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也谈靖本”(转载)
按:《也谈靖本》引出的另外一篇文章。也许鉴于靖本《红楼梦》的争论已经闹得越来越不像话,《红楼梦学刊》不再刊登此类文章,所以此文未予发表。原始链接已经无法显示(http://http//www.honglm.net/bbs/showthread.php?s=cd1758a2d8ec6bf9bb7c2614b603417b&threadid=13846)。
作者:石昕生
一、序言
承蒙梅节先生“关注”,笔者大部分谈靖批系伪作的文章,均为其引证,并“誉”为“二、三个抡大锤”者之一。对于《红楼梦学刊》发表此类文章,笔者由衷地“兴奋”,因为从1994年第一期《学刊》上发表笔者“靖本《红楼梦》有关问题“以来,已过去八年了,《学刊》并未更多地发表不同意见加以讨论。现在我完全赞成梅先生的:“红学界对靖本有不同看法,这并非坏事,信者辩其可信、疑者献其所疑,经过交锋,争论,弄清事实真相,才会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伪,我们接受一次重大教训,真,我们得到一份宝贵遗产。的意见。笔者把此话信以为真,于今年4月底连赶夜车写成此文,但《学刊》一不发表,二不退稿。今日已是信息时代,谁还能一手遮天呢!现通过网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二、关于“靖批”抄自俞《辑评》的证据
毛氏“靖批”150条中有99条抄抄自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举“靖批116条为例:湘(俞平伯校为“香”)菱为人,根基不下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龙(俞校为“袭”)平,惜幼年罗(俞校为“罹”)祸,命薄运乖,至为侧室,虽会(俞校为“曾”)读书……(据毛国瑶“靖批”照片)。
此条在庚辰本48回上为: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俞《辑评》上海中华19604年版与此同)
而1958年上海文艺版俞《辑评》中此条抄漏十二个字,见下:
(庚辰)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让凤秦,端雅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足为侧室……(上海文艺联合会1954年版与此同)。
“倒霉的”毛国瑶先生的“靖批”就是抄录了抄漏十二个字的俞《辑评》的,从而把纨钗“端雅”的帽子,错戴到袭平头上,而“风流”的湘黛,却无影无踪了。俗语云:“捉贼要赃”,在这里我们捉住了毛氏抄录俞《辑评》的贼手。任何一位说“靖批”是“真货”的人,欢迎你出面来解释:为何乾隆年间的“靖批”会错得和1958年版俞“辑评”一样?对此,梅节先生解释为“不是抄自俞《辑评》,而是删节问题;而且靖批删去此十二字是化了心思,经过斟酌”。(详见〈学刊〉2002年第一期P191)。梅节先生是香港老红学家,想不到他会以“偷天换日”的手法,“信口开河”的词句,创造“删节论”,为毛国瑶抄录俞〈辑评〉作靖本伪批“开脱”,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当众扯谎,令人为其感到羞愧。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结果必定是徒劳无功,欲盖弥彰,只有败坏他自己国内外知名红学家的声誉。
梅先生很欣赏DNA,毛氏靖批116条和58年版俞〈辑评〉的DNA完全相同,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脂斋设计的帽子:根基——迎春、探春,容貌——凤姐、秦氏,端雅——李纨、宝钗,风流——湘云、黛玉,贤惠——袭人、平儿。这是不能错位的,因为在脂斋眼里袭人、平儿当不起“端雅”的。我们在此还要向梅先生请教:1、是谁“化了心思,经过斟酌”删的节?2、于何时何地删的节?3、有何根据?如果回答是你的推测,那么,请问这项推测有何价值?
三、靖批有批无正文问题
毛氏“靖批”有两条批语,是甲戌本正文独有的420字上的:
第3条“佛法亦须赏还况世人之债乎游戏笔墨”
第4条“赖债者来看此句”
俞〈辑评〉P36:〈甲戌〉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偿(疑债字)乎。 近
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
甲戌本正文是:“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一助,待劫终复还本质”。毛国瑶先生小册子上3、4两条均未注上正文。
毛先生自称:他当年以家藏戚序本与靖本对校,发现两者批语不同者转录在小本子上的。关于正文情况,毛说:“两本文字比较接近,似无很大差异。所以笔者说:靖本并无正文,否则怎会不发现正文多出的四百余字异文?毛说:“由于注意力仅集中于批语,故对正文就没有留心。”是不能接受的。笔者于是写了 “靖本〈红楼梦〉系伪作”,发表在93年8月3日无锡江南晚报上,并剪报寄毛先生 ,毛先生回信说:他的小册子第一回均未注正文,笔者翻阅小册子照片,靖批第一回第一条、第五条均注有正文,我对毛先生不讲真话深以为憾。
