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字的魅力
随着信息爆炸程度的增加,我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利,但对于文字阅读的耐心却在不断消褪。以微信为例,微信好友发的朋友圈里若是没附什么图片,估计很多人就直接将大段文字忽略掉,一扫而过了。“读图”降低了我们获知信息的门槛,却也使得文字的魅力无从施展。
进入到读图时代,我也不免受到它的巨大影响,写文章、发动态时,我都会习惯性地附上一幅或几幅图,但对我而言,文字的魅力,是绝不会因为潮流的变更而消减的。好在我一直保留着阅读的习惯,所谓好物不可独享,也想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意趣相投的人分享。
若是谈文字的魅力,首推诗词,我始终觉得诗词是极美极妙的东西,寥寥数句,或感伤,或欢喜,或喜忧参半,或寂寥,都可表达得淋漓尽致且余韵悠长,更神奇的是,即便是同样的文字,在不同场景下由不同的人读出,又有了不同的味道。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也就只举些例子,不展开解读了。)
这个在知乎上有很多很棒的总结,比如:
@安然若枫:你见过那些10字以内的经典诗句和话语?- 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916352
比如一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寥寥几字,意境全出,而“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更是将那种朦胧美好、一见如故表达得婉转迷人。
高中的时候爱在周记里写些如今看来有点矫情的小文字,总觉得有无数难以排解的愁绪,当时语文老师既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批评我整日胡思乱想,只是写给我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当时只觉得可以用一句诗词来做批注很神奇,现在想来,才明白此句中的深意。
前不久回内蒙古的母校看了看,离开的时候小鱼老师送了我一本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繁花》,绝对的大部头,看起来却毫不吃力。金宇澄独特的语言叙述风格让人很是着迷,即便坐在充斥着蒙古语的火车车厢里,我依旧很快地浸入到小说所处的老上海背景里。
不,不只是这样,他好像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和叙述风格营造出了一个独立的时代、独立的上海,在阅读时,我如同穿越一般进入到那个独特的时空,像是拥有着上帝般的全知视角,却又因对这种语言风格并不熟悉,对故事结局并不知晓而兴趣盎然,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又是一个无知的旁观者。
不知道真正生活于江沪地区的人们读起这本书又会是怎样的感受,这么想想,更是感慨于文字世界的浩淼了。如果说图像是一种无门槛的世界通用的语言,以共性见长,那文字就更像是一种有着无穷个性魅力的东西了。
简单抄几句感受一下:
【阿婆说,等阿婆挺尸了,再哭丧,快吃。蓓蒂一面哭一面吃。阿宝说,蓓蒂,阿婆也是兔子。蓓蒂说,啥。阿宝说,阿婆跟兔子一样,吃素。蓓蒂说,阿婆坏。阿婆说,我就欢喜蓓蒂。蓓蒂说,昨天,阿婆吃的菜包皮子,是姆妈买的,后来,阿婆就去挖喉咙,全部挖出来了。阿婆说,是呀是呀,我年纪大了,鼻头不灵,吃下去觉得,馅子有荤油,真是难为情。蓓蒂说,我开心得要命。阿婆说,乖囡呀,我已经不派用场了,马上要死了。蓓蒂说,阿婆为啥吃素呢。阿婆说,当时我养了小囡,算命先生讲,命盘相魁,阿婆属虎,小囡属龙,要斗煞的,阿婆从此茹素了,积德,想不到,小囡还是死了。阿宝摸摸蓓蒂的头。阿婆说,唉,素菜也害人呀,当年,比干大官人,骑一匹高头白马,奔进小菜场,兜了几圈。蓓蒂笑笑。】
“挺尸”,“茹素”、“小囡”等都是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词,却不会让人在阅读时觉得吃力,反倒像是一个领路人,引领我们自然而然地踏入小说中的时空。且不说故事讲得如何,仅凭这样运用语言的能力,已很是让我佩服。
还有一种独特的存在——译本。相对于直接用母语写就的文章,译本更像是一种二次创作,即便再强调尊重原作的本意,也难以避免将译者的个人意志加入到译文中,所以阅读译本时,对译者的选择也极为重要。
比如村上春树,国内可见的译本多为林少华所译,施小炜的也不少,此外还有赖明珠等。每个译者的风格各不相同,近几年有不少对村上春树的两大译者施小炜和林少华的争论,二人的拥簇者均不少,虽然二者的译本我都读了不少,却很难明确说出谁优谁劣,各有独特的魅力罢了,每每想到这个,都有种学好日语,然后用日语读村上的冲动,想必会很有趣。
