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幸福需要守望
1997年《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丝莱特塑造的经典情侣形象也深入人心。《泰坦尼克号》所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久久不能忘怀,魂牵梦绕在人们柔软的的情愫下。那种矢志不渝的爱恋,跨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
11年后,莱昂和凯特再度携手,于是《革命之路》应运而生。不少影迷因此而调侃:如果当年杰克获救,那么他和露丝如今的生活说不定真的就是《革命之路》所演绎的那般。
相比起情节跌宕起伏的世纪大片,《革命之路》的人物情感和生活常情都平静很多,清淡很多。爱波和弗兰克两个人,从相识到结婚,没有经历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的爱情周折。他们相爱,然后结婚,生子。像所有的夫妻一样生活着。弗兰克在一家公司做着份不咸不淡的小职员,朝九晚五,养家糊口。爱波年轻时是演员,也曾信心满满,憧憬希翼着。只是年复一年的主妇生活渐渐蚕食了她年轻时色彩斑斓的梦,她几乎成了全职主妇,每天系着围裙,灰头土脸地忙绿与厨房,削着永远也削不完的土豆皮。自己的演艺生涯暗淡无望。
爱波和弗兰克的生活就这么不痛不痒地过着,单调、乏味。他们曾经都是有梦的人,都曾踌躇满志。
只是在不知不觉的岁月侵蚀下,离自己的憧憬渐行渐远。被生活的繁琐淹没在茫茫人群中,没有鹤立鸡群,没有与众不同,平常而平凡。
爱波在整理房间时翻出了一张弗兰克的旧照片,那是年轻时的弗兰克,站在埃菲尔铁塔下,意气风发。爱波忽然就震惊了,她在恍惚的一瞬间抓住了一颗不让自己沉沦的救命稻草,她的双眸明亮起来,目光灼灼。她对弗兰克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巴黎梦。这个梦想长着快乐的翅膀,多么美好,因为它,爱波的家庭充满甜蜜、愉悦的空气。
爱波和弗兰克不再为琐事争吵。他们满心欢喜地开始为这个梦想准备。即使周身出现质疑,他们任然不为所动,陶醉其中。享受着这种久违的与众不同的感觉,仿佛找到当年热恋时的活力。巴黎美不美其实已不那么重要,他们开始有所期待,并因了这个期待而感受到追寻的快乐。
可是,事与愿违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弗兰克升职了,他开始放弃这个梦想,希望回归到以前看似靠谱的生活。弗兰克做了梦想的叛徒,丢下独自憧憬的爱波丢盔弃甲,像生活妥协。当爱波终于明白,巴黎是她永远到不了亦回不去的远方时,绝望的她为自己堕了胎,最终因失血过多寂寥地死去。以生命的代价终结了这场未完成的巴黎梦。
一个平淡却惨烈的故事。
让我想到了热映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看似生活幸福的玛丽吞枪自尽。是什么让爱波如此绝望?
