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经验与教育》书摘二
1、旧教育强迫儿童接受成人的知识、方法和行为的规则,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成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成年人的经验没有指导的价值,只有极端的非此即彼的哲学才会到处这种主张。反之,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可能意味着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接触比在传统学校中所曾有过的接触更为频繁而且更为密切。关键问题是,怎样建立这些接触而又不违反通过个人经验来进行学习的原则。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形成个人经验具有深刻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加以深思熟虑的哲学。
启发:教育过程中,需要儿童和教育者有更为频繁和密切的接触,包括日常生活、对话、行为指导、创造环境等等。没有频繁的基础,就无所谓真正的教育。
2、承认传统教育把研究通过去有密切联系的事实和观念作为教材,二队现时的和未来的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这是十分正确的。现在,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找出过去的成就和现时的课题二者之间在经验内部的实际存在的联系。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探索怎样把过去的知识转化成为处理未来问题额有力工具。我们可以反对把过去的知识当做教育的目的,而仅仅把过去的知识当做工具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但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教育史中的一个新问题:儿童怎样才能熟悉过去,并能使这种熟悉变成评价和认识现实生活的强大的动力?
启发:教育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来自过去的和现时的,而教育的目的却是为不确定的未来所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教育的内容时,需要选择具有普适性的、具有延伸潜力的内容。
3、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这既是经验需要有连续性。只有教育改革家和革新者才感到需要教育哲学,那些墨守成规的人只是需要一点点动听的话语来为现存的实践作辩解。要使学校的工作有一个新的方向,就需要一种首尾一贯的经验理论,这是一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障碍物妨碍生长并且使生长偏离征途走在错误的路径。
启发:如果想做教育改革者,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家长,需要自身有更多、更深入的知识储备,这不是简简单单否定原有的教育体系就完事儿的,我不仅需要一个否定的过程,更需要一个打破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和哲学根基。知识的学习是第一步,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具有长期的、连续性的、可实用的原则、计划、步骤和方法,是更为重要的。
4、教育者不必从事强迫性的灌输,就能指导儿童的经验。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不仅要通晓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实际经验的一般原则,而且也要认识到在实际上哪些环境条件有利于引导生长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应当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并从中抽取一切有利于建立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
启发:教育者需要为儿童创立适合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这些环境需要因应孩子当时的发展阶段、兴趣点、思维成熟度等等因素。我想,教育费用花在这方面应该是最值得的吧!
5、情景和交互作用非常重要,一种经验往往是个人和当时形成他的环境之间发生作用的产物。如果不考虑学习者所达到的生长阶段,任何学科内部都不具有内在的教育价值。教育作用的原则清楚地表明,教材若不适应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可以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同样,个人若不适应教材,也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
启发:没有绝对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只有适合孩子的生长阶段、认知水平和经验情景,并能引起孩子足够的兴趣,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现在买的书,可能在以后的几年中才能用到。比如某些玩具,只有孩子大了才能真正发现兴趣点。
6、连续性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是指要在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顾及未来的情况。当知识在当初学习的时候互相割裂开来,同其他的经验并没有什么关联,便违背了惊讶你的种种规律,这种学习在当时无论如何精深,也不能产生真正的预备作用。
启发:在孩子以后的理论教育过程中,尽量根据理论知识的内容,为他创造相应的自然、社会、人文实践,让他将知识与经验建立真正的关系。虽然实践的机会有限,但多一点是一点。
7、常常有一些人,他们几乎没有受到学校教育,可是他们这种缺少知识的状况正好成为一种积极的有利的事情。他们至少还保持着朴素的常识和判断力,使得他们具有从已有的经验中来学习的宝贵的能力素质。
启发:常识和判断力的培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阻碍。任何的理论学习都不应让孩子丧失自己的常识和判断能力。
8、我们总是生活在我们生活的时间里,而不是生活在一些别的时间里。而且只有从每一当时的现有的经验中吸取全部的意义,才是为在未来做同样的事做好预备。教育即生长或成熟,应当时一种永远现时的过程。
启发:教育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经验的储备,这种经验被融进了知识,并被孩子充分理解了经验的内部含义。
启发:教育过程中,需要儿童和教育者有更为频繁和密切的接触,包括日常生活、对话、行为指导、创造环境等等。没有频繁的基础,就无所谓真正的教育。
2、承认传统教育把研究通过去有密切联系的事实和观念作为教材,二队现时的和未来的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这是十分正确的。现在,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找出过去的成就和现时的课题二者之间在经验内部的实际存在的联系。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探索怎样把过去的知识转化成为处理未来问题额有力工具。我们可以反对把过去的知识当做教育的目的,而仅仅把过去的知识当做工具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但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会遇到教育史中的一个新问题:儿童怎样才能熟悉过去,并能使这种熟悉变成评价和认识现实生活的强大的动力?