话说我最早接触的村上的文字便是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他的语言有种莫名的让人心安的能力,读起来很舒服,我很喜欢。
说到这个,推荐知乎上一些关于翻译的经典问答:
字幕组有哪些经典翻译? - 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33310978
比如这句,《天使爱美丽》
【Sans toi,les émotions d’aujourd’hui me seraint que la peau morte des émotions d’autrefois 没有你,良辰美景与何人说。】
真是美~
再扯远一些,说说名字,比如地名。以我家为例,我出生在一个叫“清丰”的小县城,古时叫顿丘,后因为当地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孝子“张清丰”而被**赐名清丰县。至今张清丰的石像依旧是我家乡的一个地标建筑,但平心而论,我还是更喜欢它的古名“顿丘”。顿丘,西汉置,治所在今清丰县西南。
作为一个中原城市,我的家乡虽然并不发达,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旅游景点,却在一些古书典籍里有所记载。比如高一下学期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诗经》,其中的《卫风·氓》讲述的就是古时发生在我家乡的故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顿丘”就是这里。
我家所在的市叫濮阳,这几天因为雾霾过于严重而上了某个不那么让人开心的排行榜,此前则一直因为是个地级市而默默无名。说起这个,是因为河南省内有很多带“阳”的地名,比如信阳、安阳、洛阳,众所周知,阳的本意是太阳、阳光,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引申为明亮、温暖、凸出的(转于搜狗百科)。这样的地名多少带了一些人们的美好祝愿。
此外,还有很多一听就让人喜欢的地名,比如长安、云梦(湖北境内,气蒸云梦泽)、敦煌、怀柔、林芝、鹿邑(属河南周口市,老子故里),仅是名字就载满了很多故事。
方言也是很有意思的东西,早先一直觉得自己的方言特别土,白话特别多,很多老话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写,后来在微信订阅号看到一篇文章,才发现原来自己觉得很土的话其实在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不但不土,反而韵味十足。
比如“哕”、“谝”、“搲”、“扥”、“鬻”、“醭”。
附相关链接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M1NDIwNg==&mid=400108922&idx=2&sn=5f6bf7603cac8323112da767a2054791&scene=1&srcid=1024uKZ4RyEfPbvf5XTUsIaY#rd
此外,还有一些很好玩儿的东西,比如把玉米叫做“玉蜀黍”,飞蛾叫“扑浪蛾子”,不服气叫“不忿儿”,蛇叫“长虫”,虽然乍一听有些怪,但细想想倒是都很形象直接,果然符合中原人直白简单的性格。
再说人名,这个应该也是被很多人吐槽的东西了,随手在网络上一搜,就能搜到诸如“奇葩名字”、“搞笑名字”之类的热搜问题,而给孩子起名的软件其热度也始终不曾消散。以我的名字为例,我是女生,但名字里有一个“伟”字,经常会有人在看到我名字的时候以为我是男生,小时候也因为这个曾经立志要挣钱改名字(小时候以为改名字是很费钱的一件事),比如很琼瑶的“苇”,或是比较小女生的“薇”。因为种种原因,我并没有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如今长大了,也再没想过要改名字。妈妈说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在名字中添了一个刚性气质十足的单字“伟”,是想告诉我,女孩子也可以独当一面,自强自立,听到这个在心底暗暗庆幸没有把名字改掉。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了,但他对孩子们的祝福却将随着一个简单的名字伴随他们的一生。
附一个相关链接:
你知道的有哪些有趣或奇葩的名字? - 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485884
PS:叫果立成真的大丈夫吗……起这个名字的人,真是——可爱,哈哈
