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眼中的古典家具竟然是这样的
一件古典家具,看似简单,其实想要真正的了解它,恐怕也只有学霸才能得窥一二吧?常常听人说,细细凝视一件经典的古典家具,琢磨着别有风味。那么,他们琢磨的到底是什么呢?知木君且抛砖引玉,为诸位看官解读“看”古典家具的几大“学问”。
1古典家具与语文
冥冥中总感觉到中国古典家具和中国书法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而这条纽带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颇有些玄妙。比如说颜筋柳骨的对比很像紫檀与黄花梨的比较。明代的黄花梨家具大多道骨仙风,展示线条之美,可谓之骨,但却并不让您感到无肉。清代紫檀雍容华贵,但却不像大多清代红木家具一样显得呆板,反而让人感到内涵精光,大气磅礴。
明代家具崇尚简洁自然,不重装饰,却特别喜欢通过线条的变化获得一种形式美感,而这点,恰恰与书法艺术不谋而合,因而,明代的时候,家具制作便广泛的受到书法影响,出现了这种书法家具。
像上图这种搭脑,是不是就和颜体中的“一“字惊人的相似,除了这个,还有像下面这种,圈椅的设计,您看和篆书中的宝盖是不是也很像?
除了基本的造型,在美学理念上,明式家具也深受书法影响。比较典型的就是书法中强调“一笔书”,即气势连贯,宛若一体。受此启发,人们经常精心选材,连接木材时,木材的纹理也是顺畅的,这种做法通常能获得一种气势美。例如明式家具中的圈椅,它的椅圈通常和鹅脖以及圈椅面下的腿足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气脉连贯”的效果。
2古典家具与数学
在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原则是“尊严第一,舒适第二”,中式古典家具讲究高、大、宽、深,最忌讳矮、小、窄、浅,这是中式红木古典家具的灵魂。而家具各个部位的比例和尺寸,甚至于每根枨的粗细都是先人们经过反复实践而走向成熟的,这些细微之处都是构成灵魂的基础。
古人用的最顺溜的莫过于鲁班尺。鲁班尺分为上下两层,上面叫做门公尺,下面叫做丁兰尺。门公尺是用来阳宅建筑用的,用于活人的房屋用具丈量。上面有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个字。八个字为一个循环,一个循环长度按照现在的尺寸是一尺二寸八分半,大约43厘米……大概当时,最常见的应该是求木匠师傅的心理阴影面积吧?
3古典家具与地理
古典家具和地理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各地域之间也因为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家具风格体系,如苏、广、京、晋、宁、鲁、扬、闽等家具流派。其中最具有影响力,而且代表中国传统家具最高水平的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来自诗意江南的苏式家具、岭南地区的广作家具、皇室宫廷的京式家具。
京作家具用料较广式要小,较苏式要实,但“皇家气势”十足,以外表看,京作与苏作在用料上趋于相仿,但京作家具基本不用包镶作法;苏作家具用料异常节俭,甚至采用包镶、席面等方法,可谓惜木如金,其镶嵌技法水平高超,采用黄杨、玉石、螺钿等材料;广作家具用料宽大充裕,讲求木性一致,一件器物一种木料制成,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受西方巴洛克与洛可可式艺术风格的影响,装饰花纹雕刻深湛,磨工精细,纹饰表面晶莹如玉,不露刀痕。
“风气之先”广作家具
4古典家具与物理
中国古典家具将力学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红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欣赏古典家具的价值标准,除“材美工巧”之外,真正组成家具灵魂的是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红木家具不会出现西方家具因金属部件锈蚀而整体瓦解的现象。木质榫卯的红木家具不易变形,而且不易损坏。故宫博物院中很多榫卯结构的红木家具,虽然历数百年,却仍然牢固如初的缘由。
5古典家具与化学
在传统古典家具的制作中,家具的表面处理常常会运用烫蜡工艺,在古代又被称为“蜡活”。这种工艺被用作青铜器器皿和红木家具的表面处理,达到上光和防止氧化的目的。众所周知,木材由纤维构成,制成家具的木材纤维中存留着油脂和空气,受空气湿度影响,家具一段时间后会变形。在家具制作时,人们往往习惯用油漆封住木材表面,通过阻隔空气与纤维中的油脂和水分发生作用,来保护家具不变形。
使用电吹风吹热可以使家具表面的蜂蜡受热熔化