四、“夕葵残叶”是假文物
首先要指出的是,这是毛氏靖批唯一有张照片的物品,因此,我们能以
之与毛国瑶假托的夕葵书屋主人吴山尊的现存书法进行笔迹鉴定。根据笔者的目验,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夕葵残叶”是1964年五月在世的人写的,绝非乾、嘉时期的吴山尊所写。
红学界首先指出“夕葵残叶”是赝品的为中国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先生,他说:……红学有治丝愈棼之势,是由于有成见的人太多,而且还有伪造的版本,如所谓“于一九五九年由南京毛国瑶发现的“靖藏本”就是。这个本子未经红学家目验,即告“迷失”……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个抄本,只有毛国瑶伪造的脂评。……吴山尊起“夕葵书屋”这个斋名,必在母老告归的五十岁以后,典出杜诗:“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负米夕葵外,读书秋树根。”乾隆丙申,吴山尊年方二十二岁,尚未出仕,何来告归养亲?又何来“夕葵书屋”?只此便是作伪的确证。龚鹏程于此事别有考证,我不必多说了。(见《高阳杂文》97年海南版P98)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证“夕葵残叶”是假文物的文章。笔者收藏有毛氏“夕葵残叶”照片,字体与《清代行书》77“临语轴”比较,“临”字方,“夕”字长。再参照《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87年文物版)吴山尊亲笔字比较,更可以肯定毛国瑶向俞平伯先生提供的“夕葵残叶”系假文物,一钱不值。加之“夕葵残叶”卷一、卷二只有一条批语;残页四周皆破,五行字一个不少;纸的下部“成、泪、亦、和、尚、幸”等字均有洇散现象,可见作伪时间为1964年5月,南京空气潮湿,是明显的旧纸加新字,即“后加款”。
毛国瑶造此假文物是为了支持俞平伯先生的“壬午说”,64年6月俞先生收到后写了15000字的长文。毛国瑶给俞先生帮了个“倒忙”。因为毛国瑶将甲午(乾隆三十九年)改为甲申(乾隆二十九年)但是敌不过雪芹友人敦诚、敦敏诗句中谈到的实事,敦敏《小诗代简》邀请曹雪芹於“上巳前三日”(乾隆癸未年四月十二日)吃酒。敦诚悼曹诗:“四十年华付杳冥,”注有甲申。这是铁的事实。所以毛国瑶改甲午为甲申,以支持俞派观点,只会帮倒忙。
五、靖批所附紫雪诗亦系赝品
“紫雪诗”即曹寅《楝亭夜话图》题诗,这是毛国瑶用五十年代版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中所引曹寅《楝亭夜话图》题诗,并用五九年版吴恩裕先生的《有关曹雪芹八种》中之异文合并而成。其目的是标榜所谓“靖批”是真货。
毛氏靖批 周《新证》 吴《八种》
蛙鸣厅事 蛙鸣厅事 水曹厅事
浔江并驾 建康并驾 浔江并驾
伤怀抱 伤枯槁 伤怀抱
纳兰小字 那兰小字 那兰心事
尔许时 尔许时 此一时
布袍廓落任安在 斑丝廓落谁同在布袍廓落任安在
毛先生与笔者通信,毛告知“紫雪诗”夹条笔迹与“夕葵残叶”同。“夕葵残叶”是假文物,没有夹条实物的“紫雪诗”更是真不了。
梅文指责笔者:撮抄吴《八种》曹寅手迹及周《新证》,“可入葫芦案的糊涂官司”,又说:“靖批大(多数)同于手迹,但有四处同曹集”,但梅节先生不承认毛国瑶抄并二者,反而指责:
1、石昕生据此指靖批“抄并”已属荒唐,(石按:这样不讲道理)。
2、(除非他能证明除手迹、曹集外,此诗再无过渡性文本)、(石按:找第三种本子也是石昕生的事吗!这更加不讲道理。)
3、更荒唐的是石先生“用‘紫雪诗’打假六、七年,却搞不明白靖抄有独特的异文,足使他的控告完全破功”。(石问是什么异文呢?)梅节先生指的异文,就是毛国瑶将“那兰”改为“纳兰”。梅说:“‘紫雪诗’家家争唱饮水词,那兰小字(手迹作‘心事’)几曾知,靖抄‘那兰’作‘纳兰’。这可说明他不是据曹寅手迹‘抄并而成’,而是另有所本。这算发靖本之伪,还是证靖本之真?错提证据乱告状,不利原告利被告……”。对此梅先生高兴得太早了,毛国瑶将那兰改成纳兰,也是依据59年下半年买的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八种》P89‘考稗小记’:“楝亭题夜话图数句与雪桥诗话三集第四页所载之题诗不同……原图题诗云:‘家家争唱饮水词,那兰心事几曾知,布袍廓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与此不同与纳兰词中多凄苦语及那拉氏兴亡之史事,……”。所以毛国瑶合并曹寅手迹及曹集(即周《新证》),造新版“紫雪诗”并改那兰为纳兰,都有事实依据,这“利不了被告”,也“还不了靖本之真。并没有把“伤害别人名誉视同儿戏”。毛国瑶 59年买的:《有关曹雪芹八种》从1980年元月起就在笔者手中,如今保存得很完好。“近乎法盲”的帽子留给梅先生自己戴。
六、皆莹玉是《梦稿本》上的