如果从物质的角度看,爱波并非匮乏,她的家庭岁算不上富贵殷实,倒也还衣食无忧。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生存需要来看,最基本的衣食需求爱波已经满足了 。爱波也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有家庭的归属感。唯独缺少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所以她会空虚和疲倦,仅仅围绕着一日三餐忙忙碌碌,无疑折杀了爱波的潜质和精力,她该有对于她来说更大的作为。
她缺少的的确是一个梦想,巴黎梦是个好梦,但却远了些,显得飘渺虚幻。爱波需要一个更实际的梦,一个为之努力并看到到的梦。比如继续她的演员梦或者转行,做她喜欢的事情。
总之,让自己有个盼头,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而不是围绕着永无止境看不到头的零碎琐事。
幸福永远都是走在前方,我们能做到不是望着它气喘吁吁地拼命追拙,因为我们不可能牢牢抓住它的,即使我们再用力。但这不是我们放弃找寻它的理由,我们要让自己看得到前方的幸福,然后让自己限的接近它。
别离幸福太远,远离幸福,当然不会幸福。可也别逼着自己围着它咬牙切齿地狂奔,连周身的美景也来不及欣赏。给自己一个看得见,似乎努力一些就可以触碰的距离。
这种守望的距离,刚刚好。
11年后,莱昂和凯特再度携手,于是《革命之路》应运而生。不少影迷因此而调侃:如果当年杰克获救,那么他和露丝如今的生活说不定真的就是《革命之路》所演绎的那般。
相比起情节跌宕起伏的世纪大片,《革命之路》的人物情感和生活常情都平静很多,清淡很多。爱波和弗兰克两个人,从相识到结婚,没有经历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的爱情周折。他们相爱,然后结婚,生子。像所有的夫妻一样生活着。弗兰克在一家公司做着份不咸不淡的小职员,朝九晚五,养家糊口。爱波年轻时是演员,也曾信心满满,憧憬希翼着。只是年复一年的主妇生活渐渐蚕食了她年轻时色彩斑斓的梦,她几乎成了全职主妇,每天系着围裙,灰头土脸地忙绿与厨房,削着永远也削不完的土豆皮。自己的演艺生涯暗淡无望。
爱波和弗兰克的生活就这么不痛不痒地过着,单调、乏味。他们曾经都是有梦的人,都曾踌躇满志。
只是在不知不觉的岁月侵蚀下,离自己的憧憬渐行渐远。被生活的繁琐淹没在茫茫人群中,没有鹤立鸡群,没有与众不同,平常而平凡。
爱波在整理房间时翻出了一张弗兰克的旧照片,那是年轻时的弗兰克,站在埃菲尔铁塔下,意气风发。爱波忽然就震惊了,她在恍惚的一瞬间抓住了一颗不让自己沉沦的救命稻草,她的双眸明亮起来,目光灼灼。她对弗兰克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巴黎梦。这个梦想长着快乐的翅膀,多么美好,因为它,爱波的家庭充满甜蜜、愉悦的空气。
爱波和弗兰克不再为琐事争吵。他们满心欢喜地开始为这个梦想准备。即使周身出现质疑,他们任然不为所动,陶醉其中。享受着这种久违的与众不同的感觉,仿佛找到当年热恋时的活力。巴黎美不美其实已不那么重要,他们开始有所期待,并因了这个期待而感受到追寻的快乐。
可是,事与愿违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弗兰克升职了,他开始放弃这个梦想,希望回归到以前看似靠谱的生活。弗兰克做了梦想的叛徒,丢下独自憧憬的爱波丢盔弃甲,像生活妥协。当爱波终于明白,巴黎是她永远到不了亦回不去的远方时,绝望的她为自己堕了胎,最终因失血过多寂寥地死去。以生命的代价终结了这场未完成的巴黎梦。
一个平淡却惨烈的故事。
让我想到了热映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看似生活幸福的玛丽吞枪自尽。是什么让爱波如此绝望?
如果从物质的角度看,爱波并非匮乏,她的家庭岁算不上富贵殷实,倒也还衣食无忧。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生存需要来看,最基本的衣食需求爱波已经满足了 。爱波也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有家庭的归属感。唯独缺少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所以她会空虚和疲倦,仅仅围绕着一日三餐忙忙碌碌,无疑折杀了爱波的潜质和精力,她该有对于她来说更大的作为。
她缺少的的确是一个梦想,巴黎梦是个好梦,但却远了些,显得飘渺虚幻。爱波需要一个更实际的梦,一个为之努力并看到到的梦。比如继续她的演员梦或者转行,做她喜欢的事情。
总之,让自己有个盼头,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而不是围绕着永无止境看不到头的零碎琐事。
幸福永远都是走在前方,我们能做到不是望着它气喘吁吁地拼命追拙,因为我们不可能牢牢抓住它的,即使我们再用力。但这不是我们放弃找寻它的理由,我们要让自己看得到前方的幸福,然后让自己限的接近它。
别离幸福太远,远离幸福,当然不会幸福。可也别逼着自己围着它咬牙切齿地狂奔,连周身的美景也来不及欣赏。给自己一个看得见,似乎努力一些就可以触碰的距离。
这种守望的距离,刚刚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