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影像,沉重的现实——2015青年导演海上影展观影记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来临,一年一度的中国独立影像展再次传来停摆的消息,很可能无缘在南京举办,我自己的第一本书——《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也仍在苦苦等待新闻出版部门的选题批复,在闭关读书多日之后,我终于又等来了一次集中观看中国优秀独立电影的机会,那就是由后窗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举办的2015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12月初的上个周末,感冒初愈的我乘坐高铁,来到位于上海徐家汇地区的上海影城,开始了为期两天两夜的观影之旅。此次影展一共展映八部电影,按照后窗友人高达的建议,我挑选了其中的五部观看。这五部电影的作者当中,只有万玛才旦导演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电影作者,而其他四部电影,我都是第一次观看该导演的作品。整个观影过程中沉甸甸的收获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五部电影,无论是否是自己特别喜欢的类型,都一致呈现出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真诚用心的创作态度。在这些静谧、舒缓,而又充满张力的影像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生命个体的故事,他们所演绎的种种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恰恰真是当下转型期中国现实的完美写照。
影展的开幕影片是万玛才旦导演的《塔洛》。在展映之前,本片刚刚荣获了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作为集作家和电影导演于一身的创作者,万玛才旦在文字和影像这两种表现方式之间的转换显得非常游刃有余。这部《塔洛》,跟他之前的作品有着一以贯之的逻辑,就是关注藏族传统文明在现代化和汉化语境下的变异与迷失。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言:一个国家最危险的时刻,就在它有所转变,而又没有完全转变到位的时刻,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最危险的时刻,同样是在他希望向新生活转变,但又没有完全摆脱旧生活影响的时刻。从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到塔洛留了大半辈子、而又毅然剪去的小辫子,再到象征权力规训的身份证,,以及象征都市生活的流行歌曲《走出大山》和象征传统游牧生活的藏族情歌拉伊的对比,万玛才旦娴熟地运用一个又一个充满象征和隐喻色彩的符号化影像,生动展现出塔洛从安于牧羊生活,到欲望和自我意识被唤起,再到梦想破碎的全过程。塔洛的悲剧根源,就在于他既渴望新生活,又不愿意放弃旧自我。乡村与都市,游牧生活与商业文明,宁静简朴与热闹喧嚣,这一系列带有浓厚社会学和人类学色彩的二元对立,都可以在万玛的这部新作中,找到丰富的素材。
张涛导演的作品《喜丧》,呈现出跟他的年龄和经验所完全不符的成熟与老道,堪称是本届影展上的最大惊喜。本片讲述的,是山东农村老人老无所依和留守儿童少无所养的问题。尽管影片拍摄的只是一个个案,但片中展现出的这一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在中国南北各省的农村里,都普遍存在。作者的拍摄视角克制隐忍,按照映后交流里他的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远比影片中所呈现的要更加残酷。本片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由现实本身所营造的悲怆、颓唐的诗意美学之外,就在于导演极强的细节捕捉和营造能力。老母亲从面对菩萨保佑子女平安,到保佑自己平安,再到保佑子女平安;在子女的推诿与冷漠面前,老母亲不由自主地发出荒诞讽刺的大笑,而到同样缺少关爱、孤苦伶仃的孩子面前,她又真情流露,悲泣不已……这样意蕴丰富的场景细节,让观众饱受震撼,而又回味无穷。影片开始于老母亲的不慎摔倒,而结束于母亲女儿的步履阑珊和黯然倒下,这种重复而又各有变化的场景,传递出超越代际的轮回与宿命。或许现实本身,就是最为精妙的艺术。
松太加是继万玛才旦之后,藏族电影界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导演。在本次影展上,有幸看到了他的新作《河》。《河》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亲情、救赎与成长的动人故事,虽然故事发生在藏区草原,但是一家三代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对话与冲突,其实都具备很强意义上的普适性,而并不是单纯指向藏族文明的特质。如果把藏族宗教信仰替换成为毛思想和国家主义,那么安于世俗生活的父亲跟坚守信仰的祖父之间的冲突,其实在当下中国青年一代跟父辈一代当中都普遍存在。本片中,同样有不少内涵丰富的影像符号。如果说,片中的奶水象征着爱与依赖的话,那么作为片名的“河”,则指向因沟通不善和价值观差异带来的隔阂。“河”是障碍,但它同时又是平静柔和,可以跨越的。就在河水一般的节奏中,我们迎来了三代同望的诗意结尾,这样的画面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堪称是“神来之笔”,足以让人无比动容。
