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是我自己
![]() |
对外界我毫不回避自己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特别接纳不了和我能力差不多的人,却得到了我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嫉妒心强的另一个表现也很明显,就是:自我价值感比较低。比如,会在接受别人对我能力上表扬的时候颤颤巍巍,担心下一次不能做的像这次一样好。比如,一遇到要和别人竞争的时候,我总是还没有开始就宣布放弃。
我时常思索这样的想法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何时开始认为自己的能力就是不行的,与别人相比自己就是那个比较差劲的。毫无疑问,我恍然大悟的答案和大部分人都是相似的,深受小时候父母嘴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影响。
在我幼儿园的时候,我爸的同事就有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儿,她后来读了重点小学,还发表过文章。我爸天天端着那个千篇一律的开头跟我唠叨:你看看人家,和你一样大,一个幼儿园毕业的。同样是女孩子,怎么就是样样不如别人。于是,人家写作文,我爸也逼着我写作文;人家念奥数,他也硬让我去念奥数。结果比以前更惨烈。作文作文写不好,奥数奥数念不进,原来学校的功课也开始往下掉。那时内在自我是弱小而敏感的,这样一来就越来越认同我爸的思想:我就是不如别人,能力生来就不行,再努力也超越不了。
就这样在不断自我认同、自我暗示的阴影里度过了整个学生生涯。我本以为“别人家的小孩”从此会在我爸的嘴里消失,后来的某一天我拒绝了我爸的关系去自己找的公司上班,拿着不多的薪水回家时,这个“别人家的小孩”又出现了。从那起我就意识到其实那个“别人家的小孩”的实体根本不存在,那只是父母凭空塑造出来的假想体。父母会在一个看似具有很多优点的小孩身上,叠加更多的优点。而这些叠加的优点其实是父母内在那个渴望成为的自己。而我们子女则成为父母理想自我的投射。如果我们的特质与他们内在小孩的优点符合,那么我们就是“好”的投射,如果我们的特质与内在小孩不符,那我们就是父母“坏”的投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嘴里的“别人家的小孩”,其实就是他们理想中的自己,所有的这些都围绕着他们自己展开。我爸妈都以为我学了心理学就应该对别人更和善,通常我会回答他们:学习心理学并不是要一个人变成好好人,遇到什么事都不发怒。而是当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能明白对方愤怒、伤心这些负面情绪反应背后的恐惧。父母想成为那个更好的内在自己,但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完美,而他们潜意识里不愿放下这些“美好”的执念。
我爸当然不可能完美,因此他希望我完美。但自己内在的标准和期望只对自己有效,没灵感的时候我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不喜欢数学我怎么能学好奥数呢?我做不好,那是因为我根本不想去做。我喜欢跳舞,喜欢阅读,只有我爱我想的事情才会做的好做的愉快。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理想中的谁,我只想成为我自己。
打那以后,每当我爸开始说“别人家的小孩”,我就这样回答他:爸,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是我自己。两者完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说完就转身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了。三番五次后,我家里就再没出现过“别人家的小孩”。
每个人都只能做他自己,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当你温柔而坚定的拒绝父母的内在理想小孩的投射时,彼此间都能自由轻松的相处。如果你的身边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小孩”,下一次就试着大声说一句:我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是我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