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吕克·南希“哲学专栏”连载一 │哲学与专栏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dou出ban))
【编按:让-吕克·南希这个“哲学专栏”共11篇,我们将分成11次同时在微信号“dou出ban”和小站“拜德雅”上连载,敬请关注。】
导言*
让-吕克·南希 / 文
lightwhite / 译
这十一个专栏于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的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作为法国文化电台“哲学星期五”栏目的一部分,在广播上播出。广播由弗朗索瓦·诺德尔曼(François Noudelmann)代表国际哲学研究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导演,我对他的邀请表示感谢。
这里发表的文本几乎完全地对应实际广播(并由法国文化电台的网站和档案所记录)的文本。在每一个专栏里,演讲的语境引向了某种即兴的创作;这些变化有一部分被写下并在此复制,其他的只保留在语音版本中。
专栏的音乐伴奏由弗朗索瓦·诺德尔曼提供,为咏叹调《我的心在泪水中融化并沉没》(In lagrime stemprato il cor qui cade),来自安东尼奥·卡尔达拉(Antonio Caldara)的《基督脚边的抹大拉的玛丽亚》(Maddalena ai piedi di Cristo)。
部分专栏已在国际哲学研究院的杂志《笛卡尔街》(Rue Descartes)的若干期上发表。
*每一篇专栏的题目为中译者所加。——译者注
哲学与专栏
让-吕克·南希 / 文
lightwhite / 译
一个哲学的专栏: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专栏是一个题目,它指示了某种准时的和定期的东西,其内容和一种特定的特殊化(烹饪、园艺等等)或一种主观性(符合专栏者心情的世界)无关。但哲学,不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来面对它,都渴望远离特殊化和主观性的形式。从一开始并且原则上,它就要求普遍和客观。也就是说,它追问普遍性如何能够成为思想的一个对象,并且,任何的对象,不管它是什么,如何能够根据普遍性成为思想。所以,即便思想采取了存在者的多样性、异质性和不可度量性之原则,它依旧假定了普遍对象的一种形式。
对此,康德有一个词:“无条件。”理性要求无条件。这是它的激情。它要求不依赖任何先天之物,不依赖任何已经假定的条件。如果我承认一个条件,一个先天的被给与者,我就无法开始哲学化。
那么,如何让这种紧迫在一个专栏的过程中发生变化?普遍的客观性未被给予,它也无法发生变化。或至少,它只是一种含糊的、不一致的处置,是一锅由“价值”、“德性”和常识组成的,可以随时加热并分发的大杂烩。今天,一种“哲学”的文化模式给这锅清汤无尽地加热,任一个无条件的终极真理的暧昧承诺飘浮于它的蒸汽。由此,一个人步入了一种廉价的道德实用主义的共识意识形态,并宣扬为“哲学家”而引述的市场价值。
我并未宣称,我可以无所残留或毫无风险地避免文化的危险。我已选择触及这样的模糊性,因为这种文化的危险必须在其自身的领域中来直面——例如,通过在广播上发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策略的问题。这也是因为,哲学本身的文化发展敞开了一个有关哲学之重要性的问题。
诚然,哲学的文化发展具有这样的重要性,因为它事实上是哲学的一种慢性病(并且我会从这个角度使用chronic一词)。[1]总是有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阿维罗主义,或康德主义、唯心主义或功利主义,配置了其时代、沙龙、学校和政治机构的观念和媒介。这些因循守旧的信念时常遭到侵蚀并崩溃。但为何是这些慢性的危机——这些在哲学专栏当中的危机?
