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有朋友告诉我,近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是犯困,早晨起来了,过一会儿又困,会迷迷糊糊地睡着,精力总觉得不济,以前每天睡三四个小时,都不觉得有问题。
我说,最好还是不要熬夜。有些事情的反应,不是立刻显现出来,而是有一个时间段,当时看着没问题,到了一定时间,就爆发了。如果这个爆发的后果不严重,也还好说,最怕的是平常无声无息,然后一次爆发就出危险。
如果说身体也有其“道”,这个“道”,本质上来说,还是要顺其自然。张驰有度,不要过度透支,不要认为一时没事,就是一世没事。人要学会遵循自然规律,可以偶尔突破,但不能成为常态。“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从欧洲回来后,我立刻去了韶关,这其实也是突破自然规律的行为,因为原则上来说,应该是在长途旅行后,先倒时差,但是时间不等人,如果错过了会很可惜(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不虚此行),不过从韶关回来后,我就闭门不出,朋友的邀约也婉言谢绝,每天早晨会多睡一点,蓄足精神再做事情,这样几天下来,精力就逐渐恢复。
在丹霞山徒步的时候,前一晚虽然睡得不好,但也相当勇猛。集体活动中是这样的,一个人要听跟上集体的节奏,不能掉队,接下两天,每天也都有新鲜的信息大量涌入,让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使得身体上的疲惫被压制住。从翁源去新丰的路上,多是盘山公路,人在车里的感觉很不好,不过下车后一调整,很快也就正常,这是现在学会的新方法:
碎片化休息法。
用最短的时间,抓住可能的机会,即使只是碎片化的片断时间,也能够起到作用。
这里面最重要的,其实是“心静”。
很多时候,是身体表面在休息,但由于大脑在活动,情绪在起伏,所以神经始终在紧绷,起不到放松的作用。如果心静下来,整个人处于一种安定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干扰,仿佛身周有一个结界,而内心平和,神经松驰,即使不入睡,也是一种休息。
有时候,要进入这种状态,需要一些媒介,比如音乐、精油,习惯了以后,就不再需要媒介,而是轻松地进入到这个状态中。
在做事的时候,专注于做事,其疾如风,侵掠如火。
在放松的时候,专注于安宁,其徐如林,不动如山。
状态的转换,在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生硬,但是刻意地训练自己,可以非常平滑地切换,就仿佛给自己安装了一个“ON/OFF”的开关。
如果一个人相信这是可以的并且愿意持续练习,就会由可能变成事实。
如果一个人拒绝相信,包括不相信有人可以做到,那么,道理当然还是道理,人生也还是原来的人生。
我说,最好还是不要熬夜。有些事情的反应,不是立刻显现出来,而是有一个时间段,当时看着没问题,到了一定时间,就爆发了。如果这个爆发的后果不严重,也还好说,最怕的是平常无声无息,然后一次爆发就出危险。
如果说身体也有其“道”,这个“道”,本质上来说,还是要顺其自然。张驰有度,不要过度透支,不要认为一时没事,就是一世没事。人要学会遵循自然规律,可以偶尔突破,但不能成为常态。“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从欧洲回来后,我立刻去了韶关,这其实也是突破自然规律的行为,因为原则上来说,应该是在长途旅行后,先倒时差,但是时间不等人,如果错过了会很可惜(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不虚此行),不过从韶关回来后,我就闭门不出,朋友的邀约也婉言谢绝,每天早晨会多睡一点,蓄足精神再做事情,这样几天下来,精力就逐渐恢复。
在丹霞山徒步的时候,前一晚虽然睡得不好,但也相当勇猛。集体活动中是这样的,一个人要听跟上集体的节奏,不能掉队,接下两天,每天也都有新鲜的信息大量涌入,让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使得身体上的疲惫被压制住。从翁源去新丰的路上,多是盘山公路,人在车里的感觉很不好,不过下车后一调整,很快也就正常,这是现在学会的新方法:
碎片化休息法。
用最短的时间,抓住可能的机会,即使只是碎片化的片断时间,也能够起到作用。
这里面最重要的,其实是“心静”。
很多时候,是身体表面在休息,但由于大脑在活动,情绪在起伏,所以神经始终在紧绷,起不到放松的作用。如果心静下来,整个人处于一种安定的状态,不受外界的干扰,仿佛身周有一个结界,而内心平和,神经松驰,即使不入睡,也是一种休息。
有时候,要进入这种状态,需要一些媒介,比如音乐、精油,习惯了以后,就不再需要媒介,而是轻松地进入到这个状态中。
在做事的时候,专注于做事,其疾如风,侵掠如火。
在放松的时候,专注于安宁,其徐如林,不动如山。
状态的转换,在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生硬,但是刻意地训练自己,可以非常平滑地切换,就仿佛给自己安装了一个“ON/OFF”的开关。
如果一个人相信这是可以的并且愿意持续练习,就会由可能变成事实。
如果一个人拒绝相信,包括不相信有人可以做到,那么,道理当然还是道理,人生也还是原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