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高手宁愿花2555元买的一本书!
文丨随手记理财社区 anthonylea
先说一下这本书,书的名字《七年就是一辈子》,作者是李笑来老师。至于为什么这本书是免费的,又为什么需要花2555元,我相信你看了不会失望。而我接下来要说的看起来很多,但可能只有一句话,李笑来老师写的书改变了我。
最早听说李笑来老师,是在一篇名字叫《慢慢来,不要急》的文章上面,文中有一句话:“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他指英语,也说人生。 ”
那时的自己正处在一个浮躁的时期,内心惶惶不安,看到这篇文章后受到触动,平静了许多。而后想起文中提到的这本书或许会让自己得到更多,便在网上搜了这本书。当时只找到了电子版的,而且只找到了第一版,找到以后如获至宝,就急匆匆的看了下去。但像读其他所有书一样,读时兴奋过后就抛到一边,直到后来找到了第三版之后又重新读了一遍。
虽然又读了一遍,但印象依然没有那么深,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就是囫囵吞枣,虽然大量阅读之后确实也会留下一些,但总归难以深入。
期间也时不时的会在网上搜索一下李笑来,也看了knewone网站,去翻阅了他的博客。然而积习难改,自己竟也没学到更多的东西。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师的新书大纲,《学习学习再学习》,再次看到“阅读只有一种——精读”这句话,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许多。学习学习再学习,意指先学习怎么学习,也就是方法,然后再去学习,这个名字也是后来老师的公众号的名字。所以,就把这篇提纲复制下来,打印出来看了很多遍。
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潜移默化费尽心思什么招儿都使出来,才能慢慢的领悟到,然后真正改变。所以,即使我把这篇提纲打印出来,看了很多遍,也还是没能让自己做到想象中那样。
后来的一天,我终于买回了《把时间当做朋友》的纸质版,平心而论,这本书在同类中相比,感觉定价算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同类书少有彩版,所以也没法真正对比。又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这时,内心有所触动,或者说,又加深了一层触动。毕竟,这时候跟之前相比,也过去有两年了。这时候,越来越明白“积累”这一词所代表的的含义了,也越来越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含义了,虽然嘴上已经说了无数次。
前一段辞职以后,想了很多问题。当然,有了大把时间,就肯定会花在阅读或者重新阅读当年买下的书上面,发现拿在手里次数最多的时间最长的,也还是《把时间当做朋友》。回想这两年的经历,发现书杂七杂八的看了不少,道理也听了不少,实践的也不少,收获也不少,然而浮躁依然存在,并且总觉得人生还少了一点什么。
好在,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慢慢的能从书中看到和得到的越来越多了。然而比较奇怪的是,我脑海里一直念叨的,竟然是封底的一段话:
他说,他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人们问,什么是“低级趣味”?他说:“忽悠人,吹牛——这是天下最恶俗的低级趣味。”不知道他26岁那年都发生了什么,他只是说:“突然一天就想明白了,于是……就这样了。”
我经常会沉浸在这一段话中:突然一天就想明白了,于是……就这样了。这样的话听起来并不会让我产生顿悟什么的,而是,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后来我重新梳理了关于笑来老师的内容,包括知笔墨网站,公众号,找到了他推荐的大部分书籍,还有知笔墨上面的几本书。当我每天阅读这些书籍,忽然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正在打开,或者说,这个世界早已打开,我也曾经无数次在门外徘徊,现在终于进来了。
所以,当后来看到老师说要写一本很贵的书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要买了,也在看到预售文章的第一时间扫码进入了。当然,我不是第一个,这个世界总有比你快的,不过,第九个也很不错了。
如果说上面的那些文字看起来有些感性的话,那么接下来说一些不那么感性的话。经常阅读公众号文章的朋友,肯定会看到一些原创的文章下面,慢慢都有了赞赏两个字,也就是为文章付费。而确实也有人会去赞赏,为什么这些人会去付费呢?仅仅是因为他手里有钱吗?有一定关系但肯定不是全部。
我们都知道,付费是一种交换,交换的也必然是价值。同一篇文章,价值必然是恒定的。那为什么不同的人赞赏金额不一样呢?因为那个金额只是价格,或者说,是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或者说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对真实价值的反映。同一篇文章对不同人来说意义当然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愿意付的金额自然也会不同。
我曾经买过一本书,关于财务自由的,当时只花了不到十五块钱,但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听过几堂关于这本书的课),所以,它可能是我近几年来翻阅次数最多的书籍,也是影响我非常深的书之一。自然的,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远远超出书价的财富,虽说没有万倍,但百倍千倍还是有的。这个例子已经很明白,对于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来说,价值是很难简简单单用价格来衡量的,特别是好书。
