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白痴孤单,天才孤独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丹尼尔•凯斯则说,“假如给白痴一个天才大脑”;32岁的查理•高登就是那个“幸运”的白痴。经过一场已在天竺鼠阿尔吉侬身上得到验证的脑部手术,查理在短时间内智商成功由70飙升至185,从人皆可欺的傻瓜变成名副其实的天才。十七篇日记体的进步报告,从一开始的错字满篇、标点滥用,到后来的行文流畅甚至富有哲思,记录着种种现实在查理面前展开的过程。然而,一次令人刮目相看的医学试验,却最终演变成对人类智识的苦涩自嘲。
如同查理的低能班老师艾丽斯所言,随着智商的增高,查理将“愈爬愈高、愈看愈多”,每一步他都会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新世界。可是这个新世界绝非查理所期待的那般美妙,智商的增长反而变成对身边人的背叛——面包店里以欺侮查理为乐的伙计们开始害怕他,并最终合伙将他驱赶出去。之前被他视作巨人一般的教授和科学家们原来也是群见识短浅、追名逐利的凡人。更令人心碎的是,时隔17年之久,当他来到父亲的理发店,竟全然没被认出来;站在母亲面前时,这个老年痴呆的女人更是满眼恐惧地举起刀子,再次将他逐出家门……终于变聪明的查理不过是个游荡街头的冷漠天才,只能靠酒精和肉体关系自我麻醉。
陪伴查理的阿尔吉侬逐渐变得低迷并最终死去,查理在悲痛之余,决定自己完成对这项失败任务的研究,同时愈发清楚自己也难逃这一命运。在穿越反复的狂暴和绝望之后,查理开始遗忘之前掌握的全部知识,重新做回了低能儿。故事复归平静,但阿尔吉侬坟头的花束却一直提醒人们,查理的世界已不再像最初那样充满希望。
作为白痴的查理是孤单的,他的身边鲜有同类,但他却觉得自己拥有很多朋友。父母的排斥,同学的嘲笑,面包店伙计们的捉弄,这些都无法摧毁查理的善良和单纯,无法阻止他时时刻刻被甜美和温暖的情绪所包裹。在查理眼中,所有人都对自己笑意盈盈,他想要的不过是成为和朋友一样的“聪明人”,能够分享他们的话题和生活。作为天才的查理却是孤独的,除了阿尔吉侬,他孑然一身。虽然能以最快的速度学会一门外语,能读懂最艰深的学术论文,查理却是情感世界十足的侏儒,缺乏最基本的爱的能力,无法接受,亦无法给予,最终轰开了唯一真正关心他的爱人艾丽斯。人与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人性背面难以言说的卑劣,以及满世界蔓延的冷漠——查理就像那个被喂食了知识树果实的亚当,告别伊甸园之后,这些也许就是他与夏娃用智慧所洞悉的真相。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则著名的洞穴寓言。设想一个阴暗的洞穴里锁着一群囚徒,他们只能看见洞穴墙壁上映射的影子,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现实。某天一个囚徒挣脱,走出洞穴后,发现外面的世界才是本体。刺眼的光让他困惑甚至痛苦,然后他会慢慢接受,并开始怜悯自己以前的信仰。于是他回到洞穴要去拯救同伴,从光明再到黑暗,眼睛会再度遭遇不适。18世纪席卷欧洲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正是“以光启智”的代表,当时最聪明的那批人摇着理性和实证科学的大旗,呐喊着要去解放黑暗中的人们。然而几乎是伴随着整个运动进程直至现代,对启蒙和智性的怀疑和批判之声就没有停歇过:被认为是人类进步阶梯的科学,真的是通往幸福和自由的必经之路吗?
这里不得不再谈及20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的“反智主义”,也是丹尼尔•凯斯写作本书的年代。人们开始像查理一样反思,对科学和知识的崇拜导致了对爱和尊严的搁置,引发个体或群体自我认同的混乱,以及道德和心智的崩溃。以“聪明优雅的现代人”自居的我们,对此类怪相已见多不怪,多少都迷失在对“我是谁”以及“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无解追问之中。
由此再看柏拉图对世人的劝导,就更显意味深长:“记得这件事的人,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进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查理的故事又一次发出掷地有声的反问,温情白痴和痛苦天才的世界,到底哪个才是我们要逃离的洞穴?哪个才是耀眼刺目的明亮世界?就像查理手术前写下的那些笨拙的“近步抱告”,那种因陌生而造成的阻滞和美感,溢满字里行间的淳朴和快乐,有无可能才是我们无意瞥见的火光呢?