说了这么多,我终于要说说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美食了。只是这个范围实在太大,可说的东西太多,我也就想到哪儿说哪儿了,之后如果想到别的再来更新。
先说菜名,还是以我家乡的美食为例吧,比如裹凉皮。说起凉皮,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陕西的凉皮、酿皮、擀面皮,但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濮阳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家乡的裹凉皮。它的主要材料和一般的调制凉皮差不多,都是蒸制的面皮、芝麻酱、油辣椒、面筋等,但制作工艺却大不相同,从一个“裹”字可管窥一二。
我在下厨房的某个菜谱里大致介绍过做法:
【以卷凉皮为例,不同于陕西的酿皮,这种卷凉皮是拿在手上吃的。制作工艺和陕西凉皮没什么区别,差就差在吃法上。陕西凉皮一般是斩条拌料浇汁儿,我家的卷凉皮却不是。一张做好的面皮在案板上铺开,取一个小盆儿,挟些黄瓜丝、面筋、香菜,舀上点蒜汁儿、炸花生碎、芝麻酱、醋、盐、自制的辣椒油等,呼啦啦一拌,均匀码在铺好的面皮中央,先把四周的面皮依次往中间的馅料上按压,然后打开,恢复到平铺的状态,这是为了让面皮都沾上味道。接下来就开卷了,先把下面的面皮折上来,再把左右两边的面皮依次折过来,要裹的实一些,但也要注意不要把面皮弄破。这时的半成品有点像是个小包袱了,之后推着包袱肚儿往前滚,直到把上面的面皮也均匀地裹上就行,做法类似于煎饼果子,但其中裹满了汤汁,技术难度要比煎饼果子大得多了。卷好以后拿个塑料袋儿在外面一包,你就尽可以像吃煎饼果子一样享受这个美味了。
和煎饼果子不同,凉皮是半透明状的,里面裹的碧绿的黄瓜丝和香菜、红色的辣椒油和花生碎、黄色的芝麻酱汁儿都清晰可见,边走边吃还颤巍巍的晃。黄瓜丝和凉皮都多是冰镇过的,再加上里面裹满了汤汁儿,要一口酸辣爽口、汁水充沛,真真是消夏的不二选择。这要再配上一个刚出炉的椒盐芝麻烧饼,那可真是千金不换了!】
附相关链接:
鲤鱼穿沙-用柴米油盐陪你写诗的家常做法_下厨房
http://www.xiachufang.com/recipe/100148004/
我家是个中原小城,这里的人们粗朴而直接,吃东西讲究量大能饱腹,什么文艺、精致在这儿是会被笑话的,因为那是“不中吃的东西”,但即便是这样,还是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菜名,比如鲤鱼穿沙。
这是爸妈经常做的一道,主料并不复杂,小米、挂面、葱、香油、盐、生抽,仅此而已。做法在上一个链接里:【鲤鱼穿沙-用柴米油盐陪你写诗的做法】下厨房
http://www.xiachufang.com/recipe/100148004/
还有一道和这个类似的,叫金丝穿元宝,听名字就能大致猜出它的主要材料——面条和饺子。我家乡的饺子一般都是包成肚儿圆而大的元宝形,一则取个好兆头,二则是因为这样能盛更多的馅儿,也就更能饱腹。煮饺子时难免会有几个涨破肚儿的,饺子里的肉汁渗出,使得清汤的面条增了一丝油香,面汤也格外的醇厚。最后另起油锅炸个葱油,随意淋点生抽加点盐调味,然后倒入煮饺子和面条的大锅里,饺子香、葱油香混在一起,想想和日本的拉面配煎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这场碳水化合物的盛宴可能要遭到健康饮食拥簇者的反对,但那满足感还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
外地的小吃也有不少名字很特别的,比如贵州的丝娃娃、云南的大救驾、北京的艾窝窝……有的是取其形象,有的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还有的是方言直译,不管哪种,都让我在念起时不自主地分泌口水,真是馋呀~
PS:因为热爱美食,我仅有的一次实习经历以及一次工作经历均和美食相关。
大学毕业后在深圳特区报社实习,所在的恰恰就是美食版块。2014年从暨大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和姐姐照顾家里的小小奶茶店,然后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那句“你的吃相,是最美的模样”让我很是心动,于是于2015年3月重回深圳,并在一家通过互联网销售半成品食材包的创业公司担任美食体验官。在这里,我得以以文字来记录我对美食的感受亦或期望,能用文字将食物的美妙口感传达给屏幕对面的人,对我而言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也是在这个时期,我愈发的感受到文字魅力范围之广。今年十月初,我选择从那个公司离职,又开始了呼和浩特、包头、西安等地的美食之旅,辗转又回到家里,慢慢梳理这段满溢着香气的旅程,看,有时候文字不比图片承载的少。
