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架在脖子上还忍吗——北平小街坊众生相
说来也怪,一个人会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自己胃口的书,这大概就是书缘。在看《四世同堂》之前,正好就在审关于“日军侵华”的稿子。稿子上各种日军暴行的描述,让我对《四世同堂》的氛围和背景有了具体的代入感。一段被外族侵略的历史,文字基调的低沉是不消说的,因为这里面有饥荒、迫害、酷刑、屠杀。但老舍依靠他坚韧的笔触,娓娓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北平八年市井水生火热图。
一、知识分子的出路和旧道德束缚
假如国家突然爆发战争,自己的城市被外族占领,你会怎么选择呢?这个祁瑞宣苦苦思索的问题,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逃走吗?出去反抗吗?——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脱不开身。可是不离开北平,去到那最需要青年儿女的大后方,又实在有愧平日诗书教育的一番理想。所以无可避免的,他陷入进退两难的纠结中。
“他似乎有点女性,在行动上他总求全盘的体谅”,“他受过新教育,可是须替伦理尽义务”。
这些对他是最合乎的描述。所以每每他想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时,一看到家里年迈的祖父、孱弱的儿女,心也就软下来,他不忍心看着家里人受饥挨饿,甚至受日本人欺负。那么既然留下来,靠什么养活自己和家人呢?
“战争是杀人的事,而他的本事与学识是属于太平年月的。”
动乱年代留给读书人的机会不多,几乎是绝路。政府机构不能去,因为去那就相当于为日本人做事。写文章不能发表,因为报纸只欢迎“亲日”言论。体力活那就更吃不消了,平常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所以他仍旧还去学校教书。虽然说是受日本人控制的,教教英语并没有参与奴化学生。
可是换了教育局长后他连老师也当不了了。在北平这个魔窟里想要保留自己的气节,是越来越困难了。但我们好心的作者,又为他安排了英国大使馆的工作,这就像皇上的黄马褂,使他暂时免受日本人的影响。
但时局是在慢慢恶化,虽然祁家暂时幸存,小羊圈环境却在慢慢地瓦解,周围的邻里一个一个遭受迫害,每遇到一件事,瑞宣都会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思考其该不该出走的问题。直到英国使馆被撤、父亲、女儿相继去世,这种反复的着墨,就像把真理越辩越明似得,他才想明白,就算是留在这也保护不了家人,还是得走。老舍对瑞宣内心矛盾的成功刻画,为他突出“没有国就没有家”的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事情还没有完。当我们这样下结论的时候,作者又跟我们开起了玩笑。从事地下工作的祁老三偷偷潜回了北平,并且劝说哥哥接受学校的聘书,去学校激励学生的爱国心,打碎日本人的恐怖。哦,他这才明白,原来人是可以圆滑变通些的,既可以谋生又可以协助斗争,何乐而不为呢?
