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记游》 7、丝路上走停(三)莫高窟
(三)
信仰只有一个目的,
而生活才是无极限的。——纪伯伦
《红楼梦》有一僧一道贯穿始终,敦煌的千年梦境以一僧开篇,以一道结尾。
有流浪就会有停留,乐僔和尚在这里停留。
公元366年,前秦僧人乐僔云游至三危山下,见到山间金光万道。僧人看到了佛光,凡人看到了五彩。这正是他执杖千里、苦苦追寻的胜景,他决定在佛光出现的大泉河边开凿石窟。乐僔四处化缘,延请工匠,莫高窟的第一座石窟就此建成。
再到法良开凿第二窟,后人再开第三窟、第四窟,三危山下停驻了修行人,响起了诵经声,行走着香客和工匠。以往的圣徒,很少有人能真正站在佛祖的面前。他们没有把自己献给生活,只是对生活无情的凝视,或者悲愤的诉说。只有石窟的开凿是信仰与世俗的大融合。一代一代,佛门弟子、达官显贵、商贾百姓都加入其中,开窟建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大漠里的极乐繁华。
莫高窟的门票旺季是每天限量六千张。一般需要提前一天订票,官网预约然后取票,或者从旅行社加钱代买。莫高窟的各项活动都有着敦煌研究院的影子。敦煌研究院(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常书鸿先生在民国的风雨飘摇中艰难筹办。从江南水乡来到这大漠边疆,这里有众多为敦煌艺术不远千里,一停留就是几十年的艺术家。相照于佛门弟子,这也是一种修行,等身的著作是一座等身菩萨。
莫高窟门票旺季200元,淡季100元,这两百块贵的值得。游览的顺序用了心思,处处都有保护古迹的良苦用心和展现敦煌魅力的谆谆指引。莫高窟的参观从数字展示中心开始,数字中心远看立于沙漠之中,如流动之沙丘,如飞舞之裙带。
首先是两场电影,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环幕电影《梦幻佛宫》。《千年莫高》重温石窟宝藏跨越千年的历史。《梦幻佛宫》别致的圆顶球幕布身临其境的展现了石窟壁画和塑像。佛界众生如在身边,亏心作恶的必有惧色,行善信佛的如入极乐。只当文化艺术看的,必震撼不已。
而后,游人坐班车穿过长长的戈壁公里到达主景区。下车东望,三危览胜。"窜三苗于三危",古时候这里是荒凉地。三危山危峰东屹,绵延数十里,大泉河将三危山与鸣沙山隔开,一半戈壁、一半沙漠。
莫高窟就林立在干涸的大泉河谷的西侧峭壁上。一个个洞窟自然排列,像是断崖上的蜂房鸽舍,长千又六百米。
为了保护洞窟里的绘画和塑像,莫高窟所有洞窟内没装电灯,每个洞窟里都装有监测洞内环境的电子设备,洞壁的护栏是邵逸夫捐资加装的。每个洞窟都是加锁的。在导游人员身上,钥匙和手电筒是必备之物。讲解是全程免费的。同样是出于对石窟的保护,几百个洞窟定时开放的也不过十几个。洞窟黑暗深邃,出入游人各执一方,随着导游的手电灯光,一脚探路一脚跟随。光线的游移更加凸显了壁画色彩的绮丽,还有花中故事的神秘。导游呵斥着不守规矩的游客,对生命脆弱的壁画一心的爱惜。烂熟的导游词里,有着一声声的叹息,为前人的乱题写乱画,为“强盗”的残忍掠夺。每每讲解结束,说到佛像身上的彩绘,都要说上一句,“这个洞窟里的佛像经过清朝时的重塑,很可惜,失去了原料的本色和美感。”清人的手法里露出衰败,大红大蓝里神韵全无,干巴巴千篇一律。似乎每尊佛像的表情都像慈禧太后一样。
每个洞窟都有编码,多的有三组。包含有伯希和的编号,还有张大千的编号。伯希和每一个编码都是一个伤心的印记,像是强盗抢劫后计数的账目。