先说一下这本书,书的名字《七年就是一辈子》,作者是李笑来老师。至于为什么这本书是免费的,又为什么需要花2555元,我相信你看了不会失望。而我接下来要说的看起来很多,但可能只有一句话,李笑来老师写的书改变了我。
最早听说李笑来老师,是在一篇名字叫《慢慢来,不要急》的文章上面,文中有一句话:“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他指英语,也说人生。 ”
那时的自己正处在一个浮躁的时期,内心惶惶不安,看到这篇文章后受到触动,平静了许多。而后想起文中提到的这本书或许会让自己得到更多,便在网上搜了这本书。当时只找到了电子版的,而且只找到了第一版,找到以后如获至宝,就急匆匆的看了下去。但像读其他所有书一样,读时兴奋过后就抛到一边,直到后来找到了第三版之后又重新读了一遍。
虽然又读了一遍,但印象依然没有那么深,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就是囫囵吞枣,虽然大量阅读之后确实也会留下一些,但总归难以深入。
期间也时不时的会在网上搜索一下李笑来,也看了knewone网站,去翻阅了他的博客。然而积习难改,自己竟也没学到更多的东西。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师的新书大纲,《学习学习再学习》,再次看到“阅读只有一种——精读”这句话,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许多。学习学习再学习,意指先学习怎么学习,也就是方法,然后再去学习,这个名字也是后来老师的公众号的名字。所以,就把这篇提纲复制下来,打印出来看了很多遍。
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有潜移默化费尽心思什么招儿都使出来,才能慢慢的领悟到,然后真正改变。所以,即使我把这篇提纲打印出来,看了很多遍,也还是没能让自己做到想象中那样。
后来的一天,我终于买回了《把时间当做朋友》的纸质版,平心而论,这本书在同类中相比,感觉定价算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同类书少有彩版,所以也没法真正对比。又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这时,内心有所触动,或者说,又加深了一层触动。毕竟,这时候跟之前相比,也过去有两年了。这时候,越来越明白“积累”这一词所代表的的含义了,也越来越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含义了,虽然嘴上已经说了无数次。
前一段辞职以后,想了很多问题。当然,有了大把时间,就肯定会花在阅读或者重新阅读当年买下的书上面,发现拿在手里次数最多的时间最长的,也还是《把时间当做朋友》。回想这两年的经历,发现书杂七杂八的看了不少,道理也听了不少,实践的也不少,收获也不少,然而浮躁依然存在,并且总觉得人生还少了一点什么。
好在,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慢慢的能从书中看到和得到的越来越多了。然而比较奇怪的是,我脑海里一直念叨的,竟然是封底的一段话:
他说,他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人们问,什么是“低级趣味”?他说:“忽悠人,吹牛——这是天下最恶俗的低级趣味。”不知道他26岁那年都发生了什么,他只是说:“突然一天就想明白了,于是……就这样了。”
我经常会沉浸在这一段话中:突然一天就想明白了,于是……就这样了。这样的话听起来并不会让我产生顿悟什么的,而是,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后来我重新梳理了关于笑来老师的内容,包括知笔墨网站,公众号,找到了他推荐的大部分书籍,还有知笔墨上面的几本书。当我每天阅读这些书籍,忽然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正在打开,或者说,这个世界早已打开,我也曾经无数次在门外徘徊,现在终于进来了。
所以,当后来看到老师说要写一本很贵的书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要买了,也在看到预售文章的第一时间扫码进入了。当然,我不是第一个,这个世界总有比你快的,不过,第九个也很不错了。
如果说上面的那些文字看起来有些感性的话,那么接下来说一些不那么感性的话。经常阅读公众号文章的朋友,肯定会看到一些原创的文章下面,慢慢都有了赞赏两个字,也就是为文章付费。而确实也有人会去赞赏,为什么这些人会去付费呢?仅仅是因为他手里有钱吗?有一定关系但肯定不是全部。
我们都知道,付费是一种交换,交换的也必然是价值。同一篇文章,价值必然是恒定的。那为什么不同的人赞赏金额不一样呢?因为那个金额只是价格,或者说,是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或者说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对真实价值的反映。同一篇文章对不同人来说意义当然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们愿意付的金额自然也会不同。
我曾经买过一本书,关于财务自由的,当时只花了不到十五块钱,但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听过几堂关于这本书的课),所以,它可能是我近几年来翻阅次数最多的书籍,也是影响我非常深的书之一。自然的,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远远超出书价的财富,虽说没有万倍,但百倍千倍还是有的。这个例子已经很明白,对于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来说,价值是很难简简单单用价格来衡量的,特别是好书。
-
梵泛之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01 14: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