早上忽然想写些东西,一不留神写了这么多。但是很多东西并没有展开细说,日后会有后续更新。
进入到读图时代,我也不免受到它的巨大影响,写文章、发动态时,我都会习惯性地附上一幅或几幅图,但对我而言,文字的魅力,是绝不会因为潮流的变更而消减的。好在我一直保留着阅读的习惯,所谓好物不可独享,也想将自己的一些感悟与意趣相投的人分享。
![]() |
阅读·日常 |
若是谈文字的魅力,首推诗词,我始终觉得诗词是极美极妙的东西,寥寥数句,或感伤,或欢喜,或喜忧参半,或寂寥,都可表达得淋漓尽致且余韵悠长,更神奇的是,即便是同样的文字,在不同场景下由不同的人读出,又有了不同的味道。
![]() |
用月饼盒做的小摆件 |
![]() |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也就只举些例子,不展开解读了。)
这个在知乎上有很多很棒的总结,比如:
@安然若枫:你见过那些10字以内的经典诗句和话语?- 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916352
![]() |
![]() |
比如一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寥寥几字,意境全出,而“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更是将那种朦胧美好、一见如故表达得婉转迷人。
高中的时候爱在周记里写些如今看来有点矫情的小文字,总觉得有无数难以排解的愁绪,当时语文老师既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批评我整日胡思乱想,只是写给我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当时只觉得可以用一句诗词来做批注很神奇,现在想来,才明白此句中的深意。
![]() |
母校秋色 |
前不久回内蒙古的母校看了看,离开的时候小鱼老师送了我一本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繁花》,绝对的大部头,看起来却毫不吃力。金宇澄独特的语言叙述风格让人很是着迷,即便坐在充斥着蒙古语的火车车厢里,我依旧很快地浸入到小说所处的老上海背景里。
不,不只是这样,他好像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和叙述风格营造出了一个独立的时代、独立的上海,在阅读时,我如同穿越一般进入到那个独特的时空,像是拥有着上帝般的全知视角,却又因对这种语言风格并不熟悉,对故事结局并不知晓而兴趣盎然,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又是一个无知的旁观者。
不知道真正生活于江沪地区的人们读起这本书又会是怎样的感受,这么想想,更是感慨于文字世界的浩淼了。如果说图像是一种无门槛的世界通用的语言,以共性见长,那文字就更像是一种有着无穷个性魅力的东西了。
简单抄几句感受一下:
【阿婆说,等阿婆挺尸了,再哭丧,快吃。蓓蒂一面哭一面吃。阿宝说,蓓蒂,阿婆也是兔子。蓓蒂说,啥。阿宝说,阿婆跟兔子一样,吃素。蓓蒂说,阿婆坏。阿婆说,我就欢喜蓓蒂。蓓蒂说,昨天,阿婆吃的菜包皮子,是姆妈买的,后来,阿婆就去挖喉咙,全部挖出来了。阿婆说,是呀是呀,我年纪大了,鼻头不灵,吃下去觉得,馅子有荤油,真是难为情。蓓蒂说,我开心得要命。阿婆说,乖囡呀,我已经不派用场了,马上要死了。蓓蒂说,阿婆为啥吃素呢。阿婆说,当时我养了小囡,算命先生讲,命盘相魁,阿婆属虎,小囡属龙,要斗煞的,阿婆从此茹素了,积德,想不到,小囡还是死了。阿宝摸摸蓓蒂的头。阿婆说,唉,素菜也害人呀,当年,比干大官人,骑一匹高头白马,奔进小菜场,兜了几圈。蓓蒂笑笑。】
“挺尸”,“茹素”、“小囡”等都是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词,却不会让人在阅读时觉得吃力,反倒像是一个领路人,引领我们自然而然地踏入小说中的时空。且不说故事讲得如何,仅凭这样运用语言的能力,已很是让我佩服。
还有一种独特的存在——译本。相对于直接用母语写就的文章,译本更像是一种二次创作,即便再强调尊重原作的本意,也难以避免将译者的个人意志加入到译文中,所以阅读译本时,对译者的选择也极为重要。
比如村上春树,国内可见的译本多为林少华所译,施小炜的也不少,此外还有赖明珠等。每个译者的风格各不相同,近几年有不少对村上春树的两大译者施小炜和林少华的争论,二人的拥簇者均不少,虽然二者的译本我都读了不少,却很难明确说出谁优谁劣,各有独特的魅力罢了,每每想到这个,都有种学好日语,然后用日语读村上的冲动,想必会很有趣。
话说我最早接触的村上的文字便是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他的语言有种莫名的让人心安的能力,读起来很舒服,我很喜欢。