莫高窟最为高大的是九层楼——96窟大佛殿北大像。弥勒坐像,是次于乐山、荣县的第三大佛。传说为武则天造像,背后的故事是宗教与政治的联姻。
最是心痛的一窟,现编号第16窟。清末,莫高窟僧道咸居。道士王圆箓欲将部分被遗弃的洞窟改建为道观,清除淤沙。或是流沙指引,不经意间发现甬道北侧的小门。他打开了藏经洞(现编号第17窟)。
藏经洞内文物众多,历代文书、绢画、刺绣五万件余。如今空空,只有低坛上高僧洪辨的塑像凝视来人,碑残卷失。
洞内文书多为精美写本,少量刻本,有多种文字,内容丰富繁杂,有不少绝本孤本。此门一开,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就此诞生。
藏经洞打开后,王道士往敦煌县城寻找县令严泽,所带两卷经文被视为废纸。数年后,又报知新任知县汪宗翰,知县顺走几卷经文,命其就地保存。两次找寻未果,王道士又将两箱经书单枪匹马、风餐露宿地带往肃州,行经八百里,路途艰险,有野狼,有土匪。道台大人翻检一番,只觉得写经上的书法不及自己。几经周折,1904年省府仍旧只是下令就地保存。据说王道士还向慈禧老佛爷写过密信,只是这等小石子,不说沉到大海了,黄河也渡不过。音信杳无。
斯坦因的到来,开启了一个荒诞的故事。1907年,斯坦因自称是西方世界的唐玄奘,骗子说自己有信仰,道士被和尚的故事打动了。
当然,历史比这更具黑色幽默。当斯坦因等人把敦煌经卷宣传于全世界各地,当朝官员趋之若鹜,开始了千方百计的巧取豪夺。1910年清政府下令将剩余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在运送的途中,每一站都是一个流失处,充作买路财。
历史是讽刺的。被“盗走”的经卷保藏在供人瞻仰的异国博物馆。留下的,散落遗失,有如天女散花般的存在。
信仰只有一个目的,
而生活才是无极限的。——纪伯伦
![]() |
《红楼梦》有一僧一道贯穿始终,敦煌的千年梦境以一僧开篇,以一道结尾。
有流浪就会有停留,乐僔和尚在这里停留。
公元366年,前秦僧人乐僔云游至三危山下,见到山间金光万道。僧人看到了佛光,凡人看到了五彩。这正是他执杖千里、苦苦追寻的胜景,他决定在佛光出现的大泉河边开凿石窟。乐僔四处化缘,延请工匠,莫高窟的第一座石窟就此建成。
再到法良开凿第二窟,后人再开第三窟、第四窟,三危山下停驻了修行人,响起了诵经声,行走着香客和工匠。以往的圣徒,很少有人能真正站在佛祖的面前。他们没有把自己献给生活,只是对生活无情的凝视,或者悲愤的诉说。只有石窟的开凿是信仰与世俗的大融合。一代一代,佛门弟子、达官显贵、商贾百姓都加入其中,开窟建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大漠里的极乐繁华。
莫高窟的门票旺季是每天限量六千张。一般需要提前一天订票,官网预约然后取票,或者从旅行社加钱代买。莫高窟的各项活动都有着敦煌研究院的影子。敦煌研究院(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常书鸿先生在民国的风雨飘摇中艰难筹办。从江南水乡来到这大漠边疆,这里有众多为敦煌艺术不远千里,一停留就是几十年的艺术家。相照于佛门弟子,这也是一种修行,等身的著作是一座等身菩萨。
莫高窟门票旺季200元,淡季100元,这两百块贵的值得。游览的顺序用了心思,处处都有保护古迹的良苦用心和展现敦煌魅力的谆谆指引。莫高窟的参观从数字展示中心开始,数字中心远看立于沙漠之中,如流动之沙丘,如飞舞之裙带。