这种办法短期内效果很好,但时间一长后,油漆十几年后变得干燥、坚硬无比,而木质纤维则还在不断与油漆“较劲”,家具会更容易损坏。相反,烫蜡工艺采用了疏通原理,用松软的天然“蜂蜡”渗入到木纤维之间,实现隔绝空气、不变形的目的,蜡与木质纤维一同变化、相互适应,木质本身被保护起来。烫蜡后的家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人体的触摸,木头表面经过氧化后,木材颜色慢慢变深,久之则光泽度越来越强。家具上好像形成一层角质膜,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包浆”。
烫蜡工艺对木材的硬度、纹理有很高的要求,要选择木质好、硬度高、自身油脂丰富的木材,如黄花梨、紫檀、酸枝、刺猬紫檀,而对木质较差、油脂不丰富的木材,即使采用烫蜡处理,由于很难有“包浆”的形成,家具也不够亮丽。
6古典家具与生物
古典家具的用材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红酸枝木类中的赛州黄檀,表面处理性能好,用锋利刃具切割后可得到接近高度抛光的表面。木材富有油质性,但油质感不及微凹黄檀。其主要特征是管孔弦向直径小(平均50~100 µm),但分布密度高(20~40个/mm²)。
比如海南黄花梨生长在海南东部地区,由于雨水充沛经过了阳光的照射,生长的速度较快,材质方面相对稀疏。切开之后可以看到纹理惊艳的花纹。越南海黄梨由于产地的差异,在木料的形态和花纹方面虽然与海黄有一定的相似,但是价值确实有较大的差异的。
7古典家具与历史
中国古典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家具(公元约前16世纪~公元前249年),从旧石器时代的居无定所,到新石器时代的日出而作,我们的先民终于能够基本定居下来。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逐步进化,高型家具的发展也慢慢的普遍了起来。至两宋(960~1279年)时,“垂足而坐”的起居习惯逐渐流行开来,以桌、椅、凳为中心的起居格局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
中国家具的发展历经了由简陋而繁美,重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演进过程,终于在明清家具时期达到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顶峰,其时,工艺美术呈现出琳琅满目、争相斗妍的灿烂局面,家具制作工艺空前繁荣,形成了“明式家具”风格和“清式家具”风格。民国时期,西方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当时盛行的“海派”家具初步形成了专业分工的企业群,体现了中国现代家具工业的萌芽。
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传统硬木家具企业为了应对市场挑战,设计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家具的形态,简化传统的装饰,引进人体工效学的原理,增加时尚功能和改进坐具的垫性,创造了一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全新的“新中式家具风格”。新中式风格对中式风格的扬弃,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风格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它不是纯粹的中式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来打造家居风格。
8古典家具与金融学
2014年11月22日,中国嘉德的明晚期•黄花梨圆后背交椅拍出2357.5万元人民币;2014年12月3日,北京保利的乾隆•紫檀高浮雕吉庆有馀顶箱式四件柜拍出2242.5万元人民币;2014年5月17日,北京嘉德的明晚期•黄花梨高靠背南官帽椅成对拍出1667.5万元人民币;2015年6月8日晚,北京保利十周年春拍清乾隆•御制紫檀掐丝珐琅蓝地百宝嵌四季花卉屏风(八扇)拍出3047.5万元人民币……古典家具的升值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清乾隆•御制紫檀掐丝珐琅蓝地百宝嵌四季花卉屏风(八扇)
目前最具升值潜力的古典家具有两类:一类是明代和清早期在文人指点下制作的明式家具,木质一般都是黄花梨;另一类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皇帝亲自监督,宫廷艺术家指导制作的清代宫廷家具,木质一般是紫檀木。这两类家具存世量至今总共不超过一万件,其价可比黄金。
9古典家具与医学
