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的乐趣:年度读书小结
马尔克斯的朋友阿尔瓦多•穆蒂斯曾在监狱里每天不间断地看书。后来他回忆说,那十六个月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而他的择书标准是不少于1200页,因为一本书读完之后很容易陷入怅然若失的情绪里,而厚书不用担心那么快看完,就像一场漫长宴席,可以细细品尝,不必急于离席告别。 受其启发,今年我也故意挑了一些厚书来读。这些书是前几年我从地坛书市淘来的。买书的时候那些作家的名字我都没听说过,只是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这么厚的书总有几句或几页写得好的地方吧,而且它们都很便宜。出乎意料的是,读完之后我发现这些书里有不少都写得非常好,丝毫不亚于那些世界名著。当然一部文学史终究只能是私人的文学史,难免夹杂种种偏见。我下面要推荐的书也纯粹是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出发,诸位看了如果有兴趣,不妨找来读读,如果看完后大失所望,也不要怪罪到我头上才好。 1.(法)马塞尔•施沃布《假想的乐趣》 1299页 傅中先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书里的主人公都是真实存在的,主要对象是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法国启蒙时代的作家。但故事情节明显是虚构的,比如里面讲到卢梭从20岁之后就不再照镜子,因为他一直怀疑镜子里的人不是自己;又说伏尔泰为了写《老实人》规定自己不许说谎话,每说一句就拔掉一根头发,结果没多久他就变成了光头,后半生只能一直戴假发;而狄德罗为了让自己主编的《百科全书》更有权威性,斥资买下了当时市面上流通的所有其他版本的百科类图书,还派人去暗杀那些想要或正在编写百科全书的作家…… 这种在虚实之间不停切换的写法,使得这本书一会儿像是严谨考究的传记,一会儿又像是信口开河的幻想小说,十分有趣。 2.(英)以诺•阿诺德•本涅特《活埋》 1577页 查道乾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写于1908年的小说一共有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写一场战场。作者预言,人类在二十世纪将经历十二场世界大战,而在最后一场太平洋战役里,交战双方引爆了大规模杀伤性导弹,从而导致全球性的板块运动,全世界的火山一同喷发,火山灰活埋了全人类。这本书在二战期间销量猛增,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一些基督徒读者甚至认为以诺•阿诺德•本涅特是一个了不起的先知,其中一部分人因为不堪忍受即将到来的另外十场战争而选择自杀。据说,茨威格自杀之前也在读这本书(书的腰封上因此也写着“茨威格泣血推荐”)。但是,大家都知道,二战之后并没有另外的世界大战发生,所以这本书很快便无人问津。 从文学角度来讲,这本书其实泛善可陈,语言比较啰嗦,人物形象也很单薄,作者过于沉浸于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限于当时科技水平,那些场景如今看来有些幼稚,甚至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比如作者在描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情景时,居然还有骑兵在前线冲锋陷阵。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提到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由此可见作者的地理知识确实很渊博。 3.(日) 三船敏郎《水手之歌》 1987页 施少华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部小说前面1986页讲的都是三条互不相干的渔船上的水手故事,最后一页三条船不幸遭遇海难,一齐撞到了钓鱼岛上,船上的人无一幸免,钓鱼岛也被撞平了。作者对细节的追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他写一个水手起床,睁开眼睛就写了三页,从床上立起身子写了四五页,掀开被子又写了七八页,走到船甲板上写了十几页……好在他的描写都很有诗意,读起来也不觉得累。 4.(意大利)乔万尼•帕皮尼《日常悲剧》 1007页 王博耳译 译林出版社 译者胡安在序言里提到了博尔赫斯对乔万尼•帕皮尼的一句评价:“如果本世纪有哪一个人可与埃及的普罗透斯相比,这个人就是乔万尼•帕皮尼。”但是译者坦言,他找遍手头资料,也没查出这个埃及作家普罗透斯是谁,如果有哪位读者知道,请给他写信。(我被这个诚实的八十年代的译者给逗笑了。)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一共收录了199篇。我最喜欢的是《如何说再见》那篇,说是两个主人公在马路上偶遇,但是双方都不擅长告别,所以一直等着对方说“再见”,结果他们像雕像一样站在马路边上聊了三天三夜,期间还下了一场大雨,最后其中一个人由于感冒发烧引起的肺炎死在了医院里,临死之前还想着怎么告诉身边的家人他就要跟大家说永别了。乔万尼•帕皮尼的写作风格融合了卡夫卡式的荒诞、契诃夫式的讽刺和普鲁斯特式的抒情,甚至比卡夫卡清晰,比契诃夫轻盈,又比普鲁斯特精确,很值得一读。 5.(西班牙)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众人的时刻》 1801页 李贺斯译 驻马店文艺出版社 这部长篇小说只有一个自然段,记录了清洁工赫尔墨斯在一个昼夜里所听到的全部的对话,以及基于这些话语的心理活动,结构有点类似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行文之晦涩凝滞有过之而无不及。书里一共有三万多条注释(全是作者原注),不少注释里还有对注释的注释,对注释的注释的注释。这些脚注包括俚语、双关语、人名、地名、神话、历史事件等等,作者似乎试图通过注释来概括整个人类史。