二、老人、狭隘以及不明真相的群众
北平人见惯了动乱,就好像东南沿海人民的对台风不以为意。以祁老爷为首的百姓认为日本人这次跟庚子年、众军阀没什么两样,闹一闹也就消停了,避避风头就行。“在他心中,只要日本人不妨碍他自己的生活,他就想不起恨恶他们”。他们之所以觉得日本人讨厌,是因为日本人限制了出城自由而买不到时鲜蔬菜,是因为人心惶惶亲戚们都不愿来参加自己的寿宴,是因为失去了作为长者的理应得到的尊敬和爱戴。一句话,原来的太平日子让日本人搅了。但是,他们又没觉得这种搅和和被军阀侵扰有什么本质不同。
他们甚至还带着一种打趣的眼光冷眼旁观,看日本人抓人、施刑、欺骗、行乐。偶尔有了愤怒,也只是小声在自己院子里囔囔,并没有预备让敌人听见。在敌人的奴役下,不自觉做了顺民,甚至跟日本人合作。
说到底,这是一群依靠生活经验办事的人,但亡国奴的日子,谁也没法参考过去。最直接的就是他们发现日本人占领的时间很长,长到没有指望。保守的外表下,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和日本人正面冲突的义务,因而自己的生活也不会首先遭到冲击。孰料“覆巢之下无完卵”,经济、粮食控制渐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威胁。死亡的气息并不因为紧紧关闭家门而被拒之门外。先是邻居,再是家人,比如天佑的死,是谁都想不到的祸从天降。
其实他们是最需要争取的抗战力量,正因为他们的迷惑,更要有人站出来加以引导。可惜一方面自身觉悟不够,另一方面像钱诗人偷偷发传单实在没有煽动力。只把刘鹏匠动员成功了,留下的小崔、长顺结局都不太好。
三、中国人的忍、坏人的狐假虎威
白巡长“好人又值几个铜板?不过,话得往回说,坏人尽管摇头摆尾的得意,好人还得做好人!咱们得忍着点,不必多得罪人”。
马老太太“日本人厉害啊,架不住咱们能忍”。
中国的文化讲究隐忍,即便面对敌人的暴政仍信奉“小不忍则乱大谋”,坚信忍可以暂且避祸,哪怕苟且偷活也罢。这种把自己憋屈到极致的策略跟生命的韧性并没有多大关系,反而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胆怯。看了后面的结局就知道,忍和不忍都是一回事,都是受欺负,没准反抗了更有出路呢。
汉奸们也正是看中了百姓的委曲求全,尽做些狗仗人势、得寸进尺的事。以蓝东阳的外强中干,汉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方面是他们的觍颜无耻,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深谙欺民之道。他们的可恶,不仅仅在于趁机为自己谋利,更在于丧心病狂地把日本人引向周围的邻居街坊,比如出卖钱先生。其实,在蛮横霸道的背后,因良心泯灭引起的疑神疑鬼成为他们最脆弱的部分,简直经不起一点点的试探。所以,在瑞全给蓝东阳递了张“吓唬”的纸条后,后者便马上寝食不安、精神失常。
日本人治下的北平百姓,所表现出来的除了胆怯,还有避祸少惹事的心态。虽然遭受了亡国奴的身份屈辱,虽然经受汉奸明目张胆的压迫,但他们仍把忍耐当做一种修行和生活态度:所有人都受苦着呢,谁都不容易,夹紧尾巴自己先别被逮住了。保全了我个人,我的家,其他都好说话。可是,在那样的时局下,不是你想躲避就能躲避的。封闭如钱诗人,生活在自己的园地,还是被冠晓荷出卖以致锒铛入狱。所以,明哲保身的作法只是给自己吹了个看似能保护自己的泡泡,实则狡猾的汉奸、凶恶的敌人一眼就能洞察并将其戳破。
《四世同堂》对我的意义,是在《地道战》中脸谱化的群众、抗日战士、汉奸之外,认识到那个时期这些人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老舍先生能把几十年前的人物还原得如此细致,写作手法的高超,想想当年他老人家里诺贝尔奖这么近,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说一句,细细体味书中的文字,看得出老舍对北平是倾注了感情的,是真热爱正红旗下的北平。
附上摘录的句子:
北平的文化,有个显然的缺陷,就是:很容易受暴徒的蹂躏”。
“雅”是中国艺术的生命源泉也是中国文化上最贱劣的油漆。
富善先生“他以为只有个贫弱而相当太平的中国,才能给他以潇洒恬静的生活”。
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
知识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而这情感的泉源是我们的古远否认文化。一个人可以很容易获得一些知识,而性情的深厚却不易得。
磨一磨心上的锈
他可是极讨厌那只戴上一条领带便自居洋狗的浅薄与无聊。
凡是不肯离了北平的,迟早都得舍了廉耻
他会把脖子憋的紫里蒿青的。
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了之后,就可以看见下面的土与渣滓,而剩下的是几块真金。
老头儿乐,是使没牙的老人们也不至向隅的。
你坐在家里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你长着心肺没有?
