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output系列——龙美术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虽然已经开馆半年多了,但一直到上周六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座建筑。从最终的建成效果以及建筑师在自述中所透露出来的思考的密度,可以说这只房子堪称近几年国内最好的作品之一。
从场地上遗存的煤漏斗出发,建筑师以类比的混凝土伞形结构回应了场地上遗存的工业氛围。由于场地紧邻黄浦江,原有的场地处理通过一道粗暴的铁闸应对了防汛的要求,而在大舍的设计中,将场地的地面标高垫高了1.5m的处理既塑造了公共人流与江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又使得煤漏斗处于“下陷”的状态,产生了微妙的考古遗迹感。在空间结构上,独立的伞体覆盖了场地,一片片的伞柄以蒙德里安式的风格派构图形成了自由流动的展览空间,而墙体与屋顶之间的连续又带给人一定的包围感,产生了一张介乎自由与保护之间的状态。由于规划的限高,大部分的展览功能被安排在了地下,从进入门厅开始,一系列光线与墙体的变化,与台阶一起形成一条螺旋的路径将人流引向地下的展厅。
建筑最饱受好评的无疑是混凝土伞形结构带来的空间效果,由一段竖直线段,圆弧线与水平线段形成的伞形结构本身呈现出类似罗马建筑的感知,而伞体之间或分离或连接的不同关系又塑造出身体的不同感知,对应着不同的空间氛围,风车形布置产生的十字光带对应着入口公共大厅,直接咬合在一起的结构对应着由地面到地下的空间过度。物质的结构本身会带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比如轻钢屋架带给人的厂房联想,伞形结构本身也会给人“罗马”的印象,而当这些伞体被放置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对人的感知产生直接的作用,就像大舍在螺旋艺廊的婵娟洞给人造成的紧张感一样,去除了诸如“厂房”和“罗马”之类的文化影响,物质本身带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时下被经常提及的“即物性”吧。由此引发的联想是除了结构,建筑的形式本身也先验地会带上某种文化的意义,如何避免建筑形式缩减成简单的符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关于混凝土伞形结构本身的施工,对于设备管井的集成,外墙混凝土的保温,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材料性与抽象性之类的话题也值得专门的研究。
从建筑师的不同对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项目浇完地下室之后改设计,功能改变带来的调整,以及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其实就是当下中国建筑师面对的常态,作品最终呈现出的完成度很大程度依赖于建筑师的坚持与预判。
在实际的体验中,由于展览区域并非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人们对于建筑的感知并不存在一条完整的流线,片段化的零散感受也许才是更真实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设计者的某些意图。但无论如何,当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沿江的平台上看着半室外的当代艺术品,身边跑过几个相互追逐的熊孩子,不远处驶过一艘载满货物准备起航的轮船时,这只建筑就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
从场地上遗存的煤漏斗出发,建筑师以类比的混凝土伞形结构回应了场地上遗存的工业氛围。由于场地紧邻黄浦江,原有的场地处理通过一道粗暴的铁闸应对了防汛的要求,而在大舍的设计中,将场地的地面标高垫高了1.5m的处理既塑造了公共人流与江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又使得煤漏斗处于“下陷”的状态,产生了微妙的考古遗迹感。在空间结构上,独立的伞体覆盖了场地,一片片的伞柄以蒙德里安式的风格派构图形成了自由流动的展览空间,而墙体与屋顶之间的连续又带给人一定的包围感,产生了一张介乎自由与保护之间的状态。由于规划的限高,大部分的展览功能被安排在了地下,从进入门厅开始,一系列光线与墙体的变化,与台阶一起形成一条螺旋的路径将人流引向地下的展厅。
建筑最饱受好评的无疑是混凝土伞形结构带来的空间效果,由一段竖直线段,圆弧线与水平线段形成的伞形结构本身呈现出类似罗马建筑的感知,而伞体之间或分离或连接的不同关系又塑造出身体的不同感知,对应着不同的空间氛围,风车形布置产生的十字光带对应着入口公共大厅,直接咬合在一起的结构对应着由地面到地下的空间过度。物质的结构本身会带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比如轻钢屋架带给人的厂房联想,伞形结构本身也会给人“罗马”的印象,而当这些伞体被放置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对人的感知产生直接的作用,就像大舍在螺旋艺廊的婵娟洞给人造成的紧张感一样,去除了诸如“厂房”和“罗马”之类的文化影响,物质本身带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时下被经常提及的“即物性”吧。由此引发的联想是除了结构,建筑的形式本身也先验地会带上某种文化的意义,如何避免建筑形式缩减成简单的符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关于混凝土伞形结构本身的施工,对于设备管井的集成,外墙混凝土的保温,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材料性与抽象性之类的话题也值得专门的研究。
从建筑师的不同对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项目浇完地下室之后改设计,功能改变带来的调整,以及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其实就是当下中国建筑师面对的常态,作品最终呈现出的完成度很大程度依赖于建筑师的坚持与预判。
在实际的体验中,由于展览区域并非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人们对于建筑的感知并不存在一条完整的流线,片段化的零散感受也许才是更真实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设计者的某些意图。但无论如何,当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沿江的平台上看着半室外的当代艺术品,身边跑过几个相互追逐的熊孩子,不远处驶过一艘载满货物准备起航的轮船时,这只建筑就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
![]() |
咦 怎么没有拍下那个阳光明媚的江边午后 不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