查理短短八个月的经历也隐喻了人之为人终其一生的求索之路,让人联想到尼采笔下的那位智者,查拉图斯特拉。他居住在山顶,长久地享受着灵性与孤寂,但是有一天,他还是决定“向下走”。查拉图斯特拉向着光明的太阳神祈祷:“请祝福我有安详的眼睛,而能够不羡慕地瞧,甚至连遇到一个过度快乐的人也是一样!”他要重新成为人类,就像一个杯子再次变空。“向下走”大概是查理和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的道路,只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是杯中原本盛满的东西:不是艰涩的学术报告或科学理论,而是澄澈、完整、充满爱的灵魂,那才是开启人类幸福的钥匙。只有这样,方能在走下山的沿途中拥有善良的眼睛,即使孤单也不孤独;方能告慰阿尔吉侬焦躁不安的坟茔,痛苦过却终将安宁。
如同查理的低能班老师艾丽斯所言,随着智商的增高,查理将“愈爬愈高、愈看愈多”,每一步他都会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新世界。可是这个新世界绝非查理所期待的那般美妙,智商的增长反而变成对身边人的背叛——面包店里以欺侮查理为乐的伙计们开始害怕他,并最终合伙将他驱赶出去。之前被他视作巨人一般的教授和科学家们原来也是群见识短浅、追名逐利的凡人。更令人心碎的是,时隔17年之久,当他来到父亲的理发店,竟全然没被认出来;站在母亲面前时,这个老年痴呆的女人更是满眼恐惧地举起刀子,再次将他逐出家门……终于变聪明的查理不过是个游荡街头的冷漠天才,只能靠酒精和肉体关系自我麻醉。
陪伴查理的阿尔吉侬逐渐变得低迷并最终死去,查理在悲痛之余,决定自己完成对这项失败任务的研究,同时愈发清楚自己也难逃这一命运。在穿越反复的狂暴和绝望之后,查理开始遗忘之前掌握的全部知识,重新做回了低能儿。故事复归平静,但阿尔吉侬坟头的花束却一直提醒人们,查理的世界已不再像最初那样充满希望。
作为白痴的查理是孤单的,他的身边鲜有同类,但他却觉得自己拥有很多朋友。父母的排斥,同学的嘲笑,面包店伙计们的捉弄,这些都无法摧毁查理的善良和单纯,无法阻止他时时刻刻被甜美和温暖的情绪所包裹。在查理眼中,所有人都对自己笑意盈盈,他想要的不过是成为和朋友一样的“聪明人”,能够分享他们的话题和生活。作为天才的查理却是孤独的,除了阿尔吉侬,他孑然一身。虽然能以最快的速度学会一门外语,能读懂最艰深的学术论文,查理却是情感世界十足的侏儒,缺乏最基本的爱的能力,无法接受,亦无法给予,最终轰开了唯一真正关心他的爱人艾丽斯。人与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人性背面难以言说的卑劣,以及满世界蔓延的冷漠——查理就像那个被喂食了知识树果实的亚当,告别伊甸园之后,这些也许就是他与夏娃用智慧所洞悉的真相。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则著名的洞穴寓言。设想一个阴暗的洞穴里锁着一群囚徒,他们只能看见洞穴墙壁上映射的影子,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现实。某天一个囚徒挣脱,走出洞穴后,发现外面的世界才是本体。刺眼的光让他困惑甚至痛苦,然后他会慢慢接受,并开始怜悯自己以前的信仰。于是他回到洞穴要去拯救同伴,从光明再到黑暗,眼睛会再度遭遇不适。18世纪席卷欧洲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正是“以光启智”的代表,当时最聪明的那批人摇着理性和实证科学的大旗,呐喊着要去解放黑暗中的人们。然而几乎是伴随着整个运动进程直至现代,对启蒙和智性的怀疑和批判之声就没有停歇过:被认为是人类进步阶梯的科学,真的是通往幸福和自由的必经之路吗?
这里不得不再谈及20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的“反智主义”,也是丹尼尔•凯斯写作本书的年代。人们开始像查理一样反思,对科学和知识的崇拜导致了对爱和尊严的搁置,引发个体或群体自我认同的混乱,以及道德和心智的崩溃。以“聪明优雅的现代人”自居的我们,对此类怪相已见多不怪,多少都迷失在对“我是谁”以及“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无解追问之中。
由此再看柏拉图对世人的劝导,就更显意味深长:“记得这件事的人,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进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查理的故事又一次发出掷地有声的反问,温情白痴和痛苦天才的世界,到底哪个才是我们要逃离的洞穴?哪个才是耀眼刺目的明亮世界?就像查理手术前写下的那些笨拙的“近步抱告”,那种因陌生而造成的阻滞和美感,溢满字里行间的淳朴和快乐,有无可能才是我们无意瞥见的火光呢?
查理短短八个月的经历也隐喻了人之为人终其一生的求索之路,让人联想到尼采笔下的那位智者,查拉图斯特拉。他居住在山顶,长久地享受着灵性与孤寂,但是有一天,他还是决定“向下走”。查拉图斯特拉向着光明的太阳神祈祷:“请祝福我有安详的眼睛,而能够不羡慕地瞧,甚至连遇到一个过度快乐的人也是一样!”他要重新成为人类,就像一个杯子再次变空。“向下走”大概是查理和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的道路,只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是杯中原本盛满的东西:不是艰涩的学术报告或科学理论,而是澄澈、完整、充满爱的灵魂,那才是开启人类幸福的钥匙。只有这样,方能在走下山的沿途中拥有善良的眼睛,即使孤单也不孤独;方能告慰阿尔吉侬焦躁不安的坟茔,痛苦过却终将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