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 minority|【引文】当Beat词盖过书声琅琅
原创 2015-11-20 熙河兰湟弓箭手 独立时代电子杂志
不久前朋友圈内热议两件事,一是内地生宿位之争,二是港中大排名之窘。
香港地价高昂, “房屋”、“宿位”等就格外敏感。逼仄的蚊式单位和笼屋与荆花维港一起成为了香港的象征。每每与本地生谈起宿位,皆是愁云紧锁。
学制改变后,宿位犹紧。于是,时任校长刘遵义力排众议,兴建五所新书院以解燃眉之急。刘校长落任后不到一年,学校就首次动议削减非本地生宿位。时过境迁,我们又将面临宿位之争。
我有幸亲临九月的宿位大会,在座之真知灼见让我着实佩服。情理,楼价,通勤,招生,非本地生疑虑之处皆有人提出。最终问答方向趋一:宿分怎么办?
提到宿分,笔者心中不寒而栗。
宿分分两部分:衡量家住远近的“距离分”和参与活动的“贡献分”。如果不计距离分,内地生需以舍堂贡献竞争宿位,实则强人所难。
香港的舍堂不仅仅是舍堂。例如港大舍堂活动,读者想必略知一二。上了一天课,回了宿舍还要练球练歌,甚至行至山下大喊口号。也许心中正惦念着明天金融课的midterm,但也得半推半就,彻夜奔忙。
旧年来港,除了求学,也是想求自由。我也很感激中大在香港高校的宿位乱世中给我们一个避风港,在舍堂活动上给我们充分的选择自由。而当这个避风港沦陷以后,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港生将得宿位之惠,舍堂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闯入内地生的生活,这似乎符合吴教授在宿位大会上提出的“让更多本地生接受舍堂文化的群育”“帮助非本地生融入香港”。
那么,这种“舍堂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是努力学习,报效香港么?是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么?是博文约礼,尊重他人么?笔者经历之舍堂活动,除九点半的糖水,皆不过午夜不罢休。晚上在宿舍温书,推门洗楼者,络绎不绝。有时夜晚十二点,已洗漱就寝,忽有人推门,问:“去不去食夜宵?”凌晨常有人尽兴而归,嬉笑顽耍之声,透墙震耳。遇堂庆、迎新,则不眠不休,于大堂竭力狂欢,飙歌,dem beat。上学期,宿生会每晚凌晨训练拔河,无视舍堂纪律,响闹聒噪不绝于耳,安眠都成了奢求。九月迎新,一晚宿生会组织去旺角饮食,宿生会庄员盛情难却,加之那晚我也空闲,便随他们去了。哪知九点半开始吃,吃到十一点半还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不禁担心起明日的八半。最后侥幸赶末班地铁回了中大。
返乡,与故友谈及中大舍堂风气,皆瞠目而费解。为中大做宣传时,有学弟学妹问起舍堂,搪塞而终。
余不才,以为大学者,称之为“学”,必精学;不精者,亦应敬学;再否,勿纵怠恶学。敢问中大诸舍堂几何。
回头再看中大近年急降的排名,有些问题的答案似乎自然显现。虽然排名标准不一,仅作参考,然观近年各个榜单、各个专业的排名,中大进退几何?单一榜单的排名也许偏颇,但将所有排名放在一起参考,得出的问题也许就有反思的价值。
笔者大一囿于学分之限,加之主修抉择歧路亡羊,就漏修了一门基础课,今后选课、交换、进修贻害无穷。回想大一,语文通识占了半壁江山,反而误了本业。同房学系的院长曾说:“三年改四年后,我们能教的东西反而少了。”专业大局未定而盲求其他,合理否?
至于专业课的广度深度,笔者除本专业外了解甚少,不妄加评论。
宿位大会上,有人问:“填志愿时,如无宿位,见中大复旦排名不相上下,你去哪个?”异口同声的“复旦”响彻演讲厅。然平心而论,中大之学风,与复旦相较,几何?与中科乎(笑)?与中山乎?与中大深圳乎?