说到这个,推荐知乎上一些关于翻译的经典问答:
字幕组有哪些经典翻译? - 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33310978
比如这句,《天使爱美丽》
【Sans toi,les émotions d’aujourd’hui me seraint que la peau morte des émotions d’autrefois 没有你,良辰美景与何人说。】
真是美~
再扯远一些,说说名字,比如地名。以我家为例,我出生在一个叫“清丰”的小县城,古时叫顿丘,后因为当地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孝子“张清丰”而被**赐名清丰县。至今张清丰的石像依旧是我家乡的一个地标建筑,但平心而论,我还是更喜欢它的古名“顿丘”。顿丘,西汉置,治所在今清丰县西南。
![]() |
作为一个中原城市,我的家乡虽然并不发达,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旅游景点,却在一些古书典籍里有所记载。比如高一下学期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诗经》,其中的《卫风·氓》讲述的就是古时发生在我家乡的故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顿丘”就是这里。
我家所在的市叫濮阳,这几天因为雾霾过于严重而上了某个不那么让人开心的排行榜,此前则一直因为是个地级市而默默无名。说起这个,是因为河南省内有很多带“阳”的地名,比如信阳、安阳、洛阳,众所周知,阳的本意是太阳、阳光,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引申为明亮、温暖、凸出的(转于搜狗百科)。这样的地名多少带了一些人们的美好祝愿。
此外,还有很多一听就让人喜欢的地名,比如长安、云梦(湖北境内,气蒸云梦泽)、敦煌、怀柔、林芝、鹿邑(属河南周口市,老子故里),仅是名字就载满了很多故事。
方言也是很有意思的东西,早先一直觉得自己的方言特别土,白话特别多,很多老话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写,后来在微信订阅号看到一篇文章,才发现原来自己觉得很土的话其实在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不但不土,反而韵味十足。
比如“哕”、“谝”、“搲”、“扥”、“鬻”、“醭”。
附相关链接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M1NDIwNg==&mid=400108922&idx=2&sn=5f6bf7603cac8323112da767a2054791&scene=1&srcid=1024uKZ4RyEfPbvf5XTUsIaY#rd
此外,还有一些很好玩儿的东西,比如把玉米叫做“玉蜀黍”,飞蛾叫“扑浪蛾子”,不服气叫“不忿儿”,蛇叫“长虫”,虽然乍一听有些怪,但细想想倒是都很形象直接,果然符合中原人直白简单的性格。
再说人名,这个应该也是被很多人吐槽的东西了,随手在网络上一搜,就能搜到诸如“奇葩名字”、“搞笑名字”之类的热搜问题,而给孩子起名的软件其热度也始终不曾消散。以我的名字为例,我是女生,但名字里有一个“伟”字,经常会有人在看到我名字的时候以为我是男生,小时候也因为这个曾经立志要挣钱改名字(小时候以为改名字是很费钱的一件事),比如很琼瑶的“苇”,或是比较小女生的“薇”。因为种种原因,我并没有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如今长大了,也再没想过要改名字。妈妈说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在名字中添了一个刚性气质十足的单字“伟”,是想告诉我,女孩子也可以独当一面,自强自立,听到这个在心底暗暗庆幸没有把名字改掉。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了,但他对孩子们的祝福却将随着一个简单的名字伴随他们的一生。
附一个相关链接:
你知道的有哪些有趣或奇葩的名字? - 知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485884
PS:叫果立成真的大丈夫吗……起这个名字的人,真是——可爱,哈哈
说了这么多,我终于要说说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美食了。只是这个范围实在太大,可说的东西太多,我也就想到哪儿说哪儿了,之后如果想到别的再来更新。
