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杜甫的五城》
之所以有机会看到《杜甫的五城》是因为老师的推荐,当时老师还推荐了《文化苦旅》《唐诗地图》。想着自己暂时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就去翻翻这三本书吧。最先看的是《文化苦旅》,因为图书馆藏量还是比较多的。第二看的是《唐诗地图》 ,藏量实在太少,去了三次图书馆才借到它。最后才看《杜甫的五城》,因为自己从网上买了一本,所以并不着急看完它。
在还没开始读《杜甫的五城》时,心中对这三本书还没有多大的感触。记得当我看了几页这本书时,心中还暗暗责怪老师干嘛推荐了3本类似的都是游记类的书,如今三本书都看得差不多了,心中却不自觉的就对他们做起了比较。
《文化苦旅》字如其名,整本书都弥漫着悲情的氛围,每一篇都带有厚重的历史感。余秋雨用一种感怀的散文化笔调以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开篇,到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这一场旅途的每一个地方要么是文人郁郁不得志的贬谪之地,要么就是当地文化惨遭浩劫,无论是历史带来的,或是现代文明的冲突,它们都承受了太多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和委屈。余秋雨以身处那个时代的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但在情感上却显得太过沉重。让人读过心头不禁染上一层阴霾,甚至是产生了深深的民族自责心理,不禁责问自己为什麽文化历史会如此曲折与悲苦?是我们人类太自以为是了麽?内心更是郁闷了好久。
而《唐诗地图》虽不是游记,但是也按地点进行记述的。用一首唐诗导入,并以此展开对诗中地点的描写,虽说借助诗歌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附有当地的美食与景点推荐的小锦囊,精美的配图也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这样诗、景、史的结合或许应该是很完美的。但是,读过之后总给我一种说不清的空落落的感觉。强迫自己读了大半部分后,便再也没有兴趣继续下去。现在仔细想想可能是作者以独立于当地当时之外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原因。在我看来,将一首诗进行简单的翻译和对内含故事的简述,以及如同旅游景点自我宣传时毫无感情的美食美景推荐。这些冷冰冰的客观的文字让我感受不到作者到底对此地寄予了何种感情,更别说与之产生共鸣或是分歧了。没有了感情的碰撞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相比之下,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杜甫的五城》,它没有《文化苦旅》弥漫着的低沉的哀伤。也没有《唐诗地图》里过于冷静客观的笔触。它似乎在《文化苦旅》和《唐诗地图》所表达的情感中找到了一个情感表达的最佳点。既不让人感到虚假,也不使人读之过于伤感。赖瑞和将他在途中的所感所遇真实的记录下来,用唐痴的视野展现大唐的风光,也从华裔的角度表达了对大陆社会生活的新奇。
赖瑞和以探访唐代历史遗迹为目的出发,满怀期待和激动乘坐火车开始了内地之旅。每当看到他如何计划火车行程,在火车上兴奋的想象着窗外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一切,那种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轻松飞扬之感,不觉让我想到“坐上火车去拉萨”这句歌词,更想如他一样来场说走就走的火车探访之旅。
他探访的每一个地方,在唐代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到柳州探寻当年柳宗元被贬的足迹;感受它一千年后的氛围;到郊区登上唐诗中经常写到的终南山,幻想自己划舟隐入烟雾萦绕的山中;到充满历史想象的朱雀大街,仿佛亲临唐太宗迎接玄奘取经归来的盛况……同时,对唐时的山川风貌、交通路途也有详细的描绘。赖瑞和习惯性的将自己融入那个时代的那个地方,仿佛自己穿越一千年的时光和唐人一起沐浴盛唐的光泽。
除了将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外,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与当下那些美其名曰探寻历史遗迹却仅仅着眼当下热点遗迹的游人不同,他带着自己对唐史的研究和痴迷,只身探访那些被人们忽略却意义重大的旧址。被旅游业冷落的昭陵,在他看来却是必谒之地,尽管地处偏远,却仍是“固执”的爬上交通不便、荒芜人烟的九嵕山,感受依山为陵的皇陵的霸气。又独自骑行探索连出租车都不愿到的已化为土堆的大明宫,穿过广阔的玉米地、在荒芜的杂草废墟里感受李德裕“月中清露”朝衣悲凉之景。同时,在询问西安时,总是不自觉的称为长安。痴迷之态踊跃纸上!
