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早年的读书和买书
到新家去居住的日子越来越近,书早就搬过去了,只有零星一些散本放在老宅的床头,随时批阅。没有想到的是,今天却翻检出了早年的一些买书的“痕迹”,翻开来的一刹那,一股滋味涌上心头,配合着这即将入冬的深秋,画面一下子回到了十几年前。
1998-2003年(不到20岁到20出头)是我自己读书最勤苦的时候,那时候网络远没有现在发达,孔夫子也还在最初期的时候,豆瓣、国学数典啥的,我都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似乎只有国学论坛开放着。
当时买书的渠道实在太少,不知道从谁那里听到,出版社有专门针对读者来信的部门,当时我知道的叫“读者服务部”或者“邮购部”,我按着想象中的样子给几个出版社写信求购图书,主要是中华,次之是上古、浙古,还有岳麓书院都用信件询问后买过。不过当时没有打折书,原价不说,还得附上原书15-20%的邮费,不过那时候完全被读书和一切知识所吸引,丝毫没计较这些,也没认为这个是否合理(当时书价还没有现在这么无理)。2003年9月,我第一次(也是截止目前唯一一次)来北京,正好遇到在琉璃厂附近举办了古旧书市,那时候身上只有5000元钱,买了3000多,大概240本线装左右,我连续3日天天去书市,那时候书很便宜《四部备要》线装散了一地,零种10元一本,很多人去淘,我和一位大妈一起淘,相互凑,竟然也凑齐了《昌黎先生集》《晋略》《古文辞类纂》正续编,《欧阳文忠公全集》等书,《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插架在书架上也是如此价格,清末普本也不贵,买的一套船山书局的分类刻的《皇清经解.孟子》凡十几册,也才280元,这是让我第一次见到比较正规点的木刻本。我记得当时见到了《尔雅正义》一共7册还是8册,见到严可均的《全文》,开本很大,想翻阅一些,旁边的人说这是他选的,看到他已经打捆了很多书,外面只能看到涵芬楼铅排的《资治通鉴》。至于其他中华的几次印刷的《廿四史》更是遍地皆是,《山右丛书》《佩文韵府》的影印本和其他整理本更是到处充斥者。今天来看如果仍是那个价格那个钱,我自然会买完全不一样的书,实际上这些书后来都在孔夫子上基本原价转掉了,这是自己阅读兴趣定型得必然,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进入书市的那个激动和震撼,正是这次古旧书市,更加确定我对古籍的热爱。
因为早年辍学,迫于生活压力,初中毕业即出来工作。所以对知识充满了一种渴望,这是我最初的阅读动力,开始的时候阅读十分广泛和驳杂,文史理工无所不读,连《无线爱好者丛书》我也看,《数理化自学丛书》至今也是我喜欢阅读的。因为我对所有的知识都感兴趣,我曾给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写信,想买齐所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收集第一版74卷的愿望终于在今年实现),也曾将张其春夫妇合编的《简明英汉词典》反复翻检,达到翻烂的程度,我每读过或者学过的英文单词我都打一个勾,第二次遇到我就写个2,第三次就写3,后面同理,有的我一直写了7-8次,后来翻看,每一页都有我的记录(这词典1200面左右),对外语的学习也养成了我收集英语词典的小癖好。我也曾自学过高中数学,也涉及过初等导数(这些后来都忘记完了)。最后经过逐渐沉淀,我觉得中国古籍是我最喜欢和最愿意阅读的。
当时限于消息和交流的闭塞,要想得到好的指导就只能通过书籍这一模式进行。当时读书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很勤奋,现在我是怎么也找不回那时候的劲头了,我曾通过《旧书信息报》联系到了一个出售成都古籍书店《说文段注》书的人,通过信函交流和邮局汇款,购得了此书。阅读并手抄过直到草部的部分,就是每个字都读过,都不放过。《尔雅义疏》我也仔细抄读过部分,现在抄读的笔记本还有部分在搬家的时候被找到(见附图)。自然,没人指导,好多地方不懂,就只有去书店,去找尽可能找到的能够起到解释和辅助作用的书,当时的网络搜索和资料库远无现在的发达,尚不如实体书店好找信息。就这样跌跌撞撞的阅读着,我记得《十三经注疏》中华缩印本两册,我拿来后,老老实实的从《周易正义》开始点,读得似懂非懂,很艰难,没有读过5面就只能放下了。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做着。突然想起《倚天屠龙记》第二章,觉远禅师荒山诵经,张君宝最为年少,所得最少,但以此为根基终有所成就,所以早岁的知识或许并不精纯,但对后来的影响确实决定性的。
但这5年给予我的东西太多了,从不知道怎么读书到有意识的选择和参考,奠定了我一辈子主要的阅读方向和最基础的只是,我走了很大的弯路,自然这个弯路包含十分广泛,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自己膨胀的虚荣心所造成的,当时我十分喜欢看各个学者的治学经历,当然主要的目的是从中学到一些门径(我后来才知道这些学者们总结的他们各自不同的治学经历都是受到当时环境和思维左右,实际上我们也模仿不来,也不能死板模仿),结合自己阅读的一点皮毛,如同才会开车一两年是最冲和容易自我膨胀,相信自己技术最好的情况一样,我开始到处卖弄,在2003-2005年我在国学论坛以“书虫”的网名活跃着,喜欢发表评论,卖弄表面东西,后来还真忽悠了不少人,大家都称赞我,我也就飘飘然了,还有人编辑了我的什么治学语录,现在看来90%都是假大空,东拉西扯,毫无营养,至少我自己现在看到会觉得脸红和羞愧并已经全盘否定,后来又被蒋鹏翔兄无情揭露和拆穿,在被称赞的同时我感到很空虚,很不好受,后来我决定改变这一切,正好在这时候(2007年)读到了乔秀岩老师的《古籍整理的理论和实践》,我发现这东西和我以前读过的东西完全不同,深深的被他吸引,我开始真正的踏实起来,思考我到底喜欢什么,要想怎么去阅读。