1963年1月出版的《梦稿本》第五回第六页上有“箕裘颓堕皆莹玉”句子,毛国瑶改“莹”字为“荣”字。他制造“靖批”时,并未掌握这条句子,因为毛国瑶的小册子并未注上:“箕裘颓堕皆莹玉”字样。等他在南京看到梦稿本时,他才匆匆忙忙摘录了此句并于64年6月底、七月初报告了俞先生,俞于64年7月12日函复说:“荣玉之文,你能忆及,亦很有意思。……”
梅节先生称:“荣玉异文,证明靖本确曾存在”,中有几个论点:
1、靖本是:“靖大娘在三年困难时期早将之换米下肚了”;
2、从已卯、靖本、梦稿同有荣王、荣玉、莹玉而知三本DNA同,“从而证明它(靖本)也确曾存在”;
3、说俞先生拿到梦稿本(影印本)是1964年6月22日,“疑即俞先生拿到此书的时间”。
4、建议打假组的朋友去南京图书馆查询梦稿本何时送书、何时入藏……及毛的借书记录;
5、并问石昕生:“他拿到这部七、八十万字的大书,如何著手造‘荣玉’二字异文。首先,他怎么知道这本书的第五回〈好事终〉曲有‘莹玉’二字呢?〈红楼梦稿〉又不曾附有逐句逐字‘引得’。石先生如无法知道,毛先生怎么能知道?除非是版本专家,……
对上述问题,笔者看法如下:
1、关于靖本的去向,梅先生认为是:“靖大娘在三年困难时期早将之换米下肚”了;靖应鹍“老伴直到1980年春去世前都坚不承认有过此事”,靖的小儿子还证明:“这不可能,我妈卖旧书时都有我过目的,我没见卖过这套书。”(见严中《红楼丛话》P165)并有靖宽荣、王惠萍的严正声明为证:“我们全家人都从来没有出卖或馈赠这部书给任何人”。(见同上P182)所以“换米下肚”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而毛国瑶是解释靖本的权威,毛说:“至于那部十九小册的靖本也是迷失于文革时期”。(《红楼》97年三期P54,也见《也谈靖本》注8)。梅先生为何避而不谈毛的权威解释?使人不由已地感觉到梅文是专门为毛国瑶先生开脱而写的。
2、梅先生说:己卯本、靖本、梦稿本:荣王、荣玉、莹玉DNA相同。请问你有靖本的实物根据吗?古籍(包括刊本、抄本、稿本、校本)是一门实证学问,不见实物,仅凭毛国瑶一面之词,就谈什么DNA相同是十分危险的。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先生说过:“书非目睹,凭口说耳食,以定是非,断断乎其不可”。(见黄丕烈:《书目题跋》P55)。这也是我们今天鉴定《红楼梦》版本所应该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
3、梅先生说:1964年6月22日“疑即俞先生拿到此书(梦稿本)的时间”。这不是事实,俞先生写成“谈新刊《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是1963年5月25日。文章开头就说是根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文学研究所所藏旧抄本《红楼梦稿》”写的,全文三万六千字。这部布装大函,分装十二分册的大书,完全读完并写出“甲概观,乙异同的特点,丙涂改的情形与其解释”,没有百把天的时间是写不成的。故俞先生进书的时间应为1963年2月份。《梦稿本》到南京的时间不会迟于1963年3月份。梅先生把俞先生拿到《梦稿本》的时间推迟一年多,也是为了掩盖毛国瑶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到《梦稿本》。
4、梅先生建议打假组的朋友,“到南京图书馆查查该馆购入梦稿本的时间,何时送书,何时入藏。……如果毛君从这个渠道接触梦稿本,说不定还能查到他借书的记录”。谢谢梅先生的关心,笔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即使他去看了梦稿本,也不会承认在第五回中看见了“皆莹玉”的。
5、梅先生问我:“设身处地,他(毛国瑶)拿到这部七、八十万字的大书,如何著(着)手造‘荣玉’二字异文。首先,他怎么知道这本书的第五回《好事终》曲有‘莹玉’二字呢?……石先生如无法知道,毛先生怎么能知道?除非是版本专家……”。对此,石回答说:我在梦稿本第五回第六页上发现了“箕裘颓堕皆莹玉”和“不见那清淡天和”,改字是毛先生的擅长,所以说靖本上的“皆荣玉”是梦稿本上的。毛先生也知道,否则64年6月份,他如何向俞先生报告回忆出靖本上有“箕裘颓堕皆荣玉”。这句话很绕口的,毛先生的小册子上并未记录这句话,没有文字依据如何回忆得出。
七、关于“不见那清淡天和”
“不见那清淡天和”句,关系到是“梦稿本”上的;还是“靖本”上的;是俞先生告诉毛,还是毛先告诉俞,这有助于澄清靖本有无的大问题,1993年8月26日毛先生写信告诉笔者:“顺便说一下,64年和俞老通信时……我曾向俞老提过靖本正文《红楼梦曲》作‘箕裘颓堕皆荣玉’和‘不见那清淡天和’,或者是版本的一种特色”(见《红楼》93年4期P60)。事实是恰恰和毛说的相反,是俞先生于64年8月9日函告毛说:“……校《石头记》仅十五回耳!也有些不大的收获,主要是改正旧本的错误处,或未恰当处,例如《红楼梦曲》‘觅那清淡天和’,‘觅’乃‘不见’二字合并致误。《已卯本》、《红楼梦稿》并作‘不见’。(《红楼》98年4期P8)应该指出,八十年代毛氏作文,如在《江苏红学论文选》、《红楼梦辑刊》第十二辑上均未触及“不见那”,直到俞平伯作“古”后,毛国瑶竟大言不惭地说:是他先告诉俞“靖本”上有“不见那”的。真不知天下有羞耻二字;而梅节先生也在《也谈靖本》注38:第五回《虚花悟》曲文:“觅那清淡天和”靖本上“觅”作“不见”,如此这般地为之帮腔,可悲!