除了再现唐时的风采之外,赖瑞和更是将自己在唐朝和现代之间自由穿梭。在追忆唐朝时也将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陆中国的社会风貌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比如说,火车站外卖洗脸水的风景线,那个时代特有外汇券等等,将历史与现代生活完美的结合在自己的笔下,让8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生活不再如教科书上所描绘枯燥单调,反而在他的经历下显得生气勃勃。
简洁直白的文字、清新的语言风格,记录行程的点点滴滴,不做过多的评判,把“喝完随手把瓶子往窗外一摔,发出清脆的摔瓶声。这一切仿佛都是自然的举动”“如今的洞庭湖,已受到严重污染”等一些我们看来值得诟病的现象简单描诉一笔而过,并不像他人一样大写特写宣扬自己的义愤填膺、表示自己坚定的立场。其实很多事读者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并不喜欢作者强行将我们带入他的价值观里去,我们需要的是作者能从他的描写中留给我们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而赖瑞和正是用他理性的笔触既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感情,又不用他的文字绑架我们的感情,给我们留有余地。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部他自己的旅行史,写他一路的吃喝玩乐行,没有多大的价值,但在我看来正是循着他的旅途,读着他的文字,感受他对生活的热度,才更多地了解了一千多年的那个朝代和几十年前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在还没开始读《杜甫的五城》时,心中对这三本书还没有多大的感触。记得当我看了几页这本书时,心中还暗暗责怪老师干嘛推荐了3本类似的都是游记类的书,如今三本书都看得差不多了,心中却不自觉的就对他们做起了比较。
《文化苦旅》字如其名,整本书都弥漫着悲情的氛围,每一篇都带有厚重的历史感。余秋雨用一种感怀的散文化笔调以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开篇,到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这一场旅途的每一个地方要么是文人郁郁不得志的贬谪之地,要么就是当地文化惨遭浩劫,无论是历史带来的,或是现代文明的冲突,它们都承受了太多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和委屈。余秋雨以身处那个时代的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但在情感上却显得太过沉重。让人读过心头不禁染上一层阴霾,甚至是产生了深深的民族自责心理,不禁责问自己为什麽文化历史会如此曲折与悲苦?是我们人类太自以为是了麽?内心更是郁闷了好久。
而《唐诗地图》虽不是游记,但是也按地点进行记述的。用一首唐诗导入,并以此展开对诗中地点的描写,虽说借助诗歌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附有当地的美食与景点推荐的小锦囊,精美的配图也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这样诗、景、史的结合或许应该是很完美的。但是,读过之后总给我一种说不清的空落落的感觉。强迫自己读了大半部分后,便再也没有兴趣继续下去。现在仔细想想可能是作者以独立于当地当时之外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原因。在我看来,将一首诗进行简单的翻译和对内含故事的简述,以及如同旅游景点自我宣传时毫无感情的美食美景推荐。这些冷冰冰的客观的文字让我感受不到作者到底对此地寄予了何种感情,更别说与之产生共鸣或是分歧了。没有了感情的碰撞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相比之下,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杜甫的五城》,它没有《文化苦旅》弥漫着的低沉的哀伤。也没有《唐诗地图》里过于冷静客观的笔触。它似乎在《文化苦旅》和《唐诗地图》所表达的情感中找到了一个情感表达的最佳点。既不让人感到虚假,也不使人读之过于伤感。赖瑞和将他在途中的所感所遇真实的记录下来,用唐痴的视野展现大唐的风光,也从华裔的角度表达了对大陆社会生活的新奇。
赖瑞和以探访唐代历史遗迹为目的出发,满怀期待和激动乘坐火车开始了内地之旅。每当看到他如何计划火车行程,在火车上兴奋的想象着窗外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一切,那种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轻松飞扬之感,不觉让我想到“坐上火车去拉萨”这句歌词,更想如他一样来场说走就走的火车探访之旅。
他探访的每一个地方,在唐代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到柳州探寻当年柳宗元被贬的足迹;感受它一千年后的氛围;到郊区登上唐诗中经常写到的终南山,幻想自己划舟隐入烟雾萦绕的山中;到充满历史想象的朱雀大街,仿佛亲临唐太宗迎接玄奘取经归来的盛况……同时,对唐时的山川风貌、交通路途也有详细的描绘。赖瑞和习惯性的将自己融入那个时代的那个地方,仿佛自己穿越一千年的时光和唐人一起沐浴盛唐的光泽。
除了将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外,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与当下那些美其名曰探寻历史遗迹却仅仅着眼当下热点遗迹的游人不同,他带着自己对唐史的研究和痴迷,只身探访那些被人们忽略却意义重大的旧址。被旅游业冷落的昭陵,在他看来却是必谒之地,尽管地处偏远,却仍是“固执”的爬上交通不便、荒芜人烟的九嵕山,感受依山为陵的皇陵的霸气。又独自骑行探索连出租车都不愿到的已化为土堆的大明宫,穿过广阔的玉米地、在荒芜的杂草废墟里感受李德裕“月中清露”朝衣悲凉之景。同时,在询问西安时,总是不自觉的称为长安。痴迷之态踊跃纸上!
除了再现唐时的风采之外,赖瑞和更是将自己在唐朝和现代之间自由穿梭。在追忆唐朝时也将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陆中国的社会风貌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比如说,火车站外卖洗脸水的风景线,那个时代特有外汇券等等,将历史与现代生活完美的结合在自己的笔下,让8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生活不再如教科书上所描绘枯燥单调,反而在他的经历下显得生气勃勃。
简洁直白的文字、清新的语言风格,记录行程的点点滴滴,不做过多的评判,把“喝完随手把瓶子往窗外一摔,发出清脆的摔瓶声。这一切仿佛都是自然的举动”“如今的洞庭湖,已受到严重污染”等一些我们看来值得诟病的现象简单描诉一笔而过,并不像他人一样大写特写宣扬自己的义愤填膺、表示自己坚定的立场。其实很多事读者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并不喜欢作者强行将我们带入他的价值观里去,我们需要的是作者能从他的描写中留给我们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而赖瑞和正是用他理性的笔触既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感情,又不用他的文字绑架我们的感情,给我们留有余地。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部他自己的旅行史,写他一路的吃喝玩乐行,没有多大的价值,但在我看来正是循着他的旅途,读着他的文字,感受他对生活的热度,才更多地了解了一千多年的那个朝代和几十年前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