现在看来,这些弯路是不得不走,也必须走。我也曾想做专业的学者,以同等学力考研,后来我明白了,就算到大学和研究机构去我也未必能快乐地阅读。再说我学不过中才,读书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而阅读古籍使我很愉悦,这就够了。也因为如此我才将我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师顾堂丛书》的编印中,一枚“读印双绝”已经囊括了我所有的心态。
我要搬家了,这个时候翻出这些老旧的回忆,我真有点酸楚的感觉,但里面却也含着一点甜。
1998-2003年(不到20岁到20出头)是我自己读书最勤苦的时候,那时候网络远没有现在发达,孔夫子也还在最初期的时候,豆瓣、国学数典啥的,我都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似乎只有国学论坛开放着。
当时买书的渠道实在太少,不知道从谁那里听到,出版社有专门针对读者来信的部门,当时我知道的叫“读者服务部”或者“邮购部”,我按着想象中的样子给几个出版社写信求购图书,主要是中华,次之是上古、浙古,还有岳麓书院都用信件询问后买过。不过当时没有打折书,原价不说,还得附上原书15-20%的邮费,不过那时候完全被读书和一切知识所吸引,丝毫没计较这些,也没认为这个是否合理(当时书价还没有现在这么无理)。2003年9月,我第一次(也是截止目前唯一一次)来北京,正好遇到在琉璃厂附近举办了古旧书市,那时候身上只有5000元钱,买了3000多,大概240本线装左右,我连续3日天天去书市,那时候书很便宜《四部备要》线装散了一地,零种10元一本,很多人去淘,我和一位大妈一起淘,相互凑,竟然也凑齐了《昌黎先生集》《晋略》《古文辞类纂》正续编,《欧阳文忠公全集》等书,《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插架在书架上也是如此价格,清末普本也不贵,买的一套船山书局的分类刻的《皇清经解.孟子》凡十几册,也才280元,这是让我第一次见到比较正规点的木刻本。我记得当时见到了《尔雅正义》一共7册还是8册,见到严可均的《全文》,开本很大,想翻阅一些,旁边的人说这是他选的,看到他已经打捆了很多书,外面只能看到涵芬楼铅排的《资治通鉴》。至于其他中华的几次印刷的《廿四史》更是遍地皆是,《山右丛书》《佩文韵府》的影印本和其他整理本更是到处充斥者。今天来看如果仍是那个价格那个钱,我自然会买完全不一样的书,实际上这些书后来都在孔夫子上基本原价转掉了,这是自己阅读兴趣定型得必然,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进入书市的那个激动和震撼,正是这次古旧书市,更加确定我对古籍的热爱。
因为早年辍学,迫于生活压力,初中毕业即出来工作。所以对知识充满了一种渴望,这是我最初的阅读动力,开始的时候阅读十分广泛和驳杂,文史理工无所不读,连《无线爱好者丛书》我也看,《数理化自学丛书》至今也是我喜欢阅读的。因为我对所有的知识都感兴趣,我曾给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写信,想买齐所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收集第一版74卷的愿望终于在今年实现),也曾将张其春夫妇合编的《简明英汉词典》反复翻检,达到翻烂的程度,我每读过或者学过的英文单词我都打一个勾,第二次遇到我就写个2,第三次就写3,后面同理,有的我一直写了7-8次,后来翻看,每一页都有我的记录(这词典1200面左右),对外语的学习也养成了我收集英语词典的小癖好。我也曾自学过高中数学,也涉及过初等导数(这些后来都忘记完了)。最后经过逐渐沉淀,我觉得中国古籍是我最喜欢和最愿意阅读的。
当时限于消息和交流的闭塞,要想得到好的指导就只能通过书籍这一模式进行。当时读书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很勤奋,现在我是怎么也找不回那时候的劲头了,我曾通过《旧书信息报》联系到了一个出售成都古籍书店《说文段注》书的人,通过信函交流和邮局汇款,购得了此书。阅读并手抄过直到草部的部分,就是每个字都读过,都不放过。《尔雅义疏》我也仔细抄读过部分,现在抄读的笔记本还有部分在搬家的时候被找到(见附图)。自然,没人指导,好多地方不懂,就只有去书店,去找尽可能找到的能够起到解释和辅助作用的书,当时的网络搜索和资料库远无现在的发达,尚不如实体书店好找信息。就这样跌跌撞撞的阅读着,我记得《十三经注疏》中华缩印本两册,我拿来后,老老实实的从《周易正义》开始点,读得似懂非懂,很艰难,没有读过5面就只能放下了。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做着。突然想起《倚天屠龙记》第二章,觉远禅师荒山诵经,张君宝最为年少,所得最少,但以此为根基终有所成就,所以早岁的知识或许并不精纯,但对后来的影响确实决定性的。