在中医的典籍中,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遵生八笺》,作者是明朝的高濂。这本书也记载了许多有趣的家具,家具首先出现在《遵生八笺》的第三笺“起居安乐笺”中。所谓起居安乐,顾名思义,便是讲居室和日用家具的内容。所谓道不在远,在“起居安乐笺”中,高濂描述了许多家具,这些家具,都是作为养生和憩心之用的“道具”。例如有“二宜床”、“竹榻”、“靠背”、“靠几”、“倚床”、“短榻”、“藤墩”、“仙椅”、“隐几”以及“滚凳”和“禅椅”等,仿佛都秩序井然,供人们做养生修道之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其中颇有特色的“二宜床”、“倚床”、“仙椅”和“滚凳”。
“二宜床”是指冬夏皆宜的一种床。这种床,夏天的时候四通凉风,而蚊子绝对进不来,床上三面围屏可以吸拭身上的汗水,立柱的栏杆上画梅以助意境,这样夏日睡眠,就可以快然息心于一隅之境,了无旁骛。冬天的时候,床上加装上七扇木格,用“布骨纸面”裱糊,再用冬帐披覆,可以完全抵御寒气入床。更妙的是,在床帐上悬挂一个空心葫芦,葫芦口用软木块封住,再在软木块上钻眼,把香药放在葫芦中,使床上有氤氲香气。同时,也可在床的后柱上面钉两个铜钩,挂上壁瓶,瓶中插花,使“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高濂认为,比起那些雕饰繁华、金碧辉映的“豪床”,这种“二宜床”更有益于提升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明•唐寅《李端端像》中带脚踏无扶手的交椅
“倚床”则并非床,更类似于今天的躺椅。这种“倚床”,“用藤竹编之,勿用板,轻则童子易抬”,上面安有一个椅圈的靠背,可以立起来也可以放平,高低随意。“倚床”的用处有三:一是醉卧,醉酒时用以休息;二是可以躺着看书;三是可以搬到庭院花树下,躺着品月赏花。
接着介绍“仙椅”。高濂引《史记》中臞仙的话说:“默坐凝神运用,须要座椅宽舒,可以盘足后靠。”这种静坐用椅与通常的椅子比起来,首先是宽大,其次则还有三个特点。一是靠背板上另加一个荷叶状的靠脑,用以托举头部;二是扶手较大;三是还有一个“托颏”的装置,也是状如荷叶,用以托举下巴。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可以让椅子全然托举起端坐的人体,从而不需要太着力就能坐久,使筋骨舒畅,血气流行。
最后再介绍一下“滚凳”。中医历来重视脚底涌泉穴的保健功能,高濂说:“涌泉二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养生家时常欲令人摩擦。”经常摩擦涌泉穴可以活络气血,为此,高濂认为可以做一个木凳,长二尺,宽六寸,中间横穿两根可以转动的圆木,这样把脚伸进去转动圆木,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按摩涌泉穴的作用。
注:文章内容整理于网络
1古典家具与语文
冥冥中总感觉到中国古典家具和中国书法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而这条纽带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颇有些玄妙。比如说颜筋柳骨的对比很像紫檀与黄花梨的比较。明代的黄花梨家具大多道骨仙风,展示线条之美,可谓之骨,但却并不让您感到无肉。清代紫檀雍容华贵,但却不像大多清代红木家具一样显得呆板,反而让人感到内涵精光,大气磅礴。
明代家具崇尚简洁自然,不重装饰,却特别喜欢通过线条的变化获得一种形式美感,而这点,恰恰与书法艺术不谋而合,因而,明代的时候,家具制作便广泛的受到书法影响,出现了这种书法家具。
像上图这种搭脑,是不是就和颜体中的“一“字惊人的相似,除了这个,还有像下面这种,圈椅的设计,您看和篆书中的宝盖是不是也很像?
除了基本的造型,在美学理念上,明式家具也深受书法影响。比较典型的就是书法中强调“一笔书”,即气势连贯,宛若一体。受此启发,人们经常精心选材,连接木材时,木材的纹理也是顺畅的,这种做法通常能获得一种气势美。例如明式家具中的圈椅,它的椅圈通常和鹅脖以及圈椅面下的腿足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气脉连贯”的效果。
2古典家具与数学
在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原则是“尊严第一,舒适第二”,中式古典家具讲究高、大、宽、深,最忌讳矮、小、窄、浅,这是中式红木古典家具的灵魂。而家具各个部位的比例和尺寸,甚至于每根枨的粗细都是先人们经过反复实践而走向成熟的,这些细微之处都是构成灵魂的基础。
古人用的最顺溜的莫过于鲁班尺。鲁班尺分为上下两层,上面叫做门公尺,下面叫做丁兰尺。门公尺是用来阳宅建筑用的,用于活人的房屋用具丈量。上面有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个字。八个字为一个循环,一个循环长度按照现在的尺寸是一尺二寸八分半,大约43厘米……大概当时,最常见的应该是求木匠师傅的心理阴影面积吧?
