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笔记之十一
22. 第二十二篇名为正名,此名大概来源于孔子“必也正名乎”的说法。本篇强调了正名的重要性,认为名定而实辩,道行而志通。圣人制名之意,所以明贵贱,辩异同也。本篇中,荀子所说的“缘天官”似乎和现代的认识心理学相合,其关于心与欲的观点也似乎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有类似之处。
23. 第二十三篇名为性恶,是荀子哲学思想的基石和出发点。敢于提出这一点,首先表明荀子的一种不畏世俗、大胆直言的高贵品格。荀子开篇即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上古时期,人们相互隔绝,老死不相往来。及至为了生存和自保,人渐渐集聚,即所谓群。人能群,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但人在百万年来的自由散居状态时所发展出的个性和人性,在群居以后,面临一些重大的调整以适应群居生活的规则。对于集体的大利来说,个人之私,即是一种恶。这也就是人性恶的由来。群居经过了百万年以后,虽然个人之私性尚未完全去除,但是集体生活的规则也已经开始渗透进了人性,成为了每个人思维模式的一部分。所以,从现实的角度看,孟子的性善论也是正确的。而强调性善,更有助于个人强化信心,陶冶风气,这大概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接受性善论的原因。
24. 第二十四篇名为君子,论述的是为君之道。本篇篇幅不大,主要论述了天子要独尊,重势,赏罚得当,尚贤使能。
23. 第二十三篇名为性恶,是荀子哲学思想的基石和出发点。敢于提出这一点,首先表明荀子的一种不畏世俗、大胆直言的高贵品格。荀子开篇即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上古时期,人们相互隔绝,老死不相往来。及至为了生存和自保,人渐渐集聚,即所谓群。人能群,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但人在百万年来的自由散居状态时所发展出的个性和人性,在群居以后,面临一些重大的调整以适应群居生活的规则。对于集体的大利来说,个人之私,即是一种恶。这也就是人性恶的由来。群居经过了百万年以后,虽然个人之私性尚未完全去除,但是集体生活的规则也已经开始渗透进了人性,成为了每个人思维模式的一部分。所以,从现实的角度看,孟子的性善论也是正确的。而强调性善,更有助于个人强化信心,陶冶风气,这大概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接受性善论的原因。
24. 第二十四篇名为君子,论述的是为君之道。本篇篇幅不大,主要论述了天子要独尊,重势,赏罚得当,尚贤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