八、毛国瑶先生用脂批DNA造假
举例说明如下:
1、俞《辑评》P336:《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又》前批书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朽,宁不痛乎。毛插入:“不数年芹溪脂斋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靖批”87条)
其中芹溪、脂斋、杏斋(松斋)是脂评DNA语言,相继别去是敦诚用语:“嵩山、桂圃相继别去”。(见《四松堂集》卷四P4A)。敦诚:《潞河游记》中有松斋,时为乾隆癸酉,即乾隆三十八年,如何卒于乾隆丁亥即三十二年之前,可见毛氏作伪并露出‘马脚’。
2、俞《辑评》P381〈庚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毛氏“靖批”88,在“成”前加了一个“补”字,其他同。梅节先生在〈也谈靖本〉中作了一大段文章。笔者要说的是,这个字是毛国瑶先生补的,这是毛先生59-63年读红楼的“心得”,如果一定强加给畸笏叟,这需要有“本子”根据的。周汝昌先生曾说过:“我在拙文中曾表出这‘补’字的特色和重要性。后来一位青年业余研红者伯菲君对我说起此例,他笑我见事不明,说:你真是千虑一失,怎么也会上当?请你想想,乾隆时的脂砚斋的文笔习惯,只能写出‘此回未成’(其意即可指谓回末残失未能补足),而不会写出‘此回未补成’这样的话来。这后者貌似‘科学’、‘严密’了,实际却正是暴露了这是现代人的文字笔法!我听了为之一震!真是如梦方醒,十分佩服青年人的目光的锐利。”(见严中《红楼丛话》P171)。
3、俞〈辑评〉P214〈甲戌〉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今(令)余想(悲)恸血泪盈(腮——胡适补)。
毛氏“靖批”:76,毛将“腮”改为“面”,改得比较通顺。
4、毛氏“靖批”58:声口如闻
这是毛先生运用脂评语言的一个例子。
毛氏“靖批”113:呆子声口如闻(眉批)也是一例。
97年在沪桂林路上师大徐恭时先生寓所,谈起毛国瑶靖批真伪时,徐说:在庚辰本十六回赵嬷嬷话:“咱们家也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填上个批语,“声口如闻”,谁也会承认是脂批。石按:毛国瑶在1960-1963年编造“靖批”时,就掌握了这个本领。所以“靖批、脂批”给人以错误的感觉:“乃是一色文字”因为DNA相同。徐先生说清末民初苏州、扬州制造假字画的“苏州片子”、“扬州片子”的造假集团,培养几个学徒工,苦练三、四年,模仿某些大师(如任伯年、吴昌颀)的画风、笔迹,来作伪画,以假乱真。
毛国瑶先生也是从俞《辑评》中的脂评语言来制造靖本批语的。
5、俞〈辑评〉P180:正文“叫他评评这个理”。
〈 己卯〉未必能如此说。
毛氏“靖批”59:这个理怕不能评 这是毛氏改造脂批的另一方法。
6、俞〈辑评〉P64:〈甲戌〉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
毛氏“靖批”72:何必用西字读之令人酸笔(设坛于西帆楼上一段朱笔眉)改天香楼为西帆楼,是毛氏的创造;日本马关有个春帆楼,是清末李鸿章订不平等条约的伤心地,毛改“春”字为“西”字。
7、改“梦稿本”上“莹玉”为“荣玉”也是毛氏擅长。这是毛1960-63年创造靖批时掌握的本领,他是吃透了〈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才如此这般地改的。
8、梅文中:“靖批、脂评,乃是一色文字”问题
靖批五条批语:1、此岂是宝玉所乐为者!……,2、此以俗眼读石头记。……,3安分守己,也不是宝玉了。……,4、前有幻境遇可卿,……,5、声口如闻。……。以上均系毛氏用脂评语言造的伪批。
九、法律问题
梅节先生大讲法律,来吓唬人,但是梅先生必须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是不保护假货和假货制造者的,也不保护贩卖假货的二道贩子。
十、结束语
从1754年曹雪芹写的“甲戌”本〈红楼梦〉问世以来,脂评本〈红楼梦〉,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脂评本给伟大的祖国带来光荣,我们每每引为“自豪”和“骄傲”。
七十年代上半叶起,盛传的“靖藏本”:从内容上看,包括了“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的重要批语,甚至有诸本所无的重要批语,也唯其“独美”。我们多么希望它能够冲破牢笼,再现于世,由藏者献给国家。(现国家繁荣发达了,要个高价也未尝不可)。由南图或北图收藏保管。
所谓“原收藏者”多次暗示,此书由某人从其阁楼顺(手牵羊)走了。由于某人的高层次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相信此书经其手绝不会迷失。国家曾多次动员其献书。后经笔者费数年功力深入调研,掌握了许多实物资料,此书正如那宗训、高阳、吴世昌、周汝昌、徐恭时、任俊潮、李同生诸先生所言纯属“子虚乌有”,不过是一场闹剧。