首先是两场电影,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环幕电影《梦幻佛宫》。《千年莫高》重温石窟宝藏跨越千年的历史。《梦幻佛宫》别致的圆顶球幕布身临其境的展现了石窟壁画和塑像。佛界众生如在身边,亏心作恶的必有惧色,行善信佛的如入极乐。只当文化艺术看的,必震撼不已。
而后,游人坐班车穿过长长的戈壁公里到达主景区。下车东望,三危览胜。"窜三苗于三危",古时候这里是荒凉地。三危山危峰东屹,绵延数十里,大泉河将三危山与鸣沙山隔开,一半戈壁、一半沙漠。
莫高窟就林立在干涸的大泉河谷的西侧峭壁上。一个个洞窟自然排列,像是断崖上的蜂房鸽舍,长千又六百米。
为了保护洞窟里的绘画和塑像,莫高窟所有洞窟内没装电灯,每个洞窟里都装有监测洞内环境的电子设备,洞壁的护栏是邵逸夫捐资加装的。每个洞窟都是加锁的。在导游人员身上,钥匙和手电筒是必备之物。讲解是全程免费的。同样是出于对石窟的保护,几百个洞窟定时开放的也不过十几个。洞窟黑暗深邃,出入游人各执一方,随着导游的手电灯光,一脚探路一脚跟随。光线的游移更加凸显了壁画色彩的绮丽,还有花中故事的神秘。导游呵斥着不守规矩的游客,对生命脆弱的壁画一心的爱惜。烂熟的导游词里,有着一声声的叹息,为前人的乱题写乱画,为“强盗”的残忍掠夺。每每讲解结束,说到佛像身上的彩绘,都要说上一句,“这个洞窟里的佛像经过清朝时的重塑,很可惜,失去了原料的本色和美感。”清人的手法里露出衰败,大红大蓝里神韵全无,干巴巴千篇一律。似乎每尊佛像的表情都像慈禧太后一样。
每个洞窟都有编码,多的有三组。包含有伯希和的编号,还有张大千的编号。伯希和每一个编码都是一个伤心的印记,像是强盗抢劫后计数的账目。
莫高窟最为高大的是九层楼——96窟大佛殿北大像。弥勒坐像,是次于乐山、荣县的第三大佛。传说为武则天造像,背后的故事是宗教与政治的联姻。
最是心痛的一窟,现编号第16窟。清末,莫高窟僧道咸居。道士王圆箓欲将部分被遗弃的洞窟改建为道观,清除淤沙。或是流沙指引,不经意间发现甬道北侧的小门。他打开了藏经洞(现编号第17窟)。
藏经洞内文物众多,历代文书、绢画、刺绣五万件余。如今空空,只有低坛上高僧洪辨的塑像凝视来人,碑残卷失。
洞内文书多为精美写本,少量刻本,有多种文字,内容丰富繁杂,有不少绝本孤本。此门一开,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就此诞生。
藏经洞打开后,王道士往敦煌县城寻找县令严泽,所带两卷经文被视为废纸。数年后,又报知新任知县汪宗翰,知县顺走几卷经文,命其就地保存。两次找寻未果,王道士又将两箱经书单枪匹马、风餐露宿地带往肃州,行经八百里,路途艰险,有野狼,有土匪。道台大人翻检一番,只觉得写经上的书法不及自己。几经周折,1904年省府仍旧只是下令就地保存。据说王道士还向慈禧老佛爷写过密信,只是这等小石子,不说沉到大海了,黄河也渡不过。音信杳无。
斯坦因的到来,开启了一个荒诞的故事。1907年,斯坦因自称是西方世界的唐玄奘,骗子说自己有信仰,道士被和尚的故事打动了。
当然,历史比这更具黑色幽默。当斯坦因等人把敦煌经卷宣传于全世界各地,当朝官员趋之若鹜,开始了千方百计的巧取豪夺。1910年清政府下令将剩余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在运送的途中,每一站都是一个流失处,充作买路财。
历史是讽刺的。被“盗走”的经卷保藏在供人瞻仰的异国博物馆。留下的,散落遗失,有如天女散花般的存在。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