中大一直坚持全人教育,“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模塑生命、帮助年轻人发展为思想成熟、才德兼备的成人。”吾与此也。然,全人教育和专业精进,孰轻孰重,不敢妄评。
上学期一节编程课,几十个人的班,最后班里稀稀落落;到期末的project走堂者就阵脚大乱;开学大O组聚,酒过三巡,天色不早,我欲告辞,几个组友笑着说:“你又要回去温书么?现在为什么要看书?”;去年,隔壁居二人,精力旺盛,打机不觉日夜,唯粗口频出,穿云裂石,声浪扰人,虽final迫近而我行我素……或许这些都只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个别现象”俯拾即是,其义不言而喻。
中大一位高层领导曾说:
“你谂吓,后生仔11点先起身嘛,八点半要佢上堂,就算人返到,脑仍在枕头。在网上你自己睇完,答几条问题,然后返来同老师讨论,可能是个好方法。”
十一点起床,瞌睡,走堂,这些似乎都被当成了常态,甚至想要教学方式配合这些个人习惯。有时甚至可以为此失信。
曾经中大坚持推行英文教学,批评学生报的情色版,雷厉风行地落实校园发展计划,虽当时遭到一些反对,而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如今中大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如果就此一叶障目,粉饰太平之嫌难辞。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唯熵增一途,昏昏然而乱。宜端正,宜规矩。然自旧年,方谈“规矩”,则人驳曰:“自由何汝知?笼鸟病苍穹也”。然何为自由邪?北有深林恶水,禽兽相食,无礼法以正行,其为自由邪?南有大国,好享乐,酒池肉林,民以啖肉饮酒为业,多啖拜相,豪饮封侯,虽有法度,亦嘉恣欲,其为自由邪?中原有小邦,人耻蔽人,国有纲而人有度,行其所愿而有所不为,其为自由邪?
笔者才疏学浅,妄谈“大学”,实则为见闻所动。偏颇之处,望见谅。
注:
dem beat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文化,意思是Demonstration of beat,即拍手脚踏地并叫口号的行为,“大群学生在搞活动的时候,穿着代表自己属会或学院T-shirt,然后一字排开,一边用脚大力踩地,用手配合打拍子,另一边大声叫喊口号,一大班人玩得好过瘾”。(据维基百科)
不久前朋友圈内热议两件事,一是内地生宿位之争,二是港中大排名之窘。
香港地价高昂, “房屋”、“宿位”等就格外敏感。逼仄的蚊式单位和笼屋与荆花维港一起成为了香港的象征。每每与本地生谈起宿位,皆是愁云紧锁。
学制改变后,宿位犹紧。于是,时任校长刘遵义力排众议,兴建五所新书院以解燃眉之急。刘校长落任后不到一年,学校就首次动议削减非本地生宿位。时过境迁,我们又将面临宿位之争。
我有幸亲临九月的宿位大会,在座之真知灼见让我着实佩服。情理,楼价,通勤,招生,非本地生疑虑之处皆有人提出。最终问答方向趋一:宿分怎么办?
提到宿分,笔者心中不寒而栗。
宿分分两部分:衡量家住远近的“距离分”和参与活动的“贡献分”。如果不计距离分,内地生需以舍堂贡献竞争宿位,实则强人所难。
香港的舍堂不仅仅是舍堂。例如港大舍堂活动,读者想必略知一二。上了一天课,回了宿舍还要练球练歌,甚至行至山下大喊口号。也许心中正惦念着明天金融课的midterm,但也得半推半就,彻夜奔忙。
旧年来港,除了求学,也是想求自由。我也很感激中大在香港高校的宿位乱世中给我们一个避风港,在舍堂活动上给我们充分的选择自由。而当这个避风港沦陷以后,有不到百分之五的港生将得宿位之惠,舍堂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闯入内地生的生活,这似乎符合吴教授在宿位大会上提出的“让更多本地生接受舍堂文化的群育”“帮助非本地生融入香港”。