启发:教育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来自过去的和现时的,而教育的目的却是为不确定的未来所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教育的内容时,需要选择具有普适性的、具有延伸潜力的内容。
3、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这既是经验需要有连续性。只有教育改革家和革新者才感到需要教育哲学,那些墨守成规的人只是需要一点点动听的话语来为现存的实践作辩解。要使学校的工作有一个新的方向,就需要一种首尾一贯的经验理论,这是一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障碍物妨碍生长并且使生长偏离征途走在错误的路径。
启发:如果想做教育改革者,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家长,需要自身有更多、更深入的知识储备,这不是简简单单否定原有的教育体系就完事儿的,我不仅需要一个否定的过程,更需要一个打破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和哲学根基。知识的学习是第一步,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具有长期的、连续性的、可实用的原则、计划、步骤和方法,是更为重要的。
4、教育者不必从事强迫性的灌输,就能指导儿童的经验。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不仅要通晓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实际经验的一般原则,而且也要认识到在实际上哪些环境条件有利于引导生长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应当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并从中抽取一切有利于建立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
启发:教育者需要为儿童创立适合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这些环境需要因应孩子当时的发展阶段、兴趣点、思维成熟度等等因素。我想,教育费用花在这方面应该是最值得的吧!
5、情景和交互作用非常重要,一种经验往往是个人和当时形成他的环境之间发生作用的产物。如果不考虑学习者所达到的生长阶段,任何学科内部都不具有内在的教育价值。教育作用的原则清楚地表明,教材若不适应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可以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同样,个人若不适应教材,也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
启发:没有绝对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只有适合孩子的生长阶段、认知水平和经验情景,并能引起孩子足够的兴趣,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现在买的书,可能在以后的几年中才能用到。比如某些玩具,只有孩子大了才能真正发现兴趣点。
6、连续性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是指要在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顾及未来的情况。当知识在当初学习的时候互相割裂开来,同其他的经验并没有什么关联,便违背了惊讶你的种种规律,这种学习在当时无论如何精深,也不能产生真正的预备作用。
启发:在孩子以后的理论教育过程中,尽量根据理论知识的内容,为他创造相应的自然、社会、人文实践,让他将知识与经验建立真正的关系。虽然实践的机会有限,但多一点是一点。
7、常常有一些人,他们几乎没有受到学校教育,可是他们这种缺少知识的状况正好成为一种积极的有利的事情。他们至少还保持着朴素的常识和判断力,使得他们具有从已有的经验中来学习的宝贵的能力素质。
启发:常识和判断力的培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阻碍。任何的理论学习都不应让孩子丧失自己的常识和判断能力。
8、我们总是生活在我们生活的时间里,而不是生活在一些别的时间里。而且只有从每一当时的现有的经验中吸取全部的意义,才是为在未来做同样的事做好预备。教育即生长或成熟,应当时一种永远现时的过程。
启发:教育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经验的储备,这种经验被融进了知识,并被孩子充分理解了经验的内部含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