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一个硬科幻但很克制的坑 (2015 12 01 《火星救援》 @ SFC)
靠近上海影城的交通大学站,常年有电影海报广告,想忽略都很难。随着双11的广告被呆萌马特(Matt Damon)的大头海报所取代,属于《火星救援》的日子到来了。
作为名副其实的理科废文科生,莫名对太空硬科幻情有独钟。不巧的是,叶子同学前些日子跌进昆曲坑不但没爬上来还在往深里刨,也就没太留意《火星救援》。在小伙伴安利后,才摔进了这个硬科幻但是极克制的大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也无怪乎有小伙伴评论曰,某叶是逢坑必跳一跳到底。(喂~这年头谁没个十个八个墙头的,我不就是墙头略微多了辣么一丢丢点么,但我对墙头还是有要求的好不好)
电影《火星救援》脱胎于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先来看一段作者简介:“安迪·威尔 (Andy Weir),从15岁起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执着的太空宅男,沉迷于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火星救援》是他的处女作。” 得益于作者“技术宅”的背景,奠定了《火星救援》的文本整体呈现出硬派科幻的基调,这样一种风格在“问题发生/发现-思考对策-动手解决”因求真务实的细节描述而进一步强化。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看到剧本后果断丢下了《普罗米修斯》续集的拍摄,速度从编剧德鲁·高达接过导筒执掌本片,以一种近年来少见的“忠实于原著”的表现手法,又将小说硬派科幻的风格延续到电影里。比如马特同学为什么没死(额,不要告诉我那是因为他自带主角光环不能死。好吧,这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事实上小说里给出了完整的解释)、马特同学是怎么制水的以及为啥因为制水引发了爆炸(哼哼,我能说在电影看到这一段的时我就在期待一场爆炸么,氢氧混合比例的问题啊)、利用RTG取暖又不得不卸了漫游车保温层(辐射啊辐射啊,马特同学)、16进制的通讯方式、里奇计算出来利用引力弹弓拯救马特的飞行轨道……每一次看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我都忍不住想一想,唉,这是真的嘛?在利用了愚钝的大脑勉强思考之后,不由得出“哎呦!卧槽!还真的只能这么办”(哪里来的粗糙孩子)
当然,还得感谢一下NASA的支持。很多花絮都有提到,电影的拍摄一共花了70天而其中有21天是在NASA度过的。斯科特在接过剧本后,直接与NASA取得了联系,并在NASA协助下打造了技术细节过硬的近未来太空历险,类似宇航员在飞船里的行走、向家人展示如何在太空里喝水……之类的情节。至于,宇航服、漫游车都有被八过现实中的NASA原型。不得不说,NASA极好地把握住了这样一个科(zhang)普(lian)火星计划的机会,就差直接跳出来摇旗呐喊:我要去火星!我没钱!求包养!(这是什么鬼)。
技术宅的原作者、擅长执导科幻电影的导演,加上NASA的支持,《火星救援》其硬派科幻的风格,简直是不能更硬了。当然喽,这毕竟是一部科幻作品,里头总难免有疏漏,比如火星上不可能发生那么强烈的沙暴、马特杀死土豆法等。不过,无论是对技术的呈现、还是处理问题的方式,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严谨和技术性,应该算影视界少见,这就是我所谓的“硬科幻”。
相比硬科幻风格,影片在情绪表达上的“克制”更让我念念不忘,有一种回韵悠长之感。按理说,以星际救援这样的故事背景,必然可以把马特同学放到一个有漂亮火辣的女票、全力支持儿子事业的爹妈、一个托付终身理想的基友、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等等庞杂人物关系网络里,然后着力渲染一把梦想、悲壮、爱国、理想、抱负……等等宏大的主旨,让观众“眼泪与鼻涕齐飞,手帕纸巾统统不够用”,在电影院哭成狗。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这一次的故事,只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再次感谢导演对于原著助近乎“忠实”的还原,大荧幕上还是那样一个幽默、逗逼、动不动就骂着F开头的形容词、F开头的动词的马特同学。其实,想来也是啊。生死关头,哪里有那闲工夫想这想那伤春悲秋的,还不赶紧捯饬捯饬看看身边有啥能用、有啥能使、有啥能造的,活命要紧。这才是党教育我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好么!交党费这种事情等到中弹以后再说啊。