他舐了舐厚嘴唇
他没敢掰开揉碎地细问
他刚要想起一件事来,一阵风便把他的心思刮走
为什么钻天觅缝地去巴结日本人
人是活的,要见机行事,不能先给自己画好了白线,顺着它走
教他轰的一下,连头发根儿都红了起来
窗上的玻璃裂了一大道璺wen
始终不错眼珠地望着他
一、知识分子的出路和旧道德束缚
假如国家突然爆发战争,自己的城市被外族占领,你会怎么选择呢?这个祁瑞宣苦苦思索的问题,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逃走吗?出去反抗吗?——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脱不开身。可是不离开北平,去到那最需要青年儿女的大后方,又实在有愧平日诗书教育的一番理想。所以无可避免的,他陷入进退两难的纠结中。
“他似乎有点女性,在行动上他总求全盘的体谅”,“他受过新教育,可是须替伦理尽义务”。
这些对他是最合乎的描述。所以每每他想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时,一看到家里年迈的祖父、孱弱的儿女,心也就软下来,他不忍心看着家里人受饥挨饿,甚至受日本人欺负。那么既然留下来,靠什么养活自己和家人呢?
“战争是杀人的事,而他的本事与学识是属于太平年月的。”
动乱年代留给读书人的机会不多,几乎是绝路。政府机构不能去,因为去那就相当于为日本人做事。写文章不能发表,因为报纸只欢迎“亲日”言论。体力活那就更吃不消了,平常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所以他仍旧还去学校教书。虽然说是受日本人控制的,教教英语并没有参与奴化学生。
可是换了教育局长后他连老师也当不了了。在北平这个魔窟里想要保留自己的气节,是越来越困难了。但我们好心的作者,又为他安排了英国大使馆的工作,这就像皇上的黄马褂,使他暂时免受日本人的影响。
但时局是在慢慢恶化,虽然祁家暂时幸存,小羊圈环境却在慢慢地瓦解,周围的邻里一个一个遭受迫害,每遇到一件事,瑞宣都会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思考其该不该出走的问题。直到英国使馆被撤、父亲、女儿相继去世,这种反复的着墨,就像把真理越辩越明似得,他才想明白,就算是留在这也保护不了家人,还是得走。老舍对瑞宣内心矛盾的成功刻画,为他突出“没有国就没有家”的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事情还没有完。当我们这样下结论的时候,作者又跟我们开起了玩笑。从事地下工作的祁老三偷偷潜回了北平,并且劝说哥哥接受学校的聘书,去学校激励学生的爱国心,打碎日本人的恐怖。哦,他这才明白,原来人是可以圆滑变通些的,既可以谋生又可以协助斗争,何乐而不为呢?
二、老人、狭隘以及不明真相的群众
北平人见惯了动乱,就好像东南沿海人民的对台风不以为意。以祁老爷为首的百姓认为日本人这次跟庚子年、众军阀没什么两样,闹一闹也就消停了,避避风头就行。“在他心中,只要日本人不妨碍他自己的生活,他就想不起恨恶他们”。他们之所以觉得日本人讨厌,是因为日本人限制了出城自由而买不到时鲜蔬菜,是因为人心惶惶亲戚们都不愿来参加自己的寿宴,是因为失去了作为长者的理应得到的尊敬和爱戴。一句话,原来的太平日子让日本人搅了。但是,他们又没觉得这种搅和和被军阀侵扰有什么本质不同。
他们甚至还带着一种打趣的眼光冷眼旁观,看日本人抓人、施刑、欺骗、行乐。偶尔有了愤怒,也只是小声在自己院子里囔囔,并没有预备让敌人听见。在敌人的奴役下,不自觉做了顺民,甚至跟日本人合作。
说到底,这是一群依靠生活经验办事的人,但亡国奴的日子,谁也没法参考过去。最直接的就是他们发现日本人占领的时间很长,长到没有指望。保守的外表下,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和日本人正面冲突的义务,因而自己的生活也不会首先遭到冲击。孰料“覆巢之下无完卵”,经济、粮食控制渐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威胁。死亡的气息并不因为紧紧关闭家门而被拒之门外。先是邻居,再是家人,比如天佑的死,是谁都想不到的祸从天降。
