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我是这样一路走来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着不同的经历
其艺术的独特性也必然源自于不同的路径,对于苏新平而言,他一直在试图通过持续的实验,寻找到适合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和方法,无论是早期的石版画还是“欲望之海”、“干杯”近年来的“风景”以及“八个东西”等系列,其目的是希望用更准确和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这样的探寻需要艺术家终其一生去努力。
艺术格局与作者胸襟
文/邵大箴
缜密构思与即兴式发挥,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结合,是传统国画表现语言的重要特点,也是西方现代画家们常用的表现方法。苏新平油画新作的构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他在创作过程中机智、敏捷地利用了画面上无意间出现的诸如斑点、迹痕等,因势利导地加以伸引、发挥,使其成为新的形式元素,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
从广袤的内蒙草原走来,作为现代中国版画的领军人物之一的苏新平,在这组意象油画中所展现的博大气度、沉稳厚重的力量与生动的灵韵,表明他正朝气蓬勃地走在新的道路上。在我看来,对艺术本质的深入思考,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对当代文化的密切关注,对自己生命经验与艺术历程的不断体悟,是他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精神资源。
象征与幻觉
关于苏新平的系列近作《灰色》与《风景》
文/殷双喜
苏新平是一位描绘大自然的科学图景的画家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无论他作品中有无人物的出现,苏新平持续关注的始终是社会与人的生存。
对于我的视觉记忆来说,苏新平作品中的图像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的是他的早期作品即具有一种超现实的幻觉特征,人物是具体的,境界是奇特的。陌生的是,他的近期“风景”作品,具有较多的“写意”特征,更像是梦中的景象而非现实的再现。站在他的作品面前,我产生的疑问是:他所描绘的是过去还是未来?他的作品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象,似乎来自过去,是对古典家园的缅怀;但他的作品又具有某种荒诞的未来感,似乎是一种对未来的图像预言。要之,过去与未来在苏新平的作品中相遇,一如他作品中的白云和浓烟共在,永恒的光线与短暂的阴影并存。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性的丧失,不得不提前面对一个荒凉而未知的未来世界。
从苏新平的作品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新技术语言的超前,毋宁说,他所运用的是传统绘画的质朴表达。当然,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某种石版画的技法痕迹,这也许是他多年的版画工作经验的自然流露,也许是他刻意与学院油画的专业语言拉开距离,以简化而单纯的色彩关系表达作品中的空间与层次。这再次表明,有时候,某种非专业的表达与穿越画种界限的混搭,其实可以拓展艺术表现的空间,误读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理解与表达方式。我在他的工作室墙上,曾经看到一些很有趣味的对绘画笔触的研究,这些“笔触”在某种意义上,透露了艺术家的内心。他用这些笔触在画面上固定个人的情感并塑造精神的空间,这种空间,一如他的早期版画作品,具有强烈的光影对比和互动所带来的“幻觉”。与那些超级写实主义的“塑造”不同,苏新平作品中的视觉幻觉,不在于某些物体的可以“触摸”的幻觉,而在于他的作品表现了一种“心理幻觉”,这种幻觉来自于艺术家内心深处沉淀的人类神话与文化记忆,并且创造出新的神话与视觉记忆。事实上,苏新平作品中的“幻觉”与“超现实”特质,是他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入当代艺坛时即具有的。观看他的早期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关注,是他的艺术基因与“密码”,不了解苏新平早期的艺术,就不能很好地“解码”他的艺术进程中的延伸与扩展。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样貌可以多样化,但其内在的一些艺术特质包括技术语汇,其实是相当稳定而持久的。