那么,这种“舍堂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是努力学习,报效香港么?是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么?是博文约礼,尊重他人么?笔者经历之舍堂活动,除九点半的糖水,皆不过午夜不罢休。晚上在宿舍温书,推门洗楼者,络绎不绝。有时夜晚十二点,已洗漱就寝,忽有人推门,问:“去不去食夜宵?”凌晨常有人尽兴而归,嬉笑顽耍之声,透墙震耳。遇堂庆、迎新,则不眠不休,于大堂竭力狂欢,飙歌,dem beat。上学期,宿生会每晚凌晨训练拔河,无视舍堂纪律,响闹聒噪不绝于耳,安眠都成了奢求。九月迎新,一晚宿生会组织去旺角饮食,宿生会庄员盛情难却,加之那晚我也空闲,便随他们去了。哪知九点半开始吃,吃到十一点半还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不禁担心起明日的八半。最后侥幸赶末班地铁回了中大。
返乡,与故友谈及中大舍堂风气,皆瞠目而费解。为中大做宣传时,有学弟学妹问起舍堂,搪塞而终。
余不才,以为大学者,称之为“学”,必精学;不精者,亦应敬学;再否,勿纵怠恶学。敢问中大诸舍堂几何。
回头再看中大近年急降的排名,有些问题的答案似乎自然显现。虽然排名标准不一,仅作参考,然观近年各个榜单、各个专业的排名,中大进退几何?单一榜单的排名也许偏颇,但将所有排名放在一起参考,得出的问题也许就有反思的价值。
笔者大一囿于学分之限,加之主修抉择歧路亡羊,就漏修了一门基础课,今后选课、交换、进修贻害无穷。回想大一,语文通识占了半壁江山,反而误了本业。同房学系的院长曾说:“三年改四年后,我们能教的东西反而少了。”专业大局未定而盲求其他,合理否?
至于专业课的广度深度,笔者除本专业外了解甚少,不妄加评论。
宿位大会上,有人问:“填志愿时,如无宿位,见中大复旦排名不相上下,你去哪个?”异口同声的“复旦”响彻演讲厅。然平心而论,中大之学风,与复旦相较,几何?与中科乎(笑)?与中山乎?与中大深圳乎?
中大一直坚持全人教育,“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模塑生命、帮助年轻人发展为思想成熟、才德兼备的成人。”吾与此也。然,全人教育和专业精进,孰轻孰重,不敢妄评。
上学期一节编程课,几十个人的班,最后班里稀稀落落;到期末的project走堂者就阵脚大乱;开学大O组聚,酒过三巡,天色不早,我欲告辞,几个组友笑着说:“你又要回去温书么?现在为什么要看书?”;去年,隔壁居二人,精力旺盛,打机不觉日夜,唯粗口频出,穿云裂石,声浪扰人,虽final迫近而我行我素……或许这些都只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个别现象”俯拾即是,其义不言而喻。
中大一位高层领导曾说:
“你谂吓,后生仔11点先起身嘛,八点半要佢上堂,就算人返到,脑仍在枕头。在网上你自己睇完,答几条问题,然后返来同老师讨论,可能是个好方法。”
十一点起床,瞌睡,走堂,这些似乎都被当成了常态,甚至想要教学方式配合这些个人习惯。有时甚至可以为此失信。
曾经中大坚持推行英文教学,批评学生报的情色版,雷厉风行地落实校园发展计划,虽当时遭到一些反对,而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如今中大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如果就此一叶障目,粉饰太平之嫌难辞。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唯熵增一途,昏昏然而乱。宜端正,宜规矩。然自旧年,方谈“规矩”,则人驳曰:“自由何汝知?笼鸟病苍穹也”。然何为自由邪?北有深林恶水,禽兽相食,无礼法以正行,其为自由邪?南有大国,好享乐,酒池肉林,民以啖肉饮酒为业,多啖拜相,豪饮封侯,虽有法度,亦嘉恣欲,其为自由邪?中原有小邦,人耻蔽人,国有纲而人有度,行其所愿而有所不为,其为自由邪?
笔者才疏学浅,妄谈“大学”,实则为见闻所动。偏颇之处,望见谅。
注:
dem beat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文化,意思是Demonstration of beat,即拍手脚踏地并叫口号的行为,“大群学生在搞活动的时候,穿着代表自己属会或学院T-shirt,然后一字排开,一边用脚大力踩地,用手配合打拍子,另一边大声叫喊口号,一大班人玩得好过瘾”。(据维基百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