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
小时候曾和奶奶生活一段时间。谁的儿时记忆不是模糊而深刻的呢?奶奶讲很多故事,虽然许多故事现在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儿时的谁又不是深信不疑的呢?睡前都是我站在奶奶那老式的雕花床的踏板上跳上几段,方才肯上床近被窝,于是故事时间开始了。其中《老虎驾驾》的故事记忆尤为难忘。小学时,我曾骄傲地与人分享这个“属于我”的故事,未曾想,大部分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其实,这只是个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故事而已。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是我唯一记得儿时奶奶所唱童谣。
“月光”在客家话中是“月亮”之意,而“光”则为“明亮”之意,所以“月光光”就是“亮堂堂的月亮”的意思。中秋节在客家地区又称八月节或月光节,是祭祀月亮的节日。还记得小时候的中秋晚,月光堂堂,奶奶端出月饼,放在月下,带着我和其他小孩子一起“拜月光”。望着皎洁的月光,我们想不到李白的“呼作白玉盘”,我们只会直勾勾地盯住盘中的月饼。而奶奶则是望着月光,作揖唱喏,口中还不断出现远在他乡的叔伯的名字。现在想来,这样的期盼在客家人心中不知传承了多少代。家中盼游归,游子又岂不盼乡回?
断肠念故园,历来的中国人皆是如此,客家人又怎不是如此呢!如今的客家地区大多处于山区,闭塞落后,青壮皆外出务工,他们每年都在家乡与工作地之间“迁徙”。迁徙!对于客家人来说,多么熟悉的一个字眼!
千百年前,烈日下,月光中,客家人开始举家大小从河南河北一路跋涉到当时一片蛮荒的百越之地,这样的迁徙,从秦征百越起,到太平天国运动,总共不下五次。他们在南方世代繁衍成百上千前年,仍恪守祖训,认为自己只是“客居”于南方,幻想着有朝一日还能重返故园,回到黄河畔。
客家是支奇特的汉族民系。客家地区以社会封闭著称,洎唐宋自北南迁以来,一直恪守传统以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区别,保持自己的中原习俗。甚乎在语言层面,客语的传承还有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宁卖祖宗田,毋忘祖宗言”。另一方面,客家人又遍布全球各地,曾有俗语“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因为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赣南、粤北和闽西是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因为这里完全是封闭的山区,是古时躲避战乱的优选之地,而因躲避而来这里却没能使客家人摆脱不断迁徙的命运。清初因四川人口空虚,一部分客家人又被迫在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中牵入四川重庆。单当地客家人至今仍说客家话,人为地不与四川话合流。
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客家人洪秀全掀起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它的失败使客家人又开始了又一轮大规模的迁徙。清政府大批屠杀客家人以报复,广东客家人纷纷下南洋以避难。一次次的举家迁徙,都需本宗族的团结一心,这也是客家人对宗族之绪尤为重视的原因。
都说不是生来就喜欢迁徙,是磨难带给自强不息。在不断迁徙中,客家这支民系成为汉族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民系,也不愧地成为一支优秀的民系。名人也不胜枚举,近代如黄遵宪、朱德、胡耀邦、郭沫若以及王力,现代如张国荣、钟汉良、林丹、李河君以及外邦的他信、李光耀等人。
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大部分客家地区的落后情况依然严重。就拿客家话来说。历史上,客家话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话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客家话不仅因为时代的原因而衰退,在内部,情况更为不乐观。在我的家乡,客家话被当成“土话”在中小学禁止使用,身边的好多人也认为客家话太俗气而冷弱乡音。suei(瑞)变成luei,ngai(吾)变成捏,“吾攰矣腰骨斯疼”变成“捏try哩腰骨屎疼”,或许他们也只是图一时搞笑吧。但当一种文化变成了文字上的娱乐,这是多么的悲哀啊!我写一个“吾”字说这字读ngai,马上有人说,这不是读wu吗?人们无形地被灌输:普通话是唯一正确的标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粤语,它凭借着香港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珠三角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至今依然生机旺盛。在粤语地区,有一首同名的《月光光》,因为Beyond的演唱而广为人知。客语地区的《月光光》却只留在童年的记忆中了。
月光光,少年郎。长大了,知识增长了不少,对这份文化的情怀也不曾减少。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是我唯一记得儿时奶奶所唱童谣。
“月光”在客家话中是“月亮”之意,而“光”则为“明亮”之意,所以“月光光”就是“亮堂堂的月亮”的意思。中秋节在客家地区又称八月节或月光节,是祭祀月亮的节日。还记得小时候的中秋晚,月光堂堂,奶奶端出月饼,放在月下,带着我和其他小孩子一起“拜月光”。望着皎洁的月光,我们想不到李白的“呼作白玉盘”,我们只会直勾勾地盯住盘中的月饼。而奶奶则是望着月光,作揖唱喏,口中还不断出现远在他乡的叔伯的名字。现在想来,这样的期盼在客家人心中不知传承了多少代。家中盼游归,游子又岂不盼乡回?