支撑我读完这本书的大概就是这些注释,因为里面不时冒出来钱钟书、张爱玲、《史记》、长城等中国人熟悉的词条,而由于文化差异和多次翻译造成的误差(中译本据英译本转译),这些注释常常让人啼笑皆非。比如作者对《西游记》的解释是:《圣僧天国之行》是一部伟大的中国讽喻史诗,以公路片的形式讲述了一只猴子、一头猪、一个水怪和一个和尚的奇妙旅途。“打狗指南”(英译为A Guide of Dog Beating,疑似“打狗棒法”——译者注)指一种流传于中国民间的高级剑术,现已失传…… 我查了下这个译者,发现他在译完这本书之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这本书给累死的…… 6.(苏)阿巴斯拉夫斯基《一一得一》 2111页 萧柏娜译 正本制作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以剪报的形式将365本世界文学名著中的片段拼贴到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侦探故事。有意思的是,整个故事读起来居然是一气呵成的,如果不看注释,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本书里几乎没有一句话是作者自己写的。比如小说第三章第一节的开头: 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拉斯柯尔尼科夫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树上有夜莺在叫。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这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可是春天里的冷比冬天更残酷,风把门吹得窸窣作响。拉斯柯尔尼科夫总以为在“咯吱”一声之后,会有人从门后走进来,他有可能会走过来给他戴上手铐,也许是有人诬陷他,也许没有,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极为可能的——你没有犯什么错就被捕了。 这段一共有六句话,分别出自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鲁迅的《野草》、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托尔斯泰的《复活》、梅特林克的《花的智慧》和卡夫卡的《城堡》。 译者序里说,这本书1957年在法国出版后迅速在苏联流亡作家圈里流传开来,有热心读者将其翻译成了法语,不料被梅洛•庞蒂无意间发现该书主人公在表达哲学观念时大段抄袭了他的著作《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里的原文,他一怒之下将流亡作家阿巴斯拉夫斯基告上法庭。此事经《解放报》报道之后,更多的作家发现自己被侵权,纷纷提出了控告。从此之后阿巴斯拉夫斯基一直官司缠身,再也无心创作。死前他立下遗嘱,本书永远不得再版。而本书译者萧柏娜,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苏联文学系的研究生,在一次联谊会上结识了阿巴斯拉夫斯基的孙女阿巴斯拉夫斯基娅,后者给了她一份《一一得一》的手稿,她读完之后大为惊叹,偷偷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并委托国内一家独立出版机构将其出版。 我买的这个译本上面还有萧柏娜的亲笔签名,上面写着“朱岳老师,请大力斧正”。不知道这个叫朱岳的老师为什么会让一本如此有趣的书流落到二手书摊上。 7.(美)D.H.洛丽《洛丽塔诗全集》 2046页 于大丹译 崇明岛人民出版社 我买这本书时候还以为跟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书名的断句是洛丽/塔诗/全集。所谓的“塔诗”是指诗的第一行只有一个词,第二行有两个词,以此类推,整首诗构成一个金字塔的形状。第一首诗只有一行(只有一个字母A,但依然是塔的形状),第二首诗两行,依次类推,也就是说整部诗集如果打印到同一张纸上,呈现出来的还是金字塔的形状。而诗人D.H.洛丽的想法是她的诗集要以32开、16开、8开等不同开本大小来出版,这样把她的所有诗集堆放在一起,仍然可以摆成一个金字塔。 奇怪的是,这部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诗集居然在韵律上要求很严格。它采用了但丁《神曲》里的隔行押韵(aba,bcb,cdc……)。不但压了尾韵,也压了头韵,中间还有谐元韵(即重读元音重复)。而译者于大丹竟然试图在中文里实现这些韵律。其中一首名为《木》的诗,译文是这样的:

尾韵基本上押对了,可是译者居然认为“木”、“枉”、“杰”、“梅”、“梦”、“枯”这些字都有“木”字旁,所以也相当于是押了头韵……不过能译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参考资料: 1.博尔赫斯《私人藏书:序言集》 2.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
-
mo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3 05:08:15
-
阿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6-22 11:27:40
-
You & Mr.Lia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6-18 14:14:23
-
闻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24 07:43:16
-
大米荣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23 16:04:22
-
陈浩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23 10:33:24
-
米小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6 06:12:33
-
dre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4 22:09:36
-
余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22:14:35
-
hakun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05:20:27
-
黄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0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