叶京导演是本次参展的电影作者里年龄最大的一位,或许也是恰应了“青年导演”的影展主题,他的这部《记得少年那首歌》,反映的也正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和追忆。或许正是因为那段岁月对于自己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才导致叶导在本片中的自我表达冲动,很大程度上压过了影片的受众意识。正基于此,他采取了电视剧式的铺陈手法展开叙事,影片长达四个多小时,分上下两部。这样的表现形式自然会减弱作品的电影感,很多场景也显得过于肆意,缺乏克制,对观众而言多少有些疲劳感。尽管如此,在外有《美国往事》,内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情况下,叶导仍然将这部反映文革时期部队大院青少年生活的电影拍出了不少新意。片中那些亦真实、亦戏剧的生活细节,加上那些文革时期流行的珍贵老电影、歌曲和小说,都极具社会学和历史文献价值。
德格娜导演的《告别》,是我在本届影展上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感觉最为平淡的一部。这部展现父亲身患绝症后最后的生命时光的电影,几乎完全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写成。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作者对于这些生活素材缺乏足够的提炼和艺术处理,导致叙事相对松散,愤怒、暴躁的情绪不断重复,导致部分场景也接近失控。对于自身生活经历相对平静的观众来说,本片中对于矛盾重重的家庭冲突的一再展现,可能会引起一定的不适感。奔跑的马和笼中之鸟是本片象征意味浓厚的符号,作者也试图通过这些符号和意象,来表达蒙古人汉化之后民族性丧失的尴尬境地,但对于这样的主题,我个人认为,导演还缺乏用影像语言具象化表达的足够能力。尽管我对这部电影不是特别喜欢,但本片中一些长镜头和场景对比的处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开场时父亲的临墙沉思,以及医生问诊和放生飞鸟时对于病人和父亲的暗景处理。如果德格娜导演今后有新的作品,我仍然非常乐意关注。
周末的观影时光很快就已经成为过去,通过影像窥视了众多他人的生活之后,我们还将回到现实之中,经营自己平凡,而不平常的生活。感谢后窗带来如此精彩的影展,希望明年,还能与你们再见。
作于2015.12.7
12月初的上个周末,感冒初愈的我乘坐高铁,来到位于上海徐家汇地区的上海影城,开始了为期两天两夜的观影之旅。此次影展一共展映八部电影,按照后窗友人高达的建议,我挑选了其中的五部观看。这五部电影的作者当中,只有万玛才旦导演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电影作者,而其他四部电影,我都是第一次观看该导演的作品。整个观影过程中沉甸甸的收获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五部电影,无论是否是自己特别喜欢的类型,都一致呈现出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真诚用心的创作态度。在这些静谧、舒缓,而又充满张力的影像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生命个体的故事,他们所演绎的种种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恰恰真是当下转型期中国现实的完美写照。
影展的开幕影片是万玛才旦导演的《塔洛》。在展映之前,本片刚刚荣获了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作为集作家和电影导演于一身的创作者,万玛才旦在文字和影像这两种表现方式之间的转换显得非常游刃有余。这部《塔洛》,跟他之前的作品有着一以贯之的逻辑,就是关注藏族传统文明在现代化和汉化语境下的变异与迷失。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言:一个国家最危险的时刻,就在它有所转变,而又没有完全转变到位的时刻,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最危险的时刻,同样是在他希望向新生活转变,但又没有完全摆脱旧生活影响的时刻。从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到塔洛留了大半辈子、而又毅然剪去的小辫子,再到象征权力规训的身份证,,以及象征都市生活的流行歌曲《走出大山》和象征传统游牧生活的藏族情歌拉伊的对比,万玛才旦娴熟地运用一个又一个充满象征和隐喻色彩的符号化影像,生动展现出塔洛从安于牧羊生活,到欲望和自我意识被唤起,再到梦想破碎的全过程。塔洛的悲剧根源,就在于他既渴望新生活,又不愿意放弃旧自我。乡村与都市,游牧生活与商业文明,宁静简朴与热闹喧嚣,这一系列带有浓厚社会学和人类学色彩的二元对立,都可以在万玛的这部新作中,找到丰富的素材。
