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或个人信息平台——从微信公众号谈起
1. 微信公众号
1.1 订阅号
很多人开始弄公众号(主要是订阅号),让人依稀看到当年博客时代的影子,但二者还是有很大不同。
功能上,订阅号每天可以群发一条,可以是图文消息、文字短消息、语音消息、图片。在微信客户端上,折叠在订阅号目录中,可以转发、分享。图文消息还可以在浏览器打开并分享在其它社交网站;但图文消息的URL可读性差,难以(在微信之外)传播,并且很难或不能被搜索引擎检索。
因此,订阅号作为一种定期推送信息的平台,很类似于传统的订阅(所以叫订阅号),如报纸、杂志、DM广告。主要适用于“发布->起到传播或营销效果->丢弃”的模式。除非质量足够好、关注度足够高、从而由第三方存档(对订阅号来说是类似传送门之类的存档网站,对报纸杂志来说是图书馆报刊数据库),或者自行同步到Web平台,否则极难回顾检索。当然少数读者可能有剪报、收藏的习惯。像若干年前的博客文章、豆瓣日记被搜索到、重新阅读讨论、再次帮到需要的人的情况,在订阅号上几乎不会发生。
相比于博客,订阅号对于文字、语音、图片短消息的便利(发布、接收两方面),使之很适合作为个人记录和分享见闻感触的平台(如冯唐每天读诗或发张照片或发个广告这种随意的方式)。订阅号的互动性也与报纸杂志类似,除了编辑审核的回复或主动刊登的回复,读者之间的互动是非常低的。
1.2 服务号
相当于一种较简单快速实现App功能的机制,当然不如原生App的功能全面灵活。略。
1.3 企业号
用于组织机构实现生产管理、协作运营的移动平台,类似腾讯通(RTX)和各类企业协作平台的移动混合版。略。
2. FM、播客、有声书
对FM了解不多,引一篇知乎回答:蜻蜓、荔枝和喜马拉雅三个电台应用各有什么优劣?
较之文字,声音的效率比较低(难快速浏览,难搜索)。但冥想时或睡前听好的声音可以让人心境平和专注;在家做事或自驾出行时听FM也是不错的背景信息。
近来在有意培养听觉并练习说话。那天听了一段叶清(TVB配音师)配音的广播剧《春宴》和卷福配音的纪录片《南太平洋》,感觉不错。做播客或制作有声书就需要花更多一点工夫,除了声线有一定先天因素,需要练习发声和朗读,剪辑配乐,还要有安静的环境。《神探伽利略》第1集的凶手就是在制作黑塞的有声书屡屡被深夜飞车党打搅于是怒而用高科技手段杀掉了其中一个发胶少年。
3. 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就是一个社区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平台数量多而且层次多:大量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博客和轻博客(包括托管博客网站和大量的自建博客)、专门的写作社区(如豆瓣阅读、简书)、RSS订阅站(如Feedly)、社交新闻、问答网站,等等。
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就是一个社区。因为类型定位、信息发布门槛、媒介限制、传播的速度和方式、读者群、互动程度的不同,每个社区各有特点,每个人又同时参与在多个不同的社区里。而且包括传统报刊杂志,比如《人民日报》《炎黄春秋》《文汇报》《自然》《科学美国人》《国家地理》《纽约客》《经济学人》《柳叶刀》各自也是完全不同的社区。
4. 个人信息平台的选择
如果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和互动,那么一个综合型的社交网站+特定的新闻来源就足够。
如果目的在于持续创作并收到想要的反馈,那么内容同步发布到多个平台(人工或半自动)是比较好的选择,微信订阅号可作为辅助平台。
5. 杂项
Side Project 只宜占用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多读书,多做事,多创造(练习创造);少上网。
1.1 订阅号
很多人开始弄公众号(主要是订阅号),让人依稀看到当年博客时代的影子,但二者还是有很大不同。
功能上,订阅号每天可以群发一条,可以是图文消息、文字短消息、语音消息、图片。在微信客户端上,折叠在订阅号目录中,可以转发、分享。图文消息还可以在浏览器打开并分享在其它社交网站;但图文消息的URL可读性差,难以(在微信之外)传播,并且很难或不能被搜索引擎检索。
因此,订阅号作为一种定期推送信息的平台,很类似于传统的订阅(所以叫订阅号),如报纸、杂志、DM广告。主要适用于“发布->起到传播或营销效果->丢弃”的模式。除非质量足够好、关注度足够高、从而由第三方存档(对订阅号来说是类似传送门之类的存档网站,对报纸杂志来说是图书馆报刊数据库),或者自行同步到Web平台,否则极难回顾检索。当然少数读者可能有剪报、收藏的习惯。像若干年前的博客文章、豆瓣日记被搜索到、重新阅读讨论、再次帮到需要的人的情况,在订阅号上几乎不会发生。
相比于博客,订阅号对于文字、语音、图片短消息的便利(发布、接收两方面),使之很适合作为个人记录和分享见闻感触的平台(如冯唐每天读诗或发张照片或发个广告这种随意的方式)。订阅号的互动性也与报纸杂志类似,除了编辑审核的回复或主动刊登的回复,读者之间的互动是非常低的。
1.2 服务号
相当于一种较简单快速实现App功能的机制,当然不如原生App的功能全面灵活。略。
1.3 企业号
用于组织机构实现生产管理、协作运营的移动平台,类似腾讯通(RTX)和各类企业协作平台的移动混合版。略。
2. FM、播客、有声书
对FM了解不多,引一篇知乎回答:蜻蜓、荔枝和喜马拉雅三个电台应用各有什么优劣?
较之文字,声音的效率比较低(难快速浏览,难搜索)。但冥想时或睡前听好的声音可以让人心境平和专注;在家做事或自驾出行时听FM也是不错的背景信息。
近来在有意培养听觉并练习说话。那天听了一段叶清(TVB配音师)配音的广播剧《春宴》和卷福配音的纪录片《南太平洋》,感觉不错。做播客或制作有声书就需要花更多一点工夫,除了声线有一定先天因素,需要练习发声和朗读,剪辑配乐,还要有安静的环境。《神探伽利略》第1集的凶手就是在制作黑塞的有声书屡屡被深夜飞车党打搅于是怒而用高科技手段杀掉了其中一个发胶少年。
3. 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就是一个社区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平台数量多而且层次多:大量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博客和轻博客(包括托管博客网站和大量的自建博客)、专门的写作社区(如豆瓣阅读、简书)、RSS订阅站(如Feedly)、社交新闻、问答网站,等等。
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就是一个社区。因为类型定位、信息发布门槛、媒介限制、传播的速度和方式、读者群、互动程度的不同,每个社区各有特点,每个人又同时参与在多个不同的社区里。而且包括传统报刊杂志,比如《人民日报》《炎黄春秋》《文汇报》《自然》《科学美国人》《国家地理》《纽约客》《经济学人》《柳叶刀》各自也是完全不同的社区。
4. 个人信息平台的选择
如果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和互动,那么一个综合型的社交网站+特定的新闻来源就足够。
如果目的在于持续创作并收到想要的反馈,那么内容同步发布到多个平台(人工或半自动)是比较好的选择,微信订阅号可作为辅助平台。
5. 杂项
Side Project 只宜占用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多读书,多做事,多创造(练习创造);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