梅节先生是香港老红学家,他在什么人的指使下,写了那篇歪曲事实(如将毛国瑶编成靖批时的34岁说成是29岁;将梦稿本的发行时间,1963年1、2月歪曲为1964年6月;将靖大嫂至死不肯承认的“出卖过此书”,如今却被梅先生“坐实”为靖大娘换米说。)泡制了不讲道理,极端蛮横的〈删节论〉使人颇感气愤。故写《答辩“也谈靖本”》已寄北京红楼梦学刊,请关心此事的各位红学友人注意之。
作者:石昕生
一、序言
承蒙梅节先生“关注”,笔者大部分谈靖批系伪作的文章,均为其引证,并“誉”为“二、三个抡大锤”者之一。对于《红楼梦学刊》发表此类文章,笔者由衷地“兴奋”,因为从1994年第一期《学刊》上发表笔者“靖本《红楼梦》有关问题“以来,已过去八年了,《学刊》并未更多地发表不同意见加以讨论。现在我完全赞成梅先生的:“红学界对靖本有不同看法,这并非坏事,信者辩其可信、疑者献其所疑,经过交锋,争论,弄清事实真相,才会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伪,我们接受一次重大教训,真,我们得到一份宝贵遗产。的意见。笔者把此话信以为真,于今年4月底连赶夜车写成此文,但《学刊》一不发表,二不退稿。今日已是信息时代,谁还能一手遮天呢!现通过网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二、关于“靖批”抄自俞《辑评》的证据
毛氏“靖批”150条中有99条抄抄自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举“靖批116条为例:湘(俞平伯校为“香”)菱为人,根基不下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龙(俞校为“袭”)平,惜幼年罗(俞校为“罹”)祸,命薄运乖,至为侧室,虽会(俞校为“曾”)读书……(据毛国瑶“靖批”照片)。
此条在庚辰本48回上为: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俞《辑评》上海中华19604年版与此同)
而1958年上海文艺版俞《辑评》中此条抄漏十二个字,见下:
(庚辰)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让凤秦,端雅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足为侧室……(上海文艺联合会1954年版与此同)。
“倒霉的”毛国瑶先生的“靖批”就是抄录了抄漏十二个字的俞《辑评》的,从而把纨钗“端雅”的帽子,错戴到袭平头上,而“风流”的湘黛,却无影无踪了。俗语云:“捉贼要赃”,在这里我们捉住了毛氏抄录俞《辑评》的贼手。任何一位说“靖批”是“真货”的人,欢迎你出面来解释:为何乾隆年间的“靖批”会错得和1958年版俞“辑评”一样?对此,梅节先生解释为“不是抄自俞《辑评》,而是删节问题;而且靖批删去此十二字是化了心思,经过斟酌”。(详见〈学刊〉2002年第一期P191)。梅节先生是香港老红学家,想不到他会以“偷天换日”的手法,“信口开河”的词句,创造“删节论”,为毛国瑶抄录俞〈辑评〉作靖本伪批“开脱”,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当众扯谎,令人为其感到羞愧。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结果必定是徒劳无功,欲盖弥彰,只有败坏他自己国内外知名红学家的声誉。
梅先生很欣赏DNA,毛氏靖批116条和58年版俞〈辑评〉的DNA完全相同,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脂斋设计的帽子:根基——迎春、探春,容貌——凤姐、秦氏,端雅——李纨、宝钗,风流——湘云、黛玉,贤惠——袭人、平儿。这是不能错位的,因为在脂斋眼里袭人、平儿当不起“端雅”的。我们在此还要向梅先生请教:1、是谁“化了心思,经过斟酌”删的节?2、于何时何地删的节?3、有何根据?如果回答是你的推测,那么,请问这项推测有何价值?
三、靖批有批无正文问题
毛氏“靖批”有两条批语,是甲戌本正文独有的420字上的:
第3条“佛法亦须赏还况世人之债乎游戏笔墨”
第4条“赖债者来看此句”
俞〈辑评〉P36:〈甲戌〉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偿(疑债字)乎。 近
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
甲戌本正文是:“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一助,待劫终复还本质”。毛国瑶先生小册子上3、4两条均未注上正文。
毛先生自称:他当年以家藏戚序本与靖本对校,发现两者批语不同者转录在小本子上的。关于正文情况,毛说:“两本文字比较接近,似无很大差异。所以笔者说:靖本并无正文,否则怎会不发现正文多出的四百余字异文?毛说:“由于注意力仅集中于批语,故对正文就没有留心。”是不能接受的。笔者于是写了 “靖本〈红楼梦〉系伪作”,发表在93年8月3日无锡江南晚报上,并剪报寄毛先生 ,毛先生回信说:他的小册子第一回均未注正文,笔者翻阅小册子照片,靖批第一回第一条、第五条均注有正文,我对毛先生不讲真话深以为憾。