咱马特同学也不只会“逗逼青年欢乐多”,在把栖息舱玩炸马特牌火星土豆挂掉之后,穿着宇航服坐在小土丘上面对着广袤荒凉的火星土地,旁白是他写给刘易斯少校的“遗言”,托付少校去探望父母、向父母诉说他对工作的热爱和不悔。这一抹孤魂野鬼般的背影,恳切的言辞,直戳泪点。可是,悲伤过后,生活还在继续,总不能在火星活活饿死吧,马特同学继续在火星上奋斗着。有没有觉得这才是一个接受过严苛训练的宇航员应该做的事情?利用手边的资源解决问题、做好各种的准备。
这样直白的情绪表达在电影中也只是一扫而过,更多的时候是火星上的马特同学仍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关乎理性的逻辑循环中行动着。地球上的忙碌,也只是言简意赅地交代着,偶尔抖个小机灵、甩个小包袱,博观众一笑之余,又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们打算这么干。一直以来,某叶喜欢含蓄、克制的作品,无论是其主题思想的表达还是情绪的呈现,情绪表达克制的《火星救援》自然而然就很对我的胃口。
最后,在“吹捧”了电影之后,忍不住夹带些私货来安利下《火星救援》的援助小说。这是某叶第一本读的科幻小说,也是某叶在24小时内读完400多页文字的一本小说。受制于电影时长的限制,原著里的某些情节,比如马特同学在前往战神4号(此处沿用电影中的译法)遇到的沙暴,并没有呈现出来或者是做了改动,比如电影里马特同学还是使用了“钢铁侠方法”与队友们会合。除了情节上完整性,中译本的翻译质量也是近年来少见。地道的中文表达,加上熟练运用的网络语言,读起来轻松有趣,并不累赘。好啦,有关《火星救援》就闲扯到这里,某叶要切换进昆曲周的模式了,欧也~
作为名副其实的理科废文科生,莫名对太空硬科幻情有独钟。不巧的是,叶子同学前些日子跌进昆曲坑不但没爬上来还在往深里刨,也就没太留意《火星救援》。在小伙伴安利后,才摔进了这个硬科幻但是极克制的大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也无怪乎有小伙伴评论曰,某叶是逢坑必跳一跳到底。(喂~这年头谁没个十个八个墙头的,我不就是墙头略微多了辣么一丢丢点么,但我对墙头还是有要求的好不好)
电影《火星救援》脱胎于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先来看一段作者简介:“安迪·威尔 (Andy Weir),从15岁起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执着的太空宅男,沉迷于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火星救援》是他的处女作。” 得益于作者“技术宅”的背景,奠定了《火星救援》的文本整体呈现出硬派科幻的基调,这样一种风格在“问题发生/发现-思考对策-动手解决”因求真务实的细节描述而进一步强化。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看到剧本后果断丢下了《普罗米修斯》续集的拍摄,速度从编剧德鲁·高达接过导筒执掌本片,以一种近年来少见的“忠实于原著”的表现手法,又将小说硬派科幻的风格延续到电影里。比如马特同学为什么没死(额,不要告诉我那是因为他自带主角光环不能死。好吧,这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事实上小说里给出了完整的解释)、马特同学是怎么制水的以及为啥因为制水引发了爆炸(哼哼,我能说在电影看到这一段的时我就在期待一场爆炸么,氢氧混合比例的问题啊)、利用RTG取暖又不得不卸了漫游车保温层(辐射啊辐射啊,马特同学)、16进制的通讯方式、里奇计算出来利用引力弹弓拯救马特的飞行轨道……每一次看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我都忍不住想一想,唉,这是真的嘛?在利用了愚钝的大脑勉强思考之后,不由得出“哎呦!卧槽!还真的只能这么办”(哪里来的粗糙孩子)