视野及语言转向背后的自觉
在文化语境中对苏新平作品的另一种解读
文/大韵堂艺术机构高祥恒
在当代文化生态层与艺术界面来审视和解读苏新平的艺术创作,更容易体味到其视野及艺术语言转向背后的内在线索性。苏新平的系列作品因其自身对于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加之对于自我内心视象的不断调适,使得其艺术创作在视觉领域呈现出与他者不同表征的同时更多地折射出了内在精神的延续和自我的不断反思。
不难看出,从早期的石版画、“欲望之海”、“干杯”到近年来的“风景”、“八个东西”等系列,从蒙古草原主题、石版语言的创新探索到社会学意义上的批判性创作,再到油画新作、实验性创作,在不断地转变过程之中,似乎总脱离不开对于环境与自身、他者与自身、自身与自身等诸多矛盾与困惑的探讨和自省。
针对早些时期的具体作品而言,源于对自然的新奇与生命的敬畏,苏新平常常将动物等诸多物理视象加以人性化的提炼和表现,与之心理上的自我相契合,依此通过镜子般的功效完成自身对于自身的回应和交待。另一方面,苏新平时常从自我个体的感受和经验出发,通过片断式的场景截取和仪式感的表现将群体性的冥想思考与生活状态在超时空的场域之中得以直现。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苏新平的该部分作品在内在精神上的诉求方面与一般层面上的超现实作品拉开了距离。关于上述分析,我们似乎能从苏新平1989年发表在《美术》杂志第11期上的毕业论文《母题与空间——绘画表现意义和表现语言》之中找到一些影子或答案,“既有生活现象,又有笼罩在这一生活现象之上的某种意念的立体综合的视界。”毫无疑问的是,苏新平在表现母题和空间的关系方面已经在自觉认知的牵引下试图营造具有文化意义的或者说是精神象征的独特空间。而这,显然是以其视野的独特与对文化生态层的思考为根基的。
……
苏新平《对话》
苏新平《奔波的人1号—2》
苏新平《宴会》
以上内容经整理删减而成,更多内容欢迎您登陆艺库网(http://www.eku.com.cn/),更多的活跃艺术家在这里!
吕品昌:http://www.eku.com.cn/user/space/u_id/2160
庞茂琨:http://www.eku.com.cn/user/space/u_id/1215
邓国源:http://www.eku.com.cn/user/space/u_id/4146
牛文娟:http://www.eku.com.cn/user/space/u_id/1991
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着不同的经历
其艺术的独特性也必然源自于不同的路径,对于苏新平而言,他一直在试图通过持续的实验,寻找到适合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和方法,无论是早期的石版画还是“欲望之海”、“干杯”近年来的“风景”以及“八个东西”等系列,其目的是希望用更准确和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这样的探寻需要艺术家终其一生去努力。
![]() |
艺术格局与作者胸襟
文/邵大箴
缜密构思与即兴式发挥,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结合,是传统国画表现语言的重要特点,也是西方现代画家们常用的表现方法。苏新平油画新作的构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他在创作过程中机智、敏捷地利用了画面上无意间出现的诸如斑点、迹痕等,因势利导地加以伸引、发挥,使其成为新的形式元素,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
从广袤的内蒙草原走来,作为现代中国版画的领军人物之一的苏新平,在这组意象油画中所展现的博大气度、沉稳厚重的力量与生动的灵韵,表明他正朝气蓬勃地走在新的道路上。在我看来,对艺术本质的深入思考,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对当代文化的密切关注,对自己生命经验与艺术历程的不断体悟,是他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精神资源。
象征与幻觉
关于苏新平的系列近作《灰色》与《风景》
文/殷双喜
苏新平是一位描绘大自然的科学图景的画家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无论他作品中有无人物的出现,苏新平持续关注的始终是社会与人的生存。