四、“夕葵残叶”是假文物
首先要指出的是,这是毛氏靖批唯一有张照片的物品,因此,我们能以
之与毛国瑶假托的夕葵书屋主人吴山尊的现存书法进行笔迹鉴定。根据笔者的目验,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夕葵残叶”是1964年五月在世的人写的,绝非乾、嘉时期的吴山尊所写。
红学界首先指出“夕葵残叶”是赝品的为中国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先生,他说:……红学有治丝愈棼之势,是由于有成见的人太多,而且还有伪造的版本,如所谓“于一九五九年由南京毛国瑶发现的“靖藏本”就是。这个本子未经红学家目验,即告“迷失”……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个抄本,只有毛国瑶伪造的脂评。……吴山尊起“夕葵书屋”这个斋名,必在母老告归的五十岁以后,典出杜诗:“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负米夕葵外,读书秋树根。”乾隆丙申,吴山尊年方二十二岁,尚未出仕,何来告归养亲?又何来“夕葵书屋”?只此便是作伪的确证。龚鹏程于此事别有考证,我不必多说了。(见《高阳杂文》97年海南版P98)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证“夕葵残叶”是假文物的文章。笔者收藏有毛氏“夕葵残叶”照片,字体与《清代行书》77“临语轴”比较,“临”字方,“夕”字长。再参照《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87年文物版)吴山尊亲笔字比较,更可以肯定毛国瑶向俞平伯先生提供的“夕葵残叶”系假文物,一钱不值。加之“夕葵残叶”卷一、卷二只有一条批语;残页四周皆破,五行字一个不少;纸的下部“成、泪、亦、和、尚、幸”等字均有洇散现象,可见作伪时间为1964年5月,南京空气潮湿,是明显的旧纸加新字,即“后加款”。
毛国瑶造此假文物是为了支持俞平伯先生的“壬午说”,64年6月俞先生收到后写了15000字的长文。毛国瑶给俞先生帮了个“倒忙”。因为毛国瑶将甲午(乾隆三十九年)改为甲申(乾隆二十九年)但是敌不过雪芹友人敦诚、敦敏诗句中谈到的实事,敦敏《小诗代简》邀请曹雪芹於“上巳前三日”(乾隆癸未年四月十二日)吃酒。敦诚悼曹诗:“四十年华付杳冥,”注有甲申。这是铁的事实。所以毛国瑶改甲午为甲申,以支持俞派观点,只会帮倒忙。
五、靖批所附紫雪诗亦系赝品
“紫雪诗”即曹寅《楝亭夜话图》题诗,这是毛国瑶用五十年代版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中所引曹寅《楝亭夜话图》题诗,并用五九年版吴恩裕先生的《有关曹雪芹八种》中之异文合并而成。其目的是标榜所谓“靖批”是真货。
毛氏靖批 周《新证》 吴《八种》
蛙鸣厅事 蛙鸣厅事 水曹厅事
浔江并驾 建康并驾 浔江并驾
伤怀抱 伤枯槁 伤怀抱
纳兰小字 那兰小字 那兰心事
尔许时 尔许时 此一时
布袍廓落任安在 斑丝廓落谁同在布袍廓落任安在
毛先生与笔者通信,毛告知“紫雪诗”夹条笔迹与“夕葵残叶”同。“夕葵残叶”是假文物,没有夹条实物的“紫雪诗”更是真不了。
梅文指责笔者:撮抄吴《八种》曹寅手迹及周《新证》,“可入葫芦案的糊涂官司”,又说:“靖批大(多数)同于手迹,但有四处同曹集”,但梅节先生不承认毛国瑶抄并二者,反而指责:
1、石昕生据此指靖批“抄并”已属荒唐,(石按:这样不讲道理)。
2、(除非他能证明除手迹、曹集外,此诗再无过渡性文本)、(石按:找第三种本子也是石昕生的事吗!这更加不讲道理。)
3、更荒唐的是石先生“用‘紫雪诗’打假六、七年,却搞不明白靖抄有独特的异文,足使他的控告完全破功”。(石问是什么异文呢?)梅节先生指的异文,就是毛国瑶将“那兰”改为“纳兰”。梅说:“‘紫雪诗’家家争唱饮水词,那兰小字(手迹作‘心事’)几曾知,靖抄‘那兰’作‘纳兰’。这可说明他不是据曹寅手迹‘抄并而成’,而是另有所本。这算发靖本之伪,还是证靖本之真?错提证据乱告状,不利原告利被告……”。对此梅先生高兴得太早了,毛国瑶将那兰改成纳兰,也是依据59年下半年买的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八种》P89‘考稗小记’:“楝亭题夜话图数句与雪桥诗话三集第四页所载之题诗不同……原图题诗云:‘家家争唱饮水词,那兰心事几曾知,布袍廓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与此不同与纳兰词中多凄苦语及那拉氏兴亡之史事,……”。所以毛国瑶合并曹寅手迹及曹集(即周《新证》),造新版“紫雪诗”并改那兰为纳兰,都有事实依据,这“利不了被告”,也“还不了靖本之真。并没有把“伤害别人名誉视同儿戏”。毛国瑶 59年买的:《有关曹雪芹八种》从1980年元月起就在笔者手中,如今保存得很完好。“近乎法盲”的帽子留给梅先生自己戴。
六、皆莹玉是《梦稿本》上的
1963年1月出版的《梦稿本》第五回第六页上有“箕裘颓堕皆莹玉”句子,毛国瑶改“莹”字为“荣”字。他制造“靖批”时,并未掌握这条句子,因为毛国瑶的小册子并未注上:“箕裘颓堕皆莹玉”字样。等他在南京看到梦稿本时,他才匆匆忙忙摘录了此句并于64年6月底、七月初报告了俞先生,俞于64年7月12日函复说:“荣玉之文,你能忆及,亦很有意思。……”