其实他们是最需要争取的抗战力量,正因为他们的迷惑,更要有人站出来加以引导。可惜一方面自身觉悟不够,另一方面像钱诗人偷偷发传单实在没有煽动力。只把刘鹏匠动员成功了,留下的小崔、长顺结局都不太好。
三、中国人的忍、坏人的狐假虎威
白巡长“好人又值几个铜板?不过,话得往回说,坏人尽管摇头摆尾的得意,好人还得做好人!咱们得忍着点,不必多得罪人”。
马老太太“日本人厉害啊,架不住咱们能忍”。
中国的文化讲究隐忍,即便面对敌人的暴政仍信奉“小不忍则乱大谋”,坚信忍可以暂且避祸,哪怕苟且偷活也罢。这种把自己憋屈到极致的策略跟生命的韧性并没有多大关系,反而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胆怯。看了后面的结局就知道,忍和不忍都是一回事,都是受欺负,没准反抗了更有出路呢。
汉奸们也正是看中了百姓的委曲求全,尽做些狗仗人势、得寸进尺的事。以蓝东阳的外强中干,汉奸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方面是他们的觍颜无耻,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深谙欺民之道。他们的可恶,不仅仅在于趁机为自己谋利,更在于丧心病狂地把日本人引向周围的邻居街坊,比如出卖钱先生。其实,在蛮横霸道的背后,因良心泯灭引起的疑神疑鬼成为他们最脆弱的部分,简直经不起一点点的试探。所以,在瑞全给蓝东阳递了张“吓唬”的纸条后,后者便马上寝食不安、精神失常。
日本人治下的北平百姓,所表现出来的除了胆怯,还有避祸少惹事的心态。虽然遭受了亡国奴的身份屈辱,虽然经受汉奸明目张胆的压迫,但他们仍把忍耐当做一种修行和生活态度:所有人都受苦着呢,谁都不容易,夹紧尾巴自己先别被逮住了。保全了我个人,我的家,其他都好说话。可是,在那样的时局下,不是你想躲避就能躲避的。封闭如钱诗人,生活在自己的园地,还是被冠晓荷出卖以致锒铛入狱。所以,明哲保身的作法只是给自己吹了个看似能保护自己的泡泡,实则狡猾的汉奸、凶恶的敌人一眼就能洞察并将其戳破。
《四世同堂》对我的意义,是在《地道战》中脸谱化的群众、抗日战士、汉奸之外,认识到那个时期这些人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老舍先生能把几十年前的人物还原得如此细致,写作手法的高超,想想当年他老人家里诺贝尔奖这么近,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说一句,细细体味书中的文字,看得出老舍对北平是倾注了感情的,是真热爱正红旗下的北平。
附上摘录的句子:
北平的文化,有个显然的缺陷,就是:很容易受暴徒的蹂躏”。
“雅”是中国艺术的生命源泉也是中国文化上最贱劣的油漆。
富善先生“他以为只有个贫弱而相当太平的中国,才能给他以潇洒恬静的生活”。
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
知识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而这情感的泉源是我们的古远否认文化。一个人可以很容易获得一些知识,而性情的深厚却不易得。
磨一磨心上的锈
他可是极讨厌那只戴上一条领带便自居洋狗的浅薄与无聊。
凡是不肯离了北平的,迟早都得舍了廉耻
他会把脖子憋的紫里蒿青的。
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了之后,就可以看见下面的土与渣滓,而剩下的是几块真金。
老头儿乐,是使没牙的老人们也不至向隅的。
你坐在家里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你长着心肺没有?
他舐了舐厚嘴唇
他没敢掰开揉碎地细问
他刚要想起一件事来,一阵风便把他的心思刮走
为什么钻天觅缝地去巴结日本人
人是活的,要见机行事,不能先给自己画好了白线,顺着它走
教他轰的一下,连头发根儿都红了起来
窗上的玻璃裂了一大道璺wen
始终不错眼珠地望着他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