3古典家具与地理
古典家具和地理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各地域之间也因为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家具风格体系,如苏、广、京、晋、宁、鲁、扬、闽等家具流派。其中最具有影响力,而且代表中国传统家具最高水平的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来自诗意江南的苏式家具、岭南地区的广作家具、皇室宫廷的京式家具。
京作家具用料较广式要小,较苏式要实,但“皇家气势”十足,以外表看,京作与苏作在用料上趋于相仿,但京作家具基本不用包镶作法;苏作家具用料异常节俭,甚至采用包镶、席面等方法,可谓惜木如金,其镶嵌技法水平高超,采用黄杨、玉石、螺钿等材料;广作家具用料宽大充裕,讲求木性一致,一件器物一种木料制成,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受西方巴洛克与洛可可式艺术风格的影响,装饰花纹雕刻深湛,磨工精细,纹饰表面晶莹如玉,不露刀痕。
“风气之先”广作家具
4古典家具与物理
中国古典家具将力学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红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欣赏古典家具的价值标准,除“材美工巧”之外,真正组成家具灵魂的是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红木家具不会出现西方家具因金属部件锈蚀而整体瓦解的现象。木质榫卯的红木家具不易变形,而且不易损坏。故宫博物院中很多榫卯结构的红木家具,虽然历数百年,却仍然牢固如初的缘由。
5古典家具与化学
在传统古典家具的制作中,家具的表面处理常常会运用烫蜡工艺,在古代又被称为“蜡活”。这种工艺被用作青铜器器皿和红木家具的表面处理,达到上光和防止氧化的目的。众所周知,木材由纤维构成,制成家具的木材纤维中存留着油脂和空气,受空气湿度影响,家具一段时间后会变形。在家具制作时,人们往往习惯用油漆封住木材表面,通过阻隔空气与纤维中的油脂和水分发生作用,来保护家具不变形。
使用电吹风吹热可以使家具表面的蜂蜡受热熔化
这种办法短期内效果很好,但时间一长后,油漆十几年后变得干燥、坚硬无比,而木质纤维则还在不断与油漆“较劲”,家具会更容易损坏。相反,烫蜡工艺采用了疏通原理,用松软的天然“蜂蜡”渗入到木纤维之间,实现隔绝空气、不变形的目的,蜡与木质纤维一同变化、相互适应,木质本身被保护起来。烫蜡后的家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人体的触摸,木头表面经过氧化后,木材颜色慢慢变深,久之则光泽度越来越强。家具上好像形成一层角质膜,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包浆”。
烫蜡工艺对木材的硬度、纹理有很高的要求,要选择木质好、硬度高、自身油脂丰富的木材,如黄花梨、紫檀、酸枝、刺猬紫檀,而对木质较差、油脂不丰富的木材,即使采用烫蜡处理,由于很难有“包浆”的形成,家具也不够亮丽。
6古典家具与生物
古典家具的用材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红酸枝木类中的赛州黄檀,表面处理性能好,用锋利刃具切割后可得到接近高度抛光的表面。木材富有油质性,但油质感不及微凹黄檀。其主要特征是管孔弦向直径小(平均50~100 µm),但分布密度高(20~40个/mm²)。
比如海南黄花梨生长在海南东部地区,由于雨水充沛经过了阳光的照射,生长的速度较快,材质方面相对稀疏。切开之后可以看到纹理惊艳的花纹。越南海黄梨由于产地的差异,在木料的形态和花纹方面虽然与海黄有一定的相似,但是价值确实有较大的差异的。
7古典家具与历史
中国古典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家具(公元约前16世纪~公元前249年),从旧石器时代的居无定所,到新石器时代的日出而作,我们的先民终于能够基本定居下来。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逐步进化,高型家具的发展也慢慢的普遍了起来。至两宋(960~1279年)时,“垂足而坐”的起居习惯逐渐流行开来,以桌、椅、凳为中心的起居格局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
中国家具的发展历经了由简陋而繁美,重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演进过程,终于在明清家具时期达到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顶峰,其时,工艺美术呈现出琳琅满目、争相斗妍的灿烂局面,家具制作工艺空前繁荣,形成了“明式家具”风格和“清式家具”风格。民国时期,西方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当时盛行的“海派”家具初步形成了专业分工的企业群,体现了中国现代家具工业的萌芽。