但这5年给予我的东西太多了,从不知道怎么读书到有意识的选择和参考,奠定了我一辈子主要的阅读方向和最基础的只是,我走了很大的弯路,自然这个弯路包含十分广泛,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自己膨胀的虚荣心所造成的,当时我十分喜欢看各个学者的治学经历,当然主要的目的是从中学到一些门径(我后来才知道这些学者们总结的他们各自不同的治学经历都是受到当时环境和思维左右,实际上我们也模仿不来,也不能死板模仿),结合自己阅读的一点皮毛,如同才会开车一两年是最冲和容易自我膨胀,相信自己技术最好的情况一样,我开始到处卖弄,在2003-2005年我在国学论坛以“书虫”的网名活跃着,喜欢发表评论,卖弄表面东西,后来还真忽悠了不少人,大家都称赞我,我也就飘飘然了,还有人编辑了我的什么治学语录,现在看来90%都是假大空,东拉西扯,毫无营养,至少我自己现在看到会觉得脸红和羞愧并已经全盘否定,后来又被蒋鹏翔兄无情揭露和拆穿,在被称赞的同时我感到很空虚,很不好受,后来我决定改变这一切,正好在这时候(2007年)读到了乔秀岩老师的《古籍整理的理论和实践》,我发现这东西和我以前读过的东西完全不同,深深的被他吸引,我开始真正的踏实起来,思考我到底喜欢什么,要想怎么去阅读。
现在看来,这些弯路是不得不走,也必须走。我也曾想做专业的学者,以同等学力考研,后来我明白了,就算到大学和研究机构去我也未必能快乐地阅读。再说我学不过中才,读书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而阅读古籍使我很愉悦,这就够了。也因为如此我才将我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师顾堂丛书》的编印中,一枚“读印双绝”已经囊括了我所有的心态。
我要搬家了,这个时候翻出这些老旧的回忆,我真有点酸楚的感觉,但里面却也含着一点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忘忧清乐阁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1 06:03:36
-
乱看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07 11:14:42
-
金馬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06 18:59:46
-
漼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1-03 11:39:48
-
PooomBooo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23 12:34:24
-
daj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6 22:16:44
-
济宁小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4 20:18:16
-
雪人快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4 18:53:46
-
乱看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4 16:20:12
-
谁家那小谁 转发了这篇日记
好感动,我读书欲最强的是十几岁那几年,但是那会儿家里什么书都没有,我大爷的养鱼书被我翻了好多遍,虽然完全看不懂,只是猎奇。高中学习学恶心了,20岁那几年完全是在读耽美小说,现在才开始又想读一些书。
2015-12-14 13:28:58 -
逐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4 09:34:46
-
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18:21:52
-
swordwa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17:40:23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16:58:44
-
林二逵 转发了这篇日记
沈楠同志太了不起了,书都是直接从出版社买的,还都是邮寄的。这也不叫淘书了,这是前亚马逊时代的“不包邮亚马亲”~~ 我觉得搞电商和广告的都应该注意一下沈楠同志,将其树成中国人民双十一正面典型。
2015-12-13 16:46:53 -
若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16:44:30
-
清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16:36:52
-
妙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12-13 14: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