当然,还得感谢一下NASA的支持。很多花絮都有提到,电影的拍摄一共花了70天而其中有21天是在NASA度过的。斯科特在接过剧本后,直接与NASA取得了联系,并在NASA协助下打造了技术细节过硬的近未来太空历险,类似宇航员在飞船里的行走、向家人展示如何在太空里喝水……之类的情节。至于,宇航服、漫游车都有被八过现实中的NASA原型。不得不说,NASA极好地把握住了这样一个科(zhang)普(lian)火星计划的机会,就差直接跳出来摇旗呐喊:我要去火星!我没钱!求包养!(这是什么鬼)。
技术宅的原作者、擅长执导科幻电影的导演,加上NASA的支持,《火星救援》其硬派科幻的风格,简直是不能更硬了。当然喽,这毕竟是一部科幻作品,里头总难免有疏漏,比如火星上不可能发生那么强烈的沙暴、马特杀死土豆法等。不过,无论是对技术的呈现、还是处理问题的方式,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严谨和技术性,应该算影视界少见,这就是我所谓的“硬科幻”。
相比硬科幻风格,影片在情绪表达上的“克制”更让我念念不忘,有一种回韵悠长之感。按理说,以星际救援这样的故事背景,必然可以把马特同学放到一个有漂亮火辣的女票、全力支持儿子事业的爹妈、一个托付终身理想的基友、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等等庞杂人物关系网络里,然后着力渲染一把梦想、悲壮、爱国、理想、抱负……等等宏大的主旨,让观众“眼泪与鼻涕齐飞,手帕纸巾统统不够用”,在电影院哭成狗。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这一次的故事,只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再次感谢导演对于原著助近乎“忠实”的还原,大荧幕上还是那样一个幽默、逗逼、动不动就骂着F开头的形容词、F开头的动词的马特同学。其实,想来也是啊。生死关头,哪里有那闲工夫想这想那伤春悲秋的,还不赶紧捯饬捯饬看看身边有啥能用、有啥能使、有啥能造的,活命要紧。这才是党教育我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好么!交党费这种事情等到中弹以后再说啊。
咱马特同学也不只会“逗逼青年欢乐多”,在把栖息舱玩炸马特牌火星土豆挂掉之后,穿着宇航服坐在小土丘上面对着广袤荒凉的火星土地,旁白是他写给刘易斯少校的“遗言”,托付少校去探望父母、向父母诉说他对工作的热爱和不悔。这一抹孤魂野鬼般的背影,恳切的言辞,直戳泪点。可是,悲伤过后,生活还在继续,总不能在火星活活饿死吧,马特同学继续在火星上奋斗着。有没有觉得这才是一个接受过严苛训练的宇航员应该做的事情?利用手边的资源解决问题、做好各种的准备。
这样直白的情绪表达在电影中也只是一扫而过,更多的时候是火星上的马特同学仍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关乎理性的逻辑循环中行动着。地球上的忙碌,也只是言简意赅地交代着,偶尔抖个小机灵、甩个小包袱,博观众一笑之余,又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们打算这么干。一直以来,某叶喜欢含蓄、克制的作品,无论是其主题思想的表达还是情绪的呈现,情绪表达克制的《火星救援》自然而然就很对我的胃口。
最后,在“吹捧”了电影之后,忍不住夹带些私货来安利下《火星救援》的援助小说。这是某叶第一本读的科幻小说,也是某叶在24小时内读完400多页文字的一本小说。受制于电影时长的限制,原著里的某些情节,比如马特同学在前往战神4号(此处沿用电影中的译法)遇到的沙暴,并没有呈现出来或者是做了改动,比如电影里马特同学还是使用了“钢铁侠方法”与队友们会合。除了情节上完整性,中译本的翻译质量也是近年来少见。地道的中文表达,加上熟练运用的网络语言,读起来轻松有趣,并不累赘。好啦,有关《火星救援》就闲扯到这里,某叶要切换进昆曲周的模式了,欧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