断肠念故园,历来的中国人皆是如此,客家人又怎不是如此呢!如今的客家地区大多处于山区,闭塞落后,青壮皆外出务工,他们每年都在家乡与工作地之间“迁徙”。迁徙!对于客家人来说,多么熟悉的一个字眼!
千百年前,烈日下,月光中,客家人开始举家大小从河南河北一路跋涉到当时一片蛮荒的百越之地,这样的迁徙,从秦征百越起,到太平天国运动,总共不下五次。他们在南方世代繁衍成百上千前年,仍恪守祖训,认为自己只是“客居”于南方,幻想着有朝一日还能重返故园,回到黄河畔。
客家是支奇特的汉族民系。客家地区以社会封闭著称,洎唐宋自北南迁以来,一直恪守传统以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区别,保持自己的中原习俗。甚乎在语言层面,客语的传承还有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宁卖祖宗田,毋忘祖宗言”。另一方面,客家人又遍布全球各地,曾有俗语“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因为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赣南、粤北和闽西是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因为这里完全是封闭的山区,是古时躲避战乱的优选之地,而因躲避而来这里却没能使客家人摆脱不断迁徙的命运。清初因四川人口空虚,一部分客家人又被迫在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中牵入四川重庆。单当地客家人至今仍说客家话,人为地不与四川话合流。
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客家人洪秀全掀起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它的失败使客家人又开始了又一轮大规模的迁徙。清政府大批屠杀客家人以报复,广东客家人纷纷下南洋以避难。一次次的举家迁徙,都需本宗族的团结一心,这也是客家人对宗族之绪尤为重视的原因。
都说不是生来就喜欢迁徙,是磨难带给自强不息。在不断迁徙中,客家这支民系成为汉族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民系,也不愧地成为一支优秀的民系。名人也不胜枚举,近代如黄遵宪、朱德、胡耀邦、郭沫若以及王力,现代如张国荣、钟汉良、林丹、李河君以及外邦的他信、李光耀等人。
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大部分客家地区的落后情况依然严重。就拿客家话来说。历史上,客家话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话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客家话不仅因为时代的原因而衰退,在内部,情况更为不乐观。在我的家乡,客家话被当成“土话”在中小学禁止使用,身边的好多人也认为客家话太俗气而冷弱乡音。suei(瑞)变成luei,ngai(吾)变成捏,“吾攰矣腰骨斯疼”变成“捏try哩腰骨屎疼”,或许他们也只是图一时搞笑吧。但当一种文化变成了文字上的娱乐,这是多么的悲哀啊!我写一个“吾”字说这字读ngai,马上有人说,这不是读wu吗?人们无形地被灌输:普通话是唯一正确的标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粤语,它凭借着香港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珠三角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至今依然生机旺盛。在粤语地区,有一首同名的《月光光》,因为Beyond的演唱而广为人知。客语地区的《月光光》却只留在童年的记忆中了。
月光光,少年郎。长大了,知识增长了不少,对这份文化的情怀也不曾减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