梅节先生称:“荣玉异文,证明靖本确曾存在”,中有几个论点:
1、靖本是:“靖大娘在三年困难时期早将之换米下肚了”;
2、从已卯、靖本、梦稿同有荣王、荣玉、莹玉而知三本DNA同,“从而证明它(靖本)也确曾存在”;
3、说俞先生拿到梦稿本(影印本)是1964年6月22日,“疑即俞先生拿到此书的时间”。
4、建议打假组的朋友去南京图书馆查询梦稿本何时送书、何时入藏……及毛的借书记录;
5、并问石昕生:“他拿到这部七、八十万字的大书,如何著手造‘荣玉’二字异文。首先,他怎么知道这本书的第五回〈好事终〉曲有‘莹玉’二字呢?〈红楼梦稿〉又不曾附有逐句逐字‘引得’。石先生如无法知道,毛先生怎么能知道?除非是版本专家,……
对上述问题,笔者看法如下:
1、关于靖本的去向,梅先生认为是:“靖大娘在三年困难时期早将之换米下肚”了;靖应鹍“老伴直到1980年春去世前都坚不承认有过此事”,靖的小儿子还证明:“这不可能,我妈卖旧书时都有我过目的,我没见卖过这套书。”(见严中《红楼丛话》P165)并有靖宽荣、王惠萍的严正声明为证:“我们全家人都从来没有出卖或馈赠这部书给任何人”。(见同上P182)所以“换米下肚”说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而毛国瑶是解释靖本的权威,毛说:“至于那部十九小册的靖本也是迷失于文革时期”。(《红楼》97年三期P54,也见《也谈靖本》注8)。梅先生为何避而不谈毛的权威解释?使人不由已地感觉到梅文是专门为毛国瑶先生开脱而写的。
2、梅先生说:己卯本、靖本、梦稿本:荣王、荣玉、莹玉DNA相同。请问你有靖本的实物根据吗?古籍(包括刊本、抄本、稿本、校本)是一门实证学问,不见实物,仅凭毛国瑶一面之词,就谈什么DNA相同是十分危险的。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先生说过:“书非目睹,凭口说耳食,以定是非,断断乎其不可”。(见黄丕烈:《书目题跋》P55)。这也是我们今天鉴定《红楼梦》版本所应该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
3、梅先生说:1964年6月22日“疑即俞先生拿到此书(梦稿本)的时间”。这不是事实,俞先生写成“谈新刊《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是1963年5月25日。文章开头就说是根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文学研究所所藏旧抄本《红楼梦稿》”写的,全文三万六千字。这部布装大函,分装十二分册的大书,完全读完并写出“甲概观,乙异同的特点,丙涂改的情形与其解释”,没有百把天的时间是写不成的。故俞先生进书的时间应为1963年2月份。《梦稿本》到南京的时间不会迟于1963年3月份。梅先生把俞先生拿到《梦稿本》的时间推迟一年多,也是为了掩盖毛国瑶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到《梦稿本》。
4、梅先生建议打假组的朋友,“到南京图书馆查查该馆购入梦稿本的时间,何时送书,何时入藏。……如果毛君从这个渠道接触梦稿本,说不定还能查到他借书的记录”。谢谢梅先生的关心,笔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即使他去看了梦稿本,也不会承认在第五回中看见了“皆莹玉”的。
5、梅先生问我:“设身处地,他(毛国瑶)拿到这部七、八十万字的大书,如何著(着)手造‘荣玉’二字异文。首先,他怎么知道这本书的第五回《好事终》曲有‘莹玉’二字呢?……石先生如无法知道,毛先生怎么能知道?除非是版本专家……”。对此,石回答说:我在梦稿本第五回第六页上发现了“箕裘颓堕皆莹玉”和“不见那清淡天和”,改字是毛先生的擅长,所以说靖本上的“皆荣玉”是梦稿本上的。毛先生也知道,否则64年6月份,他如何向俞先生报告回忆出靖本上有“箕裘颓堕皆荣玉”。这句话很绕口的,毛先生的小册子上并未记录这句话,没有文字依据如何回忆得出。
七、关于“不见那清淡天和”
“不见那清淡天和”句,关系到是“梦稿本”上的;还是“靖本”上的;是俞先生告诉毛,还是毛先告诉俞,这有助于澄清靖本有无的大问题,1993年8月26日毛先生写信告诉笔者:“顺便说一下,64年和俞老通信时……我曾向俞老提过靖本正文《红楼梦曲》作‘箕裘颓堕皆荣玉’和‘不见那清淡天和’,或者是版本的一种特色”(见《红楼》93年4期P60)。事实是恰恰和毛说的相反,是俞先生于64年8月9日函告毛说:“……校《石头记》仅十五回耳!也有些不大的收获,主要是改正旧本的错误处,或未恰当处,例如《红楼梦曲》‘觅那清淡天和’,‘觅’乃‘不见’二字合并致误。《已卯本》、《红楼梦稿》并作‘不见’。(《红楼》98年4期P8)应该指出,八十年代毛氏作文,如在《江苏红学论文选》、《红楼梦辑刊》第十二辑上均未触及“不见那”,直到俞平伯作“古”后,毛国瑶竟大言不惭地说:是他先告诉俞“靖本”上有“不见那”的。真不知天下有羞耻二字;而梅节先生也在《也谈靖本》注38:第五回《虚花悟》曲文:“觅那清淡天和”靖本上“觅”作“不见”,如此这般地为之帮腔,可悲!