其原因本身就是慢性的。无条件者的紧迫往往允许其中纯粹不可接受的东西后退并固定于一种预设好了的共识。这一慢性的悸动,甚或疾病,就是一个不可接受之要求和注定要让它失望或背叛它的回应之间的交替。
要求为何不可接受?不是因为任何哲学的英雄主义(苏格拉底反抗诡辩家的权力,笛卡尔反抗学院权威),而是因为一种内在的建制。哲学要求无条件,因为它本身就是从被给定的条件当中回撤的结果。
哲学家,马克思说,并不像蘑菇一样从土里冒出。哲学不是一种“希腊奇迹”的结果,也不是逻各斯的突然揭示。它诞生于一种回撤,从诸神、献祭、等级制、象形文字和显圣物的世界中所发现的条件里回撤。它诞生于世界之缘由的回撤。哲学代表了无缘由地存留着的东西,作为裸露的存在,或作为逻各斯,随后,作为主体之确定性,或作为先验的意向性,或作为历史,等等。但在每一个情形里,对缘由的欲望事实上所转译的东西乃是:世界已经步入了缘由的缺席。
自此成为慢性的东西——或服从一个专栏的东西——是要求无条件的冲动,在无条件当中,一切被给予者,一切本源,一切源流,事实上,都回撤了。无条件者被人要求,因为我们其实没有一个被给予的条件。存留的,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只是一种纯粹状态的礼物:世界,历史,还有人,作为先于一切的礼物。
所谓的“上帝之死”以及随后的“形而上学的终结”,甚或“哲学的终结”,在于揭示如下的事实:没有最初的或最终的条件;没有任何的无条件者可以成为原则或本原。但这样的“没有”就是无条件者,并且你得到了,我敢说,我们的“人之条件”。
这就是哲学相继步入的慢性危机的可能,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开始终结的。这就是一个转折点如何被开启的。但如果哲学再也无法成为意识形态之接替者的慢性病,那么,它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其自身的建制。
因为它再也不是治愈一种疾病的问题。有些人相信它是如此,并且他们认为,坚持合理的东西,坚持能够证实其自身之意义的话语,就足够了。然而,理性想要的不只是合理,并且真理也超越了一切经过证实的或可以感知的意义。这里存在着一种同样慢性的确定性:再一次,它在我们面前敞开了思想的时间。不被给予者,绝对地不被给予者,也就是,这样一件存在的礼物,其中,无缘由的生存要求其应得之物——不可计数的,甚至不是应得的……
2002年9月27日
[1] 法语的chronique既意味英语中的(名词)“专栏”和(形容词)“慢性的”。所以,chronique philosophique意味着“哲学专栏”,而maladie chronique意味着“慢性病”。(英译注)
(译自Jean-Luc Nancy, Philosophical Chronicles, trans. Franson Manjali,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编按:让-吕克·南希这个“哲学专栏”共11篇,我们将分成11次同时在微信号“dou出ban”和小站“拜德雅”上连载,敬请关注。】
导言*
让-吕克·南希 / 文
lightwhite / 译
这十一个专栏于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的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作为法国文化电台“哲学星期五”栏目的一部分,在广播上播出。广播由弗朗索瓦·诺德尔曼(François Noudelmann)代表国际哲学研究院(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导演,我对他的邀请表示感谢。
这里发表的文本几乎完全地对应实际广播(并由法国文化电台的网站和档案所记录)的文本。在每一个专栏里,演讲的语境引向了某种即兴的创作;这些变化有一部分被写下并在此复制,其他的只保留在语音版本中。
专栏的音乐伴奏由弗朗索瓦·诺德尔曼提供,为咏叹调《我的心在泪水中融化并沉没》(In lagrime stemprato il cor qui cade),来自安东尼奥·卡尔达拉(Antonio Caldara)的《基督脚边的抹大拉的玛丽亚》(Maddalena ai piedi di Cristo)。
部分专栏已在国际哲学研究院的杂志《笛卡尔街》(Rue Descartes)的若干期上发表。
*每一篇专栏的题目为中译者所加。——译者注
![]() |
哲学与专栏
让-吕克·南希 / 文
lightwhite / 译
一个哲学的专栏: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专栏是一个题目,它指示了某种准时的和定期的东西,其内容和一种特定的特殊化(烹饪、园艺等等)或一种主观性(符合专栏者心情的世界)无关。但哲学,不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来面对它,都渴望远离特殊化和主观性的形式。从一开始并且原则上,它就要求普遍和客观。也就是说,它追问普遍性如何能够成为思想的一个对象,并且,任何的对象,不管它是什么,如何能够根据普遍性成为思想。所以,即便思想采取了存在者的多样性、异质性和不可度量性之原则,它依旧假定了普遍对象的一种形式。
对此,康德有一个词:“无条件。”理性要求无条件。这是它的激情。它要求不依赖任何先天之物,不依赖任何已经假定的条件。如果我承认一个条件,一个先天的被给与者,我就无法开始哲学化。
那么,如何让这种紧迫在一个专栏的过程中发生变化?普遍的客观性未被给予,它也无法发生变化。或至少,它只是一种含糊的、不一致的处置,是一锅由“价值”、“德性”和常识组成的,可以随时加热并分发的大杂烩。今天,一种“哲学”的文化模式给这锅清汤无尽地加热,任一个无条件的终极真理的暧昧承诺飘浮于它的蒸汽。由此,一个人步入了一种廉价的道德实用主义的共识意识形态,并宣扬为“哲学家”而引述的市场价值。
我并未宣称,我可以无所残留或毫无风险地避免文化的危险。我已选择触及这样的模糊性,因为这种文化的危险必须在其自身的领域中来直面——例如,通过在广播上发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策略的问题。这也是因为,哲学本身的文化发展敞开了一个有关哲学之重要性的问题。
诚然,哲学的文化发展具有这样的重要性,因为它事实上是哲学的一种慢性病(并且我会从这个角度使用chronic一词)。[1]总是有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阿维罗主义,或康德主义、唯心主义或功利主义,配置了其时代、沙龙、学校和政治机构的观念和媒介。这些因循守旧的信念时常遭到侵蚀并崩溃。但为何是这些慢性的危机——这些在哲学专栏当中的危机?
