而去。渐渐在路边上可以看到零落的积雪,山谷中只有我一人的身影。时值四月,天气还有点冷,所以有些游客到了Manang就往回了。走了一会儿,看到两个撑着长长的手杖的欧洲徒步者。我远远认出他们的背包是一个挪威牌子,这么一来搭讪果然有奇效,但没说几句,停下来休息的小伙子便急着去追赶同伴去了。只见前面那个小哥背着巨大的包,走得是奇快无比,马上要走出视野了,应该是我一路上见过走的最快的人了。
![]() |
下到峡谷的低处,过了座悬桥,到了河对面,又开始急剧地上升。只是走了这么多天了,渐渐也有些疲乏于这类景色。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几辆山地自行车停在,居然是从山的另一边骑上来,要从这边一路骑下去的。走路都有些地方显得太窄的路,他们就这样一路骑上骑下。户外运动就是这样,总有人比你更快、更强大、更极限。只是我挺好奇,山顶那么深的积雪,走起来都有些困难,他们是怎么把车子弄过来的。正欲搭讪一番,无奈人家头盔都戴好了,绝尘而去。
快到Thorong Phedi(Phedi即“山脚”,海拔4500m)的小营地时,积雪渐渐深了起来。小地方只有两个住宿的旅馆,其中一个因为不是旺季,没有开。其实时间还早,我也不怎么累,但是考虑到海拔今天已经提升1000m了,再爬升有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虽然我以前在6000m也没什么特别严重的高原反应,但是一个人的徒步在适应海拔上还是稳妥为主,于是还是就这里住下了。结果唯一那家开着的旅馆人山人海,整个大厅里坐着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徒步者,有一百多号人。老板戴着个黑框眼镜,梳着一头脏辫,时时刻刻有种Hip-Hop呼之欲出的感觉,非常出戏。
![]() |
许多人在此适应海拔,住了多日;还有的会从这里走到更高的一处简单的营地去适应然后再回来,休整后再去翻过山口,因而这里一铺难求。固然如前面所说的,在户外总能见到更强大的高手,但有大多数爱好者体能是很弱的。认识到自己能力的界限,正确地接受并且制定合理的计划,实则更难。因为哪怕是顶尖的探险者,在遇到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时候,能力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怎么样在这种环境中保持士气,不绝望,不盲目,直接决定了生死。
我把包往地上一扔,坐在上面等了二十分钟,本以为老板已经忘记了我,结果帮我在另外个我已经想不起来是哪国的哥们铁皮屋子里找到个最后一个空余的铺位。我在简陋的铺位上卸下背包,脱掉冲锋衣,换上保暖的衣服,然后参观了一下冰冻的茅坑,就去大厅里了。
海拔越高,人们通常越友好。这会儿大家正喝着茶各显神通。我同屋的欧洲小哥问我会不会玩一种棋类游戏,我说不会,然后他就教我。第二盘就开始被我血虐。几盘之后,我觉得高原脑缺氧,有点头痛,一看旁座的日本情侣跃跃欲试,便让给他们玩了。环游世界的日本人挺多的,但是英语说的好的还挺少的,抓住这个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这种无聊的山里社交通常需要先有一两个话友做引子,渐渐地附近人就会闻声而动,凑过来听。
一切在晚饭吃dal bhat的时候达到了巅峰。我既然已经连续10天吃这玩意儿了,于是仍然点了个dal bhat。这东西的好处在于配菜丰富,一大盘米饭,一碗炖豆,一块脆饼(有一次看到厨房里,老板居然是放在煤气火上直接烘的),有时候还会附有西红柿土豆,咸到发苦的泡菜。更大的优点在于,它虽然不是无限加饭加菜,但是按照惯例第二次添加你只要说再多来一点总归会让你吃到饱。在山里每天走十个小时,体力消耗很大,需要的正是这玩意儿可以最便宜有效地填饱肚子,每顿我都可以吃下一斤米饭,还有若干碗炖豆。好心的店家有时候还会让我加几块脆饼。