先说菜名,还是以我家乡的美食为例吧,比如裹凉皮。说起凉皮,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陕西的凉皮、酿皮、擀面皮,但对于我们土生土长的濮阳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家乡的裹凉皮。它的主要材料和一般的调制凉皮差不多,都是蒸制的面皮、芝麻酱、油辣椒、面筋等,但制作工艺却大不相同,从一个“裹”字可管窥一二。
![]() |
![]() |
切面,这是厚的,也有薄款的 |
![]() |
我在下厨房的某个菜谱里大致介绍过做法:
【以卷凉皮为例,不同于陕西的酿皮,这种卷凉皮是拿在手上吃的。制作工艺和陕西凉皮没什么区别,差就差在吃法上。陕西凉皮一般是斩条拌料浇汁儿,我家的卷凉皮却不是。一张做好的面皮在案板上铺开,取一个小盆儿,挟些黄瓜丝、面筋、香菜,舀上点蒜汁儿、炸花生碎、芝麻酱、醋、盐、自制的辣椒油等,呼啦啦一拌,均匀码在铺好的面皮中央,先把四周的面皮依次往中间的馅料上按压,然后打开,恢复到平铺的状态,这是为了让面皮都沾上味道。接下来就开卷了,先把下面的面皮折上来,再把左右两边的面皮依次折过来,要裹的实一些,但也要注意不要把面皮弄破。这时的半成品有点像是个小包袱了,之后推着包袱肚儿往前滚,直到把上面的面皮也均匀地裹上就行,做法类似于煎饼果子,但其中裹满了汤汁,技术难度要比煎饼果子大得多了。卷好以后拿个塑料袋儿在外面一包,你就尽可以像吃煎饼果子一样享受这个美味了。
和煎饼果子不同,凉皮是半透明状的,里面裹的碧绿的黄瓜丝和香菜、红色的辣椒油和花生碎、黄色的芝麻酱汁儿都清晰可见,边走边吃还颤巍巍的晃。黄瓜丝和凉皮都多是冰镇过的,再加上里面裹满了汤汁儿,要一口酸辣爽口、汁水充沛,真真是消夏的不二选择。这要再配上一个刚出炉的椒盐芝麻烧饼,那可真是千金不换了!】
附相关链接:
鲤鱼穿沙-用柴米油盐陪你写诗的家常做法_下厨房
http://www.xiachufang.com/recipe/100148004/
我家是个中原小城,这里的人们粗朴而直接,吃东西讲究量大能饱腹,什么文艺、精致在这儿是会被笑话的,因为那是“不中吃的东西”,但即便是这样,还是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菜名,比如鲤鱼穿沙。
![]() |
这是爸妈经常做的一道,主料并不复杂,小米、挂面、葱、香油、盐、生抽,仅此而已。做法在上一个链接里:【鲤鱼穿沙-用柴米油盐陪你写诗的做法】下厨房
http://www.xiachufang.com/recipe/100148004/
还有一道和这个类似的,叫金丝穿元宝,听名字就能大致猜出它的主要材料——面条和饺子。我家乡的饺子一般都是包成肚儿圆而大的元宝形,一则取个好兆头,二则是因为这样能盛更多的馅儿,也就更能饱腹。煮饺子时难免会有几个涨破肚儿的,饺子里的肉汁渗出,使得清汤的面条增了一丝油香,面汤也格外的醇厚。最后另起油锅炸个葱油,随意淋点生抽加点盐调味,然后倒入煮饺子和面条的大锅里,饺子香、葱油香混在一起,想想和日本的拉面配煎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这场碳水化合物的盛宴可能要遭到健康饮食拥簇者的反对,但那满足感还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啊!
外地的小吃也有不少名字很特别的,比如贵州的丝娃娃、云南的大救驾、北京的艾窝窝……有的是取其形象,有的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还有的是方言直译,不管哪种,都让我在念起时不自主地分泌口水,真是馋呀~
![]() |
奶茶 |
PS:因为热爱美食,我仅有的一次实习经历以及一次工作经历均和美食相关。
大学毕业后在深圳特区报社实习,所在的恰恰就是美食版块。2014年从暨大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和姐姐照顾家里的小小奶茶店,然后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那句“你的吃相,是最美的模样”让我很是心动,于是于2015年3月重回深圳,并在一家通过互联网销售半成品食材包的创业公司担任美食体验官。在这里,我得以以文字来记录我对美食的感受亦或期望,能用文字将食物的美妙口感传达给屏幕对面的人,对我而言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也是在这个时期,我愈发的感受到文字魅力范围之广。今年十月初,我选择从那个公司离职,又开始了呼和浩特、包头、西安等地的美食之旅,辗转又回到家里,慢慢梳理这段满溢着香气的旅程,看,有时候文字不比图片承载的少。
早上忽然想写些东西,一不留神写了这么多。但是很多东西并没有展开细说,日后会有后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