其原因本身就是慢性的。无条件者的紧迫往往允许其中纯粹不可接受的东西后退并固定于一种预设好了的共识。这一慢性的悸动,甚或疾病,就是一个不可接受之要求和注定要让它失望或背叛它的回应之间的交替。
要求为何不可接受?不是因为任何哲学的英雄主义(苏格拉底反抗诡辩家的权力,笛卡尔反抗学院权威),而是因为一种内在的建制。哲学要求无条件,因为它本身就是从被给定的条件当中回撤的结果。
哲学家,马克思说,并不像蘑菇一样从土里冒出。哲学不是一种“希腊奇迹”的结果,也不是逻各斯的突然揭示。它诞生于一种回撤,从诸神、献祭、等级制、象形文字和显圣物的世界中所发现的条件里回撤。它诞生于世界之缘由的回撤。哲学代表了无缘由地存留着的东西,作为裸露的存在,或作为逻各斯,随后,作为主体之确定性,或作为先验的意向性,或作为历史,等等。但在每一个情形里,对缘由的欲望事实上所转译的东西乃是:世界已经步入了缘由的缺席。
自此成为慢性的东西——或服从一个专栏的东西——是要求无条件的冲动,在无条件当中,一切被给予者,一切本源,一切源流,事实上,都回撤了。无条件者被人要求,因为我们其实没有一个被给予的条件。存留的,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只是一种纯粹状态的礼物:世界,历史,还有人,作为先于一切的礼物。
所谓的“上帝之死”以及随后的“形而上学的终结”,甚或“哲学的终结”,在于揭示如下的事实:没有最初的或最终的条件;没有任何的无条件者可以成为原则或本原。但这样的“没有”就是无条件者,并且你得到了,我敢说,我们的“人之条件”。
这就是哲学相继步入的慢性危机的可能,如何在某种意义上开始终结的。这就是一个转折点如何被开启的。但如果哲学再也无法成为意识形态之接替者的慢性病,那么,它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其自身的建制。
因为它再也不是治愈一种疾病的问题。有些人相信它是如此,并且他们认为,坚持合理的东西,坚持能够证实其自身之意义的话语,就足够了。然而,理性想要的不只是合理,并且真理也超越了一切经过证实的或可以感知的意义。这里存在着一种同样慢性的确定性:再一次,它在我们面前敞开了思想的时间。不被给予者,绝对地不被给予者,也就是,这样一件存在的礼物,其中,无缘由的生存要求其应得之物——不可计数的,甚至不是应得的……
2002年9月27日
[1] 法语的chronique既意味英语中的(名词)“专栏”和(形容词)“慢性的”。所以,chronique philosophique意味着“哲学专栏”,而maladie chronique意味着“慢性病”。(英译注)
(译自Jean-Luc Nancy, Philosophical Chronicles, trans. Franson Manjali,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
Tyger Tyg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1 19:28:53
-
baiy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1 17:14:29
拜德雅Paidei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独立书店,抢先试阅《像女孩那样丢球》 & 试读招募 (10人喜欢)
-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2023年年中报告+新书预告+赠书福利 (79人喜欢)
- 请查收这张广播放不出来的海报 (3人喜欢)
- 胜利?我们没有丨拜德雅2022年度报告 (169人喜欢)
- 时间的马匹 (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