![]() |
隔壁桌子的白人大叔看到我这么大盘东西,再看看他不到这个三分之一大的炒面盘子,手里的书也看不下去了,凑过来问我这是啥呀?我和日本妹子都非常惊讶,反问他,难道一路上居然没吃过这个吗?当得知这个还能续碗的时候,大叔眼都直了:“我见识少,但尔等休要骗我。”
为了证明我们没有骗他,我和两位日本君纷纷叫来老板过来加饭加菜,老板提着个饭盆和两罐菜就过来了。日本君还好,稍微加了点。我把饭和炖豆子都加得盘子都快装不下了,还要了些卷心菜。于是周围几张桌子的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望向了这几个靠吃米饭长大的东亚怪物。我风卷残云地又吃完了盘中物之后,看到几个效仿的白人,连第一份饭都吃不完,而眼中充满了上当后深深的悔意。
吃饱饭,出去四处走走。转眼间阴云密布,下起大雪来。明天上不了山了,可能又要多待几天。但有这么多人,被困住绝不算太坏。我试图找点水洗漱,无奈所有的水罐都结冰了。草草之下,穿着羽绒服钻到睡袋里,深深的倦意一下子淹没了高海拔带来的迟缓和混沌。
五点起床,雪停了。大厅里又已经人山人海。昨天聊的几个队伍都一起准备就绪,在检查头灯。我一个人懒懒散散地坐在角落里吃煎饼,其实好多人三点多就出发了——包括昨天两位日本君。他们说他们走得慢,怕走不到。一直以来,我心中有个最大的疑团,至今没有解开:为什么世界各地都有旅行者背着超大的70L登山包,里面却没有帐篷,也没有其他露营装备或者很多补给?他们的包里,到底该装着点什么东西啊。总之,后来我在High Camp看到他们坐在地上休息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么大一个包。然后我想起来他们说,有一大半的东西留在了城里……
![]() |
虽然刚下过雪,但是顺着前面这么些人和牦牛的脚印走并不难。黑色的山体上,星星点点的头灯闪烁。我一路上超过了不计其数的人,还有驮着人和装备的牦牛。只记得积雪越来越深,不停迈步,调整呼吸。咬着吸管准备喝水,发现水袋的管子冻住了,上次喝完水忘记把管子里的水吹回水袋里去了。这个时候觉得还是拿个保温瓶来的稳定,虽然打开有点烦。在一座悬桥的前面,取下手套,才把管子从水袋上拆下来,把里面的冰捏碎,然后放在衣服里面捂。过了桥,把管子拿出来再装上去,猛的一吸,掺着点碎冰,好在通了。赶忙戴上手套,双手暴露了这么一会儿就变得冰凉有些麻木。
一个以色列哥们,好像也是和我一样,没有向导一个人在走,面色惨白,经过他的时候他问我有多余的食物吗,我说我也不剩很多了,往前走了一会儿,我坐下来休息,这哥们拖着腿缓慢地蠕动了过来。我看他再不补充能量就要扑街了,便把剩下的一根士力架给了他,他问我自己还有把,我虽然没有了但是这么说出来他肯定就不好意思吃了。然后他感恩戴德,嚼下了僵硬的士力架。我挥挥手,继续前行。
从出发不过两个多小时,没有什么征兆,只是隐约前面隐约有一个小房子。几分钟爬上一个陡坡,望到了大片风马旗——这就是Thorong La Pass,大环线上的最高点5406m。太阳刚从山的另一边升起,照在雪地上。小屋是个天价的小茶馆,兜售劣质咖啡和陈年老茶,不去也罢。跋涉多日,到了这里,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帮别人拍了几张照片,也请人拍了几张照片,转了圈没认识的人,便下山去了。此时,远在国内的亲朋好友这个时候正在心急如焚地打着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电话……