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传统硬木家具企业为了应对市场挑战,设计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家具的形态,简化传统的装饰,引进人体工效学的原理,增加时尚功能和改进坐具的垫性,创造了一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全新的“新中式家具风格”。新中式风格对中式风格的扬弃,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风格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它不是纯粹的中式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来打造家居风格。
8古典家具与金融学
2014年11月22日,中国嘉德的明晚期•黄花梨圆后背交椅拍出2357.5万元人民币;2014年12月3日,北京保利的乾隆•紫檀高浮雕吉庆有馀顶箱式四件柜拍出2242.5万元人民币;2014年5月17日,北京嘉德的明晚期•黄花梨高靠背南官帽椅成对拍出1667.5万元人民币;2015年6月8日晚,北京保利十周年春拍清乾隆•御制紫檀掐丝珐琅蓝地百宝嵌四季花卉屏风(八扇)拍出3047.5万元人民币……古典家具的升值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清乾隆•御制紫檀掐丝珐琅蓝地百宝嵌四季花卉屏风(八扇)
目前最具升值潜力的古典家具有两类:一类是明代和清早期在文人指点下制作的明式家具,木质一般都是黄花梨;另一类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皇帝亲自监督,宫廷艺术家指导制作的清代宫廷家具,木质一般是紫檀木。这两类家具存世量至今总共不超过一万件,其价可比黄金。
9古典家具与医学
在中医的典籍中,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遵生八笺》,作者是明朝的高濂。这本书也记载了许多有趣的家具,家具首先出现在《遵生八笺》的第三笺“起居安乐笺”中。所谓起居安乐,顾名思义,便是讲居室和日用家具的内容。所谓道不在远,在“起居安乐笺”中,高濂描述了许多家具,这些家具,都是作为养生和憩心之用的“道具”。例如有“二宜床”、“竹榻”、“靠背”、“靠几”、“倚床”、“短榻”、“藤墩”、“仙椅”、“隐几”以及“滚凳”和“禅椅”等,仿佛都秩序井然,供人们做养生修道之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其中颇有特色的“二宜床”、“倚床”、“仙椅”和“滚凳”。
“二宜床”是指冬夏皆宜的一种床。这种床,夏天的时候四通凉风,而蚊子绝对进不来,床上三面围屏可以吸拭身上的汗水,立柱的栏杆上画梅以助意境,这样夏日睡眠,就可以快然息心于一隅之境,了无旁骛。冬天的时候,床上加装上七扇木格,用“布骨纸面”裱糊,再用冬帐披覆,可以完全抵御寒气入床。更妙的是,在床帐上悬挂一个空心葫芦,葫芦口用软木块封住,再在软木块上钻眼,把香药放在葫芦中,使床上有氤氲香气。同时,也可在床的后柱上面钉两个铜钩,挂上壁瓶,瓶中插花,使“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高濂认为,比起那些雕饰繁华、金碧辉映的“豪床”,这种“二宜床”更有益于提升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明•唐寅《李端端像》中带脚踏无扶手的交椅
“倚床”则并非床,更类似于今天的躺椅。这种“倚床”,“用藤竹编之,勿用板,轻则童子易抬”,上面安有一个椅圈的靠背,可以立起来也可以放平,高低随意。“倚床”的用处有三:一是醉卧,醉酒时用以休息;二是可以躺着看书;三是可以搬到庭院花树下,躺着品月赏花。
接着介绍“仙椅”。高濂引《史记》中臞仙的话说:“默坐凝神运用,须要座椅宽舒,可以盘足后靠。”这种静坐用椅与通常的椅子比起来,首先是宽大,其次则还有三个特点。一是靠背板上另加一个荷叶状的靠脑,用以托举头部;二是扶手较大;三是还有一个“托颏”的装置,也是状如荷叶,用以托举下巴。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可以让椅子全然托举起端坐的人体,从而不需要太着力就能坐久,使筋骨舒畅,血气流行。
最后再介绍一下“滚凳”。中医历来重视脚底涌泉穴的保健功能,高濂说:“涌泉二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养生家时常欲令人摩擦。”经常摩擦涌泉穴可以活络气血,为此,高濂认为可以做一个木凳,长二尺,宽六寸,中间横穿两根可以转动的圆木,这样把脚伸进去转动圆木,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按摩涌泉穴的作用。
注:文章内容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