对于我的视觉记忆来说,苏新平作品中的图像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的是他的早期作品即具有一种超现实的幻觉特征,人物是具体的,境界是奇特的。陌生的是,他的近期“风景”作品,具有较多的“写意”特征,更像是梦中的景象而非现实的再现。站在他的作品面前,我产生的疑问是:他所描绘的是过去还是未来?他的作品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象,似乎来自过去,是对古典家园的缅怀;但他的作品又具有某种荒诞的未来感,似乎是一种对未来的图像预言。要之,过去与未来在苏新平的作品中相遇,一如他作品中的白云和浓烟共在,永恒的光线与短暂的阴影并存。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性的丧失,不得不提前面对一个荒凉而未知的未来世界。
从苏新平的作品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新技术语言的超前,毋宁说,他所运用的是传统绘画的质朴表达。当然,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某种石版画的技法痕迹,这也许是他多年的版画工作经验的自然流露,也许是他刻意与学院油画的专业语言拉开距离,以简化而单纯的色彩关系表达作品中的空间与层次。这再次表明,有时候,某种非专业的表达与穿越画种界限的混搭,其实可以拓展艺术表现的空间,误读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理解与表达方式。我在他的工作室墙上,曾经看到一些很有趣味的对绘画笔触的研究,这些“笔触”在某种意义上,透露了艺术家的内心。他用这些笔触在画面上固定个人的情感并塑造精神的空间,这种空间,一如他的早期版画作品,具有强烈的光影对比和互动所带来的“幻觉”。与那些超级写实主义的“塑造”不同,苏新平作品中的视觉幻觉,不在于某些物体的可以“触摸”的幻觉,而在于他的作品表现了一种“心理幻觉”,这种幻觉来自于艺术家内心深处沉淀的人类神话与文化记忆,并且创造出新的神话与视觉记忆。事实上,苏新平作品中的“幻觉”与“超现实”特质,是他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入当代艺坛时即具有的。观看他的早期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关注,是他的艺术基因与“密码”,不了解苏新平早期的艺术,就不能很好地“解码”他的艺术进程中的延伸与扩展。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样貌可以多样化,但其内在的一些艺术特质包括技术语汇,其实是相当稳定而持久的。
视野及语言转向背后的自觉
在文化语境中对苏新平作品的另一种解读
文/大韵堂艺术机构高祥恒
在当代文化生态层与艺术界面来审视和解读苏新平的艺术创作,更容易体味到其视野及艺术语言转向背后的内在线索性。苏新平的系列作品因其自身对于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加之对于自我内心视象的不断调适,使得其艺术创作在视觉领域呈现出与他者不同表征的同时更多地折射出了内在精神的延续和自我的不断反思。
不难看出,从早期的石版画、“欲望之海”、“干杯”到近年来的“风景”、“八个东西”等系列,从蒙古草原主题、石版语言的创新探索到社会学意义上的批判性创作,再到油画新作、实验性创作,在不断地转变过程之中,似乎总脱离不开对于环境与自身、他者与自身、自身与自身等诸多矛盾与困惑的探讨和自省。
针对早些时期的具体作品而言,源于对自然的新奇与生命的敬畏,苏新平常常将动物等诸多物理视象加以人性化的提炼和表现,与之心理上的自我相契合,依此通过镜子般的功效完成自身对于自身的回应和交待。另一方面,苏新平时常从自我个体的感受和经验出发,通过片断式的场景截取和仪式感的表现将群体性的冥想思考与生活状态在超时空的场域之中得以直现。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苏新平的该部分作品在内在精神上的诉求方面与一般层面上的超现实作品拉开了距离。关于上述分析,我们似乎能从苏新平1989年发表在《美术》杂志第11期上的毕业论文《母题与空间——绘画表现意义和表现语言》之中找到一些影子或答案,“既有生活现象,又有笼罩在这一生活现象之上的某种意念的立体综合的视界。”毫无疑问的是,苏新平在表现母题和空间的关系方面已经在自觉认知的牵引下试图营造具有文化意义的或者说是精神象征的独特空间。而这,显然是以其视野的独特与对文化生态层的思考为根基的。
……
![]() |
苏新平《对话》
![]() |
苏新平《奔波的人1号—2》
![]() |
苏新平《宴会》
以上内容经整理删减而成,更多内容欢迎您登陆艺库网(http://www.eku.com.cn/),更多的活跃艺术家在这里!
吕品昌:http://www.eku.com.cn/user/space/u_id/2160
庞茂琨:http://www.eku.com.cn/user/space/u_id/1215
邓国源:http://www.eku.com.cn/user/space/u_id/4146
牛文娟:http://www.eku.com.cn/user/space/u_id/199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