日光照在雪地上,被牦牛和人的脚印踩脏的雪融了,然后又结成冰,非常滑。有些路段变得异常难走起来,每次特别艰险的时候,拍的照片是最少的,因为一点儿不都不想把手机掉到山下去。但这些时刻在叙述中的篇幅却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所以在阅读任何旅行日志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时空转移上的错位感:在好的作品跌宕起伏,在这些情节和地点之间的转换,仿佛不需要时间,而在现实的旅程之中,这其间的漫长转换才是占据每天绝大多数时间的主要活动。
![]() |
![]() |
下山路上,屡次脚下打滑,好在又迅速找回了平衡。越往下,消融的雪就越多,结的冰面也越大,有的时候覆盖了整个小径的宽度。一队龟速行进的老年徒步者中,有个老奶奶撑着两根登山杖还是摔倒了。坐在冰水里,一脸无奈。一组韩国年轻女孩子正在被他们的向导教授如何穿雪套和雪爪,一脸茫然。我才发现像我这样的独自一人没有向导的徒步者少之又少,这也是我一路上唯一想要有个向导的半天:给我指点一下落脚的路线。
虽然没有向导,但是机智的我可以跟着别人的背夫走。无奈很多背夫以为我紧跟着是想要超过,就停到路旁,把大大的包袱让到路的外侧,侧身让我过去。这样一来,我就不得不去寻找下一个新的背夫来尾随。
走到一个雪坡,丢失了上一个背夫,还没有找到下一个,正在机械地迈步。两个欧洲年轻女孩子嗖地一下从我旁边走过去了,居然丝毫不担心打滑,我思绪犹豫之间,一脚踩空,就从小径的边缘摔了出去,顺着雪坡向下滑,一开始有点惊慌,拿手杖四处插在雪地里减速,滑了大概十几米觉得还蛮好玩,就放开手往下滑了,然后狂笑了起来,下面的人都停住了脚步往我这边看来。越滑越快,再往下就看到裸露的岩石了,撞上去肯定不太好受,又急忙开始减速。
![]() |
到了底部一个小平台,重新站起来。刚才这么滑下来,省了好多提心吊胆,也省了好多时间,但是衣服里灌了好多雪进去。脱下衣服和鞋子,抖出里面的雪,躺在一块石头上,晒起了太阳。往下的路上雪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结成冰的烂泥。继续跟随他人的背夫,终于看到了峡谷对面的几幢房子。最后一个陡坡非常难下,倒不是有太多危险,但是摔倒了肯定一身泥滚下去。我小心翼翼地走了下去,过了桥,找了个店家吃中饭,把一路上弄湿的衣服、袜子、鞋子都摊开来晾晒。我指指下来的雪坡,问老板:“这儿真的不会很多人滚下来吗?”老板说:“当然会啦。前几天就有个家伙直接滚到桥头。但是从没出什么真正太大的问题。”暖洋洋的日光照在身上,身上只剩一件短袖,脚翘在桌上,墙上标榜着并不存在的Wi-Fi,但终究到了山的另一边。
然而,真的的大问题终究还是发生了。半年之后,2014年10月15日,正值游客熙熙攘攘的旺季,往年此时的天气都天高云淡,但此时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却多处迎来了始料未及暴风雪。就在我身后的这段路上,普通的、本来以为自己和挑战登山极限没有任何关联的徒步者,大意地以为只是山间天气多变,但却遭遇了极强的暴风雪和尼泊尔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雪崩。至少43人死亡,65人失踪,数百人受伤。留在营地的人可能被认作很胆小,体能很弱,但是他们却做出了正确的决断,被营救了出来。但是如果山上天气继续恶化,或者雪崩袭击了营地,很可能尽快冒险下山才是正确的决定。
或者压根没有什么正确,只有每个人自己的决定。强或弱,快或慢,坚持或者放弃都不是最终的法则。广袤天地之间,只有强大不可抗的不确定性始终笼罩着。
————
Anatoli Boukreev是俄国登山家。曾不借助人工供氧,攀登10座8000米以上高峰,97年在攀登安纳布尔纳主峰遭遇雪崩遇难
本文著作权为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用作任何商业用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