张涛导演的作品《喜丧》,呈现出跟他的年龄和经验所完全不符的成熟与老道,堪称是本届影展上的最大惊喜。本片讲述的,是山东农村老人老无所依和留守儿童少无所养的问题。尽管影片拍摄的只是一个个案,但片中展现出的这一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在中国南北各省的农村里,都普遍存在。作者的拍摄视角克制隐忍,按照映后交流里他的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状况,远比影片中所呈现的要更加残酷。本片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由现实本身所营造的悲怆、颓唐的诗意美学之外,就在于导演极强的细节捕捉和营造能力。老母亲从面对菩萨保佑子女平安,到保佑自己平安,再到保佑子女平安;在子女的推诿与冷漠面前,老母亲不由自主地发出荒诞讽刺的大笑,而到同样缺少关爱、孤苦伶仃的孩子面前,她又真情流露,悲泣不已……这样意蕴丰富的场景细节,让观众饱受震撼,而又回味无穷。影片开始于老母亲的不慎摔倒,而结束于母亲女儿的步履阑珊和黯然倒下,这种重复而又各有变化的场景,传递出超越代际的轮回与宿命。或许现实本身,就是最为精妙的艺术。
松太加是继万玛才旦之后,藏族电影界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导演。在本次影展上,有幸看到了他的新作《河》。《河》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亲情、救赎与成长的动人故事,虽然故事发生在藏区草原,但是一家三代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对话与冲突,其实都具备很强意义上的普适性,而并不是单纯指向藏族文明的特质。如果把藏族宗教信仰替换成为毛思想和国家主义,那么安于世俗生活的父亲跟坚守信仰的祖父之间的冲突,其实在当下中国青年一代跟父辈一代当中都普遍存在。本片中,同样有不少内涵丰富的影像符号。如果说,片中的奶水象征着爱与依赖的话,那么作为片名的“河”,则指向因沟通不善和价值观差异带来的隔阂。“河”是障碍,但它同时又是平静柔和,可以跨越的。就在河水一般的节奏中,我们迎来了三代同望的诗意结尾,这样的画面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堪称是“神来之笔”,足以让人无比动容。
叶京导演是本次参展的电影作者里年龄最大的一位,或许也是恰应了“青年导演”的影展主题,他的这部《记得少年那首歌》,反映的也正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和追忆。或许正是因为那段岁月对于自己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才导致叶导在本片中的自我表达冲动,很大程度上压过了影片的受众意识。正基于此,他采取了电视剧式的铺陈手法展开叙事,影片长达四个多小时,分上下两部。这样的表现形式自然会减弱作品的电影感,很多场景也显得过于肆意,缺乏克制,对观众而言多少有些疲劳感。尽管如此,在外有《美国往事》,内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情况下,叶导仍然将这部反映文革时期部队大院青少年生活的电影拍出了不少新意。片中那些亦真实、亦戏剧的生活细节,加上那些文革时期流行的珍贵老电影、歌曲和小说,都极具社会学和历史文献价值。
德格娜导演的《告别》,是我在本届影展上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感觉最为平淡的一部。这部展现父亲身患绝症后最后的生命时光的电影,几乎完全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写成。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作者对于这些生活素材缺乏足够的提炼和艺术处理,导致叙事相对松散,愤怒、暴躁的情绪不断重复,导致部分场景也接近失控。对于自身生活经历相对平静的观众来说,本片中对于矛盾重重的家庭冲突的一再展现,可能会引起一定的不适感。奔跑的马和笼中之鸟是本片象征意味浓厚的符号,作者也试图通过这些符号和意象,来表达蒙古人汉化之后民族性丧失的尴尬境地,但对于这样的主题,我个人认为,导演还缺乏用影像语言具象化表达的足够能力。尽管我对这部电影不是特别喜欢,但本片中一些长镜头和场景对比的处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开场时父亲的临墙沉思,以及医生问诊和放生飞鸟时对于病人和父亲的暗景处理。如果德格娜导演今后有新的作品,我仍然非常乐意关注。
周末的观影时光很快就已经成为过去,通过影像窥视了众多他人的生活之后,我们还将回到现实之中,经营自己平凡,而不平常的生活。感谢后窗带来如此精彩的影展,希望明年,还能与你们再见。
作于2015.12.7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4月音乐分享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 2025年4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