八、毛国瑶先生用脂批DNA造假
举例说明如下:
1、俞《辑评》P336:《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又》前批书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朽,宁不痛乎。毛插入:“不数年芹溪脂斋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靖批”87条)
其中芹溪、脂斋、杏斋(松斋)是脂评DNA语言,相继别去是敦诚用语:“嵩山、桂圃相继别去”。(见《四松堂集》卷四P4A)。敦诚:《潞河游记》中有松斋,时为乾隆癸酉,即乾隆三十八年,如何卒于乾隆丁亥即三十二年之前,可见毛氏作伪并露出‘马脚’。
2、俞《辑评》P381〈庚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毛氏“靖批”88,在“成”前加了一个“补”字,其他同。梅节先生在〈也谈靖本〉中作了一大段文章。笔者要说的是,这个字是毛国瑶先生补的,这是毛先生59-63年读红楼的“心得”,如果一定强加给畸笏叟,这需要有“本子”根据的。周汝昌先生曾说过:“我在拙文中曾表出这‘补’字的特色和重要性。后来一位青年业余研红者伯菲君对我说起此例,他笑我见事不明,说:你真是千虑一失,怎么也会上当?请你想想,乾隆时的脂砚斋的文笔习惯,只能写出‘此回未成’(其意即可指谓回末残失未能补足),而不会写出‘此回未补成’这样的话来。这后者貌似‘科学’、‘严密’了,实际却正是暴露了这是现代人的文字笔法!我听了为之一震!真是如梦方醒,十分佩服青年人的目光的锐利。”(见严中《红楼丛话》P171)。
3、俞〈辑评〉P214〈甲戌〉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今(令)余想(悲)恸血泪盈(腮——胡适补)。
毛氏“靖批”:76,毛将“腮”改为“面”,改得比较通顺。
4、毛氏“靖批”58:声口如闻
这是毛先生运用脂评语言的一个例子。
毛氏“靖批”113:呆子声口如闻(眉批)也是一例。
97年在沪桂林路上师大徐恭时先生寓所,谈起毛国瑶靖批真伪时,徐说:在庚辰本十六回赵嬷嬷话:“咱们家也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填上个批语,“声口如闻”,谁也会承认是脂批。石按:毛国瑶在1960-1963年编造“靖批”时,就掌握了这个本领。所以“靖批、脂批”给人以错误的感觉:“乃是一色文字”因为DNA相同。徐先生说清末民初苏州、扬州制造假字画的“苏州片子”、“扬州片子”的造假集团,培养几个学徒工,苦练三、四年,模仿某些大师(如任伯年、吴昌颀)的画风、笔迹,来作伪画,以假乱真。
毛国瑶先生也是从俞《辑评》中的脂评语言来制造靖本批语的。
5、俞〈辑评〉P180:正文“叫他评评这个理”。
〈 己卯〉未必能如此说。
毛氏“靖批”59:这个理怕不能评 这是毛氏改造脂批的另一方法。
6、俞〈辑评〉P64:〈甲戌〉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
毛氏“靖批”72:何必用西字读之令人酸笔(设坛于西帆楼上一段朱笔眉)改天香楼为西帆楼,是毛氏的创造;日本马关有个春帆楼,是清末李鸿章订不平等条约的伤心地,毛改“春”字为“西”字。
7、改“梦稿本”上“莹玉”为“荣玉”也是毛氏擅长。这是毛1960-63年创造靖批时掌握的本领,他是吃透了〈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才如此这般地改的。
8、梅文中:“靖批、脂评,乃是一色文字”问题
靖批五条批语:1、此岂是宝玉所乐为者!……,2、此以俗眼读石头记。……,3安分守己,也不是宝玉了。……,4、前有幻境遇可卿,……,5、声口如闻。……。以上均系毛氏用脂评语言造的伪批。
九、法律问题
梅节先生大讲法律,来吓唬人,但是梅先生必须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是不保护假货和假货制造者的,也不保护贩卖假货的二道贩子。
十、结束语
从1754年曹雪芹写的“甲戌”本〈红楼梦〉问世以来,脂评本〈红楼梦〉,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脂评本给伟大的祖国带来光荣,我们每每引为“自豪”和“骄傲”。
七十年代上半叶起,盛传的“靖藏本”:从内容上看,包括了“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的重要批语,甚至有诸本所无的重要批语,也唯其“独美”。我们多么希望它能够冲破牢笼,再现于世,由藏者献给国家。(现国家繁荣发达了,要个高价也未尝不可)。由南图或北图收藏保管。
所谓“原收藏者”多次暗示,此书由某人从其阁楼顺(手牵羊)走了。由于某人的高层次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相信此书经其手绝不会迷失。国家曾多次动员其献书。后经笔者费数年功力深入调研,掌握了许多实物资料,此书正如那宗训、高阳、吴世昌、周汝昌、徐恭时、任俊潮、李同生诸先生所言纯属“子虚乌有”,不过是一场闹剧。
梅节先生是香港老红学家,他在什么人的指使下,写了那篇歪曲事实(如将毛国瑶编成靖批时的34岁说成是29岁;将梦稿本的发行时间,1963年1、2月歪曲为1964年6月;将靖大嫂至死不肯承认的“出卖过此书”,如今却被梅先生“坐实”为靖大娘换米说。)泡制了不讲道理,极端蛮横的〈删节论〉使人颇感气愤。故写《答辩“也谈靖本”》已寄北京红楼梦学刊,请关心此事的各位红学友人注意之。
-
荞麦花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7-21 18: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